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915|回復: 4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戴禮記】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4-14 18:53: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4-14 18:59 編輯

大戴禮記 序


《大戴禮記》•十三卷(江西巡撫采進本)漢戴德撰。

 

《隋書•經籍志》曰:“《大戴禮記》十三卷,漢信都王太傅戴德撰。”

《崇文總目》云:“《大戴禮記》十卷,三十五篇,又一本三十三篇。”

《中興書目》云:“今所存止四十篇。”

晁公武《讀書志》云:“篇目自三十九篇始,無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六十一四篇,有兩七十四。”

而韓元吉、熊朋來、黃佐、吳澄並云兩七十三,陳振孫云兩七十二。

 

蓋後人於《盛德》第六十六別出《明堂》一篇為六十七。

 

其餘篇第,或至《文王官人》第七十一改為七十二。

 

或至《諸侯遷廟》第七十二改為七十三。

 

或至《諸侯釁廟》第七十三改為七十四。

 

故諸家所見不同。

 

蓋有新析一篇,則與舊有之一篇篇數重出也。

 

漢許慎《五經異義》論明堂稱《禮》戴說、《禮•盛德記》,即《明堂篇》語。

 

《魏書•李謐傳》、《隋書•牛宏傳》俱稱《盛德篇》,或稱《泰山盛德記》。

 

知析《盛德篇》為《明堂篇》者,出於隋唐之後。

 

又鄭康成《六藝論》曰:“戴德傳《記》八十五篇。”

司馬貞曰:“《大戴禮》合八十五篇,其四十七篇亡,存三十八篇。”

蓋《夏小正》一篇多別行。

 

隋唐間錄《大戴禮》者,或闕其篇,是以司馬貞云然。

 

原書不別出《夏小正篇》,實闕四十六篇,存者宜為三十九篇。

 

《中興書目》乃言存四十篇,則竄入《明堂》篇題,自宋人始矣。

 

書中《夏小正篇》最古。

 

其《諸侯遷廟》、《諸侯釁廟》、《投壺》、《公冠》皆《禮》古經遺文。

 

又《藝文志》《曾子》十八篇,久逸。

 

是書猶存其十篇,自《立事》至《天圓篇》,題上悉冠以“曾子”者是也。

 

書有《注》者八卷,餘五卷無《注》,疑闕逸,非完本。

 

朱子引《明堂篇》鄭氏《注》云:“法龜文。”

殆以《注》歸之康成。

 

考《注》內徵引康成、譙周、孫炎、宋均、王肅、范甯、郭象諸人,下逮魏晉之儒。

 

王應麟《困學紀聞》指為盧辯注。

 

據《周書》,辯字景宣,官尚書右僕射。

 

以《大戴禮》未有解詁,乃注之。

 

其兄景裕謂曰:“昔侍中注小戴,今爾注大戴,庶纘前修矣。”

王氏之言,信而有徵。

 

是書正文並《注》,訛舛幾不可讀,而《永樂大典》內散見僅十六篇。

 

今以各本及古籍中摭引《大戴禮記》之文,參互校訂,附案語於下方。

 

史繩祖《學齋佔畢》言《大戴記》列之十四經中,其說今不可考。

 

然先王舊制,時有徵焉,固亦《禮經》之羽翼爾。

 

禮記《禮記》,儒學經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學學者的作品。

 

漢朝學者戴德將漢初劉向收集的130篇綜合簡化,一共得85篇,被稱為《大戴禮記》,後來其姪戴聖又將「大戴禮記」簡化刪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樂記》,一共49篇,被稱為《小戴禮記》。

 

「大戴禮記」後來失落了,「小戴禮記」就是今天的《禮記》。



引用:http://www.ourartnet.com/Sikuquanshu/Jingku/Zhushu/Lilei/004.asp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8000 銀幣 +100 金幣 +50 學習 +10 收起 理由
文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8:56:2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文曲 於 2013-4-15 10:55 編輯

大戴禮記


主言

孔子閒居,曾子侍。

 

孔子曰:「參,今之君子,惟士與大夫之言之間也,其至於君子之言者甚希矣。

 

於乎!

 

吾主言其不出而死乎!

 

哀哉!」

 

曾子起曰:「敢問:何謂『主言』?」

 

孔子不應。

 

曾子懼,肅然摳衣下席曰:「弟子知其不孫也,得夫子之間也難,是以敢問也。」

 

孔子不應,曾子懼,退負序而立。

 

孔子曰:「參!

 

女可語明主之道與?」

 

曾子曰:「不敢以為足也,得夫子之間也難,是以敢問。」

 

孔子曰:「吾語女:道者,所以明德也;

 

德者,所以尊道也。

 

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

 

雖有國焉,不教不服,不可以取千里。

 

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地治之,不可 以霸主。

 

是故昔者明主內脩七教,外行三至。

 

七教脩焉,可以守;

 

三至行焉,可以征。

 

七教不脩,雖守不固;

 

三至不行,雖征不服。

 

是故明主之守也,必折衝於千里 之外;

 

其征也,衽席之上還師。

 

是故內脩七教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此之謂明主之道也。」

 

曾子曰:「敢問:不費、不勞,可以為明乎?」

 

孔子愀然揚麋曰:「參!

 

女以明主為勞乎?

 

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

 

夫政之不中,君之過也。

 

政之既 中,令之不行,職事者之罪也。

 

明主奚為其勞也?

 

昔者明主關譏而不征,市闔而不稅,稅十取一,使民之力,歲不過三日,入山澤以時,有禁而無征,此六者取財之 路也。

 

明主捨其四者而節其二者,明主焉取其費也?」

 

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

 

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順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諒,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強果則下 廉恥,民皆有別,則貞、則正,亦不勞矣,此謂七教。

 

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

 

上者,民之表也。

 

表正,則何物不正?

 

是故君先立於仁,則大夫忠,而士 信、民敦、工璞、商愨、女憧、婦空空,七者教之志也。

 

七者布諸天下而不窕,內諸尋常之室而不塞。

 

是故聖人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而民棄惡也如灌。」

 

曾子曰:「弟子則不足,道則至矣。」

 

孔子曰:「參!

 

姑止!

 

又有焉。

 

昔者明主之治民有法,必別地以州之,分屬而治之,然後賢民無所隱,暴民無所伏;

 

使有司日 省如時考之,歲誘賢焉,則賢者親,不肖者懼;

 

使之哀鰥寡,養孤獨,恤貧窮,誘孝悌,選賢舉能。

 

此七者脩,則四海之內無刑民矣。

 

上之親下也如腹心,則下之親 上也如保子之見慈母也。

 

上下之相親如此,然後令則從、施則行。

 

因民既邇者說,遠者來懷。

 

然後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十尋而索;

 

百步而堵,三百步而 里,千步而井,三井而句烈,三句烈而距;

 

五十里而封,百里而有都邑;

 

乃為畜積衣裘焉,使處者恤行者有興亡。

 

是以蠻夷諸夏雖衣冠不同、言語不合,莫不來至, 朝覲於王。

 

故曰:無市而民不乏,無刑而民不違。

 

畢弋田獵之得,不以盈宮室也:徵斂於百姓,非以充府庫也;

 

慢怛以補不足,禮節以損有餘。

 

故曰:多信而寡貌。

 

其禮可守,其信可復,其跡可履其於信也,如四時春秋冬夏。

 

其博有萬民也,如飢而食,如渴而飲,下土之人信之夫!

 

暑熱凍寒,遠若邇;

 

非道邇也,及其明德也。

 

是以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此之謂『明主之守也,折衝乎千里之外』,此之謂也。」

 

曾子曰:「敢問,何謂三至?」

 

孔子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

 

明主篤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得而用也。」

 

曾子曰:「敢問:何謂也?」

 

孔子曰:「昔者明主以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數;

 

既知其數,又知其所在。

 

明主因天下之爵,以尊天下之士,此之謂『 至禮不讓而天下治』。

 

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

 

天下之士說,則天下之明譽興。

 

故曰: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 者也。

 

所謂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

 

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選天下之至良者也。

 

此三者咸通,然後可以征。

 

是故仁者莫大於愛人,知者莫大於知賢,政 者莫大於官賢,有土之君脩此三者,則四海之內拱而俟,然後可以征。

 

明主之所征,必道之所廢者也。

 

彼廢道而不行,然後誅其君,致其征,弔其民,而不奪其財 也。

 

故曰:明主之徵也,猶時雨也,至則民說矣。

 

是故行施彌博,得親彌眾,此之謂『衽席之上乎還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8:57:5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本善良 於 2013-4-14 19:01 編輯

大戴禮記


哀公問五義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為政,何如者取之?」

 

孔子對曰:「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

 

居今之俗,服古之服。

 

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

 

哀公曰:「然則今夫章甫、句屨、紳帶而搢笏者,此皆賢乎?」

 

孔子曰:「否,不必然。

 

今夫端衣、玄裳、冕而乘路者,志不在於食葷;

 

斬衰、簡屨、杖而歠粥者,志不在於飲食。

 

故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

 

居今之俗,服古之服;

 

舍此而為非者,雖有,不亦鮮乎?」

 

哀公曰:「善!

 

何如則可謂庸人矣?」

 

孔子對曰:「所謂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而志不邑邑;

 

不能選賢人善士而託身焉,以為己憂。

 

動行不知所務,止立不知所定;

 

日選於物,不知所貴;

 

從物而流,不知所歸,五鑿為政,心從而壞;

 

若此,則可謂庸人矣。」

 

哀公曰:「善!

 

何如則可謂士矣?」

 

孔子對曰:「所謂士者,雖不能盡道術,必有所由焉;

 

雖不能盡善盡美,必有所處焉。

 

是故知不務多,而務審其所知;

 

行不務多,而務審其所由;

 

言不務多,而務審其所謂;

 

知既知之,行既由之,言既順之,若夫性命肌膚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

 

若此,則可謂士矣。」

 

哀公曰:「善!

 

何如則可謂君子矣?」

 

孔子對曰:「所謂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買;

 

仁義在己,而不害不志;

 

聞志廣博,而色不伐;

 

思慮明達,而辭不爭;

 

君子猶然如將可及也,而不可及也。

 

如此,可謂君子矣。」

 

哀公曰:「善!

 

敢問:何如可謂賢人矣?」

 

孔子對曰:「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捨與民同統;

 

行中矩繩,而不傷於本;

 

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害於其身;

 

躬為匹夫而願富貴,為諸侯而無財。

 

如此,則可謂賢人矣。」

 

哀公曰:「善!

 

敢問:何如可謂聖人矣?」

 

孔子對曰:「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

 

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

 

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

 

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參乎日月,雜於云蜺,總要萬物,穆穆純純,其莫之能循;

 

若天之司,莫之能職;

 

百姓淡然,不知其善。

 

若此,則可謂聖人矣。」

 

哀公曰:「善!」

 

孔子出,哀公送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02:40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哀公問於孔子

哀公問於孔子曰:「大禮何如?

 

君子之言禮,何其尊也?」

 

孔子曰:「丘也小人,何足以知禮?」

 

君曰:「否!

 

吾子言之也!」

 

孔子曰:「丘聞之也:民之所由生,禮為大。

 

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也,君子以此之為尊敬然。

 

然後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廢其會節。

 

有成事,然後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嗣。

 

其順之,然後言其喪算,備其鼎俎,設其豕臘,修其宗廟,歲時以敬祭祀,以序宗族,則安其居處,丑其衣服,卑其宮室,車不雕幾,器不刻鏤,食不貳味,以與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禮者如此。」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

 

孔子曰:「今之君子,好色無厭,淫德不倦,荒怠傲慢,固民是盡,忤其眾以伐有道,求得當欲,不以其所。

 

古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

 

今之君子,莫為禮也!」

 

孔子侍坐於哀公。

 

哀公曰:「敢問:人道誰為大?」

 

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君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無辭而對。

 

人道政為大。」

 

公曰:「敢問:何謂為政?」

 

孔子對曰:「政者,正也。

 

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

 

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也。

 

君所不為,百姓何從?」

 

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

 

孔子對曰:「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三者正,則庶民從之矣。」

 

公曰:「寡人雖無似也,願聞所以行三言之道。

 

可得而聞乎?」

 

孔子對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

 

愛人,禮為大,所以治。

 

禮,敬為大;

 

敬之至也,大昏為大,大昏至矣。

 

大昏既至,冕而親迎,親之也;

 

親之也者,親之也。

 

是故君子興敬為親,舍敬是遺親也。

 

弗愛不親,弗敬不正;

 

『愛』與『敬』,其政之本與?」

 

公曰:「寡人願有言,然冕而親迎,不已重乎?」

 

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合二姓之好,以繼先聖之後,以為天地、社稷、宗廟之主,君何謂已重乎?」

 

公曰:「寡人固。

 

不固,焉得聞此言也?

 

寡人慾問,不得其辭,請少進。」

 

孔子曰:「天地不合,萬物不生。

 

大昏,萬世之嗣也,君何以謂已重焉?」

 

孔子遂有言曰:「內以治宗廟之禮,足以配天地之神明;

 

出以治直言之禮,足以立上下之敬。

 

物恥足以振之。

 

國恥足以興之。

 

為政先禮。

 

禮者,政之本與!」

 

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

 

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

 

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

 

君子無不敬也,敬身為大。

 

身也者,親之枝也,敢不敬與?

 

不能敬其身,是傷其親;

 

傷其親,是傷其本;

 

傷其本,枝從而亡。

 

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配以及配,君子行此三者,則愾乎天下矣。

 

大王之道也如此,則國家順矣。」

 

公曰:「敢問:何謂敬身?」

 

孔子對曰:「君子過言,則民作辭;

 

過動,則民作則。

 

君子言不過辭,動不過則,百姓不命而敬恭。

 

如是,則能敬其身;

 

能敬其身,則能成其親矣。」

 

公曰:「敢問:何謂成親?」

 

孔子對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

 

百姓歸之名,謂之『君子之子』,是使其親為君子也,是為成其親名也已。」

 

孔子遂言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

 

不能愛人。

 

不能有其身;

 

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

 

不能安土,不能樂天;

 

不能樂天,不能成身。」

 

公曰:「敢問:何謂成身?」

 

孔子對曰:「不過乎物?」

 

公曰:「敢問:君子何貴乎天道也?」

 

孔子對曰:「貴其不已。

 

如日月西東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

 

不閉其久也,是天道也;

 

無為物成,是天道也;

 

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公曰:「寡人蠢愚冥煩,子識之心也!」

 

孔子蹴然避席而對曰:「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是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是故孝子成身。」

 

公曰:「寡人既聞是言也,無如后罪何?」

 

孔子對曰:「君之及此言也,是臣之福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03:53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禮三本

禮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

 

先祖者,類之本也;

 

君師者,治之本也。

 

無天地焉生?

 

無先祖焉出?

 

無君師焉治?

 

三者偏亡,無安之人。

 

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寵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王者天太祖,諸侯不敢懷,大夫、士有常宗,所以別貴始,德之本也。

 

郊止天子,社止諸侯,道及士大夫,所以別尊卑。

 

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巨者巨,宜小者小也。

 

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國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待年而食者不得立宗廟,所以別積厚者流澤光、積薄者流澤卑也。

 

大饗尚玄尊,俎生魚,先大羹,貴飲食之本也。

 

大饗尚玄尊而用酒,食先黍稷而飯稻粱,祭嚌大羹而飽乎庶羞,貴本而親用。

 

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兩者合而成文,以歸太一,夫是謂大隆。

 

故尊之尚玄酒也,俎之生魚也,豆之先大羹也,一也。

 

利爵之不啐也,成事之俎不嘗也,三侑之不食也,一也。

 

大昏之未發齊也,廟之未納屍也,始卒之未小斂也,一也。

 

大路車之素幭也,郊之麻冕也,喪服之先散帶也,一也。

 

三年之哭不反也,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縣一罄而尚拊搏、朱弦而通越也,一也。

 

凡禮始於脫,成於文,終於隆。

 

故至備,情文俱盡;

 

其次,情文佚興;

 

其下,復情以歸太一。

 

天地以合,四海以洽,日月以明,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倡,好惡以節,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萬變不亂,貸之則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06:20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禮察

孔子曰:「君子之道譬猶防與?

 

夫禮之塞,亂之所從生也;

 

猶防之塞,水之所從來也。

 

故以舊防為無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

 

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

 

故昏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

 

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鬥之獄繁矣。

 

聘射之禮廢,則諸侯之行惡,而盈溢之敗起矣。

 

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之禮眾矣。

 

凡人之知,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

 

禮者,禁於將然之前;

 

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

 

是故法之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

 

若夫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先王執此之正,堅如金石,行此之信,順如四時;

 

處此之功,無私如天地爾,豈顧不用哉?

 

然如曰禮云禮云,貴絕惡於未萌、而起信於微眇,使民日從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此之謂也。

 

為人主計者,莫如安審取捨。

 

取捨之極,定於內;

 

安危之萌,應於外。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

 

危者,非一日而危也;

 

皆以積然,不可不察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

 

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而人之所行,各在其取捨。

 

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

 

刑罰積而民怨倍,禮義積而民和親。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 之善者異。

 

或導之以德教,或歐之以法令。

 

導之以德教者,德教行而民康樂;

 

歐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哀戚。

 

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

 

我以為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與湯武同。

 

然則如湯武能廣大其德,久長其後,行五百歲而不失;

 

秦王亦欲至是,而不能持天下十餘年,即大敗之。

 

此無佗故也,湯武之定取捨審,而秦王之定取捨不審也。

 

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之千里。」

 

取捨之謂也。

 

然則為人主師傅者,不可不日夜明此。

 

問:「為天下如何?」

 

曰:「天下,器也。

 

今人之置器,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

 

而天下之情,與器無以異,在天子所置爾。

 

湯武置天下於仁義禮樂而德澤洽,禽獸草木廣育,被蠻貊四夷,累子孫十餘世,歷年久五六百歲,此天下之所共聞也。

 

秦王置天下於法令刑罰,德澤無一有,而怨毒盈世,民憎惡如仇讎,禍幾及身,子孫誅絕,此天下之所共見也。

 

夫用仁義禮樂為天下者,行五六百歲猶存;

 

用法令為天下者,十餘年即亡;

 

是非明矅大驗乎?

 

人言曰:『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則言者莫妄言。』

 

今子或言禮義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罰。

 

人主胡不承殷周秦事以觀之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08:16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夏小正

正月: 啟蟄。

 

言始發蟄也。

 

雁北鄉。

 

先言雁而後言鄉者,何也?

 

見雁而後數其鄉也。

 

鄉者,何也?

 

鄉其居也,雁以北方為居。

 

何以謂之居?

 

生且長焉爾。

 

「九月遰鴻雁」,先言遰而後言鴻雁,何也?

 

見遰而後數之,則鴻雁也。

 

何不謂南鄉也?

 

曰:非其居也,故不謂南鄉。

 

記鴻雁之遰也,如不記其鄉,何也?

 

曰:鴻不必當小正之遰者也。

 

雉震呴。

 

震也者,鳴也。

 

呴也者,鼓其翼也。

 

正月必雷,雷不必聞,惟雉為必聞。

 

何以謂之雷?

 

則雉震呴,相識以雷。

 

魚陟負冰。

 

陟,升也。

 

負冰云者,言解蟄也。

 

農緯厥耒。

 

緯,束也。

 

束其耒云爾者,用是見君之亦有耒也。

 

初歲祭耒始用騮。

 

初歲祭耒,始用騮也。

 

騮也者,終歲之用祭也。

 

其曰「初」云爾者,言是月始用之也。

 

初者,始也。

 

或曰:祭韭也。

 

囿有見韭。

 

囿也者,園之燕者也。

 

時有俊風。

 

俊者,大也。

 

大風,南風也。

 

何大於南風也?

 

曰:合冰必於南風,解冰必於南風;

 

生必於南風,收必於南風;

 

故大之也。

 

寒日滌凍塗。

 

滌也者,變也,變而煖也。

 

凍塗也者,凍下而澤上多也。

 

田鼠出。

 

田鼠者,嗛鼠也,記時也。

 

農率均田。

 

率者,循也。

 

均田者,始除田也,言農夫急除田也。

 

獺獻魚。

 

獺祭魚,其必與之獻,何也?

 

曰:非其類也。

 

祭也者,得多也,善其祭而後食之。

 

「十月豺祭獸」,謂之「祭」;

 

「獺祭魚」,謂之「獻」;

 

何也?

 

豺祭其類,獺祭非其類,故謂之「獻」,大之也。

 

鷹則為鳩。

 

鷹也者,其殺之時也。

 

鳩也者,非其殺之時也。

 

善變而之仁也,故其言之也,曰「則」,盡其辭也。

 

農及雪澤。

 

言雪澤之無高下也。

 

初服於公田。

 

古有公田焉者。

 

古者先服公田,而後服其田也。

 

采芸。

 

為廟采也。

 

鞠則見。

 

鞠者何?

 

星名也。

 

鞠則見者,歲再見爾。

 

初昏參中。

 

蓋記時也云。

 

斗柄縣在下。

 

言斗柄者,所以著參之中也。

 

柳稊。

 

稊也者,發孚也。

 

梅、杏、杝桃則華。

 

杝桃,山桃也。

 

緹縞。

 

縞也者,莎隨也。

 

緹也者,其實也。

 

先言緹而後言縞,何也?

 

緹先見者也。

 

何以謂之?

 

小正以著名也。

 

雞桴粥。

 

粥也者,相粥之時也。

 

或曰:桴,嫗伏也。

 

粥,養也。

 

二月: 往耰黍,禪。

 

禪,單也。

 

初俊羔助厥母粥。

 

俊也者,大也。

 

粥也者,養也。

 

言大羔能食草木,而不食其母也。

 

羊蓋非其子而後養之,善養而記之也。

 

或曰:夏有煮祭,祭者用羔。

 

是時也,不足喜樂,善羔之為生也而祭之,與羔羊腹時也。

 

綏多女士。

 

綏,安也。

 

冠子取婦之時也。

 

丁亥萬用入學。

 

丁亥者,吉日也。

 

萬也者,干戚舞也。

 

入學也者,大學也。

 

謂今時大舍采也。

 

祭鮪。

 

祭不必鮪,記鮪何也?

 

鮪之至有時,美物也。

 

鮪者,魚之先至者也,而其至有時,謹記其時。

 

榮菫、采蘩。

 

菫,菜也。

 

蘩,由胡;

 

由胡者,蘩母也;

 

蘩母者,旁勃也。

 

皆豆實也,故記之。

 

昆小蟲抵蚳。

 

昆者,眾也,由魂魂也。

 

由魂魂也者,動也,小蟲動也。

 

其先言動而後言蟲者。

 

何也?

 

萬物至是,動而後著。

 

抵,猶推也。

 

蚳。

 

螘卵也,為祭醢也。

 

取之則必推之,推之不必取之,取必推而不言取。

 

來降燕。

 

乃睇燕乙也。

 

降者,下也。

 

言來者何也?

 

莫能見其始出也,故曰『來降』。

 

言『乃睇』何也?

 

睇者,眄也。

 

眄者,視可為室者也。

 

百鳥皆曰巢,●穴取與之室,何也?

 

操泥而就家,入人內也。

 

剝媆。

 

以為鼓也。

 

有鳴倉庚。

 

倉庚者,商庚也。

 

商庚者,長股也。

 

榮芸,時有見稊,始收。

 

有見稊而後始收,是小正序也。

 

小正之序時也,皆若是也。

 

稊者,所為豆實。

 

三月: 參則伏。

 

伏者,非亡之辭也。

 

星無時而不見,我有不見之時,故曰伏云。

 

攝桑。

 

桑攝而記之,急桑也。

 

委楊。

 

楊則苑而後記之。

 

●羊。

 

羊有相還之時,其類●●然,記變爾。

 

或曰:●,羝也。

 

●則鳴。

 

●,天螻也。

 

頒冰。

 

頒冰也者,分冰以授大夫也。

 

采識。

 

識,草也。

 

妾、子始蠶。

 

先妾而後子,何也?

 

曰:事有漸也,言事自卑者始。

 

執養宮事。

 

執,操也。

 

養,大也。

 

祈麥實。

 

麥實者,五穀之先見者,故急祈而記之也。

 

越有小旱。

 

越,於也。

 

記是時恆有小旱。

 

田鼠化為鴽。

 

鴽,鵪也。

 

變而之善,故盡其辭也。

 

鴽為鼠,變而之不善,故不鴽盡其辭也。

 

拂桐芭。

 

拂也者,拂也。

 

桐芭之時也。

 

或曰:言桐芭始生貌拂拂然也。

 

鳴鳩。

 

言始相命也。

 

先鳴而後鳩,何也?

 

鳩者鳴,而後知其鳩也。

 

四月: 昴則見。

 

初昏南門正。

 

南門者,星也。

 

歲再見。

 

壹正,蓋大正所取法也。

 

鳴札。

 

札者,寧縣也。

 

鳴而後知之,故先鳴而後札。

 

囿有見杏。

 

囿者,山之燕者也。

 

鳴蜮。

 

蜮也者,或曰,屈造之屬也。

 

王萯秀。

 

取荼。

 

荼也者,以為君薦蔣也。

 

秀幽。

 

越有大旱。

 

記時爾。

 

執陟攻駒。

 

執也者,始執駒也。

 

執駒也者,離之去母也。

 

陟,升也。

 

執而升之君也。

 

攻駒也者,教之服車,數舍之也。

 

五月: 參則見。

 

參也者,伐星也,故盡其辭也。

 

浮游有殷。

 

殷,眾也。

 

浮游,殷之時也。

 

浮游者,渠略也,朝生而莫死。

 

稱「有」,何也?

 

有見也。

 

鴃則鳴。

 

鴃者,百鷯也。

 

鳴者,相命也。

 

其不辜之時也,是善之,故盡其辭也。

 

時有養日。

 

養,長也。

 

一則在本,一則在末,故其記曰「時養日」云也。

 

乃瓜。

 

乃者,急瓜之辭也。

 

瓜也者,始食瓜也。

 

良蜩鳴。

 

良蜩也者,五采具。

 

匽之興,五日翕,望乃伏。

 

其不言「生」而稱「興」,何也?

 

不知其生之時,故曰「興」。

 

以其興也,故言之「興」。

 

五日翕也。

 

望也者,月之望也。

 

而伏云者,不知其死也,故謂之「伏」。

 

五日也者,十五日也。

 

翕也者,合也。

 

伏也者,入而不見也。

 

啟灌藍蓼。

 

啟者,別也,陶而疏之也。

 

灌也者,聚生者也。

 

記時也。

 

鳩為鷹。

 

唐蜩鳴。

 

唐蜩者,匽也。

 

初昏大火中。

 

大火者,心也。

 

心中,種黍、菽、糜時也。

 

煮梅。

 

為豆實也。

 

蓄蘭。

 

為沐浴也。

 

菽糜。

 

以在經中,又言之時,何也?

 

是食矩關而記之。

 

頒馬。

 

分夫婦之駒也。

 

將閒諸則。

 

或取離駒納之法則也。

 

六月: 初昏斗柄正在上。

 

五月大火中,六月斗柄正在上,用此見斗柄之不正當心也,蓋當依依尾也。

 

煮桃。

 

桃也者,杝桃也;

 

杝桃也者,山桃也;

 

煮以為豆實也。

 

鷹始摯。

 

始摯而言之,何也?

 

諱殺之辭也,故言摯云。

 

七月: 秀雚葦。

 

未秀則不為雚葦,秀然後為雚葦,故先言秀。

 

狸子肇肆。

 

肇,始也。

 

肆,遂也。

 

言其始遂也。

 

其或曰:肆殺也。

 

湟潦生苹。

 

湟,下處也。

 

有湟,然後有潦;

 

有潦,而後有蘋草也。

 

爽死。

 

爽也者,猶疏也。

 

荓秀。

 

荓也者,馬帚也。

 

漢案戶。

 

漢也者,河也。

 

案戶也者,直戶也,言正南北也。

 

寒蟬鳴。

 

寒蟬也者,蝭●也。

 

初昏織女正東鄉。

 

時有霖雨。

 

灌荼。

 

灌,聚也。

 

荼,雚葦之秀,為蔣褚之也。

 

雚未秀為菼,葦未秀為蘆。

 

斗柄縣在下則旦。

 

八月: 剝瓜。

 

畜瓜之時也。

 

玄校。

 

玄也者,黑也。

 

校也者,若綠色然,婦人未嫁者衣之。

 

剝棗。

 

剝也者,取也。

 

●零。

 

零也者,降也。

 

零而後取之,故不言剝也。

 

丹鳥羞白鳥。

 

丹鳥者,謂丹良也。

 

白鳥,謂閩蚋也。

 

其謂之鳥,何也?

 

重其養者也。

 

有翼者為鳥。

 

羞也者,進也,不盡食也。

 

辰則伏。

 

辰也者,謂星也。

 

伏也者,入而不見也。

 

鹿人從。

 

鹿人從者:從,群也。

 

鹿之養也離,群而善之。

 

離而生,非所知時也,故記從、不記離。

 

君子之居幽也,不言。

 

或曰:人從也者,大者於外,小者於內率之也。

 

鴽為鼠。

 

參中則旦。

 

九月: 內火。

 

內火也者,大火;

 

大火也者,心也。

 

遰鴻雁。

 

遰,往也。

 

主夫出火。

 

主以時縱火也。

 

陟玄鳥蟄。

 

陟,升也。

 

玄鳥也者,燕也。

 

先言「陟」而後言「蟄」,何也?

 

陟而後蟄也。

 

熊、羆、貊、貉、鼶、鼬則穴,若蟄而。

 

榮鞠樹麥。

 

鞠,草也。

 

鞠榮而樹麥,時之急也。

 

王始裘。

 

王始裘者,何也?

 

衣裘之時也。

 

辰繫於日。

 

雀入於海為蛤。

 

蓋有矣,非常入也。

 

十月: 豺祭獸。

 

善其祭而後食之也。

 

初昏南門見。

 

南門者,星名也,及此再見矣。

 

黑鳥浴。

 

黑鳥者,何也?

 

烏也。

 

浴也者,飛乍高乍下也。

 

時有養夜。

 

養者,長也;

 

若日之長也。

 

玄雉入於淮,為蜃。

 

蜃者,蒲盧也。

 

織女正北鄉,則旦。

 

織女,星名也。

 

十一月:王狩。

 

狩者,言王之時田也,冬獵為狩。

 

陳筋革。

 

陳筋革者,省兵甲也。

 

嗇人不從。

 

不從者,弗行。

 

於時月也,萬物不通。

 

隕麋角。

 

隕,墜也。

 

日冬至,陽氣至,始動,諸向生皆蒙蒙符矣,故麋角隕,記時焉爾。

 

十二月: 鳴弋。

 

弋也者,禽也。

 

先言「鳴」而後言「弋」者,何也?

 

鳴而後知其弋也。

 

元駒賁。

 

元駒也者,螘也。

 

賁者,何也?

 

走於地中也。

 

納卵蒜。

 

卵蒜也者,本如卵者也。

 

納者,何也?

 

納之君也。

 

虞人入梁。

 

虞人,官也。

 

梁者,主設罔罟者也。

 

隕麋角。

 

蓋陽氣旦睹也,故記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09:40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保傅

殷為天子,三十餘世而周受之;

 

周為天子,三十餘世而秦受之;

 

秦為天子,二世而亡。

 

人惟非甚相遠也,何殷周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

 

其故可知也。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之禮,使士負之。

 

有司參夙興端冕,見之南郊,見之天也。

 

過闕則下,過廟則趨,孝子之道也。

 

故自為赤子時,教固以行矣。

 

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

 

保,保其身體;

 

傅,傅其德義;

 

師,導之教順,此三公之職也。

 

於是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

 

曰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

 

故孩提,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導習之也。

 

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

 

於是比選天下端士孝悌閑博有道術者,以輔翼之,使之與太子居處出入;

 

故太子乃目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視右視,前後皆正人。

 

夫習與正人居,不能不正也;

 

猶生長於楚,不能不楚言也。

 

故擇其所嗜,必先受業,乃得當之;

 

擇其所樂,必先有習,乃得為之。

 

孔子曰:『少成若性,習貫之為常。』

 

此殷、周之所以長有道也。

 

及太子少長,知妃色,則入於小學,小者所學之宮也。

 

學禮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則親疏有序,如恩相及矣。

 

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如民不誣矣。

 

帝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則聖智在位,而功不匱矣。

 

帝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則貴賤有等,而下不踰矣。

 

帝入太學,承師問道,退習而端於太傅,太傅罰其不則,而達其不及,則德智長而理道得矣。

 

此五義者既成於上,則百姓黎民化輯於下矣。

 

學成治就,此殷周之所以長有道也。

 

及太子既冠成人,免於保傅之嚴,則有司過之史,有虧膳之宰。

 

太子有過,史必書之。

 

史之義,不得不書過,不書過則死。

 

過書,而宰徹去膳。

 

夫膳宰之義,不得不徹膳,不徹膳則死。

 

於是有進膳之旍,有誹謗之木,有敢諫之奣,鼓史誦詩,工誦正諫,士傳民語;

 

習與智長,故切而不攘;

 

化與心成,故中道若性;

 

是殷、周所以長有道也。

 

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別也。

 

春秋入學,坐國老執醬而親饋之,所以明有孝也。

 

行中鸞和,步中采茨,趨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

 

於禽獸,見其生不食其死,聞其聲不嘗其肉,故遠庖廚,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

 

食以禮,徹以樂,失度則史書之,工誦之,三公進而讀之,宰夫減其膳,是天子不得為非也。

 

明堂之位曰:篤仁而好學,多聞而道慎,天子疑則問,應而不窮者,謂之道;

 

道者,導天子以道者也;

 

常立於前,是周公也。

 

誠立而敢斷,輔善而相義者,謂之充;

 

充者,充天子之志也;

 

常立於左,是太公也。

 

絜廉而切直,匡過而諫邪者,謂之弼;

 

弼者,拂天子之過者也;

 

常立於右,是召公也。

 

博聞強記,接給而善對者,謂之承;

 

承者,承天子之遺忘者也;

 

常立於後,是史佚也。

 

故成王中立而聽朝,則四聖維之,是以慮無失計,而舉無過事;

 

殷周之前以長久者,其輔翼天子有此具也。

 

及秦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尚者告得也;

 

固非貴禮義也,所尚者刑罰也;

 

故趙高傅胡亥而教之獄,所習者,非斬劓人,則夷人三族也;

 

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為計者謂之訞誣;

 

其視殺人若芟草菅然。

 

豈胡亥之性惡哉?

 

彼其所以習導非其治故也。

 

鄙語曰:『不習為吏,如視已事。』

 

又曰:『前車覆,後車誡。』

 

夫殷周所以長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如不能從,是不法聖知也。

 

秦世所以亟絕者,其轍跡可見也,然而不辭者,是前車覆,而後車必覆也。

 

夫存亡之敗,治亂之機,其要在是矣。

 

天下之命懸於天子,天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

 

心未疑而先教諭,則化易成也。

 

夫開於道術,知義理之指則教之功也。

 

若夫服習積貫,則左右已;

 

胡越之人,生而同聲,嗜慾不異,及其長而成俗也,參數譯而不能相通,行雖有死不能相為者,教習然也。

 

故曰選左右早諭教最急。

 

夫教得而左右正,左右正則天子正矣,天子正而天下定矣。

 

書曰:『一人有慶,萬民賴之。』

 

此時務也。

 

天子不論先聖王之德,不知國君畜民之道,不見禮義之正,不察應事之禮,不博古之典傳,不閑於威儀之數,詩書禮樂無經,學業不法,凡是其屬,太師之任也。

 

天子無思於父母,不惠於庶民,無禮於大臣,不中於制獄,無經於百官,不哀於喪;

 

不敬於祭,不信於諸侯,不誡於戎事,不誠於賞罰,不厚於德,不強於行,賜與侈於近臣,鄰愛於疏遠卑賤,不能懲忿窒慾,不從太師之言,凡是之屬,太傅之任也。

 

天子處位不端,受業不敬,言語不序,聲音不中律,進退節度無禮,升降揖讓無容,周旋俯仰視瞻無儀,安顧咳唾,趨行不得,色不比順,隱琴瑟,凡此其屬,太保之任也。

 

天子宴瞻其學,左右之習反其師,答遠方諸侯,不知文雅之辭,應群臣左右,不知已諾之正,簡聞小誦,不傳不習,凡此其屬,少師之任也。

 

天子居處出入不以禮,冠帶在服不以制,御器在側不以度,縱上下雜采不以章,忿怒說喜不以義,賦與集讓不以節,凡此其屬,少傅之任也。

 

天子宴私安如易,樂而湛,飲酒而醉,食肉而餕,飽而強,飢而惏,暑而暍,寒而嗽,寢而莫宥,坐而莫侍,行而莫先莫後。

 

天子自為開門戶,取玩好,自執器皿,亟顧環面,御器之不舉不藏,凡此其屬,少保之任也。

 

號呼歌謠,聲音不中律。

 

宴樂雅誦,送樂序;

 

不知日月之時節,不知先王之諱與大國之忌,不知風雨雷電之眚,凡此其屬,太史之任也。

 

易曰:『正其本,萬物理;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故君子慎始也。

 

春秋之元,詩之關雎,禮之冠婚,易之乾●,皆慎始敬終云爾。

 

素誠繁成,謹為子孫,娶妻嫁女,必擇孝悌世世有行義者,如是,則其子孫慈孝,不敢婬暴,黨無不善,三族輔之,故曰:鳳凰生而有仁義之意,虎狼生而有貪戾之心,兩者不等,名以其母,嗚呼!

 

戒之哉!

 

無養乳虎,將傷天下。

 

故曰素成。

 

胎教之道,書之玉板,藏之金匱,置之宗廟,以為後世戒。

 

青史氏之記曰:「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斗而御戶右。

 

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縕瑟而稱不習,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倚斗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

 

太子生而泣,太師吹銅曰:聲中其律。

 

太宰曰:滋味上某。」

 

然後卜名。

 

上無取於天,下無取於墬,中無取於名山通谷,無拂於鄉俗,是故君子名難知而易諱也;

 

此所以養恩之道。

 

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

 

束髮而就大學。

 

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居則習禮文,行則鳴佩玉,升車則聞和鸞之聲,是以非僻之心無自入也。

 

在衡為鸞,在軾為和,馬動而鸞鳴,鸞鳴而和應。

 

聲曰和,和則敬,此御之節也。

 

上車以和鸞為節,下車以佩玉為度;

 

上有雙衡,下有雙璜、衝牙、玭珠以納其間,琚瑀以雜之。

 

行以采茨,趨以肆夏,步環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

 

古之為路車也,蓋圓以象天,二十八橑以象列星,軫方以象地,三十輻以象月。

 

故仰則觀天文,俯則察地理,前視則睹鸞和之聲,側聽則觀四時之運,此巾車之道也。

 

周后妃任成王於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謂也。

 

成王生,仁者養之,孝者襁之,四賢傍之。

 

成王有知,而選太公為師,周公為傅,此前有與計,而後有與慮也。

 

是以封泰山而禪梁甫,朝諸侯而一天下。

 

猶此觀之,王左右不可不練也。

 

昔者禹以夏王,桀以夏亡。

 

湯以殷王,紂以殷亡。

 

闔廬以吳戰勝無敵,夫差以見禽於越。

 

文公以晉國霸,而厲公以見殺於匠黎之宮。

 

威王以齊強於天下,而簡公以弒於檀臺。

 

穆公以顯名尊號,二世以刺於望夷之宮。

 

其所以君王同而功跡不等者,所任異也。

 

故成王處繈抱之中朝諸侯,周公用事也。

 

武靈王五十而弒沙丘,任李●也。

 

齊桓公得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再為義王;

 

失管仲,任豎刁、狄牙,身死不葬,而為天下笑。

 

一人之身,榮辱具施焉者,在所任也。

 

故魏有公子無忌,而削地復得。

 

趙得藺相如,而秦不敢出。

 

安陵任周瞻,而國人獨立。

 

楚有申包胥,而昭王反復。

 

齊有田單,襄王得其國。

 

由是觀之,無賢佐俊仕而能成功立名安危繼絕者,未之有也。

 

是以國不務大,而務得民心;

 

佐不務多,而務得賢臣。

 

得民心者民從之,有賢佐者士歸之。

 

文王請除炮烙之刑而殷民從,湯去張網者之三面而二垂至,越王不頹舊冢而吳人服,以其前為慎於人也。

 

故同聲則異而相應,意合則未見而相親,賢者立於本朝,而天下之豪相率而趨之也。

 

何以知其然也?

 

管仲者,桓公之讎也。

 

鮑叔以為賢於己,而進之桓公,七十言說乃聽,遂使桓公除仇讎之心,而委之國政焉,桓公垂拱無事而朝諸侯,鮑叔之力也。

 

管仲之所以北走桓公,而無自危之心者,同聲於鮑也。

 

衛靈公之時,蘧伯玉賢而不用,迷子瑕不肖而任事,史悵患之,數言蘧伯玉賢而不聽。

 

病且死,謂其子曰:『我即死,治喪於北堂,吾生不能進蘧伯玉,而退迷子瑕,是不能正君者,死不當成禮,而置屍於北堂,於我足矣。』

 

靈公往弔,問其故,其子以父言聞。

 

靈公造然失容。

 

曰:『吾失矣!』

 

立召蘧伯玉而貴之,召迷子瑕而退,徙喪於堂,成禮而後去。

 

衛國以治,史悵之力也。

 

夫生進賢而退不肖,死且未止,又以屍諫,可謂忠不衰矣。

 

紂殺王子比干,而箕子被髮陽狂,靈公殺泄冶,而鄧元去陳以族從,自是之後,殷並於周,陳亡於楚,以其殺比干與泄冶,而失箕子與鄧元也。

 

燕昭王得郭隗,而鄒衍樂毅,以齊至,於是舉兵而攻齊,棲閔王於莒。

 

燕支地計眾,不與齊均也,然如所以能申意至於此者,由得士也。

 

故無常安之國,無宜治之民,得賢者安存,失賢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明鏡者,所以察形也;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今知惡古之危亡,不務襲跡於其所以安存,則未有異於卻走而求及於前人也。

 

太公知之,故興微子之後,而封比干之墓,夫聖人之於當世存者乎,其不失可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11:01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曾子立事

曾子曰:「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彊其所不能,去私慾,從事於義,可謂學矣。

 

君子愛日以學,及時以行,難者弗辟,易者弗從,──唯義所在。

 

日旦就業,夕而自省思,以歿其身,亦可謂守業矣。

 

君子學必由其業,問必以其序,問而不決,承閒觀色而復之,雖不說,亦不彊爭也。

 

君子既學之,患其不博也;

 

既博之,患其不習也,既習之,患其無知也;

 

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

 

既能行之,貴其能讓也;

 

君子之學,致此五者而已矣。

 

君子博學而孱守之,微言而篤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後人,君子終身守此悒悒。

 

行無求數有名,事無求數有成;

 

身言之,後人揚之;

 

身行之,後人秉之;

 

君子終身守此憚憚。

 

君子不絕小,不殄微也;

 

行自微也,不微人;

 

人知之,則願也;

 

人不知,苟吾自知也;

 

君子終身守此勿勿也。

 

君子禍之為患,辱之為畏,見善恐不得與焉,見不善恐其及己也,是故君子疑以終身。

 

君子見利思辱,見惡思詬,嗜慾思恥,忿怒思患,君子終身守此戰戰也。

 

君子慮勝氣,思而後動,論而後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復之,思復之必思無悔言,亦可謂慎矣。

 

人信其言,從之以行,人信其行,從之以復;

 

復宜其類,類宜其年,亦可謂外內合矣。

 

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兩問則不行其難者。

 

君子患難除之,財色遠之,流言滅之,禍之所由生自孅孅也,是故君子夙絕之。

 

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

 

己能,亦樂人之能也;

 

己雖不能,亦不以援人。

 

君子好人之為善,而弗趣也,惡人之為不善,而弗疾也;

 

疾其過而不補也,飾其美而不伐也,伐則不益,補則不改矣。

 

君子不先人以惡,不疑人以不信;

 

不說人之過,成人之美;

 

存往者,在來者,朝有過,夕改,則與之;

 

夕有過,朝改,則與之。

 

君子義則有常,善則有鄰;

 

見其一,冀其二;

 

見其小,冀其大;

 

苟有德焉,亦不求盈於人也。

 

君子不絕人之歡,不盡人之禮;

 

來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之不謗,就之不賂;

 

亦可謂忠矣。

 

君子恭而不難,安而不舒,遜而不諂,寬而不縱,惠而不儉,直而不徑,亦可謂知矣。

 

君子入人之國,不稱其諱,不犯其禁,不服華色之服,不稱懼惕之言。

 

故曰:與其奢也寧儉,與其倨也寧句。

 

可言而不信,寧無言也。

 

君子終日言,不在尤之中;

 

小人一言,終身為罪。

 

君子亂言而弗殖,神言弗致也,道遠日益云。

 

眾信弗主,靈言弗與,人言不信不和。

 

君子不唱流言,不折辭,不陳人以其所能;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親人必有方。

 

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弗與也。

 

君子多知而擇焉,博學而算焉,多言而慎焉。

 

博學而無行,進給而不讓,好直而俓,儉而好●者,君子不與也。

 

誇而無恥,彊而無憚,好勇而忍人者,君子不與也。

 

亟達而無守,好名而無體,忿怒而為惡,足恭而口聖,而無常位者,君子弗與也。

 

巧言令色,能小行而篤,難於仁矣。

 

嗜酤酒,好謳歌巷遊,而鄉居者乎?

 

吾無望焉耳!

 

出入不時,言語不序,安易而樂暴,懼之而不恐,說之而不聽,雖有聖人,亦無若何矣。

 

臨事而不敬,居喪而不哀,祭祀而不畏,朝廷而不恭,則吾無由知之矣。

 

三十、四十之閒而無蓺,即無蓺矣;

 

五十而不以善聞矣;

 

七十而無德,雖有微過,亦可以勉矣。

 

其少不諷誦,其壯不論議,其老不教誨,亦可謂無業之人矣。

 

少稱不弟焉,恥也;

 

壯稱無德焉,辱也;

 

老稱無禮焉,罪也。

 

過而不能改,倦也。

 

行而不能遂,恥也;

 

慕善人而不與焉,辱也;

 

弗知而不問焉,固也;

 

說而不能,窮也;

 

喜怒異慮,惑也;

 

不能行而言之,誣也;

 

非其事而居之,矯也;

 

道言而飾其辭,虛也;

 

無益而食厚祿,竊也;

 

好道煩言,亂也;

 

殺人而不戚焉,賊也。

 

人言不善而不違,近於說其言;

 

說其言,殆於以身近之也;

 

殆於以身近之,殆於身之矣。

 

人言善而色葸焉,近於不說其言;

 

不說其言,殆於以身近之也;

 

殆於以身近之,殆於身之矣。

 

故目者,心之浮也;

 

言者,行之指也;

 

作於中,則播於外也。

 

故曰:以其見者占其隱者。

 

故曰:聽其言也,可以知其所好矣。

 

觀說之流,可以知其術也;

 

久而復之,可以知其信矣;

 

觀其所愛親,可以知其人矣。

 

臨懼之,而觀其不恐也;

 

怒之,而觀其不惛也;

 

喜之,而觀其不誣也;

 

近諸色,而觀其不踰也;

 

飲食之,而觀其有常也;

 

利之,而觀其能讓也;

 

居哀,而觀其貞也;

 

居約,而觀其不營也;

 

勤勞之,而觀其不擾人也。

 

君子之於不善也,身勿為,能也;

 

色勿為,不可能也。

 

色也勿為,可能也;

 

心思勿為,不可能也。

 

太上樂善,其次安之,其下亦能自強。

 

仁者樂道,智者利道,愚者從,弱者畏。

 

不愚不弱,執誣以彊,亦可謂棄民矣。

 

太上不生惡,其次而能夙絕之也,其下復而能改也。

 

復而不改,殞身覆家,大者傾覆社稷。

 

是故君子出言以鄂鄂,行身以戰戰,亦殆勉於罪矣。

 

是故君子為小由為大也,居由仕也,備則未為備也,而勿慮存焉?

 

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師長,使子猶使臣也,使弟猶使承嗣也;

 

能取朋友者,亦能取所予從政者矣;

 

賜與其宮室,亦由慶賞於國也;

 

忿怒其臣妾,亦猶用刑罰於萬民也。

 

是故為善必自內始也。

 

內人怨之,雖外人亦不能立也。

 

居上位而不淫,臨事而栗者,鮮不濟矣,先憂事者,後樂事;

 

先樂事者,後憂事。

 

昔者天子日旦思其四海之內,戰戰唯恐不能●;

 

諸侯日旦失其四封之內,戰戰唯恐失損之;

 

大夫士日旦思其官,戰戰唯恐不能勝;

 

庶人日旦思其事,戰戰唯恐刑罰之至也。

 

是故臨事而栗者,鮮不濟矣。

 

君子之於子也,愛而勿面也,使而勿貌也,導之以道而勿強也。

 

宮中雍雍,外焉肅肅,兄弟僖僖,朋友切切,遠者以貌,近者以情。

 

友以立其所能,而遠其所不能,苟無失其所守,亦可與終身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13:26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曾子本孝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與?

 

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痺亦弗憑;

 

不苟笑,不苟訾,隱不命,臨不指。

 

故不在尤之中也。

 

孝子惡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興焉,故惡言不出於口,煩言不及於己。

 

故孝子之事親也,居易以俟命,不興險行以徼幸;

 

孝子游之,暴人違之;

 

出門而使,不以或為父母憂也;

 

險塗隘巷,不求先焉,以愛其身,以不敢忘其親也。

 

孝子之使人也不敢肆,行不敢自專也;

 

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

 

又能事父之朋友,又能率朋友以助敬也。

 

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諫;

 

士之孝也,以德從命;

 

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

 

任善,不敢臣三德。

 

故孝之於親也,生則有義以輔之,死者哀以蒞焉,祭祀則蒞之以敬;

 

如此,而成於孝子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14:45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曾子立孝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

 

故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畜其子者;

 

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順其弟者;

 

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

 

故與父言,言畜子;

 

與子言,言孝父;

 

與兄言,言順弟;

 

與弟言,言承兄;

 

與君言,言使臣;

 

與臣言,言事君。

 

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

 

反是,亂也。

 

盡力而有禮,莊敬而安之;

 

微諫不倦,聽從而不怠,懽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謂孝矣。

 

盡力無禮,則小人也;

 

致敬而不忠,則不入也。

 

是故禮以將其力,敬以入其忠;

 

飲食移味,居處溫愉,著心於此,濟其志也。

 

子曰:『可人也,吾任其過;

 

不可人也,吾辭其罪』《詩》云:『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子之辭也。

 

『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言不自舍也。

 

不恥其親,君子之孝也。

 

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謂也;

 

未有長,而順下可知者,弟弟之謂也;

 

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脩之謂也。

 

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長,君子一孝一弟,可謂知終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16:20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曾子大孝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

 

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謂孝乎?」

 

曾子曰:「是何言與?

 

是何言與?

 

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以道。

 

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

 

身者,親之遺體也。

 

行親之遺體,敢不敬乎?

 

故居處不莊,非孝也;

 

事君不忠,非孝也;

 

蒞官不敬,非孝也;

 

朋友不信,非孝也;

 

戰陳無勇,非孝也。

 

五者不遂,災及乎身,敢不敬乎?

 

故烹熟鮮香,嘗而進之,非孝也,養也。

 

君子之所謂孝者,國人皆稱願焉,曰:『幸哉!

 

有子如此!』

 

所謂孝也。

 

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養。

 

養,可能也;

 

敬,為難。

 

敬,可能也;

 

安,為難。

 

安,可能也;

 

久,為難。

 

久,可能也;

 

卒,為難。

 

父母既歿,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也。

 

夫仁者,仁此者也;

 

義者,宣此者也;

 

忠者,中此者也;

 

信者,信此者也;

 

禮者,體此者也;

 

行者,行此者也;

 

彊者,彊此者也;

 

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

 

夫孝者,天下之大經也。

 

夫孝置之而塞於天地,衡之而衡於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孝有三:大孝不匱,中孝用勞,小孝用力。

 

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

 

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

 

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

 

父母愛之,喜而不忘;

 

父母惡之,懼而無怨;

 

父母有過,諫而不逆;

 

父母既歿,以哀,祀之加之;

 

如此,謂禮終矣。」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傷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

 

門弟子問曰:「夫子傷足,瘳矣,數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

 

樂正子春曰:「善!

 

如爾之問也。

 

吾聞之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

 

不虧其體,可謂全矣。

 

故君子頃步之不敢忘也。』

 

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憂色。

 

故君子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

 

一舉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也。

 

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及於己,然後不辱其身,不憂其親,則可謂孝矣。

 

草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

 

夫子曰:『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17:48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母曾子事父母

單居離問於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

 

曾子曰:「有。

 

愛而敬。

 

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

 

若不中道,則諫;

 

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己。

 

從而不諫,非孝也;

 

諫而不從,亦非孝也。

 

孝子之諫,達善而不敢爭辨;

 

爭辨者,作亂之所由興也。

 

由己為無咎,則寍;

 

由己為賢人,則亂。

 

孝子無私樂,父母所憂憂之,父母所樂樂之。

 

孝子唯巧變,故父母安之。

 

若夫坐如屍,立如齊,弗訊不言,言必齊色,此成人之善者也,未得為人子之道也。」

 

單居離問曰:「事兄有道乎?」

 

曾子曰:「有。

 

尊事之,以為己望也;

 

兄事之,不遺其言。

 

兄之行若中道,則兄事之;

 

兄之行若不中道,則養之;

 

養之內,不養於外,則是越之也;

 

養之外,不養於內,則是疏之也;

 

是故君子內外養之也。」

 

單居離問曰:「使弟有道乎?」

 

曾子曰:「有。

 

嘉事不失時也。

 

弟之行若中道,則正以使之;

 

弟之行若不中道,則兄事之,詘事兄之道若不可,然後舍之矣。」

 

曾子曰:「夫禮,大之由也,不與小之自也。

 

飲食以齒,力事不讓,辱事不齒,執觴觚杯豆而不醉,和歌而不哀,夫弟者,不衡坐,不苟越,不幹逆色,趨翔周旋,俛仰從命,不見於顏色,未成於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19:00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上曾子制言上

曾子曰:「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

 

夫禮,貴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少者友焉,賤者惠焉。

 

此禮也,行之則行也,立之則義也。

 

今之所謂行者,犯其上,危其下,衡道而強立之,天下無道,故若天下有道,則有司之所求也。

 

故君子不貴興道之士,而貴有恥之士也;

 

若由富貴興道者與?

 

貧賤,吾恐其或失也;

 

若由貧賤興道者與?

 

富貴,吾恐其贏驕也。

 

夫有恥之士,富而不以道則恥之,貧而不以道則恥之。

 

弟子!

 

無曰不我知也,鄙夫鄙婦相會於廧陰,可謂密矣,明日則或揚其言矣;

 

故士執仁與義而明行之,未篤故也,胡為其莫之聞也。

 

殺六畜不當,及親,吾信之矣;

 

使民不時,失國,吾信之矣。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皆黑;

 

是故人之相與也,譬如舟車然,相濟達也,己先則援之,彼先則推之;

 

是故,人非人不濟,馬非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

 

君子之為弟也,行則為人負,無席則寢其趾,使之為夫人則否。

 

近世無賈,在田無野,行無據旅,苟若此,則夫杖可因篤焉。

 

富以苟,不如貧以譽;

 

生以辱,不如死以榮。

 

辱可避,避之而已矣;

 

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視死若歸。

 

父母之讎,不與同生;

 

兄弟之讎,不與聚國,朋友之讎,不與聚鄉,族人之讎,不與聚鄰;

 

良賈深藏若虛,君子有盛教如無。」

 

弟子問於曾子曰:「夫士,何如則可以為達矣?」

 

曾子曰:「不能則學,疑則問,欲行則比賢,雖有險道,循行達矣。

 

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賢,恥不知而又不問,欲作則其知不足,是以惑闇,惑闇,終其世而已矣,是謂窮民也。」

 

曾子門弟子或將之晉,曰:「吾無知焉。」

 

曾子曰:「何必然,往矣!

 

有知焉,謂之友;

 

無知焉,謂之主。

 

且夫君子執仁立志,先行後言,千里之外,皆為兄弟,苟是之不為,則雖汝親,庸孰能親汝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20:13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中曾子制言中

曾子曰:「君子進則能達,退則能靜。

 

豈貴其能達哉?

 

貴其有功也。

 

豈貴其能靜哉?

 

貴其能守也。

 

夫唯進之何功?

 

退之何守?

 

是故君子進退,有二觀焉。

 

故君子進則能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

 

不得志,不安貴位,不懷厚祿,負耜而行道,凍餓而守仁,則君子之義也,有知之,則願也;

 

莫之知,苟無自知也。

 

吾不仁其人,雖獨也,吾弗親也;

 

故君子不假貴而取寵,不比譽而取食。

 

直行而取禮,比說而取友;

 

有說我則願也;

 

莫我說,苟吾自說也。

 

故君子無悒悒於貧,無勿勿於賤,無憚憚於不聞;

 

布衣不完,疏食不飽,蓬戶穴牖,日孜孜,上仁;

 

知我,吾無訢訢,不知我,吾無悒悒。

 

是以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

 

仁之見逐,智之見殺,固不難;

 

詘身而為不仁,宛言而為不智,則君子弗為也。

 

君子雖言不受,必忠,曰道;

 

雖行不受,必忠,曰仁;

 

雖諫不受,必忠,曰智。

 

天下無道,循道而行,衡塗而僨,手足不揜,四支不被,此則非士之罪也,有士者之羞也。

 

是故君子以仁為尊;

 

天下之為富,何為富?

 

則仁為富也;

 

天下之為貴,何為貴?

 

則仁為貴也。

 

昔者,舜匹夫也,土地之厚,則得而有之,人徒之眾,則得而使之,舜唯以仁得之也;

 

是故君子將說富貴,必勉於仁也。

 

昔者,伯夷、叔齊,仁者也,死於溝澮之間,其仁成名於天下;

 

夫二子者,居河濟之間,非有土地之厚、貨粟之富也,言為文章、行為表綴於天下。

 

是故君子思仁義,晝則忘食,夜則忘寐,日旦就業,夕而自省,以歿其身,亦可謂守業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21:24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下曾子制言下

曾子曰:「天下有道,則君子訢然以交同;

 

天下無道,則衡言不革;

 

諸侯不聽,則不幹其土;

 

聽而不賢,則不踐其朝;

 

是以君子不犯禁而入人境,不通患而出危邑,則秉德之士不緜矣。

 

故君子不緜富貴以為己說,不乘貧賤以居己尊。

 

凡行不義,則吾不事;

 

不仁,則吾不長。

 

奉相仁義,則吾與之聚群;

 

嚮爾寇盜,則吾與慮。

 

國有道,則突若入焉;

 

國無道,則突若出焉,如此之謂義。

 

夫有世,義者哉,曰仁者殆,恭者不入,憤者不見使,正直者則邇於刑,弗違則殆於罪;

 

是故君子錯在高山之上,深澤之污,聚橡栗藜藿而食之,生耕稼以老十室之邑;

 

是故昔者禹見耕者五耦而式,過十室之邑則下,為秉德之士存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22:39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曾子疾病

曾子疾病,曾元抑首,曾華抱足。

 

曾子曰:「微乎!

 

吾無夫顏氏之言,吾何以語汝哉!

 

然而君子之務,盡有之矣;

 

夫華繁而實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

 

鷹●以山為卑,而曾巢其上,魚、鱉、黿、棖以淵為淺,而蹶穴其中,卒其所以得之者,餌也;

 

是故君子苟無以利害義,則辱何由至哉?

 

親戚不悅,不敢外交;

 

近者不親,不敢求遠;

 

小者不審,不敢言大;

 

故人之生也,百歲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其不可復者而先施焉。

 

親戚既歿,雖欲孝,誰為孝?

 

老年耆艾,雖欲弟,誰為弟?

 

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時,其此之謂與?

 

言不遠身,言之主也;

 

行不遠身,行之本也;

 

言有主,行有本,謂之有聞矣。

 

君子尊其所聞,則高明矣;

 

行其所聞,則廣大矣,高明廣大,不在於他,在加之志而已矣。

 

與君子游,苾乎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則與之化矣;

 

與小人游,貸乎如入鮑魚之次,則與之化矣;

 

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

 

與君子游,如長日加益,而不自知也;

 

與小人游,如履薄冰,每履而下,幾何而不陷乎哉?

 

吾不見好學盛而不衰者矣,吾不見好教如食疾子者矣,吾不見日省而月考之其友者矣!

 

吾不見孜孜而與來而改者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24:00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曾子天圓

單居離問於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者,誠有之乎?」

 

曾子曰:「離!

 

而聞之,云乎!」

 

單居離曰:「弟子不察,此以敢問也。」

 

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謂之圓,下首謂之方,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且來!

 

吾語汝。

 

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

 

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

 

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

 

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

 

神靈者,品物之本也,而禮樂仁義之祖也,而善否治亂所由興作也。

 

陰陽之氣,各從其所,則靜矣;

 

偏則風,俱則雷,交則電,亂則霧,和則雨;

 

陽氣勝,則散為雨露;

 

陰氣勝,則凝為霜雪;

 

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一氣之化也。

 

毛蟲毛而後生,羽蟲羽而後生,毛羽之蟲,陽氣之所生也;

 

介蟲介而後生,鱗蟲鱗而後生,介鱗之蟲,陰氣之所生也;

 

唯人為勞匈而後生也,陰陽之精也。

 

毛蟲之精者曰麟,羽蟲之精者曰鳳,介蟲之精者曰龜,鱗蟲之精者曰龍,勞蟲之精者曰聖人;

 

龍非風不舉,龜非火不兆,此皆陰陽之際也。

 

玆四者,所以聖人役之也;

 

是故,聖人為天地主,為山川主,為鬼神主,為宗廟主。

 

聖人慎守日月之數,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時之順逆,謂之厤,截十二管,以索八音之上下清濁,謂之律也。

 

律居陰而治陽,厤居陽而治陰,律厤迭相治也,其間不容髮。

 

聖人立五禮以為民望,制五衰以別親疏;

 

和五聲以導民氣,合五味之調以察民情;

 

正五色之位,成五穀之名,序五牲之先後貴賤。

 

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

 

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

 

士之祭,牲特豕,曰饋食;

 

無祿者稷饋,稷饋者無屍,無屍者厭也;

 

宗廟曰芻豢,山川曰犧牷,割列禳瘞,是有五牲。

 

此之謂品物之本、禮樂之祖、善惡治亂之所由興作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25:11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武王踐阼

武王踐阼三日,召士大夫而問焉,曰:「惡有藏之約、行之行,萬世可以為子孫常者乎?」

 

諸大夫對曰:「未得聞也!」

 

然後召師尚父而問焉,曰:「昔黃帝顓頊之道存乎?

 

意亦忽不可得見與?」

 

師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齊矣!」

 

王齊三日,端冕,師尚父(亦端冕)奉書而入,負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師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

 

王行(西)折而(南)東面(而立),師尚父西面道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凡事,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

 

藏之約、行之行、可以為子孫常者,此言之謂也!

 

且臣聞之,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

 

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

 

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

 

王聞書之言,惕若恐懼,退而為戒書,於席之四端為銘焉,於機為銘焉,於鑑為銘焉,於盥盤為銘焉,於楹為銘焉,於杖為銘焉,於帶為銘焉,於履屨為銘焉,於觴豆為銘焉,於戶為銘焉,於牖為銘焉,於劍為銘焉,於弓為銘焉,於矛為銘焉。

 

席前左端之銘曰:「安樂必敬」;

 

前右端之銘曰:「無行可悔」;

 

後左端之銘曰:「一反一側,亦不可以忘」;

 

後右端之銘曰:「所監不遠,視邇所代」。

 

機之銘曰:「皇皇惟敬,口生●,口戕口。」

 

鑑之銘曰:「見爾前,慮爾後。」

 

盥盤之銘曰:「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溺於淵猶可游也,溺於人不可救也。」

 

楹之銘曰:「毋曰胡殘,其禍將然,毋曰胡害,其禍將大。

 

毋曰胡傷,其禍將長。」

 

杖之銘曰:「惡乎危?

 

於忿疐。

 

惡乎失道?

 

於嗜慾。

 

惡乎相忘?

 

於富貴。」

 

帶之銘曰:「火滅修容,慎戒必恭,恭則壽。」

 

履屨之銘曰:「慎之勞,勞則富」;

 

觴豆之銘曰:「食自杖,食自杖!

 

戒之憍,憍則逃。」

 

戶之銘曰:「夫名,難得而易失:無懃弗志,而曰我知之乎?

 

無懃弗及,而曰我杖之乎?

 

擾阻以泥之,若風將至,必先搖搖,雖有聖人,不能為謀也。」

 

牖之銘曰:「隨天之時,以地之財,敬祀皇天,敬以先時。」

 

劍之銘曰:「帶之以為服,動必行德,行德則興,倍德則崩。」

 

弓之銘曰:「屈伸之義,廢興之行,無忘自過。」

 

矛之銘曰:「造矛造矛!

 

少閒弗忍,終身之羞。」

 

「予一人所聞,以戒後世子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27:38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衛將軍文子

衛將軍文子問於子貢曰:「吾聞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詩世;

 

道者孝悌,說之以義,而觀諸體,成之以文德;

 

蓋受教者七十有餘人。

 

聞之;

 

孰為賢也?」

 

子貢對,辭以不知。

 

文子曰:「吾子學焉,何謂不知也。」

 

子貢對曰:「賢人無妄,知賢則難,故君子曰:『知莫難於知人』,此以難也。」

 

文子曰:「若夫知賢,人莫不難;

 

吾子親游焉,是敢問也。」

 

子貢對曰:「夫子之門人,蓋三就焉;

 

賜有逮及焉,有未及焉,不得辯知也。」

 

文子曰:「吾子之所及,請問其行也。」

 

子貢對曰:「夙興夜寐,諷誦崇禮;

 

行不貳過,稱言不苟,是顏淵之行也。

 

孔子說之以詩,詩云:『媚玆一人,應侯順德。

 

永言孝思,孝思惟則。』

 

故國一逢有德之君,世受顯命,不失厥名,以御於天子以申之。

 

在貧如客,使其臣如藉;

 

不遷怒,不探怨,不錄舊罪,是冉雍之行也。

 

孔子曰:『有土君子,有眾使也,有刑用也,然後怒;

 

匹夫之怒,惟以亡其身。』

 

《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以告之。

 

不畏強禦,不侮矜寡;

 

其言曰性,都其富哉,任其戎,是仲由之行也。

 

夫子未知以文也,詩云:『受小共大共,為下國恂蒙。

 

何天之寵,傅奏其勇。』

 

夫強乎武哉,文不勝其質。

 

恭老恤孤,不忘賓旅,好學省物而不懃,是冉求之行也。

 

孔子因而語之曰:『好學則智,恤孤則惠,恭老則近禮,克篤恭以天下,其稱之也,宜為國老。』

 

志通而好禮,擯相兩君之事,篤雅其有禮節也,是公西赤之行也。

 

孔子曰:『禮儀三百,可勉能也;

 

威儀三千,則難也。』

 

公西赤問曰:『何謂也?』

 

孔子曰:『貌以擯禮,禮以擯辭,是之謂也。』

 

主人聞之以成。

 

孔子之語人也,曰:『當賓客之事則通矣。』

 

謂門人曰:『二三子欲學賓客之事者,於赤也。』

 

滿而不滿,實如虛,通之如不及,先生難之;

 

不學其貌,竟其德,敦其言;

 

於人也,無所不信,其橋大人也?

 

常以皓皓,是以眉壽,是曾參之行也。

 

孔子曰:『孝,德之始也;

 

弟,德之序也;

 

信,德之厚也;

 

忠,德之正也,參也,中夫四德者矣哉。』

 

以此稱之也。

 

業功不伐,貴位不善,不侮可侮,不佚可佚,不敖無告,是顓孫之行也。

 

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則猶可能也,其不弊百姓者則仁也。

 

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夫子以其仁為大也。

 

學以深,厲以斷,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銀手如斷,是卜商之行也。

 

孔子曰:『詩云「式夷式已,無小人殆。」

 

而商也其可謂不險也。』

 

貴之不喜,賤之不怒;

 

苟於民利矣,廉於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是澹臺滅明之行也。

 

孔子曰:『獨貴獨富,君子恥之,夫也中之矣。』

 

先成其慮,及事而用之,是故不忘,是言偃之行也。

 

孔子曰:『欲能則學,欲知則問,欲善則訊,欲給則豫,當是如偃也得之矣。』

 

獨居思仁,公言言義;

 

其聞之詩也,一日三復白圭之玷,是南宮縚之行也。

 

夫子信其仁,以為異姓。

 

自見孔子,入戶未嘗越屨,往來過人不履影;

 

開蟄不殺,方長不折;

 

執親之喪,未嘗見齒,是高柴之行也。

 

孔子曰:『高柴執親之喪則難能也,開蟄不殺則天道也,方長不折則恕也,恕則仁也;

 

湯恭以恕,是以日躋也。』

 

此賜之所親睹也,吾子有命而訊,賜則不足以知賢。」

 

文子曰:「吾聞之也,國有道則賢人興焉,中人用焉,百姓歸焉。

 

若吾子之語審茂,則一諸侯之相也,亦未逢明君也。」

 

子貢既與衛將軍文子言,適魯,見孔子曰:「衛將軍問二三子之行於賜也,不一而三,賜也辭不獲命,以所見者對矣;

 

未知中否,請嘗以告。」

 

孔子曰:「言之。」

 

子貢以其質告。

 

孔子既聞之,笑曰:「賜,汝偉為知人,賜!」

 

子貢對曰:「賜也焉能知人,此賜之所親睹也。」

 

孔子曰:「是女所親也:吾語女耳之所未聞,目之所未見,思之所未至,智之所未及者乎?」

 

子貢曰:「賜得則願聞之也。」

 

孔子曰:「不克不忌,不念舊惡,蓋伯夷、叔齊之行也。

 

晉平公問於祁徯曰:『羊舌大夫,晉國之良大夫也,其行如何?』

 

祁徯對,辭曰:『不知也。』

 

公曰:『吾聞女少長乎其所,女其閹知之。』

 

祁徯對曰:『其幼也恭而遜,恥而不使其過宿也;

 

其為侯大夫也悉善而謙,其端也;

 

其為公車尉也信而好直,其功也;

 

至於其為和容也,溫良而好禮,博聞而時出,其志也。』

 

公曰:『嚮者問女,女何曰弗知也?』

 

祁徯對曰:『每位改變,未知所止,是以不知。』

 

蓋羊舌大夫之行也。

 

畏天而敬人,服義而行信,孝乎父而恭於兄,好從善而矅往,蓋趙文子之行也。

 

其事君也不敢愛其死,然亦不忘其身,謀其身不遺其友,君陳則進,不陳則行而退,蓋隨武子之行也。

 

其為人之淵泉也,多聞而難誕也,不內辭足以沒世;

 

國家有道,其言足以生;

 

國家無道,其默足以容,蓋桐提伯華之行也。

 

外寬而內直,自設於隱栝之中,直己而不直於人,以善存,亡汲汲,蓋蘧伯玉之行也。

 

孝子慈幼,允德稟義,約貨去怨,蓋柳下惠之行也。

 

其言曰:君雖不量於臣,臣不可以不量於君,是故君擇臣而使之,臣擇君而事之,有道順君,無道橫命;

 

晏平仲之行也。

 

德恭而行信,終日言不在尤之內,在尤之外,貧而樂也,蓋老萊子之行也。

 

易行以俟天命,君下位而不援其上;

 

觀於四方也,不忘其親;

 

苟思其親,不盡其樂;

 

以不能學為己終身之憂,蓋介山子推之行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2 17:09 , Processed in 0.56250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