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熹】
1931年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鹽市口,祖籍四川新都人。
抗日戰爭時期鹽市口被轟炸,家毀父死,隨母避難新都,在茶社為茶童。
鄒氏之母頗有學識,保存了大量易經資料,晚歸即教讀四書五經。
12歲時拜廖德明學中醫,15歲跟師開業行醫,解放後參加土改醫療隊巡迴為縣鄉群眾治病,醫名大振,日診百人。
由於母親和老師的教導和鼓勵,不僅要作個名醫,而且要著書立說,為天下後世之楷模。
1956年奮力考入了成都中醫學院,同年於成都青羊宮百花潭畔拜蔡福裔學易。
1962年畢業留校任教,1986年被評為中醫內經教授。
1991年被推薦為全國首批500名名老中醫藥專家繼承物件之一。
鄒氏在學術上主張醫易會通,提出要在醫經學派、經方學派、傷寒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溫病學派、會通學派的基礎上,為創立一個嶄新的醫易學派而奮鬥!
對內經和易經很有研究,十年筆耕,自成一家。
1983年所著《中醫五臟病學》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深受國內外讀者好評,美國東地出版社中醫專家班康得先生來到成都中醫學院,要求將本書譯為英文本在美國出版發行,並希望按美國讀者需要補充到60萬字,後本書更名為《中國五臟病學》。
1984年他所著的《易學十講》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1987年臺灣千華出版公司在臺灣以繁體字再次出版發行。
1988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再次出版發行了他著的《中國醫易學》、《中醫急症手冊》。
1992年至1994年出版發行了鄒氏主編的《易學精華叢書》,計有《易學精要》、《易學圖解》、《醫易匯通》、《易學解難》、《易學與兵法》五種。
從1994年起,香港《安康》月刊,開闢專欄長期連載他「醫易會通」的文章。
1991年至1994年期間,他擔任了全國老中醫的帶徒工作,無私地將學術經驗傳給學生,並經常給國內外學生作易經的學術講座,講述內容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受到了國內外學生的一致好評。
鄒氏的一生,亦正如一位元記者在報刊上所評價的那樣:「鄒先生從茶童———教授———到醫易學之星,走過了他人生的三步曲,這是他拼搏的結果。
學術的成功,不存在出身的貴賤,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蒲松齡的自勉聯說得好:「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鄒氏曾因患重症肌無力後回鄉間療養,在此期間寄託於著書立說上,自謂「書不寫成死不休」。
8年以後,他的病竟好起來了,如果說病的好轉是奇跡的話,那麼在病中寫成的《中醫五臟病學》、《中國醫易學》等書,才真正算得上奇跡中的奇跡了。
他的這些醫易會通的著作,把博大精深的易理與醫學的理、法、方、藥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展示於讀者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