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05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25:3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總而言之,治療氣機升降失常的病變,必須分清病因,辨證準確,因勢利導,諸如疏肝理脾、宣降肺氣、補腎納氣、補腎固精、化飲降逆、交通心腎、補心寧神……,均為臟腑氣機升降之治。


但欲升者勿忘其降,欲降者忽忘其升。


所謂「陽以毓陰,陰以毓陽」,「陽生陰長,陽殺陰藏」之意,總以調整臟腑氣血陰陽為圭臬,從而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祖國醫學氣化學說是研究人體物質代謝和能量轉移的理論,升降出入是氣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徵。


陰平陽秘,氣化正常,精神乃治;


陰陽失調,氣化失常,諸病遂生;


陰陽離絕,氣化停止,精氣乃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28:3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附錄:常用藥物升降浮沉簡表(根據《醫學啟源》、《珍珠囊》整理而成)藥名升(浮)沉(降)備考藥名升(浮)沉(降)備考羌活+生地+升麻+黃連++柴胡+大黃+白芷+黃柏+防風+元明粉+當歸++白朮++獨活+澤瀉+木香+薄荷+檳榔+麻黃+吳茱萸++厚朴++藿香+(+)《珍珠囊》為降杏仁+(+)《醫學啟源》為降川芎+巴豆+(+)同上人參+附子++黃耆++蒼朮++甘草++秦艽++陳皮++熟地+半夏+五味+青皮+川烏+枳殼(+)+《醫學啟源》為浮白芍++枳實(+)+同上茯苓++《醫學啟源》為浮桔梗+梔子++藥名升(浮)沉(降)備考藥名升(浮)沉(降)備考知母+葛根++蒿本+瓜蔞根+豬苓+川椒+乾薑++玉竹+龍膽草+秦皮++蘇木++白頭翁++杜仲+牡蠣++天門冬+(+)《醫學啟源》為降乾漆+白僵蠶+商陸+白豆蔻+葶藶子+地榆+竹葉++連翹+蔥白+阿膠(+)+《醫學啟源》為降天麻+桃仁+大棗+石膏+靈仙++桂枝+鼠黏子+肉桂++草豆蔻+細辛+高良薑+木通+丁香+地骨皮+蔓荊子+桑白皮++防己+菊花++茵陳+紅花+玄參+赤石脂+苦參+通草+三棱+烏梅++莪朮+滑石+元胡+瞿麥+神麯+茴香+生薑++三、治肝勿忘和血護陰肝主疏泄,藏血,體陰而用陽。


肝病的臨床表現非常復雜,肝病為萬病之賊。


肝病的病理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升發不及肝之疏泄不及,每致肝氣鬱結,而出現悒悒不樂,憂慮多疑,精神抑鬱,膽怯易驚,胸悶脅脹等感覺、運動、精神系統的衰退症狀。


氣行則血行,肝氣鬱結,必然影響氣血的運行,日久成瘀則見胸脅刺痛,肝脾腫大,月經不調等。


若肝體不足或為肝血不足,則面色無華,兩目乾澀,視物模糊,肢體筋攣;


若肝陰不足,則眩暈目糊,脅痛悠悠不休,口乾,舌紅,五心煩熱,腰酸腿軟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28:5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升發太過肝之疏泄太過,除可在肝病中直接出現外,常由肝氣鬱結演變而來。


具有以下特點:1上擾:肝以氣為用,氣有餘便是火;


肝又內寄相火,故肝鬱易從火化。


輕者,鬱熱在裡,或脅痛吞酸,或嘈雜痞噯;


重者,肝火上炎,則頭痛急躁,面紅目赤,口苦,耳鳴。


火熱內迫則狂躁失神,迫血妄行。


肝火上衝,火隨氣逆,並走於上,而致「薄厥」。


若木火刑金,則面紅脅痛,頻咳痰血。


肺火熾盛,內耗陰血,陰不制陽,或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陽上亢,則既有陽亢於上的眩暈、頭痛、面目升火、舌紅少苔的上盛證候,又有陰血不足於下的腰膝酸軟等下虛表現,間有筋惕肢麻等。


由肝鬱、肝火、肝陽演變轉化,進而可出現肝風,以頭暈、肢麻震顫、痙厥、舌體抖動等為臨床特徵。


肝風亦可由肝血不足而來,謂之血虛生風,有視物,面色萎黃之候。


肝病有肝氣、肝風、肝火之別,然而同出異名。


所謂鬱而不舒為肝氣,氣鬱化火為肝火,陽氣上亢為肝陽,升動無制為肝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29:0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下迫:肝氣夾濕熱或夾寒濕,則濕熱下注或寒滯肝脈,而致睾、疝、淋、帶之疾。


「司疏泄者,肝也;


司閉藏者,腎也」。


若疏泄失度,封藏失職,則會出現男子精關不固,女子月經不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29:0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橫乘:肝氣橫逆,犯脾乘胃。


若肝氣犯脾,脾不升清,則腹脹滿,大便不調;


若肝氣犯胃,胃不降濁,則納減惡食油膩,噁心嘔吐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29:1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流竄:上至巔頂,下至足跟,無處不到。


如肝氣竄絡,每見周身痛無定處,乍作乍止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29:2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疏泄太過與不及並存肝失疏泄,有時可出現太過和不及並存的現象。


表現在消化系統,則時而便秘,時而腹瀉;


表現在精神情志上,則時而興奮狂躁,時而憂鬱寡歡。


故在臨床上,對肝病的治療應靈活變通。


總的說來,治肝宜在疏肝理氣之中,配以和血護陰之品,應用柴胡疏肝散和一貫煎加減化裁,每多效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29:4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一、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縮)案鄭某某,女,32歲,法官,瀋陽市人。


1996年12月1日初診。


患者於1996年9月5日足月順產一健康男嬰。


產後因失血過多出現心悸、怔忡、氣短乏力、動則尤甚。


心電圖檢查示頻發性室性期前收縮,呈二聯律或三聯律。


遂停止哺乳,住院治療,口服心律平、心得安一月,病情稍緩解,但停藥則諸症如前,遂來求治。


現症:心悸,怔忡,氣短懶言,動則尤甚,神疲乏力,失眠多夢,膽怯易驚,面色淡白,舌淡無苔,脈細數而促。


心電圖示頻發性室性期前收縮,呈二聯律或三聯律。


證屬產後氣血虧虛,心氣虛衰,心血不足,心神失養之候。


治以補心氣養心血,重鎮安神之劑,取定心湯(《醫學衷中參西錄》)之意。


藥用酸棗仁20克、龍眼肉15克、柏子仁15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生龍骨25克、生牡蠣25克、菖蒲15克、遠志10克、仙鶴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囑其逐漸減少心律平、心得安的用量,直至停止服用。


治療1周後,心悸、怔忡減輕,心電圖複查示頻發性室性期前收縮,偶見二聯律或三聯律。


遂令其停用西藥,上方續服1周,驚悸、怔忡、失眠多夢、氣短乏力明顯減輕,舌淡無苔,脈細而促,心電圖呈頻發性室性期前收縮。


原方再進1周,偶有心悸、怔忡。


心電圖示室性期前收縮。


守方增減出入,繼續治療1個月,諸症悉失,心電圖複查示正常心電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0:0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心律失常屬中醫心悸、怔忡範疇。


其病雖有陰陽氣血之別,寒熱虛實之異。


但心主血脈而藏神,以血為體,以氣為用。


心之氣血和調,陰陽勻平,則血有所主,神有所藏。


故治療心律失常當以調節心之氣血陰陽,使之歸於平衡和諧為首務,不宜急取而應緩圖。


重在辨證,貴在守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0:1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二、老年性癡呆案張某某,男,71歲,幹部,河北人。


1996年12月13日初診。


患者於2年前逐漸出現神識呆滯,記憶力減退,緘默不語,失認失寫。


經某醫院腦CT掃描示大腦廣泛性萎縮,診為老年性癡呆(Alzbeimer病),服腦復康、維腦路通等效果不顯。


現神識呆滯,寡言少語,嗜睡懶動,食少納呆,大便溏,行動遲緩,失認失寫,面色黃白,老年斑累累,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尺弱。


證屬脾胃虛衰,化源不足,腎精虧損,髓海空虛,腦失所養之候。


法當滋脾養胃,補腎填精,予以理脾陰方化裁。


藥用人參15克、山藥20克、熟地15克、黃耆20克、蓮肉15克、白芍15克、扁豆15克、茯苓15克、山萸肉15克、橘紅15克、甘草10克、紫河車(另包,研末,每次2克,湯藥沖服)。


守方治療3個月,神呆面容基本消失,表情自如,語言對答基本正確,失認失寫好轉,食欲增加,大便正常,舌淡無苔,脈沉細尺弱。


原方白芍易赤芍,另加丹參20克,續服3個月。


神志宛如常人,記憶力增強,反應較前靈敏,目前仍在治療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0:3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人自生至老,無非後天為之用,形色必賴脾胃為之資。


人屆老年,雖腎精虧損,髓海不足,但得後天培養之力,則五臟溢榮,氣血旺盛,精充髓足,方能祛病延年,故調理脾胃不僅是治療老年病之關鍵,也是防治老年性癡呆、延緩衰老的重要途徑。


本例辨證為脾腎氣陰兩虛,故取參苓白朮散與六味地黃湯之意化裁,滋補脾腎,兩調氣血,取得滿意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0:40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三、早期肝硬化案靳某某,男,42歲,農民,綏中人。


1997年3月20日就診。


患慢性肝炎3年餘,先後在北京、瀋陽等地就醫,診斷:(1)慢性肝炎;


(2)早期肝硬化。


病人形瘦神疲,面色晦暗,兩目發黃,其色鮮明,嘔吐不食,脘腹脹悶。


右脅脹痛,小便色黃,大便溏,軀幹及上肢絲狀紅縷(蜘蛛痣)累累,舌紅苔黃白而膩,脈沉弦稍數。


肝肋下4cm,質硬,有明顯壓痛,脾未觸及。


實驗室檢查:黃疸指數20單位,總膽紅素23單位,直接膽紅素800單位,間接膽紅素1500單位,鹼性磷酸酶75單位,穀氨醯轉肽酶60單位,穀丙轉氨酶50單位,穀草轉氨酶55單位,總蛋白70單位,白蛋白30單位,球蛋白40單位,A/G為075,HBsAs(+),抗HBs(-),HBeAe(+),抗HBc(+),抗HBc-IgM(+)(1∶1000)。


證屬肝氣鬱滯,脾虛失運,濕熱蘊結之候。


治以疏肝健脾,清熱利濕之法,藥用茵陳20克、焦梔15克、赤芍15克、甘草10克、柴胡15克、枳殼15克、白朮15克、荔枝核15克、內金20克、丹參20克、神麯15克、黨參2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服藥半個月,黃疸消退,嘔惡止,腹脹減,但覺食欲不振,大便溏,舌淡紅苔白薄,脈沉弦。


黃疸指數6單位,總膽紅素15單位,直接膽紅素800單位,間接膽紅素700單位。


酶學與免疫檢查如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0:50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濕去熱清而黃退,改用補氣健脾、疏肝解鬱之劑,方用六君子湯化裁,藥用黨參15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半夏15克、陳皮15克、枳實15克、枳殼15克、柴胡20克、王不留行20克、川楝子15克、內金15克。


守方服藥半個月,食欲增加,大便如常,腹脹明顯減輕,肋脅脹痛亦微,舌淡無苔,左脈沉弦,右脈沉緩。


脾氣漸復,遂改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之劑。


取膈下逐瘀湯之意,藥用柴胡15克、紅花10克、黨參20克、白朮20克、內金15克。


服藥15劑,右脅痛若失,飲食二便如常,精神轉佳,舌淡無苔,脈沉緩。


病有轉機,仍需健脾疏肝、理氣活血之法治之。


守六君子湯、膈下逐瘀湯2方增損,交替服用2個月。


病人諸症悉失,飲食二便如常,軀幹及上肢絲狀紅縷稀疏,舌淡無苔,脈沉緩有力。


肝肋下2cm質軟。


肝功能複查:總蛋白85單位,白蛋白5720單位,球蛋白278單位,A/G為206,總膽紅素900單位,直接膽紅素720單位,間接膽紅素180單位,鹼性磷酸酶65單位,穀氨醯轉肽酶22單位,穀丙轉氨酶33單位,穀草轉氨酶40單位,HBsAs(-),抗HBs(-),抗HBe(-),抗HBc(-),抗HBc-IgM(-)(1∶1000)。


再以理脾柔肝之劑,以善其後。


藥用黨參15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內金15克、柴胡15克、赤芍15克、王不留行20克、丹參20克、山藥15克,再進15劑後停藥。


隨訪至今,療效鞏固,無復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0:5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或肝硬化代償期無腹水者,臨床多見脅痛、嘔吐、納呆、腹脹、脅下痞塊等,屬肝鬱脾虛,肝胃不和,氣滯血瘀之候,其治當以調暢肝木、補脾調中為要,且重在健中扶土以禦肝木,所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意。


肝為剛臟,職司疏泄,用藥不宜剛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


疏肝應以調氣為主,和血為輔,體用兼顧。


柴胡疏肝散為疏肝之正方,若氣滯血瘀者,取膈下逐瘀湯以理氣活血化瘀。


治脾宜補其虛,祛其濕,調其氣,行其滯,既補脾又調中。


療胃宜和降,濡潤而保護胃之陰液。


脾宜行則健,以守為補。


胃宜降則和,以通為補。


脾胃之病,虛實寒熱,宜燥宜潤,固當詳辨,而升降二字,尤為重要。


健中扶土,用六君子湯化裁,每能應手取效,治療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硬化代償期而無腹水者,雖疏肝和理脾並用,但重在理脾。


人以水穀為本,治脾胃而使食進胃強,即所以安五臟,不治肝而肝病自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1:09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四、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案劉某某,男,38歲,廠長,遼寧營口人。


1995年5月16日初診。


患者於3年前因勞累過度,飲食不節而腹痛、腹泄,大便溏薄,或狀如黏液,或類膿血。


經北京、瀋陽等多家醫院診為「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服中西藥後,症狀雖減,但時輕時重,反復不已。


近來,病情加劇而來求治。


症見腹痛泄瀉,大便溏薄,夾有黏液膿血,日4~5行,每因精神緊張,勞倦過度而加重。


性情煩躁,形瘦神疲,納呆腹脹,矢氣則舒。


舌淡紅苔黃白而膩,脈沉弦。


證屬泄瀉日久,脾氣虛極,肝木乘脾,濕熱蘊結之候。


取痛瀉要方、白頭翁湯之意,以抑木扶土,調和肝脾,清熱燥濕,使瀉止痛蠲濕去熱孤。


藥用炒白朮20克、炒白芍20克、防風15克,陳皮15克、白頭翁15克、馬齒莧15克、黃芩15克、柴胡15克,每日1劑,水煎服。


守方治療半個月,腹痛腹泄減輕,大便薄而無黏液膿血,日2~3次,舌淡紅苔白薄,脈沉弦。


上方去白頭翁、馬齒莧,加山藥15克、扁豆15克、蓮肉15克,以健脾益氣厚腸,再進15劑。


藥後諸症悉失,大便溏,日1次。


但覺過勞則便溏益甚,胃納佳,舌淡無苔,脈沉緩。


遂用大劑補中益氣之品,藥用黨參15克、黃耆20克、陳皮15克、炒白朮20克、當歸15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茯苓15克、山藥20克、扁豆15克、蓮肉15克,守方續服2個月病癒,隨訪至今無復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1:18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


但土得木則達,對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屬肝鬱脾虛者,當以疏肝理脾為治。


取痛瀉要方加柴胡、黃芩(合小柴胡之意)以抑木扶土。


繼之,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山藥、蓮肉、扁豆之屬以健脾益氣厚腸。


若久泄不止,脾氣下降者,可直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扁豆、蓮肉以善其後。


本病之治,疏肝與理脾並用,但以理脾為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1:2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論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整體,就是完整性和統一性。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與外界環境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機體自身整體性思想,稱之為整體觀念。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學說來闡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的協調完整性,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關係,是形成了獨具特點的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整體觀念是古代唯物論和自發辯證法思想在中醫學的體現,是中醫的基本特點之一,它貫穿於中醫生理、病理、診法、辨證、治療等整個理論體系之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1:3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一)整體觀念的內容中醫學把人體內臟和體表各部組織、器官之間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認為四時氣候、地土方宜、周圍環境等因素對人體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既強調人體內部的統一性,又重視機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這就是中醫學整體觀念的主要內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1:4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1人體內部的統一性:人體是由若干臟器和組織器官構成的,各個臟器、組織或器官,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體機能活動的組成部分,從而決定了機體的整體統一性。


因此,人體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


機體整體統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通過經絡系統「內聯臟腑,外絡肢節」的作用實現的。


五臟是構成整個人體的五個系統,人體所有組織器官都包括在這五個系統之中。


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有機地聯繫起來,構成一個表裡相聯,上下勾通,密切聯繫,協調共濟,井然有序的統一整體,並且通過精、氣、神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


這種五臟一體觀,充分地反映出人體內部各組織器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有機的統一整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1:5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人與自然的統一性: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同時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又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而機體則相應地發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反應,故曰「人與天地相應也」(《靈樞?邪客》)。


這種「天人一體觀」認為天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變化,人體也有三陰三陽六經六氣和五臟之氣的運動。


自然界陰陽五行的運動變化,與人體五臟六經之氣的運動是相互收受通應的。


所以,人體與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關。


人類不僅能主動地適應自然,而且能主動地改造自然,從而保持健康,生存下去,這就是人體內部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


其具體內容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存:中醫學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結果。


天地是生命起源的基地,天地陰陽二氣的對立統一運動為生命的產生提供了最適宜的環境。


生命是自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故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乎人」(《素問?寶命全形論》)。


人類產生於自然界,自然界又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條件,故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素問?六節臟象論》)。


新陳代謝是生命的基本特徵,生命既是自動體系,又是開放體系,它必須和外界環境不斷地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25 10:41 , Processed in 0.46875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