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述用臟腑、經絡、氣化來解釋】
《傷寒論》的六經外,還有以部位、階段、證候群等來解釋的。
所謂部位是以皮膚、肌肉軀殼、臟腑來區分,如明之方中行說:「風寒之著人,必以皮膚當之,皮膚在軀殼之外,故曰表,表合太陽足膀胱經;
陽明者,風寒之邪過皮膚而又進,接皮膚者肌肉也,肌肉居五合之中,為軀殼之正,內與陽明足胃經合也;
少陽者,邪過皮膚而又進,則又到軀殼之內,臟腑之外,所謂半表半裡者,少陽足膽經之合也。
有的將病位與證候性質結合起來認識,如日人喜多村說:「本論所謂三陰三陽,所以標病位也。
陽剛陰柔,陽動陰靜,陽熱陰寒,陽實陰虛,是即常理。
凡病屬陽、屬熱、屬實者謂之三陽,屬陰、屬寒、屬虛者謂之三陰。
細而析之,則邪在表而熱實者太陽也,邪在半表半裡而熱實者少陽也。
邪入胃而熱實者陽明也。
又邪在表而虛寒者少陰也,邪在半表半裡而虛寒者厥陰者也。
邪入胃而熱實者陽明也。
按這樣區分表、半表半裡、裡三部,結合八綱來分析,是比較有見地的。
但它是簡單的概括,若單純用它來解釋《傷寒論》的六經,脫離開臟腑、經絡、氣化等中醫的基本理論,是只能代表一個側面,而不能全面認識六經的實質。
如用表、中、裡來分三陽還好理解,到了三陰,就難說明問題了。
關於以階段來解釋的,則以近賢為多,如胡友梅曰:「傷寒的六經,係病程劃分的標。
按病症發生,其過程普遍分為潛伏、前驅、增進、極進、稽留、減退、恢復各期。
傷寒論之六經,當即六個時期。
前三期叫太陽、陽明、少陽,與前驅、增進、極進期為近;
後三期叫做太陰、少陰、厥陰,與極進、稽留、減退稍同。
又歐陽氏曰:「傷寒論以各種證狀之發展情況,與表現不同,從其中找出一定規律以辨別疾病類型,亦可稱之為六個階段。
太陽主表,代表一切熱性病之初期,即疾病前驅階段;
少陽主半表半裡,代表體力與病邪作鬥爭發生之寒熱往來證狀,即疾病進行階段;
陽明主裡,代表腸胃燥結,引起高熱自汗等證,即疾病進行另一階段;
由於疾病繼續進行,機體病理調節功能不足,逐漸轉入衰退階段,太陰代表消化機能衰弱,少陰代表心臟與全身機能衰弱,厥陰代表機體抵抗力與疾病作最後掙扎,發生寒熱錯雜等證。
袁氏認為這種按病程來劃分階段,也涉及表、中、裡之部位及臟腑、病情等,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解釋,但如果把六經的先後次序,固定為疾病發展的六個階段,那就與臨床實際不符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