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708|回復: 57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書】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16 11:23: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16 11:29 編輯

新書●卷一:過秦上

 

1過秦上: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脩守戰之具;

 

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過秦上: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王,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同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重士。

 

約從離衡,兼韓、魏、燕、趙、宋、衛、中山之眾。

 

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主,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朋制其兵。

 

嘗以什倍之地、百萬之眾,仰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遁而不敢進。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請山河,彊國裂伏,弱國入朝。

 

3過秦上:施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搞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粵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百粵之君,俛首係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於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墮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

 

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高,臨百尺之淵以為固。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4過秦上:始皇既沒,餘威振於殊俗。

 

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閒,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合響應,贏糧而景從。

 

山東豪傑並起,而亡秦族矣。

 

5過秦上: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

 

鉏耰棘矜,不敵於鉤戟長鎩也;

 

謫戍之眾,非抗九國之師也;

 

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

 

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引用:http://ctext.org/xin-shu/zh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8000 銀幣 +100 金幣 +50 學習 +10 收起 理由
文曲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1:30:49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一:過秦中

 

1過秦中:秦滅周祀,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四海養。

 

天下之士,斐然嚮風,若是何也?

 

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諸侯力政。

 

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

 

當此之時,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

 

2過秦中: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

 

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夫并兼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

 

推此言之,取與攻守不同術也。

 

秦雖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借使秦王論上世之事,並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後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長久。

 

3過秦中: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亡。

 

夫寒者利裋褐,而飢者甘糟糠;

 

天下囂囂,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

 

嚮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

 

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

 

建國立君,以禮天下。

 

虛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穢之罪,使各反其鄉里。

 

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

 

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

 

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循行,各慎其身。

 

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息矣。

 

即四海之內,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

 

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姦弭矣。

 

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百姓困窮,而主不收卹。

 

然後姦偽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僇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於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

 

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藉公侯之尊,奮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4過秦中:故先王者,見終始之變,知存亡之由,是以牧之以道,務在安之而已矣。

 

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

 

故曰:「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

 

此之謂也。

 

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於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過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1:31:19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一:過秦下

 

1過秦下:秦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循津關,據嶮塞,繕甲兵而守之。

 

然陳涉率散亂之眾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

 

秦人阻嶮不守,關梁不閉,長戟不刺,彊弩不射,楚沛深入,戰於鴻門,曾無藩籬之難。

 

於是山東諸侯並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將而東征。

 

章邯因其三軍之眾,要市於外,以謀其二。

 

群臣之不相信,可見於此矣。

 

2過秦下:子嬰立,遂不悟。

 

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材,而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宜未絕也。

 

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

 

自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

 

此豈世賢哉,其勢居然也。

 

且天下嘗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於嶮岨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

 

秦雖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

 

諸侯起於匹夫,以利會,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親,其名未附,名曰亡秦,其實利之也。

 

彼見秦阻之難犯,必退師,案土息民,以待其弊。

 

承解誅罷,以令國君,不患不得意於海內。

 

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為禽者,捄敗非也。

 

3過秦下: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

 

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

 

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當此時也,世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糜沒矣。

 

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

 

天下已亂,姦臣不上聞,豈不悲哉!

 

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

 

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

 

其弱也,五霸征而諸侯從;

 

其削也,內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

 

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叛矣。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餘載不絕,秦本末並失,故不能長。

 

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

 

4過秦下: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之師也。」

 

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

 

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1:31:32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一:宗首

 

1宗首:今或親弟謀為東帝,親兄之子西嚮而擊,今吳又見告矣。

 

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猶尚若此,況莫大諸侯,權勢十此者乎!

 

2宗首:然而天下少安者,何也?

 

大國之王,幼在懷衽,漢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數年之後,諸侯王大抵皆冠,血氣方剛。

 

漢之所置傅,歸休而不肯住,漢所置相,稱病而賜罷。

 

彼自丞尉以上,偏置其私人,如此有異淮南、濟北之為耶!

 

此時而乃欲為治安,雖堯舜不能。

 

3宗首:黃帝曰:「日中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1:31:46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一:數寧

 

1數寧:臣竊惟事勢,可痛惜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大息者六。

 

若其他倍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

 

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矣。」

 

臣獨曰:「未安。」

 

或者曰:「天下已治矣。」

 

臣獨曰:「未治。」

 

恐逆意觸死罪,雖然,誠不安,誠不治。

 

故不敢顧身,敢不昧死以聞。

 

夫曰天下安且治者,非至愚無知,固諛者耳,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

 

夫抱火措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萝,因謂之安,偷安者也。

 

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夫本末舛逆,首尾橫決,國制搶攘,非有紀也,胡可謂治?

 

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數之於前,因陳治安之策,陛下試擇焉。

 

2數寧:射獵之娛,與安危之機,孰急也?

 

臣聞之:自禹已下五百歲而湯起,自湯已下五百餘年而武王起,故聖王之起,大以五百為紀。

 

自武王已下,過五百歲矣,聖王不起,何慅矣。

 

及秦始皇帝,似是而卒非也,終於無狀。

 

及今天下集於陛下,臣觀寬大知通,竊曰:是以摻亂業,握危勢,若今之賢也,明通以足天紀,又當天宜,請陛下為之矣。

 

然又未也者,又將誰須也?

 

使為治,勞知慮,苦身體,乏馳騁鍾鼓之樂,勿為可也,樂與今同耳。

 

因加以常安,四望無患,因諸侯附親軌道,致忠而信上耳;

 

因上不疑其臣,無族罪,兵革不動,民長保首領耳;

 

因德窮至遠,近者匈奴,遠者四荒,苟人跡之所能及,皆鄉風慕義,樂為臣子耳;

 

因天下富足,資財有餘,人及十年之食耳;

 

因民素朴,順而樂從令耳;

 

因官事甚約,獄訟盜賊可令垬有耳。

 

大數既得,則天下順治,海內之氣,清和咸理,則萬生遂茂。

 

晏子曰:「唯以政順乎神為可以益壽。」

 

髮子曰:「至治之極,父無死子,兄無死弟,塗無繈褓之葬,各以其順終。

 

穀食之法,固百以是,則至尊之壽,輕百年耳,古者五帝,皆踰百歲。」

 

以此言信之,因生為明帝,沒則為明神,名譽之美,垂無窮耳。

 

禮:祖有功,宗有德,始取天下為功,始治天下為德。

 

因觀成之廟,為天下太宗,承太祖,與天下漢長亡極耳。

 

因卑不疑尊,賤不踰貴,尊卑貴賤,明若白黑,則天下之眾不疑眩耳。

 

因經紀本於天地,政法倚於四時,後世無變故,無易常,襲跡而長久耳。

 

臣竊以為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以承祖廟,以奉六親,至孝也;

 

以宰天下,以治群生,神民咸億,社稷久饗,至仁也;

 

立經陳紀,輕重周得,後可以為萬世法,以後雖有愚幼不肖之嗣,猶得蒙業而安,至明也。

 

壽並五帝,澤施至遠,於陛下何損哉!

 

以陛下之明通,因使少知治體者,得佐下風,致此治非有難也,陛下何不一為之?

 

其具可素陳於前,願幸無忽。

 

臣謹稽之天地,驗之往古,案之當時之務,日夜念此至孰也,雖使禹舜生而為陛下計,無以易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1:32:00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一:藩傷

 

1藩傷:夫樹國必審相疑之勢,下數被其殃,上數爽其憂,凶饑數動,彼必將有怪者生焉。

 

禍之所罹,豈可豫知?

 

故甚非所以安主上,非所以活大臣者也,甚非所以全愛子者也。

 

2藩傷:既已令之為藩臣矣,為人臣下矣,而厚其力,重其權,使有驕心而難服從也,何異於善砥鏌铮而予射子,自禍必矣。

 

愛之,故使飽粱肉之味,玩金石之聲,臣民之眾,土地之博,足以奉養宿衛其身。

 

然而權力不足以徼幸,勢不足以行逆,故無驕心,無邪行,奉法畏令,聽從必順,長生安樂,而無上下相疑之禍。

 

活大臣,全愛子,孰精於此?

 

3藩傷:且藩國與制力非獨少也。

 

制令:其有子,以國其子;

 

未有子者,建分以須之。

 

子生而立,其身以子,夫將何失?

 

於實無喪,而葆國無患,子孫世世,與漢相須,皆如長沙,可以久矣。

 

所謂生死而肉骨,何以厚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1:32:15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一:藩彊

 

1藩彊:竊跡前事,大抵彊者先反。

 

淮陰王楚最彊,則最先反;

 

韓王信倚胡,則又反;

 

貫高因趙資,則又反;

 

陳豨兵精彊,則又反;

 

彭越用梁,則又反;

 

黥布用淮南,則又反;

 

盧綰國比最弱,則最後反。

 

長沙乃纔二萬五千戶耳,力不足以行逆,則功少而最完,埶疏而最忠,全骨肉。

 

時長沙無故者,非獨性異人也,其形勢然矣。

 

2藩彊:曩令樊、酈、絳、灌據數十城而王,今雖以殘亡可也。

 

令韓信黥布彭越之倫,列為徹侯而居,雖至今存可也。

 

然則天下大計可知已。

 

欲諸王皆忠附,則莫若令如長沙;

 

欲勿令葅醢,則莫若令如樊、酈、絳、灌;

 

欲天下之治安,天子之無憂,莫如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無邪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1:32:28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一:大都

 

1大都:昔楚靈王問范無宇曰:「我欲大城陳、蔡、葉與不羹,賦車各千乘焉,亦足以當晉矣,又加之以楚,諸侯其來朝乎?」

 

范無宇曰:「2大都:不可。

 

臣聞:大都疑國,大臣疑主,亂之媒也;

 

都疑則交爭,臣疑則並令,禍之深者也。

 

今大城陳、蔡、葉與不羹,或不充,不足以威晉。

 

若充之以資財,實之以重祿之臣,是輕本而重末也。

 

臣聞尾大不掉,末大必折,此豈不施威諸侯之心哉?

 

然終為楚國大患者,必此四城也。

 

靈王弗聽,果城陳、蔡、葉與不羹,實之以兵車,充之以大臣。

 

是歲也,諸侯果朝。

 

居數年,陳、蔡、葉與不羹,或奉公子棄疾內作難,楚國雲亂,王遂死於乾溪芊尹申亥之井。

 

為計若此,豈不可痛也哉!

 

悲夫!

 

本細末大,弛必至心。

 

時乎!

 

時乎!

 

可痛惜者此也。

 

3大都:天下之勢,方病大尰,一脛之大幾如要,一指之大幾如股,惡病也,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固無聊也。

 

失今弗治,必為錮疾,後雖有扁鵲,弗能為已。

 

此所以竊為陛下患也。

 

病非徒尰也,又苦翘盭。

 

元王之子,帝之從弟也。

 

今之王者,從弟之子也。

 

惠王之子,親兄之子也。

 

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

 

親者或無分地,以安天下;

 

疏者或專大權,以偪天子。

 

臣故曰:「非徒病尰也,又苦翘盭。」

 

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1:32:41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一:等齊

 

1等齊:諸侯王所在之宮,衛織履蹲夷,以皇帝在所宮法論之。

 

郎中謁者受謁取告,以官皇帝之法予之。

 

事諸侯王或不廉潔平端,以事皇帝之法罪之。

 

曰一用漢法事諸侯王,乃事皇帝也。

 

是則諸侯王乃埒至尊也。

 

然則天子之與諸侯,臣之與下,宜撰然齊等若是乎?

 

2等齊:天子之相,號為丞相,黃金之印;

 

諸侯之相,號為丞相,黃金之印,而尊無異等,秩加二千石之上。

 

天子列卿秩二千石,諸侯列卿秩二千石,則臣已同矣。

 

人主登臣而尊,今臣既同,則法惡得不齊?

 

天子衛御,號為大僕,銀印,秩二千石;

 

諸侯之御,號曰大僕,銀印,秩二千石,則御已齊矣。

 

御既已齊,則車飾具惡得不齊?

 

天子親號云太后,諸侯親號云太后;

 

天子妃號曰后,諸侯妃號曰后。

 

然則諸侯何損,而天子何加焉?

 

妻既已同,則夫何以異?

 

天子宮門曰司馬,闌入者為城旦;

 

諸侯宮門曰司馬,闌入者為城旦。

 

殿門俱為殿門,闌入之罪亦俱棄市,宮牆門衛同名,其嚴一等,罪已鈞矣。

 

天子之言曰令,令甲令乙是也;

 

諸侯之言曰令,令儀令言是也。

 

天子卑號皆稱陛下,諸侯卑號皆稱陛下。

 

天子車曰乘輿,諸侯車曰乘輿,乘輿等也。

 

然則所謂主者安居,臣者安在?

 

3等齊:人之情不異,面目狀貌同類,貴賤之別,非天根著於形容也。

 

所持以別貴賤明尊卑者,等級、勢力、衣服、號令也。

 

亂且不息,滑曼無紀,天理則同,人事無別。

 

然則所謂臣主者,非有相臨之具,尊卑之經也,特面形而異之耳。

 

近習乎形貌然後能識,則疏遠無所放,眾庶無以期,則下惡能不疑其上?

 

君臣同倫,異等同服,則上惡能不眩其下?

 

孔子曰:「長民者衣服不貳,從容有常,以齊其民,則民德一。」

 

《詩》云:「彼都人士,狐裘黃裳,行歸于周,萬民之望。」

 

孔子曰:「為上可望而知也,為下可類而志也。」

 

則君不疑於其臣,而臣不惑於其君。

 

而此之不行,沐瀆無界,可為長大息者此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1:32:56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一:服疑

 

1服疑:衣服疑者,是謂爭先;

 

澤厚疑者,是謂爭賞;

 

權力疑者,是謂爭彊;

 

等級無限,是謂爭尊。

 

彼人者,近則冀幸,疑則比爭。

 

是以等級分明,則下不得疑;

 

權力絕尤,則臣無冀志。

 

故天子之於其下也,加五等,已往則以為臣;

 

臣之於下也,加五等,已往則以為僕。

 

僕亦臣禮也。

 

然稱僕不敢稱臣者,尊天子、避嫌疑也。

 

2服疑:制服之道,取至適至和以予民,至美至神進之帝。

 

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貴賤。

 

是以高下異,則名號異,則權力異,則事勢異,則旗章異,則符瑞異,則禮寵異,則秩祿異,則冠履異,則衣帶異,則環佩異,則車馬異,則妻妾異,則澤厚異,則宮室異,則床席異,則器皿異,則飲食異,則祭祀異,則死喪異。

 

故高則此品周高,下則此品周下。

 

加人者品此臨之,埤人者品此承之。

 

遷則品此者進,絀則品此者損。

 

貴周豐,賤周謙,貴賤有級,服位有等,等級既設,各處其檢,人循其度,擅退則讓,上僭則誅。

 

建法以習之,設官以牧之,是以天下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

 

使人定其心,各著其目,故眾多而天下不眩,傳遠而天下識祗。

 

卑尊已著,上下已分,則人倫法矣。

 

於是主之與臣,若日之與星。

 

臣不幾可以疑主,賤不幾可以冒貴。

 

下不凌等,則上位尊;

 

臣不踰級,則主位安;

 

謹守倫紀,則亂無由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1:33:11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一:益壤

 

1益壤:陛下即不為千載之治安,知今之勢,豈過一傳再傳哉。

 

諸侯猶且人恣而不制,豪橫而大強也,至其相與,特以縱橫之約相親耳。

 

漢法令不可得行矣。

 

今淮陽之比大諸侯,懃過黑子之比於面耳,豈足以為楚御哉?

 

而陛下所恃以為藩捍者,以代淮陽耳。

 

代北邊與彊匈奴為鄰,懃自完足矣。

 

唯皇太子之所恃者,亦以之二國耳。

 

今淮陽之所有,適足以餌大國耳。

 

方今制在陛下,制國命子,適足以餌大國,豈可謂工哉?

 

2益壤:人主之行異布。

 

衣布衣者,飾小行,競小廉,以自託於鄉黨邑里。

 

人主者,天下安社稷固不耳。

 

故黃帝者,炎帝之兄也,炎帝無道,黃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誅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

 

高皇帝瓜分天下,以王功臣,反者如蝟毛而起,高皇帝以為不可,剽去不義諸侯,空其國,擇良日,立諸子洛陽上東門之外,諸子畢王而天下乃安。

 

故大人者,不怵小廉,不牽小行,故立大便以成大功。

 

3益壤:今淮南地遠者或數千里,越兩諸侯而縣屬於漢,其苦之甚矣。

 

其欲有卒也,類良有所至逋走而歸諸侯,殆不少矣。

 

此終非可久以為奉地也。

 

陛下豈如蚤便其勢,且令他人守郡,豈如令子。

 

臣之愚計,願陛下舉淮南之地以益淮陽。

 

梁即有後,割淮陽北邊二三列城與東郡以益梁,即無後患,代可徙而都睢陽。

 

梁起新鄭以北著之河,淮陽包陳以南揵之江,則大諸侯之有異心者破膽而不敢謀。

 

今所恃者,代、淮陽二國耳,皇太子亦恃之。

 

如臣計,梁足以捍齊、趙,淮陽足以禁吳、楚,則陛下高枕而臥,終無山東之憂矣。

 

臣竊以為此二世之利也。

 

若使淮南久縣屬漢,特以資姦人耳,惟陛下幸少留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20:16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二:權重

 

1權重:諸侯勢足以專制,力足以行逆,雖令冠處女,勿謂無敢。

 

勢不足以專制,力不足以行逆,雖生夏育,有仇讎之怨,猶之無傷也。

 

然天下當今恬然者,遇諸侯之俱少也。

 

後不至數歲,諸侯偕冠,陛下且見之矣。

 

豈不苦哉!

 

力當能為而不為,畜亂宿禍,高拱而不憂,其紛也宜也,甚可謂不知且不仁。

 

2權重:夫秦日夜深惟,苦心竭力,以除六國之憂。

 

今陛下力制天下,頤指如意而,故成六國之禍,難以言知矣。

 

苟身常無意,但為禍未,在所制也。

 

亂媒日長,孰視而不定,萬年之後,傳之老母弱子,使曹勃不寧制,可謂仁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21:47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二:五美

 

1五美: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從制。

 

諸侯之君,敢自殺,不敢反,心知必葅醢耳。

 

不敢有異心,輻湊並進,而歸命天子。

 

天子無可以徼倖之權,無起禍召亂之業,雖在細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2五美:割地定制,齊為若干國,趙楚為若干國,制既各有理矣,於是齊悼惠王之子孫王之分地盡而止,趙幽王、楚元王之子孫亦各以次受其祖之分地,燕、吳、淮南他國皆然。

 

其分地眾而子孫少者,建以為國,空而置之,須其子孫生者,舉使君之。

 

諸侯之地,其削頗入漢者,為徙其侯國及封其子孫於彼也,所以數償之。

 

故一寸之地,一人之眾,天子無所利焉,誠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

 

3五美:地制一定,宗室子孫,慮莫不王。

 

制定之後,下無背叛之心,上無誅伐之志,上下懽親,諸侯順附,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4五美:地制一定,則帝道還明,而臣心還正,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

 

貫高利幾之謀不生,機奇啟章之計不萌。

 

細民鄉善,大臣效順,上使然也,故天下咸知陛下之義。

 

5五美:地制一定,臥赤子天下之上而安,待遺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亂,社稷長安,宗廟久尊,傳之後世,不知其所窮。

 

故當時大治,後世誦聖,一動而五美附,陛下誰憚而久不為此?

 

五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22:01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二:制不定

 

1制不定:炎帝者,黃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

 

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涿鹿之野,血流漂杵。

 

夫地制不得,自黃帝而以困。

 

2制不定:以高皇帝之明聖威武也,既撫天下,即天子之位,而大臣為逆者乃幾十發。

 

以帝之勢,身勞於兵閒,紛然幾無天下者數矣。

 

淮陰侯、韓王信、陳豨、彭越、黥布及盧綰皆功臣也,所嘗愛信也,所愛化而為仇,所信反而為寇,可不怪也。

 

地里蚤定,豈有此變?

 

3制不定:陛下即位以來,濟北一反,淮南為逆,今吳又見告,皆其薄者也。

 

莫大諸侯,澹然而未有故者,天下非有固安之術也,特賴其尚幼偷猥之數也。

 

且異姓負彊而動者,漢已幸而勝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襲是跡而處,骨肉相動,又既有徵矣。

 

其勢盡又復然,殃禍之變,未知所移,長此安窮?

 

明帝尚不能以安,後世柰何!

 

4制不定: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頓者,所排擊所剝割皆象理也。

 

然至髖髀之所,非斤則斧矣。

 

仁義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

 

權勢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

 

勢已定權已足矣,乃以仁義恩厚因而澤之,故德布而天下有慕志。

 

今諸侯王皆眾髖髀也,釋斤斧之制,而欲嬰以芒刃,臣以為刃不折則缺耳,胡不用之淮南濟北,勢不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22:1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16 16:28 編輯

新書●卷二:審微

 

1審微: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非以小善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為一足以亂國家也。

 

當夫輕始而傲微,則其流必至於大亂也,是故子民者謹焉。

 

2審微:彼人也,登高則望,臨深則窺,人之性,非窺且望也,勢使然也。

 

夫事有逐姦,勢有召禍。

 

老蛏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管仲曰:「備患於未形」,上也。

 

語曰:「焰焰弗滅,炎炎柰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

 

智禁於微,次也。

 

事之適亂,如地形之惑人也,機漸而往,俄而東西易面,人不自知也。

 

故墨子見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繆千里也。

 

3審微:昔者衛侯朝於周,周行問其名,曰:「衛侯辟彊。」

 

周行還之曰:「啟彊、辟彊,天子之號也,諸侯弗得用。」

 

衛侯更其名曰燬,然後受之。

 

故善守上下之分者,雖空名弗使踰焉。

 

4審微:古者周禮,天子葬用隧,諸侯縣下。

 

周襄王出逃伯鬥,晉文公率師誅賊,定周國之亂,復襄王之位。

 

於是襄王賞以南陽之地,文公辭南陽,即死得以隧下,襄王弗聽,曰:「周國雖微,未之或代也。天子用隧,伯父用隧,是二天子也。以地為少,余請益之。」

 

文公乃退。

 

5審微:禮,天子之樂,宮縣;

 

諸侯之樂,軒縣;

 

大夫直縣;

 

士有琴瑟。

 

叔孫于奚者,衛之大夫也。

 

曲縣者,衛君之樂體也。

 

繁纓者,君之駕飾也。

 

齊人攻衛,叔孫于奚率師逆之,大敗齊師,衛於是賞以溫。

 

叔孫于奚辭溫,而請曲縣繁纓以朝,衛君許之。

 

孔子聞之曰:「惜乎!不如多與之邑。夫樂者,所以載國;國者,所以載君。彼樂亡而禮從之,禮亡而政從之,政亡而國從之,國亡而君從之。惜乎!不如多予之邑。」

 

6審微:宓子治亶父,於是齊人攻魯,道亶父。

 

始父老請曰:「麥已熟矣,今迫齊寇,民人出自艾傅郭者,歸可以益食,且不資寇。」

 

三請,宓子弗聽,俄而麥畢資乎齊寇。

 

季孫聞之,怒,使人讓宓子曰:「豈不可哀哉!民乎,寒耕熱耘,曾弗得食也。弗知猶可,聞或以告,而夫子弗聽。」

 

宓子蹴然曰:「今年無麥,明年可樹,令不耕者得穫,是樂有寇也。且一歲之麥,於魯不加彊,喪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創必數年不息。」

 

季孫聞之,慚,曰:「使穴可入,吾豈忍見宓子哉!」

 

7審微:故明者之感姦由也蚤,其除亂謀也遠,故邪不前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22:28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二:階級

 

1階級:人主之尊,辟無異堂陛。

 

陛九級者,堂高大幾六尺矣。

 

若堂無陛級者,堂高殆不過尺矣。

 

天子如堂,群臣如陛,眾庶如地,此其辟也。

 

故堂之上,廉遠地則堂高,近地則堂卑。

 

高者難攀,卑者易陵,理勢然也。

 

故古者聖王制為列等,內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後有官師小吏,施及庶人,等級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

 

2階級:鄙諺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

 

鼠近於器,尚憚而弗投,恐傷器也,況乎貴大臣之近於主上乎。

 

廉醜禮節,以治君子,故有賜死而無戮辱,是以係、縛、榜、笞、髡、刖、黥、劓之罪,不及士大夫,以其離主上不遠也。

 

禮:不敢齒君之路馬,蹴其芻者有罪,見君之几杖則起,遭君之乘輿則下,入正門則趨。

 

君之寵臣,雖或有過,刑戮不加其身,尊君之勢也,此則所以為主上豫遠不敬也,所以體貌群臣而厲其節也。

 

今自王侯三公之貴,皆天子之改容而禮也,古天子之所謂伯父伯舅也,今與眾庶徒隸同黥劓髡刖笞傌棄市之法,然則堂下不亡陛乎?

 

被戮辱者不太迫乎?

 

廉恥不行也,大臣無乃握重權大官,而有徒隸無恥之心乎?

 

夫望夷之事,二世見當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習也。

 

3階級:臣聞之曰:「履雖鮮,弗以加枕;

 

冠雖弊,弗以苴履。」

 

夫嘗以在貴寵之位,天子改容而嘗體貌之矣,吏民嘗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過,令廢之可也,退之可也,賜之死可也。

 

若夫束縛之,係紲之,輸之司空,編之徒官。

 

司寇牢正徒長小吏罵詈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眾庶見也。

 

夫卑賤者習知尊貴者之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也,非所以習天下也,非尊尊貴貴之化也。

 

夫天子之所嘗敬,眾庶之所嘗寵,死而死爾,賤人安宜得此而頓辱之哉。

 

4階級:豫讓事中行之君,智伯伐中行,滅之,豫讓移事智伯。

 

及趙滅智伯,豫讓舋面變容,吸炭變聲,必報襄子,五起而弗中,襄子一夕而五易臥。

 

人問豫讓,讓曰:「中行眾人畜我,我故眾人事之;

 

智伯國士遇我,故為之國士用。」

 

故此一豫讓也,反君事讎,行若狗彘,已而折節致忠,行出乎烈士,人主使然也。

 

故人主遇其大臣,如遇犬馬,彼將犬馬自為也;

 

如遇官徒,彼將官徒自為也。

 

頑頓無恥,奊苟無節,廉恥不立,則且不自好,則苟若而可,見利則趨,見便則奪。

 

主上有敗,困而攬之矣;

 

主上有患,則吾苟免而已,立而觀之耳。

 

有便吾身者,則欺賣而利之耳,人主將何便於此!

 

群下至眾,而主至少也,所託財器職業者,率於群下也,但無恥,但苟安,則主最病。

 

5階級:故古者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所以厲寵臣之節也。

 

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曰不廉,曰簠簋不飾;

 

坐污穢男女無別者,不謂污穢,曰帷簿不脩;

 

坐罷軟不勝任者,不謂罷軟,曰下官不職。

 

故貴大臣定有其罪矣,猶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遷就而為之諱也。

 

故其在大譴大訶之域者,聞譴訶則白冠氂纓,盤水加劍,造清室而請其罪爾。

 

上弗使執縛係引而行也。

 

其中罪者,聞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頸盭而加也。

 

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再拜,跪而自裁,上不使人捽抑而刑也。

 

曰子大夫自有過耳,吾遇子有禮矣。

 

遇之有禮,故群臣自喜。

 

厲以廉恥,故人務節行。

 

上設廉恥禮義以遇其臣,而群臣不以節行而報其上者,即非人類也。

 

6階級: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爾忘身,國爾忘家,公爾忘私。

 

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義所在,主上之化也。

 

故父兄之臣,誠死宗廟;

 

法度之臣,誠死社稷;

 

輔翼之臣,誠死君上;

 

守衛捍敵之臣,誠死城廓封境。

 

故曰聖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

 

彼且為我死,故吾得與之俱生;

 

彼且為我亡,故吾得與之俱存。

 

夫將為我危,故吾得與之皆安。

 

顧行而忘利,守節而服義,故可以託不御之權,可以託五尺之孤,此厲廉恥行禮義之所致也。

 

主上何喪焉?

 

此之不為,而顧彼之行,故曰可為長大息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25:0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16 16:29 編輯

新書●卷三:俗激

 

1俗激:大臣之俗,特以牘書不報,小期會不答耳,以為大故,不可矣。

 

天下之大指舉之,而激俗流失,世壞敗矣,因恬弗知怪,大故也。

 

如刀筆之吏,務在筐箱,而不知大體,陛下又弗自憂,故如此哉。

 

2俗激:夫邪俗日長,民相然席於無廉醜,行義非循也,豈為人子背其父,為人臣因忠於君哉?

 

豈為人弟欺其兄,為人下因信其上哉?

 

陛下雖有權柄事業,將何寄之?

 

管子曰:「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醜。四維不張,國迺滅亡。」

 

使管子愚無識人也,則可;

 

使管子而少知治體,則是豈不可為寒心?

 

今世以侈靡相競,而上無制度,棄禮義,捐廉醜日甚,可謂月異而歲不同矣。

 

逐利乎否耳,慮非顧行也。

 

今其甚者,剄大父矣,賊大母矣,踝嫗矣,刺兄矣。

 

盜者慮探柱下之金,掇寢戶之簾,攓兩廟之器,白晝大都之中,剽吏而奪之金。

 

矯偽者出幾拾萬石粟,賦六百餘萬錢,乘傳而行諸侯,此其無行義之尤至者已。

 

其餘猖蹶而趨之者,乃豕羊驅而往,是類管子謂四維不張者與,竊為陛下惜之。

 

3俗激:以臣之意,吏慮不動於耳目,以為是時適然耳。

 

夫移風易俗,使天下移心而嚮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陛下又不自憂,竊為陛下惜之。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禮,六親有紀,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也。

 

夫人之所設,弗為不立,不植則僵,不循則壞。

 

秦滅,四維不張,故君臣乖而相攘,上下亂僭而無差,父子六親殃僇而失其宜,姦人並起,萬民離畔,凡十三歲而社稷為墟。

 

今四維猶未備也,故姦人冀幸,而眾下疑惑矣。

 

豈如今定經制,令主主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親,各得其宜,姦人無所冀幸,群眾信上,而不疑惑哉。

 

此業一定,世世常安,而後有所持循矣。

 

若夫經制不定,是猶渡江河無維楫,中流而遇風波也,船必覆矣。

 

悲夫!

 

備不豫具之也,可不察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25:19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三:時變

 

1時變:秦國失理,天下大敗,眾揜寡,知欺愚,勇劫懼,壯凌衰,攻擊奪者為賢,貴人善突盜者為忻,諸侯設諂而相飭,設輹而相紹者為知,天下亂至矣。

 

是以大賢起之,威振海內,德從天下,曩之為秦者,今轉而為漢矣。

 

2時變:今者何如?

 

進取之時去矣,并兼之勢過矣,胡以孝弟循順為?

 

善書而為吏耳,胡以行義禮節為?

 

家富而出官耳,驕恥偏而為吏祭尊,黥劓者攘臂而為政,行惟狗彘也,苟家富財足,隱机盱視而為天子耳。

 

唯告罪昆弟,欺突伯父,逆於父母乎?

 

然錢財多也,衣服循也,車馬嚴也,走犬良也,矯誣而家美,盜賊而財多,何傷?

 

欲交,吾擇貴寵者而交之;

 

欲勢,擇吏權者而使之。

 

取婦嫁子,非有權勢,吾不與婚姻,非貴有戚,不與兄弟,非富大家,不與出入,因何也?

 

今俗侈靡,以出相驕,出倫踰等,以富過其事相競。

 

今世貴空爵而賤良,俗靡而尊姦富。

 

民不為姦而貧,為里罵;

 

廉吏釋官,而歸為邑笑;

 

居官敢行姦而富,為賢吏;

 

家處者犯法為利,為材士。

 

故兄勸其弟,父勸其子,則俗之邪至於此矣。

 

3時變:商君違禮義,棄倫理,并心於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

 

秦人有子,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

 

假父耰鉏杖彗耳,慮有德色矣;

 

母取瓢碗箕帚,慮立誶語。

 

抱哺其子,與公併踞。

 

婦姑不相說,則反脣而睨。

 

其慈子嗜利,而輕簡父母也,念罪非有倫理也,其不同禽獸懃焉耳。

 

然猶并心而赴時者,曰功成而敗義耳。

 

蹶六國,兼天下,求得矣,然不知反廉恥之節,仁義之厚,信并兼之法,遂進取之業,凡十三歲而社稷為墟,不知守成之數,得之之術也。

 

悲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25:35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三:瑰瑋

 

1瑰瑋:天下有瑰政於此,予民而民愈貧,衣民而民愈寒,使民樂而民愈苦,使民知而民愈不知避縣網,甚可瑰也。

 

今有瑋術於此,奪民而民益富也,不衣民而民益煖,苦民而民益樂,使民愈愚而民愈不罹縣網。

 

陛下無意少聽其數乎?

 

2瑰瑋:夫雕文刻鏤,周用之物繁多,纖微苦窳之器,日變而起,民棄完堅,而務雕鏤纖巧,以相競高。

 

作之宜一日,今十日不輕能成;

 

用一歲,今半歲而弊。

 

作之費日挾巧,用之易弊。

 

不耕而多食農人之食,是天下之所以困貧而不足也。

 

故以末予民,民大貧;

 

以本予民,民大富。

 

3瑰瑋:黼黻文繡纂組害女工,且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方且萬里,不輕能具,天下之力,勢安得不寒?

 

世以俗侈相耀,人慕其所不如,悚迫於俗願,其所未至,以相競高,而上非有制度也。

 

今雖刑餘鬻妾下賤,衣服得過諸侯,擬天子,是使天下公得冒主,而夫人務侈也。

 

冒主務侈,則天下寒而衣服不足矣。

 

故以文繡衣民,而民愈寒,以褫民,民必煖,而有餘布帛之饒矣。

 

4瑰瑋:夫奇巧末技商販游食之民,形佚樂而心縣愆,志苟得而行淫侈,則用不足而蓄積少矣。

 

即遇凶旱,必先困窮迫身,則苦飢甚焉。

 

今敺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則天下各食於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民安性勸業,而無縣愆之心,無苟得之志,行恭儉蓄積,而人樂其所矣,故曰苦民而民益樂也。

 

5瑰瑋:世淫侈矣,飾知巧以相詐利者為知士,敢犯法禁昧大姦者為識理,故邪人務而日起,姦詐繁而不可止,罪人積下眾多而無時已。

 

君臣相冒,上下無辨,此生於無制度也。

 

今去淫侈之俗,行節儉之術,使車輿有度,衣服器械各有制數。

 

制數已定,故君臣絕尢,而上下分明矣。

 

擅退則讓,上僭者誅,故淫侈不得生,知巧詐謀無為起,姦邪盜賊自為止,則民離罪遠矣。

 

知巧詐謀不起,所謂愚,故曰使愚而民愈不罹縣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25:50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三:孽產子

 

1孽產子:民賣產子,得為之繡衣編經履偏諸緣,入之閑中,是古者天子后之服也,后之所以廟而不以燕也,而眾庶得以衣棄妾。

 

白縠之表,薄紈之裏,緁以偏諸,美者黼繡,是古者天子之服也,今富人大賈召客者得以被牆。

 

古者以天下奉一帝一后而節適,今富人大賈屋壁得為帝服,賈婦優倡下賤產子得為后飾,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

 

且帝之身,自衣皁綈,而靡賈侈貴,牆得被繡,后以緣其領,孽妾以緣其履,此臣之所謂踳也。

 

2孽產子:且試觀事理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也,欲天下之無寒,胡可得也?

 

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之無飢,胡可得也?

 

飢寒切於民之肌膚,欲其無為姦邪盜賊,不可得也。

 

國已素屈矣,姦邪盜賊特須時爾,歲適不為,如雲而起耳。

 

若夫不為見室滿,胡可勝撫也?

 

夫錞此而有安上者,殆未有也。

 

3孽產子:今也平居則無茈施,不敬而素寬,有故必困。

 

然而獻計者類曰:「無動為大耳。」

 

夫無動而可以振天下之敗者,何等也?

 

曰為大,治,可也;

 

若為大,亂,豈若其小?

 

悲夫!

 

俗至不敬也,至無等也,至冒其上也,進計者猶曰無為,可為長大息者此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6-29 08:29 , Processed in 0.70312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