【絞腸痧】
霖按:
痧脹為寒熱錯雜之病,其因甚繁,絞腸特其一證耳,《金匱》所謂陰毒陽毒者是也,其試痧之法:
脈與證相反者痧也;
嚼黃豆無豆腥氣,嚼帶毛生芋子而不麻口者痧也。
辨痧之法:
先吐瀉而心腹絞痛者,多由穢氣而發;
先心腹絞痛而吐瀉者,多由暑氣而發;
心胸昏悶,痰涎膠結者,多從伏熱而發;
遍身腫脹疼痛,四肢不舉,舌強不言者,多因寒氣冰伏火毒而發。
治痧之法:
病在孫絡者表也,先宜在病者背心輕輕向下刮之;
病在絡脈者裡也,先宜於十手足指甲處舌下兩旁兩臂彎及委中等穴刺之,以泄其毒,然後審證制方。
王養吾痧書,郭右陶玉衡言之最詳,豈六和、五苓、正氣、二陳、便能蕆事哉?
仲景於《金匱》未便定方,只以一升麻鱉甲東加減,示人途徑,其意深矣!
然痧脹之治難定,而痧脹之原,不可不知。
又按:
《內經》言營氣取營運於中之義,西醫謂食入於胃,至小腸皆有微絲管吸其精液,上至頸會管,過肺入心左房,化赤為血,此即清者為營也。
其血從左房入總脈管,由脊之膂筋,循行經脈間,一日夜五十周,盡八百十丈之脈道,以應呼吸漏下者之營氣也。
經言衛氣取衛護於外之義,西醫謂經脈中之血氣,由脈管之尾,出諸氣街,入微絲血管,(經謂孫絡者是也。
)與陽明之悍氣(人之飲食,五味雜投,奚能無毒?
西醫謂之炭氣者是也。
)相合,散布通體皮腠之間,充膚熱肉,淡滲毫毛,此即濁者歸衛也。
脈管之赤血,既入微絲血管,合陽明悍氣,則其色漸變漸紫,(西醫因其有毒,謂之炭氣。
)散布遍體,漸並漸粗,入回血管(經謂絡脈者是也。
)之尾,血入回血管,內而臟腑,外而經脈,並脈管交相逆順而行,外行經脈者,有陰陽之別,一支浮於肌腠之上,一支沉於分肉之間,即陽絡行於皮表,陰絡行於皮裡,而皆與脈管偕行,經言營在脈中,衛在脈外者是也。
回血管內外行遍入總回管,至心右房,遞入於肺,呼出悍氣,吸入生氣,其血復化為赤,入心左房,經言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者,此之謂也。
痧脹為寒暑錯雜之毒邪,由皮毛而入者,與陽明悍氣合,阻遏纏布周身孫絡中之血氣,由口鼻吸受者,阻遏絡脈中之血氣,暑毒郁遏悍氣,愈遏其毒愈烈,故一發燎原,苟不急治,則毒由回血管入心,入心則死矣。
急治之法,藥餌功緩,故宜刮宜刺,急泄其毒邪,不令入心,徐圖解救,否則不明致痧之原,妄使湯藥,幾同操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