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70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2:46:36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五、紫癜(肌衄)驗方 組成:鱉甲12克,升麻8克,生地、黃精各15克,蠶砂、萆各10克,桃仁6克。


功用:涼血散瘀、祛濕解毒。


主治:過敏性與血小板減少紫癜(肌衄)。


方解:方中鱉甲入血養陰退蒸,合升麻透表解毒;


配生地、丹皮、赤芍,清熱涼血;


萆、蠶砂祛風勝濕;


桃仁破血化瘀以消斑;


取黃精、甘草入脾胃、潤心肺而健脾統血。


如陽明熱盛脈滑數者,加生石膏;


大便潛血加旱蓮草、仙鶴草,去桃仁。


例如倪某,女,10歲,通身紫斑,兩腿較甚,關節痛,血小板18萬,斷為過敏性紫癜,住院8天,用強的松無效而邀診,脈弦滑大,掌心熱,牙衄,尿短,而用紫癜驗方去桃仁,加秦艽、梔子、茜草,3劑紫癜大斂,牙衄亦減。


效不更方,守服數劑,完全消失出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2:46:45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六、滴鼻通關方組方:鮮土牛膝嫩兜50克。


功用:破痰通關、開竅化痹。


主治:喉痹中之「緊喉風」,痰涎閉阻,發病急驟,咽喉腫痛,痰鳴湧盛者,大有閉絕之險。


皆起於肺胃積熱,寒痰包裹,寒熱搏結所成。


用法:切碎搗爛,加冷開水20毫升,攪勻榨取汁;


令患者清洗鼻腔,仰臥枕肩使頭低下,用脫脂棉花吸取藥汁榨流鼻中,順勢咽下即坐起,嘔吐涎痰,喉關即開。


繼則含服桂薑湯(肉桂、炮薑、炙甘草各5克),燉湯緩緩咽下,反復咯吐涎痰,如未全通可再滴,以竅開痰淨為度。


後服清咽利膈湯,清除痰熱風火,病即痊癒。


如患者白某,男,50歲,吉安高僧,陡患此病,3天未進粒米,水難咽下,胃中知饑,而喉卡食難通過,痰聲漉漉,不能咯出,周氏即在園地拔取此藥,如法施用,患者立即嘔吐涎痰碗許,隨進稀飯三、四碗,熟睡數小時,病即愈。


(徐學義編) 醫易會通派承先啟後人的鄒學熹 馬華新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2:46:54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鄒學熹教授,祖籍四川新都人。


他得力於已故的兩位老師,一位是教他醫學的廖德明先生,一位是教他易學的蔡福裔先生。


在學術上他主張醫易會通,指出易學是中醫學的理論淵藪,而中醫學則是易學原理在實際運用中的典範。


鄒氏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根據醫易相通的原理,補充和完善了以五臟論雜病的完整體系。


還在治療八法的基礎上增入鎮、澀兩法為十法,從而使中醫的理、法、方、藥一線貫通,不致脫節。


鄒氏畢生著作豐盛,《中國五臟病學》、《中國醫易學》、《易學精華叢書》是其代表著作。


在臨床上頗有獨到之處,如擅長用丹藥治頑疾;


用蟲介藥治痰證、風證和皮膚病;


扶陽斂陰藥同用治危重的漏汗證;


用大劑量的清熱利濕藥治急黃證等。


由此可見,鄒氏治病有經有權,把醫易原理準確地落實到了辨證論治的臨床上,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值得我們學習。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


———孫思邈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2:47:04 | 只看該作者

學熹


1931年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鹽市口,祖籍四川新都人。


抗日戰爭時期鹽市口被轟炸,家毀父死,隨母避難新都,在茶社為茶童。


鄒氏之母頗有學識,保存了大量易經資料,晚歸即教讀四書五經。


12歲時拜廖德明學中醫,15歲跟師開業行醫,解放後參加土改醫療隊巡迴為縣鄉群眾治病,醫名大振,日診百人。


由於母親和老師的教導和鼓勵,不僅要作個名醫,而且要著書立說,為天下後世之楷模。


1956年奮力考入了成都中醫學院,同年於成都青羊宮百花潭畔拜蔡福裔學易。


1962年畢業留校任教,1986年被評為中醫內經教授。


1991年被推薦為全國首批500名名老中醫藥專家繼承物件之一。


鄒氏在學術上主張醫易會通,提出要在醫經學派、經方學派、傷寒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溫病學派、會通學派的基礎上,為創立一個嶄新的醫易學派而奮鬥!


對內經和易經很有研究,十年筆耕,自成一家。


1983年所著《中醫五臟病學》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深受國內外讀者好評,美國東地出版社中醫專家班康得先生來到成都中醫學院,要求將本書譯為英文本在美國出版發行,並希望按美國讀者需要補充到60萬字,後本書更名為《中國五臟病學》。


1984年他所著的《易學十講》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1987年臺灣千華出版公司在臺灣以繁體字再次出版發行。


1988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再次出版發行了他著的《中國醫易學》、《中醫急症手冊》。


1992年至1994年出版發行了鄒氏主編的《易學精華叢書》,計有《易學精要》、《易學圖解》、《醫易匯通》、《易學解難》、《易學與兵法》五種。


從1994年起,香港《安康》月刊,開闢專欄長期連載他「醫易會通」的文章。


1991年至1994年期間,他擔任了全國老中醫的帶徒工作,無私地將學術經驗傳給學生,並經常給國內外學生作易經的學術講座,講述內容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受到了國內外學生的一致好評。


鄒氏的一生,亦正如一位元記者在報刊上所評價的那樣:「鄒先生從茶童———教授———到醫易學之星,走過了他人生的三步曲,這是他拼搏的結果。


學術的成功,不存在出身的貴賤,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蒲松齡的自勉聯說得好:「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鄒氏曾因患重症肌無力後回鄉間療養,在此期間寄託於著書立說上,自謂「書不寫成死不休」。


8年以後,他的病竟好起來了,如果說病的好轉是奇跡的話,那麼在病中寫成的《中醫五臟病學》、《中國醫易學》等書,才真正算得上奇跡中的奇跡了。


他的這些醫易會通的著作,把博大精深的易理與醫學的理、法、方、藥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展示於讀者面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2:47:14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易學家多把《內經》作為易學最主要的參考資料;


中醫學也將《易經》作為中醫理論的淵藪。


這兩部書皆成書於周代,理論依據一致,都建立在古天文學、古氣象學的基礎之上,所以這兩部書在學術上長期互相滲透,相得益彰。


鄒氏醫易會通的學術思想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他認為《內經》所講的五運六氣,就是本《易經》而來,就是一部古天文學、古氣象學。


「運」,是指天體運行,但觀測分為東南西北中五方觀察,故稱「五運」,這就是一部古天文學的內容。


「氣」,指應天體運行而產生的氣象變化,有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狀態,故稱「六氣」,這就是一部古氣象學。


至於天人合一、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診斷、治則、方藥,莫不依據易理而來。


《靈樞?針解篇》:「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


這就是把大自然的天象變化與人體氣化活動結合起來看問題,這也就是鄒氏主張醫易會通以防病治病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


《易經》和《內經》雖然歷史久遠,但她確實是中國古代文明史和醫學史上的兩顆明珠,有鑒於此,他用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筆調寫了一段話,來說明這個問題:「易經和內經是兩部極古老的著作,她確實是中國古代文明史和醫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她的神奇光焰驚動了遠隔重洋的鄰居,許多異國英雄曾經廢寢忘食地追求過她。


她卻很難接近,即使走到她跟前,仍隔著一層香霧,只依稀地看到她的面紗,只有少數虔誠者能偶爾一睹芳顏。


但燈檯照人不照己,在這兩顆光芒四射的明珠下面的人,常常看不到她的任何光亮。


相當長的時期以來,中國研究科學技術的人,只看到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完全沒有覺察到無邊春色不在鄰家,而在自己的家園裡。


有些人不瞭解她,還斥之為封建唯心之學,說這是提倡天人通以阻礙科學化,她只好忍辱含羞,說聲再見!


人家還要罵無可奈何花落去,她只好默默地說:花落春常在,有朝一日會似曾相識燕歸來的。


所以我們知道了這兩部書的歷史命運,應抱著悲金悼玉的心情來研究它,使它在科學技術界的學者專家的記憶中,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鄒氏對《易經》和《內經》兩書的內容,作了概括的論述,他說:「《易經》文章如神龍出沒,見首不見尾,多假借符號、圖像或者寓言性的詞句以示之,究其實際,皆暗有所指,而意在言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2:47:2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馬氏文通》說:春秋之世,文運以神;


周秦以後,文運以氣;


隋唐以後,文運以理。


故《易經》係辭其神化,禮記檀弓其神疏,左傳其神論語其神淡,莊周其神逸。


所謂文運以神,是指整個文章,一氣呵成,不僅各篇章互為呼應,互為解釋,而且一字一句,皆統照全局。


在成書年代上,《內經》雖比《易經》稍晚一點,但《內經》卻在文法上熔神、氣於一爐。


如《內經》的《天元紀》、《五運行》、《六微旨》、《氣交變》、《五常政》、《六元正紀》、《至真要》、《陰陽應象》、《四氣調神》九個大論,分之為九,合之則一,它的結構好像一株樹木:《天元紀》為九大論之總綱,如樹之有根;


《五運行》講月運,重仰觀法;


《六微旨》講日運,重俯察法,言氣機在方位上之活動,如樹之兩大分枝;


《氣交變》言五星之動變,述氣機在上中下之交互變化,有如樹木之有乾;


《五常政》講標準,《六元正紀》言始點,前者從五運看六氣,後者以六氣正五運,但均論述天象變化與氣化活動的關係,有如樹木枝乾上之小枝葉;


《至真要》屬結論,重點在方法上的具體運用,有如樹木花果,可以供人食用;


《陰陽應象》和《四氣調神》則又是七大論內容之雜糅,並有新意,有如樹木附生的枝葉。


九大論篇章很長,合之卻是一個整體,乃專述氣化原理,醫學大法,其餘篇章則分別講述人體功能和疾病的具體變化。


由此可見,《內經》行文,有限制亦若無限制,靈動異常,而且內容博大精深,涉及的學問極廣。


(見《易學十講》臺灣繁體字版)下面擬從三個方面來闡述鄒氏的學術精華:一、從八卦陰陽以闡述中醫理論八卦是從古天象學觀測發現的自然規律之一,通過幾千年的實踐證明,古今中外的科學家,都得到了它高深理論的啟發,創造出了不少的奇跡。


太公《陰符經》就以八卦之理演奇門遁甲,諸葛武侯因之以擺八陣圖作練兵佈陣之用。


萊布尼茲演二進位制數學受到八卦圖像的啟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得到了八卦的啟發。


近人劉子華先生《八卦宇宙論》,預測到了太陽係第十顆行星的存在。


蔡福裔先生寫成《八卦與原子》一書,在門氏元素週期表基礎上,運用八卦體系加以排列,提出新的化學元素週期,由此可見八卦的學術價值了。


醫家則從《內經》開始,將八卦和從八卦產生的陰陽學說,結合運用於醫學各方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2:47:3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八卦的「卦」字從圭從蔔。


圭,指古代測日影的儀器土圭;


蔔,是觀測度量的意思。


古代立八圭於四正四隅以測日影的陰陽變化,就形成了八卦圖像。


八卦圖像是晝參日影,夜考極星的結果。


太陽是宇宙的原動力,是惟一的,故用陽爻「—」表示;


月亮是太陽的折光,故用陰爻「--」表示。


因此古人發現,宇宙固有的運動變化,乃由一氣所產生,而這種運動不息的原動力則來自太陽。


白天太陽出來的時候,萬物則生長活動,晚上沒有太陽,萬物則伏匿偃息。


進而發現,上而日月星辰,下而山嶽河流,大而天地,小而一草一木,莫不存在著這種「相反相成」的局面,於是古人發現了陰陽的規律。


陰陽變化的規律,是從日月運行中發現的,故曰「陰陽之義象日月」。


八卦圖有三種,即先天八卦圖、後天八卦圖、中天八卦圖,它分別反映了連山易、周易和歸藏易的思想。


現述如下:先天八卦圖,傳說是伏羲所畫,由神農演為六十四卦,因伏羲、神農皆起於群山連綿之中,故名「連山易」。


「連山易」首艮,因艮為山。


觀測方法以寅月為歲首,夏代人繼承了這一派的學術思想,寅月就是農曆正月。


先天八卦講對恃,即講陰陽的對立,它把八卦代表的天(乾卦)、地(坤卦)、風(巽卦)、雷(震卦)、山(艮卦)、澤(兌卦)、水(坎卦)、火(離卦)八類物象分為四組,從空間上以說明它的陰陽關係。


《周易?說卦傳》說:「天地定位,雷風相搏,山澤通氣,水火不相射。


就是指的這類事物之間的對恃關係。


天地是一對陰陽,但天地的陰陽是以人定位的,人之上為天,人之下為地。


《素問?五運行大論》說:「黃帝問曰:地之為下否乎?


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


帝曰:馮乎?


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這就是說,地不是最下面,而是人的下面,因為古人已觀察到地也是天空中懸浮著的一個星球,是由大氣把它托舉著的。


雷風是一對陰陽,雷動則風生,風盛則雷聲愈烈,互相搏蕩,這又是另一種陰陽對立的現象。


山澤是一對陰陽,山是最高的,澤是最低的,二者氣化相通,互相對立。


水火是一對陰陽,互不相容,水盛則火滅,火盛則水涸。


綜合先天八卦的四對陰陽,都是從空間上反映出陰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規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2:47:4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後天八卦圖,傳說為文王所畫。


《周易?係辭傳》說:「易之興也,當殷紂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當文王與殷紂之事邪?


這就是指殷紂囚文王於裡而演周易之事。


周易首乾,因乾卦在後天圖上處西北方,文王當時為西北侯之故。


觀測以子月起算,即以冬月為首月,這就概括了周代人的易學思想。


後天八卦講流行,形容如水的流行,連續不斷,表示了陰陽有相互依存的一面。


《周易?係辭傳》說:「萬物皆出乎震,震東方也;


齊乎巽,巽東南也;


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


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


兌正秋也,萬物之所悅也,故曰說言乎兌;


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搏也;


坎者水也,北方之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


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萬物從春夏開始生長,到秋冬而收藏,周而復始,每週天365日有奇,每卦用事各主45日,按順時針方向輪轉,在八節上以打符號,從時間上反映了陰陽有相互依存的一面。


中天八卦圖一直失傳,至今鄒氏根據北周衛元嵩《元包經》八經卦排列次序,即坤、乾、兌、艮、離、坎、巽、震的次序,結合古代「三正」之學而復原了中天八卦圖。


本圖屬地辟於醜,以醜月為歲首起算,乃黃帝歸藏易,商代人繼承了這一派易學思想,講陰陽平衡。


現簡述如下:1中天易首坤,在醜宮,起大寒,即農曆臘月為歲首。


將十二地支分屬八卦圖的四正四隅,則坤卦在醜寅宮,按順時針方向,則乾二在卯宮,兌三在辰己宮,艮四在午宮,離五在未申宮,坎六在酉宮,巽七在戌亥宮,震八在子宮,如此輪轉一周,則構成中天八卦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2:47:5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中天八卦圖充分反映了陰陽平衡的規律。


從坤一起大寒順數,發現本圖內中外三圈,每相鄰兩爻都是一陰一陽,而且十二對陰陽排列次序,恰好六對陽在前,六對陰在後,現將中天八卦圖內中外三圈一陰一陽次序排列如下:內圈———陰陽、陽陰、陽陰、陰陽中圈———陰陽、陽陰、陰陽、陽陰外圈———陰陽、陰陽、陽陰、陽陰3將中天八卦圖按家庭體系排列,則:坤一,為母()乾二,為父()兌三,為少女()艮四,為少男()離五,為中女()坎六,為中男()巽七,為長女()震八,為長男()此八個卦,皆陰陽配偶,而且都是女性居先,所以有人攻擊周易以乾卦為首是提倡夫權思想,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如果是這樣,那衛元嵩中天易以坤卦為首,不就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倡女權的了,由此可見,不能把學術問題和社會問題混為一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2:48:0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中醫學把《易經》的八卦、陰陽學說,引入到它的學術中,落實到了臨床上,上至《內經》、《難經》、《金匱》、《傷寒》,下及各家著述,莫不一以貫之者,陰陽而已!


現舉例說明:就八卦而言,則體有八(肘、腕、膝、踝關節的肌肉與肌肉之間的交會處,左右共八處),氣有八風(《靈樞?九宮八風篇》八方有八風:有嬰兒風、弱風、大弱風、謀風、剛風、折風、大剛風、凶風,每風各占45度,合360度,以配後天八卦),穴有八會(即臟會章門、腑會中脘、筋會陽陵、骨會大杼、髓會絕骨、血會膈俞、脈會太淵、氣會膻中),目有八廓(乾為天廓、坤為地廓、震為雷廓、兌為澤廓、艮為山廓、離為火廓、坎為水廓、巽為風廓),證有八綱(陰、陰、表、裡、虛、實、寒、熱),治有八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方有八陣(補、和、攻、散、寒、熱、固、因)。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2:48:1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就陰陽而言,在結構上,「人身有形,不離陰陽」(《素問?生氣通天論》)。


在生理、病理上,「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生氣通天論》)。


在診斷上,「審其陰陽,以別剛柔」(《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明代醫家張景岳在《類經圖翼?醫易義》中,還從醫易陰陽的各個側面加以闡發,如從精神方面、從動靜方面、從升降方面、從神機方面、從屈伸方面、從變化方面、從常變方面、從生死方面分別論述了陰陽變化。


總之,必須維持陰陽的相對平衡,如果天地的陰陽不平衡就要發生災害,人身的陰陽不平衡就要患病。


再推而言之,從八卦到六十四卦,都反映了一陰一陽的變化。


《周易?序卦傳》講陰陽的依存,《周易?雜卦傳》講陰陽的對立。


張景岳還將八卦六爻配臟腑,如說:「以臟象言之,則自初六至上六為陰為臟,初六次命門,六二次腎,六三次肝,六四次脾,六五次心,上六次肺。


初九至上九為陽為腑,初九當膀胱,九二當大腸,九三當小腸,九四當膽,九五當胃,上九當三焦。


又以形體各部配八卦,如說:「以形體言之,則乾為首,陽居尊上也;


坤為腹,陰戶容物也;


坎為耳,陽聰於內也;


離為目,陽明於外也;


兌為口,折開於上也;


巽為股,兩垂而下也;


艮為手,陽居於前也;


震為足,剛動於下也。


並以六十四卦之遞次變化,比喻人之生長衰老過程,如說:「自復至同人,當內卦震離之地,為陰中少陽之十六,在人為二八;


自臨至乾,當內卦兌乾之地,為陽中太陽之十六,在人為四八;


自至師,當內卦巽坎之地,為陽中少陽之十六,在人為六八;


自至坤,當內卦艮坤之地,為陰中太陽之十六,在人為八八。


陽生於子而極於午,故復曰天根,至乾為三十二卦,以應前之一世;


陰生於午而極於子,故曰月窟,至坤為三十二卦,以應後之半生。


前一世始復之一陽,漸至增添,至乾而陽盛以極,乃象人之自少至壯;


後半生始於之一陰,漸次耗減,至坤而陽盡以終,乃象人之自衰至老。


這一段論述,完全本於《素問?上古天真論》,合於「七損八益」之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2:48:2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清代醫家陳修園更以蠱卦之理說臌脹病,如在所著《醫學三字經》中說:「單腹脹,實難除,山風卦,指南車。


蠱卦下巽上艮,艮為山,為少男之象,巽為風,為長女之象。


《左傳》醫和一節有:「在《周易》,風落山,女惑男,謂之蠱。


即言以長女下於少男,惑亂其情,乃不正常之婚配,有如秋風掃山上落葉,很快就要崩潰,有如蠱之象。


而單腹脹的病機則與之相似,艮為山屬土居上,巽為風屬木居下,上剛下柔,乃上情高亢而不下接,下情畏縮而難上達,事理日廢而壞,是「蠱多事也」之象。


臌脹病病理,亦為脾土之邪壅盛而反侮肝木,肝木不能疏理於下,脾土反而敦阜於上,土盛木鬱,阻滯壅塞,上下不通,而成本病。


若按蠱卦所喻病理以決定單腹脹的治療方針,就像「指南車」一樣明確地指示方向了。


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亦多處運用易學之理解述方藥治病之理,如用八卦之理解釋定風珠一方的方義說:「名定風珠者,以雞子形圓如珠形,得巽木之精,而能熄肝風,肝為巽木,巽為風也。


龜亦有珠,具真武之德而鎮震木。


震為雷,在人為膽,雷動未有無風者,雷靜而風亦靜矣。


亢陽直上巔頂,龍上於天也,制龍者,龜也,古有豢龍禦龍之法,失傳已久,其大要不外乎此。


並自注云:此方治溫邪久踞下焦,消灼肝陰而為厥,擾衝脈而為噦,肝木橫強則脈細而勁。


故用雞子黃實土而定內風;


龜板補任脈而鎮衝脈;


阿膠益陰降逆而熄肝風;


淡菜生咸水中而味淡,外偶內奇,有坎卦之象,能補陰中真陽;


童便濁液而潛陽上動,引歸濁道以為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2:48:3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清末民初醫家鄭欽安,以乾坤坎離四卦闡明心腎水火上下相交之理,創立了不少治法。


就卦象而言,則乾為天,坤為地,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則天地交泰,所以泰卦有通的意思;


若天氣不降,地氣不升,則氣否塞,所以否卦有塞的意思。


坎為水,離為火,坎水上升,離火下降,則為水火既濟;


若離火上炎,腎水下流,則為水火未濟。


如在所著《醫理真傳》中說:「人稟天地之正氣而生,此坎離所以為人立命之根也。


因坎中真陽,肇自乾元,離中真陰,肇自坤元,乾坤彼此互為其根。


心火下交於腎,腎水上濟於心,一升一降,往來不窮,性命於是乎立。


創交泰丸,取地天交泰之象(泰卦「」)。


若天在上,地在下,乾坤之氣不能相交,則成否塞不通象(否卦「」)。


在病變上,於否字之上加一病旁,則為心腎水火上下之氣不通所致。


由於心陽中藏有真陰,故心火不下交,當責其陽之偏亢。


若上焦心陽偏亢,心陰偏虛,陰不濟陽則生熱,則必然導致心火上炎之陽熱實證,此天氣不下降之病也。


實則瀉之,所以方中用苦寒之黃連直折其火之上炎,引導心火下行。


腎陰中藏有真陽,故腎水不上承,責其陽之偏虛。


若下焦腎陰偏盛,腎陽偏虛,陽不運陰則生寒,則必然導致陰凝不化之陽虛寒證,此地氣不上升之病也。


虛則補之,故用辛甘大熱之肉桂補命火之下衰,鼓舞腎氣上升。


如此一瀉一補,一清一溫,調其乾坤天地陰陽之氣的升降,則回復地天交泰之象,故命其方曰「交泰丸」。


又創補坎填離丹治心陽虛,用大辛大熱之肉桂、附片為君補坎中真陽;


用蛤粉補坎中之真陰;


加乾薑、炙草調和中氣,以交通坎離心腎水火上下之樞機,則心陽虛之病自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2:48:4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民國初年,有四川醫家何仲皋,在成都錦江之濱舉辦國醫學院。


他以「西江月」調寫成《臟腑通》一書,作為學生便於記誦的教材。


該書以八卦之理,結合《內經》、《難經》、《金匱》、《傷寒》各經典,以闡述病理,指導臨床辨證論治。


現舉數闋,並附鄒氏剖析串講的內容如下:(一)臟與臟相通心肝離火在天為電,震雷引以為鞭;


心怒遽動將軍官,氣結脅間不散。


厥陰肝氣上逆,心亦疼熱不堪;


舌卷囊縮病相連,皆是二經之變。


鄒氏串講:離為火,震為雷,離火在天之象有如電光閃閃,閃電之後,繼聞隆隆震雷之聲,這種現象,好像震雷把閃電當作他的鋼鞭一樣。


淮南子所以說:「雷以電為鞭策。


結合人體臟腑來看,離火即指心經之火,震雷則指肝經之氣,離震二卦既如天之雷電,所以心肝二臟相互感應的功能也像雷電活動之密切,若一臟有病就會立即影響另一臟發生病變,在情志上也是一樣。


比如心中火起,就會觸動肝氣橫逆而發怒,並出現脅下脹痛,心中疼熱,舌卷囊縮等一系列心肝兩經的病變,由此可見心肝兩臟之氣的相通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2:48:53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臟與腑相通心大腸乾道天行甚健,離火為日為天;


大腸不通心火炎,必然譫語狂亂。


傷寒神昏譫語,大承氣湯為先;


瀉心湯用大黃連,已可窺其崖岸。


鄒氏串講:乾卦之氣健運不息,比喻如大腸腑氣以通為順;


離卦在天如日照當空,有如心藏之神。


若大腸健運失常,則表為腑氣不通,大腸腑氣不通,則可導致心火上炎,擾亂心神,而發生譫語狂亂的病變。


《傷寒論》對這種大腸腑氣不通,心火上炎,擾亂心神所導致的熱結狂亂之證,則選用大承氣湯峻下熱結,使胃氣承順下行,心火自不上炎,而諸證自愈。


若傷寒太陽誤下,熱陷胸中成「熱痞」之證,則有天火同人卦六二爻之象,邪熱同夥為患,以致心與大腸失調,氣機痞塞中焦,相因為患,又當用大黃黃連瀉心湯通腑以瀉其心火,痞塞自通,由此可以瞭解醫易相通的道理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2:49:0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三)腑與腑相通大腸膽東南巽木為膽,西北乾金大腸;


後天八卦列兩旁,氣化一升一降。


設今二經同病,便閉脅痛難當;


煩渴龍膽瀉肝湯,並與大承推蕩。


鄒氏串講:膽為巽木之卦,在後天八卦圖的東南角上,其氣主升,大腸為乾金之卦,在後天八卦圖的西北角上,二經之卦列後天八卦圖的左右兩旁,氣化活動一升一降。


若巽木膽金之氣過升,則為脅痛、煩渴之證,當用龍膽瀉肝湯之類瀉其木氣之過升;


若大腸腑氣不降,則為腹滿、便秘之證,又當採用大承氣湯推蕩腑氣下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2:49:1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易學與中醫的會通以上所舉,皆鄒學熹「醫易會通」承先的部分內容,下面再從所著《易學精華叢書》有關「醫易會通」的內容談談啟後的問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2:49:22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易學與內經理論的會通《黃帝內經》是中醫與易學會通的經典著作,成書於戰國時期,講五運六氣、天人合一、陰陽五行、臟腑經絡,以及各種病證產生和變化的原理,治療的原則,但這些基本的原理原則,都根據易學所發現的一整套自然規律而來。


古代尚無文字的時期,有用符號表示的,如卦爻符號;


有用圖畫表示的,如太極圖;


有用數字表示的,如河圖、洛書。


這些都是古人仰觀俯察,遠取近譬,從天文、氣象觀測中得出的基本法則。


現根據古代宇宙觀將其觀測程式簡述如後:古人站在高處,發現天覆於上,地載於下,人在中間,得出天地人三才的概念。


《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古人觀察到天體運行不息,而感覺不出大地在運轉,因此以地為靜點,而得出「天動地靜」的概念。


為了術語上的統一,以圓為動,以方為靜,而提出「天圓地方」的天文觀。


又觀察到天地中間還有雷、電、風、云、雨、霧的變化,湖泊、高山、水火、大地的存在,所以繼乾為天、坤為地之後,而有雷風相搏,山澤通氣,水火不相射之論。


古人還從觀察中發現太陽的運行關係到氣候寒熱溫涼的變化,萬物的生長收藏,於是得出四時氣候不同的概念。


由於太陽從左東升,向右西落,於是得出左右、上下、四方、六合等概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2:49:3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從太陽東升西落,經過南天,沒入地下,而得出東南西北四正的概念;


從太陽冬至節出沒得最高,夏至節出沒得最矮,而得出四隅的概念。


由於太陽晴朗時可見,晦暗時不見,而得出顯隱的概念。


由於太陽到天頂的軌跡有升有降,而得出高卑、上下的概念。


由於太陽軌跡移動到一定地點又折回來,而得出往復、迎隨等概念。


由於太陽晷景在地下成360度圓,周而復始,而得出迴圈、週期等概念。


日體常圓,月有虧缺,而得出虛實、盈虧等概念。


並從天地萬物是有形的,氣化活動是無形的,而無形的氣化活動,總是以有形的實體為基礎進行的,因此得出「氣附於形」,人們必須「因形察氣」的方法,中醫的生理、病理觀,診斷學和藥理學,都是本此而建立的,以上也就是由八卦產生的陰陽學說在各方面的推衍。


醫學家和易學家還建立了不少的觀測標準,以觀測天體和人身。


如以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以觀測天人之間的陰陽變化;


以五星正變,四時氣候轉移,而審五行之象;


以五紀盈虛而審五運之歲;


以六氣代謝,而審季節時令;


以八方衰旺,而審八卦之位;


以八門開合,而審八風之氣;


以甲子紀年,而審歲運等等。


《內經》還有大法、師法和心法。


大法則本易學三大原則:貫通百事,即按客觀規律辦事,不加己見,所以言不泛論,事不虛構。


表徵感衰,即言要從時間上看問題,因四時變化才有盛有衰,所以要「因形察氣」。


殷鑒興廢,即言要從空間上看問題,抓陰陽對立。


如九大論之談氣化學說;


陰陽離合論之談三陰三陽離合;


六節藏象論之談天以六六為節,人以九九制會;


藏氣法時論之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


九宮八風篇之論太乙下九宮,皆涉及《內經》之大法。


師法即指口耳相傳之秘,如論中有關刺法內容皆有師承,是理論與實踐相合的論述。


心法即融大法與師法為一體,如有關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的論述,皆醫家之心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3 12:49:4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內經》的編寫體裁也較特殊,不僅僅是問答體,而是在當時「托古改制」的影響下,仿史家「以時係事」的手法而「以人係事」。


「托古改制」即假託黃帝、岐伯等古代聖哲,以增強其學術的說服力。


凡提黃帝之名,則知討論的是本篇、本節、本段的綱領性問題;


凡提岐伯之名,則知涉及的都是醫學有關的問題;


凡提鬼臾區之名,則知涉及的是有關天文、氣象學的問題;


凡提伯高之名,則知敍述的當時醫家之傳述;


凡提少師、少俞之名,則屬後世新興之學;


凡提雷公之名,則為推衍之文;


不標題者,則屬其他學派之論。


鄒氏從《易經》角度來瞭解《內經》的理論體系,這是一條非常正確的方法和途徑。


我們可以通過兩部經典來瞭解、掌握有關天地和人身變化情況,以便保持統一平衡和調整一致,綜上所述,說明「醫易會通」並不是一句空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17 17:14 , Processed in 0.40624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