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戴禮記】

 關閉 [複製鏈接]
21#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28:57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五帝德

宰我問於孔子曰:「昔者予聞諸榮伊,言黃帝三百年。

 

請問黃帝者人邪?

 

亦非人邪?

 

何以至於三百年乎?」

 

孔子曰:「予!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可勝觀也!

 

夫黃帝尚矣,女何以為?

 

先生難言之」宰我曰:「上世之傳,隱微之說,卒業之辨,闇昏忽之,意非君子之道也,則予之問也固矣。」

 

孔子曰:「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慧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治五氣,設五量,撫萬民,度四方;

 

教熊羆貔豹虎,以與赤帝戰於版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

 

黃帝黼黻衣,大帶黼裳,乘龍扆云,以順天地之紀,幽明之故,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時播百穀草木,故教化淳鳥獸昆蟲,歷離日月星辰;

 

極畋土石金玉,勞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

 

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宰我請問帝顓頊。

 

孔子曰:「五帝用記,三王用度,女欲一日辨聞古昔之說,躁哉予也。」

 

宰我曰:「昔者予也聞諸夫子曰:『小子無有宿問。』

 

」孔子曰:「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曰高陽。

 

洪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

 

養材以任地,履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

 

治氣以教民,絜誠以祭祀。

 

乘龍而至四海: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濟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祇勵。

 

宰我曰:「請問帝嚳。」

 

孔子曰:「元囂之孫,蟜極之子也,曰高辛。

 

生而神靈,自言其名;

 

博施利物,不於其身;

 

聰以知遠,明以察微;

 

順天之義,知民之急;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其色鬱鬱,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

 

春夏乘龍,秋冬乘馬,黃黼黻衣,執中而獲天下;

 

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順。」

 

宰我曰:「請問帝堯。」

 

孔子曰:「高辛之子也,曰放勳。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富而不驕,貴而不豫;

 

黃黼黻衣,丹車白馬。

 

伯夷主禮,龍、夔教舞,舉舜、彭祖而任之,四時先民治之。

 

流共工於幽州,以變北狄;

 

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

 

殺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

 

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

 

其言不貳,其行不回,四海之內,舟輿所至,莫不說夷。」

 

宰我曰:「請問帝舜。」

 

孔子曰:「蟜牛之孫,瞽叟之子也,曰重華。

 

好學孝友,聞於四海;

 

陶家事親,寬裕溫良。

 

敦敏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而親親。

 

承受大命,依於倪皇;

 

叡明通知,為天下工。

 

使禹敷土,主名山川,以利於民;

 

使后稷播種,務勤嘉穀,以作飲食;

 

羲、和掌厤,敬授民時;

 

使益行火,以辟山萊;

 

伯夷主禮,以節天下;

 

夔作樂,以歌籥舞,和以鐘鼓;

 

皋陶作士,忠信疏通,知民之情;

 

契作司徒,教民孝友,敬政率經。

 

其言不惑,其德不慝,舉賢而天下平。

 

南撫交阯、大、教,鮮支、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羽民。

 

舜之少也,惡悴勞苦,二十以孝聞乎天下,三十在位,嗣帝所,五十乃死,葬於蒼梧之野。」

 

宰我曰:「請問禹。」

 

孔子曰:「高陽之孫,鯀之子也,曰文命。

 

敏給克濟,其德不回,其仁可親,其言可信;

 

聲為律,身為度,稱以上士;

 

亹亹穆穆為綱為紀。

 

巡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

 

為神主,為民父母;

 

左準繩,右規矩;

 

履四時,據四海;

 

平九州,戴九天,明耳目,治天下。

 

舉皋陶與益,以贊其身,舉干戈以征不享、不庭、無道之民;

 

四海之內,舟車所至,莫不賓服。」

 

孔子曰:「予!

 

大者如說,民說至矣;

 

予也,非其人也。」

 

宰我曰:「予也不足,誠也,敬承命矣。」

 

他日,宰我以語人,有為道諸夫子之所。

 

孔子曰:「吾欲以顏色取人,於滅明邪改之;

 

吾欲以語言取人,於予邪改之;

 

吾欲以容貌取人,於師邪改之。」

 

宰我聞之,懼,不敢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30:04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帝繫

黃帝產元囂,元囂產蟜極,蟜極產高辛,是為帝嚳。

 

帝嚳產放勳,是為帝堯。

 

黃帝產昌意,昌意產高陽,是為帝顓頊。

 

顓頊產窮蟬,窮蟬產敬康,敬康產句芒,句芒產蟜牛,蟜牛產瞽叟,瞽叟產重華,是為帝舜,及產象,敖。

 

顓頊產鯀,鯀產文命,是為禹。

 

黃帝居軒轅之邱,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

 

青陽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於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產顓頊。

 

顓頊娶於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氏產老童。

 

老童娶於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謂之高緺,氏產重黎及吳回。

 

吳回氏產陸終。

 

陸終氏娶於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隤,氏產六子;

 

孕而不粥,三年,啟其左脅,六人出焉。

 

其一曰樊,是為昆吾;

 

其二曰惠連,是為參胡;

 

其三曰籛,是為彭祖;

 

其四曰萊言,是為云鄶人;

 

其五曰安,是為曹姓;

 

其六曰季連,是為羋姓。

 

季連產什祖氏,什祖氏產內熊,九世至於渠,婁鯀出。

 

自熊渠有子三人,其孟之名為無康,為句亶王;

 

其中之名為紅,為鄂王;

 

其季之名為疵,為戚章王。

 

昆吾者,衛氏也;

 

參胡者,韓氏也;

 

彭祖者,彭氏也;

 

鄶人者,鄭氏也;

 

曹姓者,邾氏也;

 

季連者,楚氏也。

 

帝嚳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

 

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產后稷;

 

次妃有娀氏之女也,曰簡狄,氏產契;

 

次妃曰陳隆氏,產帝堯;

 

次妃陬訾氏,產帝摯。

 

帝堯娶於散宜氏之子,謂之女皇氏。

 

帝舜娶於帝堯之子,謂之女匽氏。

 

鯀娶於有莘氏之子,謂之女志氏,產文命。

 

禹娶於塗山氏之子,謂之女憍氏,產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31:19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水則為冰,而寒於水;

 

木直而中繩,輮而為輪,其曲中規,枯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是故不升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不聞先王之遺道,不知學問之大也。

 

于越戎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者,教使之然也。

 

是故木從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如日參己焉,故知明則行無過。

 

詩云:「嗟爾君子,無恆安息;

 

靖恭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咎。

 

孔子曰:「吾嘗終日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

 

吾嘗跂而望之,不如升高而博見也;

 

升高而招,非臂之長也,而見者遠;

 

順風而呼,非聲加疾也,而聞者著;

 

假車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海;

 

君子之性非異也,而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名曰●鳩,以羽為巢,編之以髮,繫之葦苕,風至苕折,子死卵破,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

 

西方有木,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蘭氏之根,懷氏之苞,漸之滫中,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是故君子靖居恭學,脩身致志,處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僻邪而道中正也。

 

物類之從,必有所由;

 

榮辱之來,各象其德。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殆教亡身,禍災乃作。

 

強自取折,柔自取束;

 

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布薪若一火就燥,平地若一水就濕,草木疇生,禽獸群居,物各從其類也。

 

是故正鵠張,而弓矢至焉;

 

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樹成蔭,而鳥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禍,行有招辱,君子慎其所立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川,蛟龍生焉;

 

積善成德,神明自傳,聖心備矣。

 

是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躒,不能千里;

 

駑馬無極,功在不舍;

 

楔而舍之,朽木不折;

 

楔而不舍,金石可鏤。

 

夫螾無爪牙之利,筋脈之強,上食晞土,下飲黃泉者,用心一也。

 

蟹二螯八足,非蛇夔之穴,而無所寄託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憤憤之志者,無昭昭之明;

 

無綿綿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跂塗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騰蛇無足而騰,鼫鼠五伎而窮。

 

《詩》云:「鳲鳩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儀一兮,心若結兮。」

 

君子其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魚出聽;

 

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夫聲無細而不聞,行無隱而不行;

 

玉居山而木潤,淵生珠而岸不枯;

 

為善而不積乎?

 

豈有不至哉?

 

孔子曰:「野哉!

 

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

 

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

 

夫遠而有光者,飾也;

 

近而逾明者,學也。

 

譬如洿邪,水潦灟焉,莞蒲生焉,從上觀之,誰知其非源泉也。

 

珠者,陰之陽也,故勝火;

 

玉者,陽之陰也,故勝水;

 

其化如神,故天子藏珠玉,諸侯藏金石,大夫畜犬馬,百姓藏布帛。

 

不然,則強者能守之,知者能秉之,賤其所貴,而貴其所賤;

 

不然,矜寡孤獨不得焉。

 

子貢曰:「君子見大川必觀,何也?」

 

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與之而無私,似德;

 

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

 

其流行庳下,倨句皆循其理,似義;

 

其赴百仞之谿不疑,似勇;

 

淺者流行,深淵不測,似智;

 

弱約危通,似察;

 

受惡不讓,似貞;

 

苞裹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

 

必出,量必平,似正;

 

盈不求概,似厲;

 

折必以東西,似意,是以見大川必觀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33:18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子張問入官

子張問入官於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譽為難也。」

 

子張曰:「安身取譽如何?」

 

孔子曰:「有善勿專,教不能勿搢,已過勿發,失言勿踦,不善辭勿遂,行事勿留。

 

君子入官,自行此六路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

 

且夫忿數者獄之所由生也,距諫者慮之所以塞也,慢易者禮之所以失也,墮怠者時之所以後也,奢侈者財之所以不足也,專者事之所以不成也,歷者獄之所由生也。

 

君子入官,除七路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

 

故君子南面臨官,大城而公治之,精知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是大倫,存是美惡,而進是利,而除是害,而無求其報焉,而民情可得也。

 

故臨之無抗民之志,勝之無犯民之言,量之無狡民之辭,養之無擾於時,愛之勿寬於刑;

 

言則身安譽至,而民自得也。

 

故君子南面臨官,所見邇,故明不可弊也;

 

所求邇,故不勞而得也;

 

所以治者約,故不用眾而譽至也;

 

法象在內,故不遠;

 

源泉不竭,故天下積也;

 

而木不寡短長,人得其量,故治而不亂。

 

故六者貫乎心,藏乎志,形乎色,發乎聲,若此則身安而譽至,而民自得也。

 

故君子南面臨官;

 

不治則亂至,亂至則爭,爭之至又反於亂;

 

是故寬裕以容其民,慈愛以優柔之,而民自得也已。

 

故躬行者政之始也,調悅者情之道也。

 

善政行易則民不怨,言調悅則民不辨法,仁在身取民顯以佚之也。

 

財利之生徵矣,貪以不得;

 

善政必簡矣,苟以亂之;

 

善言必聽矣,詳以失之;

 

規諫日至,煩以不聽矣。

 

言之善者在所日聞,行之善者在所能為。

 

故上者民之儀也,有司執政民之表也,邇臣便辟者群臣僕之倫也。

 

故儀不正則民失誓,表弊則百姓亂,邇臣便辟不正廉而群臣服汙矣,故不可不慎乎三倫矣。

 

故君子脩身返道察說,而邇道之服存焉;

 

是故夫工女必自擇絲麻、良工必自擇齎材、賢君良上必自擇左右始。

 

故佚諸取人,勞於治事;

 

勞於取人,佚於治事。

 

故君子欲譽則謹其所便,欲名則謹於左右。

 

故上者辟如緣木者務高,而畏下者滋甚,六馬之離必於四面之衢,民之離道必於上之佚政也。

 

故上者尊嚴而絕,百姓者卑賤而神;

 

民而愛之則存,惡之則亡也。

 

故君子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恭有本能圖,脩業居久而譚;

 

情邇暢而及乎遠,察一而關於多。

 

一物治而萬物不亂者,以身為本也。

 

故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達諸民之情;

 

既知其以生有習,然後民特從命也。

 

故世舉則民親之,政均則民無怨。

 

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道以遠,不責民之所不能。

 

今臨之明王之成功,而民嚴而不迎也;

 

道以數年之業,則民疾,疾者辟矣。

 

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

 

統絖塞耳,所以弇聰也。

 

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

 

優而柔之,使自求之;

 

揆而度之,使自索之;

 

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過,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

 

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則不可教也,不習則民不可使也。

 

故君子欲言之見信也者,莫若先虛其內也,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

 

欲民之速服也者,莫若以道御之也。

 

故不先以身,雖行必鄰矣;

 

不以道御之,雖服必強矣。

 

故非忠信,則無可以取親於百姓矣;

 

外內不相應,則無可以取信者矣。

 

四者治民之統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34:53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盛德

聖王之盛德;

 

人民不疾,六畜不疫,五穀不災,諸侯無兵而正,小民無刑而治,蠻夷懷服。

 

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以觀治亂得失。

 

凡德盛者治也,德不盛者亂也;

 

德盛者得之也,德不盛者失之也。

 

是故君子考德,而天下之治亂得失,可坐廟堂之上而知也。

 

德盛則脩法,德不盛則飾政,法政而德不衰,故曰王也。

 

凡人民疾、六畜疫、五穀災者,生於天;

 

天道不順,生於明堂不飾;

 

故有天災,即飾明堂也。

 

凡民之為姦邪、竊盜、歷法、妄行者,生於不足;

 

不足,生於無度量也;

 

無度量,則小者偷墮,大者侈靡而不知足;

 

故有度量則民足,民足則無為姦邪、竊盜,歷法、妄行者。

 

故有姦邪、竊盜、歷法、妄行之獄,則飾度量也。

 

凡不孝生於不仁愛也,不仁愛生於喪祭之禮不明,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

 

致愛故能致喪祭,春秋祭祀之不絕,致思慕之心也。

 

夫祭祀致饋養之道也,死且思慕饋養,況於生而存乎?

 

故曰喪祭之禮明,則民孝矣。

 

故有不孝之獄,則飾喪祭之禮。

 

凡弒上生於義不明,義者所以等貴賤、明尊卑;

 

貴賤有序,民尊上敬長矣。

 

民尊上敬長,而弒者,寡有之也。

 

朝聘之禮,所以明義也。

 

故有弒獄,則飾朝聘之禮也。

 

凡鬥辨生於相侵陵也,相侵陵生於長幼無序,而教以敬讓也;

 

故有鬥辨之獄,則飾鄉飲酒之禮也。

 

凡淫亂生於男女無別、夫婦無義;

 

昏禮享聘者,所以別男女、明夫婦之義也。

 

故有淫亂之獄,則飾昏禮享聘也。

 

故曰:刑罰之所從生有源,不務塞其源而務刑殺之,是為民設陷以賊之也。

 

刑罰之源,生於嗜慾好惡不節。

 

故明堂,天法也;

 

禮度,德法也;

 

所以御民之嗜慾好惡,以慎天法,以成德法也。

 

刑法者,所以威不行德法者也。

 

故季冬聽獄論刑者,所以正法也,法正論吏公行之。

 

是故古者天子孟春論吏德、行、能(理)、功:能德法者為有德,能行德法者為有行,能理德法者為有能,能成德法者為有功。

 

故論吏而法行,事治而成功;

 

季冬正法,孟春論吏,治國之要也。

 

德法者御民之銜也,史者轡也,刑者筴也;

 

天子御者,內史、太史左右手也。

 

古者以法為銜勒,以官為轡,以刑為筴,以人為手,故御天下數百年而不懈墮。

 

善御馬者,正銜勒,齊轡筴,均馬力,和馬心,故口無聲,手不搖,筴不用,而馬為行也。

 

善御民者:正其德法、飭其官、而均民力,和民心,敬聽言不出於口,刑不用而民治,是以民德美之。

 

夫民善其德,必稱其人;

 

故今之人稱五帝三王者,依然若猶存者,其法誠德,其德誠厚。

 

夫民思其德,心稱其人,朝夕祝之,升聞於皇天,上帝歆焉,故永其世而豐其年。

 

不能御民者,棄其德法。

 

譬猶御馬,棄銜勒,而專以筴御馬,馬必傷,車必敗;

 

無德法而專以刑法御民,民心走,國必亡。

 

亡德法,民心無所法循,迷惑失道,上必以為亂無道;

 

苟以為亂無道,刑罰必不克,成其無道,上下俱無道。

 

故今之稱惡者,必比之於夏桀殷紂,何也?

 

曰法誠不德,其德誠薄。

 

夫民惡之,必朝夕祝之,升聞於皇天,上帝不歆焉;

 

故水旱並興,災害生焉。

 

故曰:德法者,御民之本也。

 

古之御政以治天下者,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馬之官以成聖,司寇之官以成義,司空之官以成禮。

 

故六官以為轡,司會均入以為軜,故御四馬,執六轡,御天地與人與事者,亦有六政。

 

是故善御者,正身同轡,均馬力,齊馬心,惟其所引而之,以取長道;

 

遠行可以之,急疾可以御。

 

天、地與人、事,此四者聖人之所乘也。

 

是故天子御者,太史、內史左右手也,六官亦六轡也;

 

天子三公合以執六官,均五政,齊五法,以御四者,故亦惟其所引而之,以之道則國治,以之德則國安,以之仁則國和,以之聖則國平,以之義則國成,以之禮則國定,此御政之體也。

 

過,失也。

 

人情莫不有過,過而改之,是不過也。

 

是故官屬不理,分職不明,法政不一,百事失紀,曰「亂」也;

 

亂則飭冢宰。

 

地宜不殖,財物不蕃,萬民飢寒;

 

教訓失道,風俗淫僻,百姓流亡,人民散敗,曰「危」也;

 

危則飭司徒。

 

父子不親,長幼無序,君臣上下相乘,曰「不和」也;

 

不和則飭宗伯。

 

賢能失官爵,功勞失賞祿,爵祿失則士卒疾怨,兵弱不用,曰「不平」也;

 

不平則飭司馬。

 

刑罰不中,暴亂姦邪不勝,曰「不成」也;

 

不成則飭司寇。

 

百度不審,立事失禮,財務失量曰「 貧」也;

 

貧則飭司空。

 

故曰:御者同是車馬,或以取千里,或數百里者,所進退緩急異也;

 

治者同是法,或以治、或以亂者,亦所進退緩急異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35:58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明堂

明堂者,古有之也。

 

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

 

以茅蓋屋,上圓下方。

 

明堂者,所以明諸侯尊卑。

 

外水曰辟雍,南蠻、東夷、北狄、西戎。

 

明堂月令,赤綴戶也,白綴牖也。

 

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

 

堂高三尺,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上圓下方。

 

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宮方三百步。

 

在近郊,近郊三十里。

 

或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

 

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

 

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名蒿宮也。

 

此天子之路寢也,不齊不居其屋。

 

待朝在南宮,揖朝出其南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44:32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千乘 公曰:「千乘之國,受命於天子,通其四疆,教其書社,循其灌廟,建其宗主,設其四佐,列其五官,處其朝市,為仁如何?」

 

子曰:「不仁,國不化。」

 

公曰:「何如之謂仁?」

 

子曰:「不淫於色。」

 

子曰:「立妃設如太廟然,乃中治;

 

中治,不相陵;

 

不相陵,斯庶嬪遧;

 

遧,則事上靜;

 

靜,斯潔信在中。

 

朝大夫必慎以恭;

 

出會謀事,必敬以慎言;

 

長幼小大,必中度,此國家之所以崇也。

 

立子設如宗社,宗社先示威,威明顯見;

 

辨爵集德,是以母弟官子咸有臣志,莫敢援於外,大夫中婦私謁不行,此所以使五官治,執事政也。

 

夫政以教百姓,百姓齊以嘉善,故蠱佞不生,此之謂良民。

 

國有道則民昌,此國家之所以大遂也。

 

卿設如大門,大門顯美,小大尊卑中度。

 

開明閉幽,內祿出災,以順天道,近者閑焉,遠者稽焉。

 

君發禁宰而行之,以時通於地,散布於小。

 

理天之災祥,地寶豐省,及民共饗其祿,共任其災,此國家之所以和也。

 

國有四輔;

 

輔,卿也。

 

卿設如四體,毋易事,毋假名,毋重食。

 

凡事尚賢進能,使知事爵不世,能之不愆。

 

凡民戴名以能,食力以時成,以事立,此所以使民讓也。

 

民咸孝弟而安讓,此以怨省而亂不作也,此國之所以長也。

 

下無用,則國家富;

 

上有義,則國家治;

 

長有禮,則民不爭;

 

立有神,則國家敬;

 

兼而愛之,則民無怨心;

 

以為無命,則民不偷。

 

昔者先王本此六者,而樹之德,此國家之所以茂也。

 

設其四佐而官之;

 

司徒典春,以教民之不則時不若不令,成長幼老疾孤寡以時通於四疆。

 

有闔而不通,有煩而不治,則民不樂生,不利衣食。

 

凡民之藏貯,以及山川之神明加於民者,發國功謀。

 

齋戒必敬,會時必節。

 

日厤巫祝,執伎以守官,俟命以作。

 

祈王年,禱民命,及畜穀蜚征庶虞草。

 

方春三月,緩施生育,動作百物,於時有事,享於皇祖皇考,朝孤子八人,以成春事。

 

司馬司夏,以教士車甲。

 

凡士執伎論功,脩四衛。

 

強股肱,質射御,才武聰慧,治眾長卒,所以為儀綴於國。

 

出可以為率,誘於軍旅。

 

四方諸侯之遊士,國中賢餘秀興閱焉。

 

方夏三月,養長秀蕃庶物。

 

於時有事,享於皇祖皇考,爵士之有慶者七人,以成夏事。

 

司寇司秋,以聽獄訟,治民之煩亂,執權變民中。

 

凡民之不刑,崩本以要閒,作起不敬以欺惑憧愚。

 

作於財賂六畜五穀曰盜。

 

誘居室家有君子曰義。

 

子女專曰●。

 

嘡五兵及木石曰賊。

 

以中情出,小曰閒,大曰講。

 

利辭以亂屬曰讒。

 

以財投長曰貸。

 

凡犯天子之禁,陳刑制辟,以追國民之不率上教者。

 

夫是故一家三夫道行,三人飲食,哀樂平,無獄。

 

方秋三月,收歛以時。

 

於時有事,嘗新於皇祖皇考,食農夫九人,以成秋事。

 

司空司冬,以制度制地事,準揆山林,規表衍沃,畜水行,衰濯浸,以節四時之事。

 

治地遠近,以任民力,以節民食,太古食壯之食,攻老之事。」

 

公曰:「功事不少,而餱糧不多乎?」

 

子曰:「太古之民,秀長以壽者,食也。

 

在今之民,羸醜以胔者,事也。

 

太古無遊民,食節事時,民各安其居,樂其宮室,服事信上,上下交信,地移民在。

 

今之世,上治不平,民治不和,百姓不安其居,不樂其宮;

 

老疾用財,壯狡用力,於玆民游;

 

薄事貪食,於玆民憂。

 

古者殷書為成男成女名屬升於公門,此以氣食得節,作事得時,勸有功;

 

夏服君事不及暍,冬服君事不及凍;

 

是故年穀不成,天之饑饉,道無殣者。

 

在今之世,男女屬散,名不升於公門,此以氣食不節,作事不成;

 

天之饑饉,於時委民,不得以疾死。

 

是故立民之居,必於中國之休地,因寒暑之和,六畜育焉,五穀宜焉;

 

辨輕重,制剛柔,和五味,以節食時事。

 

東辟之民曰夷,精於僥,至於大遠,有不火食者矣。

 

南辟之民曰蠻,信以朴,至於大遠,有不火食者矣。

 

西辟之民曰戎,勁以剛,至於大遠,有不火食者矣。

 

北辟之民曰狄,肥以戾,至於大遠,有不火食者矣。

 

及中國之民,曰五方之民,有安民和味,咸有實用利器,知通之,信令之。

 

及量地度居,邑有城郭,立朝市。

 

地以度邑,以度民,以觀安危。

 

距封後利,先慮久固,依固可守,為奧可久,能節四時之事,霜露時降。

 

方冬三月,草木落。

 

庶虞藏,五穀必入於倉。

 

於時有事,蒸於皇祖皇考,息國老六人,以成冬事。

 

民咸知孤寡之必不末也,咸知有大功之必進等也,咸知用勞力之必以時息也。

 

推而內之水火,入也弗之顧矣,而況有強適在前,有君長正之者乎?」

 

公曰:「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54:22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四代

公曰:「四代之政刑,論其明者,可以為法乎?」

 

子曰:「何哉?

 

四代之政刑,皆可法也。」

 

公曰:「以我行之,其可乎?」

 

子曰:「否,不可。

 

臣願君之立知而以觀聞也,四代之政刑,君若用之,則緩急將有所不節;

 

不節,君將約之;

 

約之,卒將棄法;

 

棄法,是無以為國家也。」

 

公曰:「巧匠輔繩而斲,胡為其棄法也。」

 

子曰:「心未之度,習未之狎,此以數踰而棄法也。

 

夫規矩準繩鈞衡,此昔者先王之所以為天下也。

 

小以及大,近以知遠,今日行之,可以知古,可以察今,其此邪!

 

水火金木土穀,此謂六府,廢一不可,進一不可,民並用之;

 

今日行之,可以知古,可以察今,其此邪!

 

昔夏、商之未興也,伯夷謂此二帝之眇。」

 

公曰:「長國治民恆幹;

 

論政之大體,以教民辨;

 

歷大道,以時地性;

 

興民之陽德以教民事;

 

上服周德之典,以順事天子;

 

脩政勤禮,以交諸侯;

 

大節無廢,小眇後乎?」

 

子曰:「否,不可後也。

 

詩云:『東有開明,於時雞三號,以興庶虞,庶虞動,蜚征作。

 

嗇民執功,百草咸淳,地傾水流之。』

 

是以天子盛服朝日於東堂,以教敬示威於天下也。

 

是以祭祀,昭有神明;

 

燕食,昭有慈愛;

 

宗廟之事,昭有義;

 

率禮朝廷,昭有五官;

 

無廢甲冑之戒,昭果毅以聽;

 

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昭哀。

 

哀愛無失節,是以父慈子孝兄愛弟敬。

 

此皆先王之所先施於民也,君而後此則為國家失本矣。」

 

公曰:「善哉,子察教我也。」

 

子曰:「鄉也,君之言善,執國之節也。

 

君先眇而後善,中備以君子言,可以知古,可以察今。

 

奐然而興,民壹始。」

 

公曰:「是非吾言也,吾一聞於師也。」

 

子吁焉其色曰:「嘻,吾行道矣。」

 

公曰:「道邪?」

 

子曰:「道也!」

 

公曰:「吾未能知人,未能取人。」

 

子曰:「君何為不觀器視才?」

 

公曰:「視可明乎?」

 

子曰:「可以表儀。」

 

公曰:「願學之。」

 

子曰:「平原大藪,瞻其草之高豐茂者,必有怪鳥獸居之,且草可財也,如艾而夷之,其地必宜五穀;

 

高山多林,必有怪虎豹蕃孕焉;

 

深淵大川,必有蛟龍焉;

 

民亦如之,君察之,可以見器見才矣。」

 

公曰:「吾猶未也。」

 

子曰:「群然,戚然,頤然,睪然、踖然、柱然、抽然、首然、僉然、湛然、淵淵然、淑淑然、齊齊然、節節然、穆穆然、皇皇然。

 

見才色脩聲不視聞,怪物恪命不改志,舌不更氣。

 

見之舉也,得之取也,有事事也。

 

事必與食,食必與位,無相越踰。

 

昔虞舜天德嗣堯,取相十有六人如此。」

 

公曰:「嘻,美哉。

 

子道廣矣。」

 

曰:「由德徑徑。

 

吾恐惛而不能用也。

 

何以哉?」

 

公曰:「請問圖德何尚?」

 

子曰:「聖,知之華也;

 

知,仁之實也;

 

仁,信之器也;

 

信,義之重也;

 

義,利之本也。

 

委利生孽。」

 

公曰:「嘻,言之至也。

 

道天地以民輔之,聖人何尚?」

 

子曰:「有天德,有地德,有人德,此謂三德。

 

三德率行,乃有陰陽;

 

陽曰德,陰曰刑。」

 

公曰:「善哉,再聞此矣!

 

陽德何出?」

 

子曰:「陽德出禮,禮出刑,刑出慮,慮則節事於近,而揚聲於遠。」

 

公曰:「善哉!

 

載事何以?」

 

子曰:「德以監位,位以充局,局以觀功,功以養民,民於此乎上。」

 

公曰:「祿不可後乎?」

 

子曰:「食為味,味為氣,氣為志,發志為言,發言定名,名以出信,信載義而行之,祿不可後也。」

 

公曰:「所謂民與天地相參者,何謂也?」

 

子曰:「天道以視,地道以履,人道以稽。

 

廢一曰失統,恐不長饗國。」

 

公愀然其色。

 

子曰:「君藏玉惟慎用之,雖慎敬而勿愛,民亦如之。

 

執事無貳,五官有差,喜無並愛,卑無加尊,淺無測深,小無招大,此謂楣機。

 

楣機賓薦不蒙,昔舜徵薦此道於堯,堯親用之,不亂上下。」

 

公曰:「請問民徵。」

 

子曰:「無以為也。

 

難行。」

 

公曰:「願學之,幾必能。」

 

子曰:「貪於味不讓,妨於政。

 

願富不久,妨於政。

 

慕寵假貴,妨於政。

 

治民惡重,妨於政。

 

為父不慈,妨於政。

 

為子不孝,妨於政。

 

大縱耳目,妨於政。

 

好色失志,妨於政。

 

好見小利,妨於政。

 

變從無節,橈弱不立,妨於政。

 

剛毅犯神,妨於政。

 

鬼神過節,妨於政。」

 

幼勿與眾,克勿與比,依勿與謀,放勿與游,徼勿與事。

 

臣聞之弗慶,非事君也。

 

君聞之弗用,以亂厥德,臣將慶其簡者。

 

蓋人有可知者焉,貌色聲眾有美焉,必有美質在其中者矣。

 

貌色聲眾有惡焉,必有惡質在其中者矣。

 

此者伯夷之所後出也。」

 

子曰:「伯夷建國建政,脩國脩政。」

 

公曰:「善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55:33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德虞戴德

公曰:「昔有虞戴德何以?

 

深慮何及?

 

高舉安取?」

 

子曰:「君以聞之,唯丘無以更也;

 

君之聞如未成也,黃帝慕脩之。」

 

曰:「明法於天明,開施教於民;

 

行此以上明於天化也,物必起,是故民命而弗改也。」

 

公曰:「善哉!

 

以天教於民,可以班乎?」

 

子曰:「可哉。

 

雖可而弗由,此以上知所以行斧鉞也。

 

父之於子,天也。

 

君之於臣,天也。

 

有子不事父,有臣不事君,是非反天而到行耶?

 

故有子不事父,不順;

 

有臣不事君,必刃。

 

順天作刑,地生庶物,是故聖人之教於民也,率天如祖地,能用民德。

 

是以高舉不過天,深慮不過地,質知而好仁,能用民力,此三常之禮明而名不蹇。

 

禮失則壞,名失則惛。

 

是故上古不諱,正天名也;

 

天子之宮四通,正地事也;

 

天子御珽,諸侯御荼,大夫服笏,正民德也;

 

斂此三者而一舉之,戴天履地,以順民事。

 

天子告朔於諸侯,率天道而敬行之,以示威於天下也。

 

諸侯內貢於天子,率名矅地實也,是以不至必誅。

 

諸侯相見,卿為介。

 

以其教士畢行,使仁守會朝於天子。

 

天子以歲二月為壇於東郊,建五色,設五兵、具五味、陳六律、品奏五聲,聽明教。

 

置離,抗大侯規鵠,堅物。

 

九卿佐三公,三公佐天子。

 

天子踐位,諸侯各以其屬就位。

 

乃升諸侯,諸侯之教士,教士執弓挾矢,揖讓而升,履物以射其地,心端色容正,時以矅伎。

 

時有慶以地,不時有讓以地。

 

天下之有道也,有天子存;

 

國之有道也,君得其正;

 

家之不亂也,有仁父存。

 

是故聖人之教於民也,以其近而見者,稽其遠而明者。

 

天事曰明,地事曰昌,人事曰比兩以慶。

 

違此三者,謂之愚民。

 

愚民曰姦,姦必誅。

 

是以天下平而國家治,民亦無貸。

 

居小不約,居大則治;

 

眾則集,寡則繆;

 

祀則得福,以征則服;

 

此唯官民之上德也。」

 

公曰:「三代之相授,必更制典物,道乎?」

 

子曰:「否。

 

猷德保,保惛乎前,以小繼大,變民示也。」

 

公曰:「善哉!

 

子之察教我也。」

 

子曰:「丘於君唯無言,言必盡,於他人則否。」

 

公曰:「教他人則如何?」

 

子曰:「否,丘則不能。

 

昔商老彭及仲傀,政之教大夫,官之教士,技之教庶人。

 

揚則抑,抑則揚,綴以德行,不任以言,庶人以言,猶以夏后氏之祔懷袍褐也,行不越境。」

 

公曰:「善哉!

 

我則問政,子事教我!」

 

子曰:「君問已參黃帝之制,制之大禮也。」

 

公曰:「先聖之道,斯為美乎?」

 

子曰:「斯為美。

 

雖有美者必偏。

 

屬於斯,昭天之福,迎之以祥;

 

作地之福,制之以昌;

 

興民之德,守之以長。」

 

公曰:「善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56:46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誥志

公曰:「誥志無荒,以會民義,齋戒必敬,會時必節,犧牲必全,齊盛必潔,上下禋祀,外內無失節,其可以省怨遠災乎?」

 

子曰:「丘未知其可以省怨也!」

 

公曰:「然則何以事神?」

 

子曰:「以禮會時。

 

夫民見其禮則上下援,援則樂,樂斯毋憂,以此省怨而亂不作也。

 

夫禮會其四時,四孟四季,五牲五穀,順至必時其節也,丘未知其可以為遠災也。」

 

公曰:「然則為此何以?」

 

子曰:「知仁合則天地成,天地成則庶物時,庶物時則民財敬,民財敬以時作;

 

時作則節事,節事以動眾,動眾則有極;

 

有極以使民則勸,勸則有功,有功則無怨,無怨則嗣世久,唯聖人!

 

是故政以勝眾,非以陵眾;

 

眾以勝事,非以傷事;

 

事以靖民,非以徵民;

 

故地廣而民眾,長之祿也。

 

丘聞周太史曰:『政不率天,下不由人,則凡事易壞而難成。』

 

虞史伯夷曰:『明,孟也。

 

幽,幼也。

 

明幽,雌雄也。

 

雌雄迭興而順至,正之統也。

 

日歸於西,起明於東;

 

月歸於東,起明於西。』

 

虞夏之厤,正建於孟春。

 

於時冰泮發蟄,百草權輿,瑞雉無釋。

 

物乃歲俱生於東,以順四時,卒於冬分。

 

於時雞三號,卒明。

 

載於青色,撫十二月節,卒於醜。

 

日月成歲厤,再閏以順天道,此謂歲虞汁月。

 

天曰作明。

 

曰與,惟天是戴。

 

地曰作昌,曰與,惟地是事。

 

人曰作樂,曰與,惟民是嬉。

 

民之動能,不遠厥事;

 

民之悲色,不遠厥德。

 

此謂表裏時合,物之所生,而蕃昌之道如此。

 

天生物,地養物,物備興而時用常節曰聖人,主祭於天曰天子。

 

天子崩,步於四川,代於四山,卒葬曰帝。

 

天作仁,地作富,人作治。

 

樂治不倦,財富時節,是故聖人嗣則治。

 

文王治以俟時,湯治以伐亂;

 

禹治以移眾,眾服,以立天下;

 

堯貴以樂治時,舉舜;

 

舜治以德使力。

 

在國統民如恕,在家撫官而國,安之勿變,勸之勿沮,民咸廢惡如進良,上誘善而行罰,百姓盡於仁而遂安之,此古之明制之治天下也。

 

仁者為聖,貴次,力次,美次,射御次,古之治天下者必聖人。

 

聖人有國,則日月不食,星辰不隕,勃海不運,河不滿溢,川澤不竭,山不崩解,陵不施谷,川浴不處,深淵不涸。

 

於時龍至不閉,鳳降忘翼,蟄獸忘攫,爪鳥忘距,蜂蠆不螫嬰兒,●虻不食夭駒,雒出服,河出圖。

 

自上世以來,莫不降仁,國家之昌,國家之臧,信仁。

 

是故不賞不罰,如民咸盡力;

 

車不建戈,遠邇咸服,允使來往,地賓畢極;

 

無怨無惡,率惟懿德。

 

此無空禮,無空名,賢人並憂,殘毒以時省;

 

舉良良,舉善善,恤民使仁,日矅仁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58:26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文王官人

王曰:「太師,慎維深思,內觀民務,察度情偽,變官民能,歷其才藝,女維敬哉。

 

女何慎乎非倫,倫有七屬,屬有九用,用有六微:一曰觀誠,二曰考志,三曰視中,四曰觀色,五曰觀隱,六曰揆德。」

 

王曰:「於乎,女因方以觀之。

 

富貴者觀其禮施也,貧窮者觀其有德守也,嬖寵者觀其不驕奢也,隱約者觀其不懾懼也。

 

其少觀其恭敬好學而能弟也,其壯觀其絜廉務行而勝其私也,其老觀其意憲慎強其所不足而不踰也。

 

父子之閒觀其孝慈也,兄弟之閒觀其和友也,君臣之閒觀其忠惠也,鄉黨之閒觀其信憚也。

 

省其居處,觀其義方;

 

省其喪哀,觀其貞良;

 

省其出入,觀其交友;

 

省其交友,觀其任廉。

 

考之以觀其信,挈之以觀其知,示之難以觀其勇,煩之以觀其治,淹之以利以觀其不貪,藍之以樂以觀其不寍,喜之以物以觀其不輕,怒之以觀其重,醉之以觀其不失也,縱之以觀其常,遠使之以觀其不貳,邇之以觀其不倦,探取其志以觀其情,考其陰陽以觀其誠,覆其微言以觀其信,曲省其行以觀其備成,此之謂『觀誠』也。

 

二曰,方與之言,以觀其志。

 

志殷如●,其氣寬以柔,其色儉而不諂,其禮先人,其言後人,見其所不足,曰日益者也。

 

如臨人以色,高人以氣,賢人以言,防其不足,伐其所能,曰日損者也。

 

其貌直而不侮,其言正而不私,不飾其美,不隱其惡,不防其過,曰有質者也。

 

其貌固嘔,其言工巧,飾其見物,務其小徵,以故自說,曰無質者也。

 

喜怒以物,而色不作;

 

煩亂之,而志不營;

 

深道以利,而心不移;

 

臨懾以威,而氣不卑,曰平心而固守者也。

 

喜怒以物而變易知,煩亂之而必不裕,示之以利而易移,臨懾以威而易懾,曰鄙心而假氣者也。

 

執之以物而遫決,驚之以卒而度料,不學而性辨,曰有慮者也。

 

難投以物,難說以言,知一如不可以解也,困而不知其止,無辨而自慎,曰愚贛者也。

 

營之以物而不虞,犯之以卒而不懼,置義而不可遷,臨之以貨色而不可營,曰絜廉而果敢者也。

 

易移以言,存志不能守錮,已諾無斷,曰弱志者也。

 

順與之弗為喜,非奪之弗為怒,沈靜而寡言,多稽而儉貌,曰質靜者也。

 

辨言而不固行,有道而先困,自慎而不讓,當如強之,曰始妒誣者也。

 

徵清而能發,度察而能盡,曰治志者也。

 

華如誣,巧言、令色、足恭一也,皆以無為有者也。

 

此之為考志。

 

三曰誠在其中,此見於外;

 

以其見占其隱,以其細占其大,以其聲處其氣。

 

初氣主物,物生有聲;

 

聲有剛有柔,有濁有清,有好有惡。

 

咸發於聲也。

 

心氣華誕者,其聲流散;

 

心氣順信者,其聲順節;

 

心氣鄙戾者,其聲斯醜;

 

心氣寬柔者,其聲溫好。

 

信氣中易,義氣時舒,智氣簡備,勇氣壯直。

 

聽其聲,處其氣,考其所為,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以其前占其後,以其見占其隱,以其小占其大。

 

此之謂『視中』也。

 

四曰民有五性:喜、怒、欲、懼、憂也。

 

喜氣內畜,雖欲隱之,陽喜必見。

 

怒氣內畜,雖欲隱之,陽怒必見。

 

欲氣內畜,雖欲隱之,陽欲必見。

 

懼氣內畜,雖欲隱之,陽懼必見。

 

憂悲之氣內畜,雖欲隱之,陽憂必見。

 

五氣誠於中,發形於外,民情不隱也。

 

喜色由然以生,怒色拂然以侮,欲色嘔然以偷,懼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纍然而靜。

 

誠智必有難盡之色,誠仁必有可尊之色,誠勇必有難懾之色,誠忠必有可親之色,誠絜必有難污之色,誠靜必有可信之色。

 

質色皓然固以安,偽色縵然亂以煩;

 

雖欲故之中,色不聽也,雖變可知;

 

此之謂觀色也。

 

五曰生民有●陽,人有多隱其情,飾其偽,以賴於物,以攻其名也。

 

有隱於仁質者,有隱於知理者,有隱於文藝者,有隱於廉勇者,有隱於忠孝者,有隱於交友者。

 

如此者不可不察也。

 

小施而好大得,小讓而好大事,言願以為質,偽愛以為忠,面寬而貌慈,假節以示人,故其行以攻其名。

 

如此者隱於仁質也。

 

推前惡,忠府知物焉;

 

首成功,少其所不足;

 

慮誠不及,佯為不言;

 

內誠不足,色示有餘;

 

故知以動人,自順而不讓;

 

錯辭而不遂,莫知其情。

 

如是者隱於知理者也。

 

素動人以言,涉物而不終;

 

問則不對,詳為不窮;

 

色示有餘;

 

有道而自順用之,物窮則為深。

 

如此者隱於文藝者也。

 

廉言以為氣,驕厲以為勇,內恐外悴,無所不至,敬再其說以詐臨人。

 

如此者隱於廉勇者也。

 

自事其親,好以告人,乞言勞醉,而面於敬愛,飾其見物,故得其名,名揚於外不誠於內,伐名以事其親戚,以故取利,分白其名,以私其身。

 

如此者隱於忠孝者也。

 

陰行以取名,比周以相譽,明知賢可以徵,與左右不同而交,交必重己。

 

心說之而身不近之,身近之而實不至,而懽忠不盡,懽忠盡見於眾而貌克。

 

如此者隱於交友者也。

 

此之謂『觀隱』也。

 

六曰言行不類,終始相悖,陰陽克易,外內不合,雖有隱節見行,曰非誠質者也。

 

其言甚忠,其行甚平,其志無私,施不在多,靜而寡類,莊而安人,曰有仁心者也。

 

事變而能治,物善而能說,浚窮而能達,錯身立方而能遂,曰廣知者也。

 

少言如行,恭儉以讓,有知而不伐,有施而不置,曰慎謙良者也。

 

微忽之言久而可復,幽閒之行獨而不克,行其亡如其存。

 

曰順信者也。

 

貴富雖尊,恭儉而能施;

 

眾強嚴威,有禮而不驕,曰有德者也。

 

隱約而不懾,安樂而不奢,勤勞之不變,喜怒之如度晰,曰守也。

 

置方而不毀,廉絜而不戾,立強而無私,曰經正者也。

 

正靜以待命,不召不至,不問不言,言不過行,行不過道,曰沈靜者也。

 

忠愛以事其親,歡欣以敬之,盡力而不面敬以安人,以故名不生焉,曰忠孝者也。

 

合志如同方,共其憂而任其難,行忠信而不相疑,迷隱遠而不相舍。

 

曰至友者也。

 

心色辭氣,其入人甚俞,進退工,故其與人甚巧,其就甚速,其叛人甚易。

 

曰位志者也。

 

飲食以親,貨賄以交,接利以合,故得望譽征利,而依隱於物,曰貪鄙者也。

 

質不斷,辭不至;

 

少其所不足,謀而不已,曰偽詐者也。

 

言行亟變,從容謬易,好惡無常,行身不類。

 

曰無誠志者也。

 

小知而不大決,小能而不大成,顧小物而不知大論,亟變而多私,曰華誕者也。

 

規諫而不類,道行而不平。

 

曰巧名者也。

 

故事阻者不夷,畸鬼者不仁,面譽者不忠,飾貌者不情,隱節者不平,多私者不義,揚言者寡信。

 

此之謂『揆德』。」

 

王曰:「太師!

 

女推其往言,以揆其來行;

 

聽其來言,以省往行;

 

觀其陽,以考其陰;

 

察其內,以揆其外。

 

是隱節者可知,偽飾無情者可辨,質誠居善者可得,忠惠守義者可見也。」

 

王曰:「於乎敬哉!

 

女何慎乎非心?

 

何慎乎非人?

 

人有六徵,六徵既成,以觀九用,九用既立。

 

一曰取平仁而有慮者,二曰取慈惠而有理者,三曰取直愍而忠正者,四曰取順直而察聽者,五曰取臨事而絜正者,六曰取慎察而絜廉者,七曰取好謀而知務者,八曰取接給而廣中者,九曰取猛毅而獨斷者,此之謂九用也。

 

平仁而有慮者,使是治國家而長百姓;

 

慈惠而有理者,使是長鄉邑而治父子;

 

直愍而忠正者,使是蒞百官而察善否;

 

慎直而察聽者,使是長民之獄訟,出納辭令;

 

臨事而絜正者,使是守內藏而治出入;

 

慎察而絜廉者,使是分財臨貨主賞賜;

 

好謀而知務者,使是治壤地而長百工;

 

接給而廣中者,使是治諸侯而待賓客;

 

猛毅而獨斷者,使是治軍事為邊境。

 

因方而用之,此之謂官能也。

 

九用有徵,乃任七屬:一曰國則任貴,二曰鄉則任貞,三曰官則任長,四曰學則任師,五曰族則任宗,六曰家則任主,七曰先則任賢。」

 

正月王親命七屬之人曰:「於乎!

 

慎維深,內觀民務,本慎在人。

 

女平心去私,慎用六證,論辨九用,以交一人,予亦不私。

 

女廢朕命,亂我法,罪致不赦。」

 

三戒然後及論,王親受而考之,然後論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19:59:42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諸侯釁廟-諸侯遷廟

成廟釁之以羊,君玄服立於寢門內,南向。

 

祝、宗人、宰夫、雍人皆玄服。

 

宗人曰:「請令以釁某廟。」

 

君曰:「諾。」

 

遂入。

 

雍人拭羊,乃行入廟門,碑南,北面東上。

 

雍人舉羊,升屋自中,中屋南面,刲羊,血流於前,乃降。

 

門以雞,有司當門北面,雍人割雞屋下當門,郟室,割雞於室中,有司亦北面也。

 

既事,宗人告事畢,皆退。

 

反命於君,君寢門中南向。

 

宗人曰:「釁某廟事畢。」

 

君曰:「諾。」

 

宗人請就燕,君揖之,乃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20:01:33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小辨

公曰:「寡人慾學小辨,以觀於政,其可乎?」

 

子曰:「否,不可。

 

社稷之主愛日,日不可得,學不可以辨。

 

是故昔者先王學齊大道,以觀於政。

 

天子學樂辨風,制禮以行政;

 

諸侯學禮辨官政以行事,以尊天子;

 

大夫學德別義,矜行以事君;

 

士學順,辨言以遂志;

 

庶人聽長辨禁,農以力行。

 

如此,猶恐不濟,奈何其小辨乎?」

 

公曰:「不辨則何以為政?」

 

子曰:「辨而不小。

 

夫小辨破言,小言破義,小義破道,道小不通,通道必簡。

 

是故、循弦以觀於樂,足以辨風矣;

 

爾雅以觀於古,足以辨言矣。

 

傳言以象,反舌皆至,可謂簡矣。

 

夫道不簡則不行,不行則不樂。

 

夫弈十稘之變,由九不可既也,而況天下之言乎?」

 

曰:「微子之言,吾壹樂辨言。」

 

子曰:「辨言之樂,不若治政之樂;

 

辨言之樂不下席;

 

治政之樂皇於四海。

 

夫政善則民說,民說則歸之如流水,親之如父母;

 

諸侯初入而後臣之,安用辨言?」

 

公曰:「然則吾何學而可?」

 

子曰:「行禮樂而力忠信,君其習可乎?」

 

公曰:「多與我言忠信而不可以入患。」

 

子曰:「毋乃既不明忠信之備,而口倦其君則不可,而有明忠信之備,而又能行之,則可立待也。

 

君朝而行忠信,百官承事,忠滿於中而發於外,刑於民而放於四海,天下其孰能患之?」

 

公曰:「請學忠信之備。

 

」子曰:「唯社稷之主實知忠信。

 

若丘也,綴學之徒,安知忠信?」

 

公曰:「非吾子問之而焉也?」

 

子三辭,將對。

 

公曰:「彊避!」

 

子曰:「彊侍。

 

丘聞:大道不隱。

 

丘言之君,發之於朝,行之於國,一國之人莫不知,何一之彊辟?

 

丘聞之:忠有九知──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德,知德必知政,知政必知官,知官必知事,知事必知患,知患必知備。

 

若動而無備,患而弗知,死亡而弗知,安與知忠信?

 

內思畢心曰知中,中以應實曰知恕,內恕外度曰知外,外內參意曰知德,德以柔政曰知政,正義辨方曰知官,官治物則曰知事,事戒不虞曰知備,毋患曰樂,樂義曰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20:02:42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用兵

公曰:「用兵者,其由不祥乎?」

 

子曰:「胡為其不祥也?

 

聖人之用兵也,以禁殘止暴於天下也;

 

及後世貪者之用兵也,以刈百姓,危國家也。」

 

公曰:「古之戎兵,何世安起?」

 

子曰:「傷害之生久矣,與民皆生。」

 

公曰:「蚩尤作兵與?」

 

子曰:「否!

 

蚩尤庶人之貪者也,及利無義,不顧厥親,以喪厥身。

 

蚩尤惛欲而無厭者也,何器之能作?

 

蜂蠆挾螫而生見害而校以衛厥身者也。

 

人生有喜怒,故兵之作,與民皆生,聖人利用而弭之亂,人與之喪厥身。

 

詩云:『魚在在藻,厥志在餌。

 

鮮民之生矣,不如死之久矣。

 

校德不塞,嗣武孫子。』

 

聖人愛百姓而憂海內,及後世之人,思其德,必稱其人,故今之道堯舜禹湯文武者猶依然,至今若存。

 

夫民思其德,必稱其人,朝夕祝之,升聞皇天,上神歆焉,故永其世而豐其年也。

 

夏桀商紂羸暴於天下,暴極不辜,殺戮無罪,不祥於天,粒食之民,布散厥親,疏遠國老,幼色是與,而暴慢是親,讒貸處穀,法言法行處辟。

 

殀替天道,逆亂四時,禮樂不行,而幼風是御。

 

厤失制,攝提失方,鄒大無紀。

 

不告朔於諸侯,玉瑞不行、諸侯力政,不朝於天子,六蠻四夷交伐於中國。

 

於是降之災;

 

水旱臻焉,霜雪大滿,甘露不降,百草●黃,五穀不升,民多夭疾,六畜●胔,此太上之不論不議也。

 

殀傷厥身,失墜天下,夫天下之報殃於無德者也,必與其民。」

 

公懼焉,曰:「在民上者,可以無懼乎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20:03:56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少閒

公曰:「今日少閒,我請言情於子。」

 

子愀焉變色,遷席而辭曰:「君不可以言情於臣,臣請言情於君,君則不可。」

 

公曰:「師之而不言情焉?

 

其私不同。」

 

子曰:「否,臣事君而不言情於君則不臣,君而不言情於臣則不君。

 

有臣而不臣猶可,有君而不君,民無所錯手足。」

 

公曰:「君度其上下咸通之,權其輕重居之;

 

準民之色,目既見之;

 

鼓民之聲,耳既聞之;

 

動民之德,心既和之;

 

通民之欲,兼而壹之;

 

愛民親賢而教不能,民庶說乎?」

 

子曰:「說則說矣,可以為家,不可以為國。」

 

公曰:「可以為家,胡為不可以為國?

 

國之民、家之民也。」

 

子曰:「國之民誠家之民也;

 

然其名異,不可同也。

 

同名同食曰同等。

 

唯不同等,民以知極。

 

故天子昭有神於天地之間,以示威於天下也;

 

諸侯修禮於封內,以事天子;

 

大夫修官守職,以事其君;

 

士修四衛,執技論力,以聽乎大夫;

 

庶人仰視天文,俯視地理,力時使,以聽乎父母。

 

此唯不同等,民以可治也。」

 

公曰:「善哉!

 

上與下不同乎?」

 

子曰:「將以時同、時不同;

 

上謂之閑,下謂之多疾。

 

君時同於民,布政也;

 

民時同於君,服聽也;

 

上下相報,而終於施。

 

大猶已成,發其小者;

 

遠猶已成,發其近者;

 

將行重器,先其輕者。

 

先清而後濁者,天地也。

 

天政曰正,地政曰生,人政曰辨。

 

苟本正則華英必得其節以秀孚矣,此官民之道也。」

 

公曰:「善哉!

 

請少復進焉。」

 

子曰:「昔堯取人以狀,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湯取人以聲,文王取人以度,此四代五王之取人以治天下如此」。

 

公曰:「嘻!

 

善之不同也。」

 

子曰:「何謂其不同也?」

 

公曰:「同乎?」

 

子曰:「同。」

 

公曰:「人狀可知乎?」

 

子曰:「不可知也。」

 

公曰:「五王取人,各有以舉之,胡為人之不可知也?」

 

子曰:「五王取人,比而視,相而望。

 

五王取人各以己焉,是以同狀。」

 

公曰:「以子相人何如?」

 

子曰:「否,丘則不能五王取人。

 

丘也傳聞之以委於君,丘則否能,亦又不能。」

 

公曰:「我聞子之言始蒙矣。」

 

子曰:「由君居之,成於純,胡為其蒙也?

 

雖古之治天下者,豈生於異州哉?」

 

昔虞舜以天德嗣堯,布功散德制禮。

 

朔方幽都來服;

 

南撫交趾,出入日月,莫不率俾,西王母來獻其白琯。

 

粒食之民昭然明視,民明教,通於四海,海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

 

舜崩,有禹代興,禹卒受命,乃遷邑姚姓於陳。

 

作物配天,修使來力。

 

民明教,通於四海,海之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

 

禹崩,十有七世,乃有末孫桀即位。

 

桀不率先王之明德,乃荒耽於酒,淫泆于樂,德昏政亂,作宮室高臺汙池,土察,以民為虐,粒食之民惛焉幾亡。

 

乃有商履代興。

 

商履循禮法,以觀天子,天子不說,則嫌於死。

 

成湯卒受天命,不忍天下粒食之民刈戮,不得以疾死,故乃放移夏桀,散亡其佐。

 

乃遷姒姓於杞。

 

發厥明德,順民天心嗇地,作物配天,制典慈民。

 

咸合諸侯,作八政,命於總章。

 

服禹功以脩舜緒,為副於天。

 

粒食之民昭然明視,民明教,通於四海,海之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

 

成湯卒崩,殷德小破,二十有二世,乃有武丁即位。

 

開先祖之府,取其明法,以為君臣上下之節,殷民更服,近者說,遠者至,粒食之民昭然明視。

 

武丁卒崩,殷德大破,九世,乃有末孫紂即位。

 

紂不率先王之明德,乃上祖夏桀行,荒耽於酒,淫泆於樂,德昏政亂,作宮室高臺汙池,土察,以為民虐,粒食之民忽然幾亡。

 

乃有周昌霸,諸侯佐之。

 

紂不說諸侯之聽於周昌,乃退伐崇許魏,以客事天子。

 

文王卒受天命,作物配天,制無用,行三明,親親尚賢。

 

民明教,通於四海,海之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

 

君其志焉,或徯將至也。」

 

公曰:「大哉,子之教我政也;

 

列五王之德,煩煩如繁諸乎!」

 

子曰:「君無譽臣,臣之言未盡,請盡臣之言,君如財之。」

 

曰:「於此有功匠焉、有利器焉、有措扶焉,以時令其藏必周密。

 

發如用之,可以知古,可以察今;

 

可以事親,可以事君;

 

可用於生,又用之死。

 

吉凶並興,禍福相生,卒反生福,大德配天。」

 

公愀然其色曰:「難立哉!」

 

子曰:「臣願君之立知如以觀聞也;

 

時天之氣,用地之財,以生殺於民,民之死不可以教。」

 

公曰:「我行之,其可乎?」

 

子曰:「唯此在君。

 

君曰足,臣恐其不足;

 

君曰不足,臣則曰足。

 

舉其前必舉其後,舉其左必舉其右。

 

君既教矣,安能無善。」

 

公吁焉其色曰:「大哉,子之教我制也。

 

政之豐也,如木之成也。」

 

子曰:「君知未成,言未盡也。

 

凡草木根鞁傷則枝葉必偏枯,偏枯是為不實。

 

穀亦如之,上失政、大及小人畜穀。」

 

公曰:「所謂失政者,若夏商之謂乎?」

 

子曰:「否,若夏商者,天奪之魄,不生德焉。」

 

公曰:「然則何以謂失政?」

 

子曰:「所謂失政者:疆蔞未虧,人民未變,鬼神未亡,水土未絪;

 

糟者猶糟,實者猶實,玉者猶玉,血者猶血,酒者猶酒。

 

優以繼愖,政出自家門,此之謂失政也。

 

非天是反,人自反。

 

臣故曰君無言情於臣,君無假人器,君無假人名。」

 

公曰:「善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20:05:04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朝事

古者聖王昭義以別貴賤,以序尊卑,以體上下,然後民知尊君敬上,而忠順之行備矣。

 

是故古者天子之官有典命官,掌諸侯之儀。

 

大行人,掌諸侯之儀,以等其爵。

 

故貴賤有別,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

 

典命諸侯之五儀,諸臣之五等,以定其爵,故貴賤有別,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

 

命:上公九命為伯,其國家、宮室、車旌、衣服、禮儀、皆以九為節;

 

諸侯諸伯七命,其國家、宮室、車旌、衣服、禮儀、皆以七為節;

 

子男五命,其國家、宮室、車旌、衣服、禮儀、皆以五為節。

 

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

 

及其封也,皆加一等,其國家、宮室、車旌、衣服、禮儀亦如之。

 

凡諸侯之適子省於天子,攝君,則下其君之禮一等;

 

未省,則以皮帛繼子男。

 

公之孤四命,以皮帛視小國之君,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士一命,其宮室、車旌、衣服、禮儀、各視其命之數;

 

侯伯之卿、大夫、士亦如之;

 

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士不命,其宮室、車旌、衣服、禮儀,各如其命之數。

 

禮:大行人以九儀別諸侯之命,等諸臣之爵,以同域國之禮而待其賓客。

 

上公之禮:執桓圭九寸,繅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旒,樊纓九就,貳車九乘,介九人,禮九牢,其朝位賓主之間九十步,饕禮九獻,食禮九舉。

 

諸侯之禮,執信圭七寸,繅藉七寸,冕服七章,建常七旒,樊纓七就,貳車七乘,介七人,禮七牢,其朝位賓主之間七十步,饗禮七獻,食禮七舉。

 

諸伯執躬圭,其他皆如諸侯之禮。

 

諸子執穀璧五寸,繅藉五寸,冕服五章,建常五旒,樊纓五就,貳車五乘,介五人,禮五牢,其朝位賓主之間五十步,饗禮五獻,食禮五舉。

 

諸男執蒲璧,其他皆如諸子之禮。

 

凡大國之孤,執皮帛,以繼小國之君。

 

諸侯之卿、禮各下其君二等;

 

以下及大夫、士皆如之。

 

天子之所以明章著此義者,以朝聘之禮也。

 

是故千里之內,歲一見;

 

千里之外、千五百里之內,二歲一見;

 

千五百里之外、二千里之內,三歲一見;

 

二千里之外、二千五百里之內,四歲一見;

 

二千五百里之外、三千里之內,五歲一見;

 

三千里之外,三千五百里之內,六歲一見。

 

各執其圭瑞,服其服,乘其輅,建其旌旂,施其樊纓,從其貳車,委積之以其牢禮之數,所以明別義也。

 

然後天子冕而執鎮圭尺有二寸,藻藉尺有二寸,搢大圭,乘大輅,建大常,十有二旒,樊纓十有再就,貳車十有二乘。

 

率諸侯而朝日於東郊,所以教尊尊也。

 

退而朝諸侯,為壇三成,宮旁一門。

 

天子南鄉見諸侯,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所以別親疏外內也。

 

公侯伯子男各以其旂就其位:諸公之國,中階之前,北面東上;

 

諸侯之國,東階之東,西面北上;

 

諸伯之國,西階之西,東面北上;

 

諸子之國,門東,北面東上;

 

諸男之國,門西,北面東上。

 

及其將幣也,公於上等,所以別貴賤,序尊卑也。

 

奠圭,降、拜、升、成拜,明臣禮也。

 

奉國地所出重物而獻之,明臣職也。

 

內袒入門而右,以聽事也。

 

明臣禮、臣職、臣事,所以教臣也。

 

率而祀天於南郊,配以先祖,所以教民報德,不忘本也。

 

率而享祀於太廟,所以教孝也。

 

與之大射,以考其習禮樂而觀其德行;

 

與之圖事,以觀其能;

 

儐而禮之,三饗三食三宴,以與之習立禮樂。

 

是故一朝而近者三年,遠者六年。

 

有德焉,禮樂為之益習,德行為之益脩,天子之命為之益行。

 

然後使諸侯世相朝,交歲相問,殷相聘,以習禮、考義、正刑、一德,以崇天子。

 

故曰:朝聘之禮者,所以正君臣之義也。

 

諸侯相朝之禮,各執其圭瑞,服其服,乘其輅,建其旌旂,施其樊纓,從其貳車,委積之以其牢禮之數,所以別義也。

 

介紹而相見,君子於其所尊,不敢質,敬之至也。

 

君使大夫迎於境,卿勞於道,君親郊勞致館。

 

及將幣,拜迎於大門外而廟受。

 

北面拜貺,所以致敬也。

 

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

 

敬讓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

 

諸侯相接以敬讓,則不相侵陵也。

 

此天子之所以養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為正之具也。

 

君親致饗既還圭,饗食,致贈,郊送,所以相與習禮樂也。

 

諸侯相與習禮樂,則德行修而不流也。

 

故天子制之,而諸侯務焉。

 

聘禮: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貴賤也。

 

介紹而傳命,君子於其所尊,不敢質,敬之至也。

 

三讓而後傳命,三讓而後入廟門,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

 

君使士迎於境,大夫郊勞,君親拜迎大門之內而廟受,北面拜貺,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讓也。

 

致敬讓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

 

致諸侯相接以敬讓,則不相欺陵也。

 

卿為上擯,大夫為丞擯。

 

君親醴賓,賓私面私覿。

 

致饔餼,既還圭璋賄贈,饗食燕,所以明賓主君臣之義也。

 

故天子之制諸侯,交歲相問,殷相聘,相厲以禮。

 

使者聘而誤,主君不親饗食;

 

所以恥厲之也。

 

諸侯相厲以禮,則外不相侵,內不相陵。

 

此天子所以養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為正之具也。

 

以圭璋聘,重禮也;

 

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重禮之義也。

 

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則民作讓矣。

 

主國待客,出入三積。

 

既客於舍,五牢之具陳於內;

 

米三十車、禾三十車、芻薪倍禾,皆陳於外;

 

乘禽日五雙,群介皆餼牢。

 

壹食再饗,宴與時賜無數。

 

所以重禮也。

 

古之用財不能均如此,然而用財如此其厚者,言盡之於禮也;

 

盡之於禮則內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

 

故天子制之,而諸侯務焉。

 

古者,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義,以親諸侯。

 

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秋覲以比邦國之功,夏宗以陳天下之謀,冬遇以協諸侯之慮。

 

時會以發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時聘以結諸侯之好,殷眺以成邦國之貳,閒問以諭諸侯之志,歸脤以教諸侯之福,賀慶以贊諸侯之喜,致會以補諸侯之災。

 

天子之所以撫諸侯者:歲遍在,三歲遍眺,五歲遍省,七歲屬象胥喻言語,協辭令,九歲屬瞽史諭書名,聽音聲,十有一歲達瑞節,同度量,成牢禮,同數器,修法則,十有二歲,天子巡狩殷國。

 

是故諸侯上不敢侵陵,下不敢暴小民。

 

然後諸侯之國札喪,則令賻補之;

 

凶荒,則令賙委之;

 

師役,則令槁禬之;

 

有福事,則令慶賀之;

 

有禍災,則令哀弔之。

 

凡此五物者,治其事故。

 

及其萬民之利害為一書,其禮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順為一書,其悖逆暴亂,作慝欲犯令者為一書,其札喪、凶荒、厄貧為一書,其康樂、和親、安平為一書。

 

凡此五物者,無國別異之,天子以周知天下之政。

 

是故諸侯附於德,服於義,則天下太平。

 

古者天子為諸侯不行禮義、不脩法度、不附於德、不服於義,故使射人以射禮選其德行;

 

職方氏、大行人以其治國,選其能功。

 

諸侯之得失治亂定,然後明九命之賞以勸之,明九伐之法以震威之。

 

尚猶有不附於德,不服於義者,則使掌交說之。

 

故諸侯莫不附於德,服於義者。

 

此天子之所以養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為正之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20:07:05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投壺

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

 

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樂賓。」

 

賓曰:「子有旨酒嘉殽,又重以樂,敢辭。」

 

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以請。」

 

賓曰:「某賜旨酒嘉殽,又重以樂,敢固辭。」

 

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

 

賓對曰:「某固辭不得命,敢不敬從?」

 

賓再拜受,主人般還,曰:「避。」

 

主人阼階上拜送,賓般還曰:「避」。

 

已拜,受矢,進即兩楹閒,退、反位,揖賓就筵。

 

司射進度壺,反位,設中,執八算。

 

請於賓曰:「奏投壺之令,曰:『順投為入,比投不釋算,勝飲不勝。

 

正爵既行,請為勝者立馬,三馬既立,慶多馬。』

 

」請主人亦如之。

 

命弦者曰:「請奏貍首,閒若一。」

 

太師曰:「諾」。

 

左右告矢具,請拾投。

 

有入者,則司射坐而釋一算焉。

 

賓黨於右,主黨於左。

 

卒投,司射執餘算曰:「左右卒投,請數。」

 

二算為純,一純以取,一算為奇。

 

有勝,則司射以其算告曰:「某黨賢於某黨,賢若干純。」

 

──奇則曰奇,鈞者曰鈞。

 

舉手曰:「請勝者之弟子為不勝者酌。」

 

酌者曰:「諾。」

 

已酌、皆請舉酒,當飲,皆跪奉觝曰:「賜灌。」

 

勝者跪曰:「敬養」。

 

司正曰:「正爵既行,請為勝者立馬。」

 

馬各直其算上。

 

一馬從二馬,以慶。

 

慶禮,曰:「三馬既立,請慶多馬。」

 

賓、主人皆曰:「諾。」

 

正爵既行,請徹馬。

 

周則復始,既算。

 

算多少,視其坐。

 

矢八分;

 

堂上七扶,室中五扶,庭中九扶,算長尺二寸。

 

堂下司正、司射、庭長及冠士立者皆屬賓黨;

 

樂人及童子使者皆屬主黨。

 

降揖其阼階及樂事、皆與射同節。

 

壺中置小豆,為其矢躍而去也。

 

壺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無去其皮,大七分。

 

曾孫侯氏,今日泰射,於一張侯參之曰今日泰射,四正具舉,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處,御於君所,以燕以射,則燕則譽。

 

質參既設,執旌既載,大侯既亢,中獲既置。

 

壺脰脩七寸,口徑二寸半,壺高尺二寸,容斗五升,壺腹脩五寸。

 

弓既平張,四侯且良,決拾有常,既順乃讓,乃揖乃讓,乃隮其堂,乃節其行,既志乃張,射夫命射,射者之聲,獲者之旌,既獲卒莫。

 

凡雅二十六篇:其八篇可歌──歌鹿鳴、貍首、鵲巢、采蘩、采蘋、伐檀、白駒、騶虞,八篇廢不可歌;

 

七篇商齊,可歌也;

 

三篇閒歌。

 

史辟、史義、史見、史童、史●、史賓、拾聲、叡挾。

 

魯命弟子辭曰:「無荒、無傲、無倨立、無踰言。

 

若是者,有常爵。

 

「嗟爾不寍侯,為爾不朝於王所,故亢而射女,強食食,詒爾曾孫侯氏百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20:09:33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公符

公冠:自為主,迎賓揖,升自阼,立於席。

 

既醴,降自阼。

 

其餘自為主者,其降也自西階,以異,其餘皆與公同也。

 

公玄端與皮弁,皆釙,朝服素釙。

 

公冠,四加玄冕。

 

饗之以三獻之禮,無介,無樂,皆玄端。

 

其酬幣朱錦采,四馬,其慶也同。

 

天子儗焉。

 

太子與庶子,其冠皆自為主,其禮與士同,其饗賓也皆同。

 

成王冠,周公使祝雍祝王曰:「達而勿多也。」

 

祝雍曰:「使王近於民,遠於年,嗇於時,惠於財,親賢使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20:10:40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本命

分於道,謂之命;

 

形於一,謂之性,化於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

 

化窮數盡,謂之死。

 

故命者,性之終也。

 

則必有終矣。

 

人生而不具者五:目無見、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

 

三月而徹盷,然後能有見;

 

八月生齒,然後食;

 

期而生臏,然後能行;

 

三年●合,然後能言;

 

十有六情通,然後能化』陰窮反陽,陽窮反陰。

 

辰故陰以陽化;

 

陽以陰變。

 

故男以八月而生齒,八歲而齔,一陰一陽然後成道;

 

二八十六,然後情通,然後其施行,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

 

二七十四然後化成。

 

合於三也,小節也。

 

中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合於五也,中節也。

 

太古男五十而室,女三十而嫁,備於三五,合於八十也。

 

八者維綱也,天地以發明,故聖人以合陰陽之數也。

 

禮義者,恩之主也。

 

冠、昏、朝、聘、喪、祭、賓主、鄉飲酒、軍旅,此之謂九禮也。

 

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機其文之變也。

 

其文變也。

 

禮之象,五行也;

 

其義,四時也。

 

故以四舉;

 

有恩、有義、有節、有權。

 

恩厚者,其服重;

 

故為父斬衰三年,以恩制者。

 

門內之治,恩掩義;

 

門外之治,義斷恩。

 

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貴貴尊尊,義之大者也。

 

故為君亦服斬衰三年,以義制者也。

 

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練,毀不滅性,不以死傷生。

 

喪不過三年,苴衰不補,墳墓不坯,同於邱陵。

 

除之日,鼓素琴,示民有終也,以節制者也。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

 

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以一治之也。

 

父在為母齊衰期,見無二尊也。

 

百官備,百制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

 

言而後事行者,杖而起;

 

身自執事而後事行者,面垢而已。

 

凡此,以權制者也。

 

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號,三年憂;

 

恩之殺也。

 

聖人因殺以制節也。

 

男者,任也;

 

子者,孳也;

 

男子者,言任天地之道,如長萬物之義也。

 

故謂之「丈夫」。

 

丈者,長也;

 

夫者,扶也;

 

言長萬物也。

 

知可為者,知不可為者;

 

知可言者,知不可言者;

 

知可行者,知不可行者。

 

是故,審倫而明其別,謂之知,所以正夫德者。

 

女者,如也,子者,孳也;

 

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教而長其義理者也。

 

故謂之婦人。

 

婦人,伏於人也。

 

是故無專制之義,有三從之道──在家從父,適人從夫,夫死從子,無所敢自遂也。

 

教令不出閨門,事在饋食之閒而正矣,是故女及日乎閨門之內,不百里而奔喪,事無獨為,行無獨成之道。

 

參之而後動,可驗而後言,宵行以燭,宮事必量,六畜蕃於宮中,謂之信也,所以正婦德也。

 

女有五不取;

 

逆家子不取,亂家子不取,世有刑人不取,世有惡疾不取,喪婦長子不取。

 

逆家子者,為其逆德也;

 

亂家子者,為其亂人倫也;

 

世有刑人者,為其棄於人也;

 

世有惡疾者,為其棄於天也;

 

喪婦長子者,為其無所受命也。

 

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

 

不順父母去,為其逆德也;

 

無子,為其絕世也;

 

淫,為其亂族也;

 

妒,為其亂家也;

 

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盛也;

 

口多言,為其離親也;

 

盜竊,為其反義也。

 

婦有三不去:有所取無所歸,不去;

 

與更三年喪,不去;

 

前貧賤後富貴,不去。

 

大罪有五:逆天地者,罪及五世;

 

誣文武者,罪及四世;

 

逆人倫者,罪及三世;

 

誣鬼神者,罪及二世;

 

殺人者,罪止其身。

 

故大罪有五,殺人為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
 樓主| 發表於 2013-4-14 20:12:12 | 只看該作者

大戴禮記


易本命

子曰:「夫易之生,人、禽、獸、萬物昆蟲各有以生。

 

或奇或偶,或飛或行,而莫知其情;

 

惟達道德者,能原本之矣。」

 

天一,地二,人三;

 

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

 

一主日,日數十,故人十月而生。

 

八九七十二,偶以承奇,奇主辰,辰主月,月主馬,故馬十二月而生。

 

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

 

六九五十四,四主時;

 

時主豕;

 

故豕四月而生。

 

五九四十五,五主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

 

四九三十六,六主律,律主禽鹿,故禽鹿六月而生也。

 

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二九十八,八主風,風主蟲,故蟲八日化也。

 

其餘各以其類。

 

鳥魚皆生於陰而屬於陽;

 

故鳥魚皆卵;

 

魚游於水,鳥飛於云。

 

故冬燕雀入於海,化而為蚧。

 

萬物之性各異類:故蠶食而不飲,蟬飲而不食,蜉蝣不飲不食,介鱗夏食冬蟄。

 

齕吞者八竅而卵生;

 

咀嚾者九竅而胎生。

 

四足者無羽翼,戴角者無上齒。

 

無角者膏而無前齒,有角者脂而無後齒。

 

晝生者類父,夜生者類母。

 

凡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

 

山為積德,川為積刑;

 

高者為生,下者為死。

 

邱陵發牡,谿谷為牝。

 

蚌蛤龜珠,與月盛虛。

 

是故堅土之人肥,虛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細,息土之人美,耗土之人醜。

 

是故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無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拂;

 

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絲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捍,食穀者智惠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

 

故曰: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皇為之長;

 

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

 

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

 

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

 

勞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美類,禽獸萬物之數也。

 

故帝王好壞巢破卵,則鳳凰不翔焉;

 

好竭水搏魚,則蛟龍不出焉;

 

好刳胎殺夭,則麒麟不來焉;

 

好填谿塞谷,則神龜不出焉。

 

故王者動必以道,靜必以理;

 

動不以道,靜不以理,則自夭而不壽,訞孽數起,神靈不見,風雨不時,暴風水旱並興,人民夭死,五穀不滋,六畜不蕃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6-29 08:29 , Processed in 0.40231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