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對家長言明】
第一步,希望能挽回胃氣,這是關鍵;
第二步,若能逐漸納食,而至食欲改善,能進營養,可撤減輸液並停用血漿、人體白蛋白,讓病體「自力更生」;
第三步若能如願以償,則留人治病,進而治其熱、脹、泄、黃;
設若胃氣能復,諸症也可隨之好轉。
患兒服藥後未吐,服三劑後能進米湯,腹瀉減為日4~5次。
半個月後(9月5日)食欲改善,能進普通飲食並要補充牛奶,大便減至日2~3次,質軟。
但黃疸加深,尿黃,低熱、輕度腹水仍存在。
肝功檢查:穀丙轉氨酶50單位,麝絮(+++),麝濁13,鋅濁15,黃疸指數136。
此為胃氣已復,脾運未健,濕濁留滯,擬芳香化濁健脾利濕為治,方用芳香化濁法(雷少逸方)與三仁湯交替。
建議撤去輸液。
1個月後(10月8日)面目黃染顯退,腹脹解除,腹水消失(腹圍50釐米),食欲良好,低熱偶見,大便較軟,日2~3次。
肝功複查:穀丙轉氨酶32單位、麝絮+++、麝濁16、鋅濁19、黃疸指數92。
此時中焦氣化健復,濕濁開始宣化。
善後之計,仍宜健脾養胃佐以疏肝之品,再與參苓白朮散(如前法)加柴胡、赤芍。
經西醫主治醫生同意停用血漿、白蛋白。
1周後低熱盡撤,大便成形,但仍日2~3次,此外無其他症狀。
觀察1個月,食睡如恆,面色好轉,精神振作,活動嬉戲如常。
出院時臨床症狀基本解除,肝功複查:穀丙轉氨酶42單位、麝絮+++、麝濁17、鋅濁16、黃疸指數50單位。
以逍遙散為主方,以明黨參、茵陳、田基黃、鬱金、滇三七、枳殼等出入化裁,以改善肝功。
1987年1月15日肝功複查:穀丙轉氨酶42單位,麝絮++,麝濁12、鋅濁16、黃疸指數10單位。
仍服前方,二日一劑。
4月8日肝功複查:穀丙轉氨酶42、麝絮+、麝濁8、鋅濁12,無黃疸、無明顯症狀及體徵。
囑按原方每3天服1劑,以鞏固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