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原】

 關閉 [複製鏈接]
101#
 樓主| 發表於 2013-1-15 06:27:42 | 只看該作者

又或將「驚」字誤作「筋」字之訛,挑筋刺血,強推強拿,其在富貴之家,釀禍猶速。


嘗見荐醫荐方,接踵而至,此醫用熱,彼醫用寒,一日之間,七方十劑遍嘗,刀針金石全施,又或送鬼叫魂,此搖彼喚,使兒無片刻之安,重棉濃絮,爐火壺湯,使兒在熱?之內。


花之苞也,果之萼也,其堪如此傷殘也乎?


嗟乎!


是誰誤之也?


父母誤之也。


假使延一明理之醫,對證施治,何能至於此極乎?


吾鄉鞠通先生,憫兒之疾苦,作《解兒難》一冊。


其中分寒痙、風溫痙、溫熱痙、暑痙、濕痙、燥痙六條,為六氣致痙;


分內傷飲食痙、本臟自病痙二條,為內傷痙;


客忤痙一條,為驚痙。


又謂先感後痙者,即俗所謂驚風是也;


病久致痙者,即俗所謂慢驚是也。


又引《素問》太陽所致為痙,痙者,強直之謂,後人所謂角弓反張是也;


少陽所致為?,?者,蠕動引縮之謂,後人所謂抽掣、搐搦是也。


愚細玩諸條,不外燥、濕二字,又終歸於燥之一字。


然則六氣最易化燥,小兒尤易化燥之說,此豈余之私見哉?


請析言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2#
 樓主| 發表於 2013-1-15 06:30:06 | 只看該作者

寒與燥同源。


風寒乃天地干結之氣,干則化燥最速,故經謂傷寒為熱病之類。


風與熱皆屬陽邪、風溫、溫熱為溫燥之氣。


暑有熱有濕,為燥中夾濕之氣。


濕與燥相反,濕不能作痙,故濕痙一條,本論亦曰濕性陰柔,不能致強,初起之濕痙,必兼風而成。


兼風寒者,主寒燥搏濕治;


兼風熱者,主風燥搏濕治。


燥乃正秋之時,金風驟起,草木黃落,為涼燥搏束之氣,比傷寒較輕。


又有暑濕內伏,涼燥外來,又為燥邪搏濕之氣。


所謂六氣之邪,不外燥濕,而燥為尤重者此也。


內傷飲食痙,由兒之父母,愛惜過甚,不能為兒節制飲食;


飲食不節,則脾郁不舒;


脾困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而濕漸停矣。


濕停則泄瀉,泄瀉久則傷脾,脾傷則血無生化之源,化源既薄,血液日虛,肝失所養,肝陽鼓動,內風輒發,木來乘土,蠕動引縮。


此由濕化燥之病,即俗所謂慢驚、慢脾風是也。


慢脾風者,因脾慢而致生肝風者也。


本臟自病痙,由於兒之先天薄弱,父母又愛惜過甚,恐兒之寒,著以濃衣,覆以濃被,冬月設以圍爐,致兒每日出汗,汗多則亡血,血燥則生風;


又或因兒常啼去淚,淚為肝液,液去陰傷,肝陽鼓動,內風輒發,見蠕動引縮之象。


然本臟自病,又為六氣致痙之根,一感外邪,內風隨動,即成痙?。


此內傷二痙,不外燥、濕,而又終於化燥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3#
 樓主| 發表於 2013-1-15 06:31:19 | 只看該作者

古語云:欲得小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


此為惜兒秘訣。


蓋飢非餓也,飲食清淡有節耳!


寒非凍也,不宜濃絮重綿 成熱病耳!


客忤一痙,瑟庵先生云:世俗妄傳驚風之證,惟此乃副其名。


此由兒之心膽血虛神怯,偶有所驚,即以致痙。


所謂風者,非外風也,乃內動之肝風為病耳。


見證或有汗,或無汗,面色時青時赤,畏見異言異服,夢中囈語,手足搐搦,與六氣致痙,神氣昏憒者不同,此更為血燥生風之證。


余謂小兒諸病,不外燥濕,而又終歸於燥者,固實有明征也。


至於看法,以色診為第一。


凡神充色澤者,天真必濃,易養而少病;


神怯神瞪,面色慘淡枯瘁,唇紅不澤者,稟賦必薄,難養而多病。


再看其先後天氣質。


如先天虧者,必囟門難合,或齒遲、語遲、行遲,或項軟、發穗、青絡常露之類是也;


後天虧者,必食少化遲,腹膨,泄瀉,面色唇舌淡白之類是也。


又有看虎口紋法,起於滑氏伯仁。


歌曰:小兒三歲下,虎口看三關,紫熱紅傷寒,青驚白是疳,淡紅淡黃者,斯為無病看。


又謂紋見下節風關為輕,紋見中節氣關為重,紋見上節命關為危,直透三關為大危。


世俗推拿一科,從之為法。


但滑氏及幼科諸書,均未推原其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
 樓主| 發表於 2013-1-15 06:32:29 | 只看該作者

愚按:《靈樞經》云:經脈者,常不可見也。


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


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凡診絡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


胃中寒,魚際絡多青;


胃中熱,魚際絡紅:其暴黑者,留久痹也;


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


其青短者,少氣也。


診虎口之說,蓋本乎此。


但《內經》指百病而言,不專指小兒一科。


彼滑氏男左女右之說,未免拘執;


且紅為傷寒之說,顯與經背。


至以絡脈所見之長短,審病之淺深,固屬法程,而風、氣、命三字,又未免杜撰。


夏禹鑄謂小兒亦以四診為法,望色、望苗竅為第一。


此說於理甚足。


蓋病之傳變不常,即《內經》以色診絡之說,亦不可拘,惟手絡不宜暴露,是為要訣,以過露為血燥生風候也。


推拿一法,即《內經》按摩法。


小兒惟內傷飲食一證,輕摩其腹,取其轉運,可冀小效,若他病用之,則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


針灸法為《靈樞經》所重,但從無挑手絡之理。


惟霍亂一證,因氣閉以致血閉,其絡色青黑者,即《內經》其暴黑者留久痹也之說,當針尺澤(膀彎)、曲池(腿彎)二穴,以通氣血,立時有效。


此外非深於針法者,皆不可妄針,致傷脈絡。


至於認證,總以燥濕二氣為提綱,以因風因寒因暑為機括,以化火未化火為傳變,以傷陰之輕重為用藥之淺深。


春山先生謂痘疹為燥火之甚者也,其次當以痙病為重。


痙病,多由燥熱化風,雖名曰風,實是肝陽為病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
 樓主| 發表於 2013-1-15 06:33:40 | 只看該作者

筋失滋養,故致強急,今現燥象。


治法與大人無異,不必另立法門。


試舉其大略言之。


風、寒、燥邪初起,發熱、無汗,無論痙與不痙,治以辛潤,如杏仁、牛蒡、桔梗之類。


寒重者加以溫潤,如蔥白、豆豉、鮮生薑之類。


風溫、溫熱,治以辛涼,於前辛潤法中,酌加微苦之品,如桑葉、蔞皮、梔皮、連翹、蔗皮、梨皮、南沙參之類。


熱重酌加涼潤輕品,如銀花、菊花、知母、羚羊角片、竹葉、蘆根、梨汁、蔗汁之類。


客邪鼓動內風,痰涎上蒙清竅,厥時冒不知人,或發痙發?,前法必佐辛潤以開內閉,如芥子、鮮石菖蒲、薑汁之類。


痰涎閉竅:熱痰加貝母、天竹黃、花粉、蔞仁、膽星、竹瀝、薑汁之類;


濕痰加半夏、蜜炙橘紅之類。


燥火甚者,清燥救肺湯在所必用。


夾暑夾濕者,加以辛淡,如蔻皮、蔻仁、通草、赤苓、淡竹葉、滑石、鮮荷葉、扁豆花之類;


夾濕熱者,加薑汁炒木通、薑汁炒黃連之類,苦辛開化。


陰液虧極者,色瘁竅干,無涕無淚,口痙不能言語,宜速救液,如生地、麥冬、元參、鮮首烏、阿膠、雞子黃、鮮石斛、玉竹、女貞子、龜板、牡蠣、決明、燕菜之類。


液虛燥甚者,必多進方回,切勿中途易法,致之不救。


其有液虛燥極,又有痰熱閉竅,暑濕內伏者,不妨於養液劑中,參以辛潤開竅豁痰,辛潤又能行水去濕。


醫不執方,合宜而且,病純藥純,病雜藥雜。細玩漢人方法,活活潑潑,如珠走盤,其神妙有不可測者。


凡此皆治六氣致病之大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
 樓主| 發表於 2013-1-15 06:35:20 | 只看該作者

若本臟自痙病,亦不外救液潤燥一法。


內傷飲食痙,在濕未化燥時,即須預防後來變痙,及早節制飲食,健運脾陽,如參苓白朮散、八仙糕、一味雞金散之類;


若已化燥,又須參以甘平微潤,如製首烏、山藥、扁豆、沙苑子、枸杞、菟絲、棗仁、阿膠、龜板、淡菜、燕菜之類。


但此病陰陽兩傷,燥濕並病,多不能救。


客忤痙由血虛神怯而起,審其實有所因,別無他病,用復脈去參、桂、棗、薑,加棗仁、牡蠣。


汗多神不寧,時有恐懼者,加?龍骨、整琥珀、整塊朱砂,取其氣,不取其質,自無流弊。


疳積一證,鞠通先生謂疳者干也,干生於濕,與內傷飲食痙同一病因。


夫干生於濕,病之所由起也,而濕已成干,病之所至極也。


在濕未成干時,用資生、枳朮等丸,疏補中焦,頗為合拍,仿古人以樂侑食之義,食後擊鼓,鼓動脾陽,使之運化,又以意治病之法。


其有因肥甘濃味太過,釀生濕熱疳蟲者,宜加苦寒辛酸,如連、梅、川椒、史君之類。


若濕已成疳,則不獨苦寒殺蟲,重傷脾胃,不宜誤用,即資生等丸,亦嫌剛燥耗液,惟都中相傳一方,溫潤補脾,辛潤通絡,一通一補,相需成功,最為妙法。


都中方以全蠍三錢,去毒,烘乾為末,每用精牛肉四兩,作肉團數枚,加蠍末少許,蒸熟令兒逐日食之,以蠍末完為度。


夫蠍色青屬木,善竄而疏土,其性陰,兼通陰絡,疏脾郁之久病在絡者最良。


然其性?悍,不宜獨用。


牛肉甘溫,最善補土。


牛肉得全蠍而愈健,全蠍得牛肉而不悍,補脾之體,運脾之用,所以治疳積有殊功。


一味雞金散亦最妙。


又華陰李孝廉方,用大棗百十枚,去核,象核之大小,實以生軍,面裹煨熟,搗為丸,如棗核大,每服七丸,日再服,神效。


此亦一通一補,潤而不燥者也。


按:此二方,不獨治疳積有功,凡類於疳積者,旁通觸類,實開無限法門。


西學謂小兒疳積,乃吸液管受病。


吸液管者,吸?食物之精液管也,千支百派,散布大腸夾膜之間,食後少頃,內有精液,始見如白絲然,夾膜有小核甚多,即吸管疊積而成,一切吸管,附近脊處,乃合為一,名曰精液總管,附脊骨而上,至頸骨第七節即屈轉而下,左入頸手回血會管,直達於心。


小兒疳積,乃液管凝大閉塞不通,故多食猶瘠。


按:此與鞠通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樓主| 發表於 2013-1-15 06:35:5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精靈 於 2013-1-16 03:17 編輯

用藥大要論

 

《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草木雖微,其氣味有陰陽之分,體質有剛柔之別,一物一太極也。


古人論藥性,多言氣味,少言體質。


蓋以地之剛柔,即天之陰陽所化,言陰陽而剛柔即在其中。


後人不悟此理,每每誤用。


春山先生謂病有燥濕,藥有燥潤。


凡體質柔軟,有汁有油者,皆潤;


體質干脆,無汁無油者,皆燥。


然潤有辛潤、溫潤、平潤、涼潤、寒潤之殊,燥有辛燥、溫燥、熱燥、平燥、涼燥、寒燥之異,又有微潤、甚潤、微燥、甚燥之不同。


大抵潤藥得春、秋、冬三氣者多,得夏氣者少;


燥藥得夏、秋、冬三氣者多,得春氣者少。


燥藥得天氣多,故能治濕;


潤藥得地氣多,故能治燥。


藥未有不偏者也,以偏救偏,故名曰藥。


試舉其大略言之,辛潤如杏仁、牛蒡、桔梗、葛根、細辛、前胡、防風、青蒿、紫菀、百部、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茺蔚子、白芷、鮮石菖蒲、遠志、鮮鬱金、蜀漆、僵蠶、芥子、萊菔子、蘇子、薤白、生薑、豆豉、蔥白、芹菜汁、韭汁之類。


溫潤如黨參、高麗參、黃 、甜冬朮、蓯蓉、枸杞、山萸、菟絲、蘆巴、巴戟天、桑椹、金櫻子、五味子、桂圓、大棗、胡桃、鹿茸、鹿角、鹿膠、羊腎、海參、淡菜、紫河車、坎氣之類。


大抵溫潤一類,氣溫,得天氣多,質潤,得地氣多,受氣比他類較全,且味多帶甘,秉土之正味,治陰陽兩虛者,頗為合拍。


平潤如南北沙參、東洋參、熟地、首烏、芍藥、玉竹、百合、沙苑、柏子仁、酸棗仁、甜杏仁、冬瓜仁、麻仁、亞麻仁、黑脂麻、烏梅、蜂蜜、飴糖、阿膠、燕窩、豬膚、鴨湯、人乳之類。


涼潤如乾地黃、元參、天麥冬、西洋參、鮮石斛、女貞子、銀花、菊花、鮮桑葉、蒲公英、知母、荷葉、竹瀝、竹茹、竹葉、淡竹葉、蘆根、白茅根、懷牛膝、川貝母、枇杷葉、栝蔞、花粉、海藻、昆布、柿霜、紫草、白薇、梨、藕、蔗汁、荸薺汁、露水、龜板、鱉甲、牡蠣、決明、文蛤、海浮石、童便之類。


寒潤如石膏、鮮地黃、犀角、羚羊角、蚌水、豬膽汁之類。


辛燥如羌獨活、蘇葉、荊芥、薄荷、藿香、佩蘭、香薷、木香、香附、麻黃、桂枝、牽牛、芫花之類。


溫燥如蒼朮、厚朴、半夏(半夏雖燥,其質尚滑)、南星、蔻仁、砂仁、益智仁、破故紙、山楂、青陳皮、檳榔之類。


燥熱如附子、肉桂、乾薑(肉桂、桂枝、乾薑質雖微潤,究竟氣濃)、炮薑、吳萸、椒目之類。


平燥如茯苓、琥珀、通草、苡仁、扁豆、山藥(山藥體微燥,而精尚多)、甘草、神麯、炒穀芽、豬苓、澤瀉、川牛膝、萆?、茵陳、防己、豆卷、蠶砂、車前子、海金沙(車前子精汁頗多,但其性走泄。


海金沙質微燥。


二者在利水藥中,尚不甚傷陰)。


之類。


涼燥如連翹、梔子、霜桑葉、丹皮、地骨皮、釵石斛、滑石、寒水石、柴胡、升麻、蟬蛻、鉤藤、槐米、枳殼、枳實、葶藶子之類。


寒燥如黃連、黃芩、黃柏、木通、苦參、金鈴子、龍膽草、大黃、元明粉、大戟、甘遂之類。


本草體質,大略如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
 樓主| 發表於 2013-1-16 03:18:06 | 只看該作者

然既詳其體質,又須辨其氣味。


大抵氣薄者多升、多開;


味濃者多降、多闔。


辛甘發散為陽,主升;


酸苦通泄為陰,主降。


溫者多開,寒者多闔。


瀉者多開,補者多闔。


辛苦、辛酸之味多開,酸鹹之味多闔。


辛能散、能潤,又能通津行水;


苦能燥、能堅,又能破泄。


酸能收之;


咸能軟之,又能凝之;


甘得土之正味(甘藥皆無毒),同開則開,同闔則闔,緩中之力獨多;


淡得天之全氣(淡薄無味象天,寓有清肅之燥氣,故功專滲濕),上升於天,下降於泉,滲濕之功獨勝。


若夫水族,如龜板、鱉甲諸品,稟乾剛之氣,得坎水之精,體剛質柔,味鹹而淡,能攻堅軟堅,能燥濕清熱,能滋陰潛陽,一藥三用,陰虛夾濕熱者、血燥結塊者,用之尤宜。


獨是草木受氣多偏,味難純一,一藥多兼數味,或先苦後辛、後甘,或先甘後辛、後苦,總以味偏勝者為主,味居後者為真,但須平昔親嘗,方能不誤。


春山先生從邵子元運之說,謂古今藥性,未能畫一,如今之元會世運,正當燥火司天,故燥病獨多,萬物亦從之而變燥,金味辛,火味苦,故藥味多變苦辛。


愚按:元運之說,似難盡憑,而地氣不同確有可據。


如論中所辨麥冬本甘,今甘中帶辛,杭產者辛味猶少,川產者辛味較多。


釵斛本淡,今霍山產者,地近中州,味仍甘淡,川產者,味淡微苦,廣西、雲南產者,味純苦而不甘,以廣西、雲南居中州西南之邊陲,得燥火之氣獨勝也。


所辨實皆不爽,不獨時地不同,即種植亦異。


如高麗人參,氣本微濕,今用硫黃拌種,則溫性較勝。


如此類推,不可枚舉。


至用藥之法,須知用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
 樓主| 發表於 2013-1-16 03:18:57 | 只看該作者

醫者,意也。


以意治病,是最上一乘,不得已而用藥,已落二乘,然無情之藥,以有知之意,用之則靈。


古法用藥如用兵,用兵有戰有守,有奇有正,用藥亦然。


夫以天地之氣,猶橐龠之開闔,營運不息,故能化生萬物,在人則不能,故其機一停則病,一偏亦病,一息則死。


六氣之中,寒濕偏於闔;


燥、火偏於開;


風無定體,兼寒、濕則闔,兼燥、火則開;


暑有熱有濕,偏於熱者多開,偏於濕者多闔。


用藥治病,開必少佐以闔,闔必少佐以開,升必少佐以降,降必少佐以升,或正佐以成輔助之功,或反佐以作向導之用,陰陽相須之道,有如此者。


燥病治以潤,不妨佐以微苦,以微苦屬火,火能勝金也;


濕病治以燥,不如治以淡,以淡味得天之燥氣,功專滲濕也。


更有病純者藥純,病雜者藥雜(如瀉心、黃連諸湯是也)。


有病雖雜而出於一源,則立方要有專主;有病雖純而夾以他病,則立方要有變通。


燥病須防其夾濕,濕病須防其化燥。


觀其已往,以治其現下;


治其現下,須顧其將來。


表裡、寒熱、虛實,固當分明;標本、先後、重輕,尤宜權變。


燥病當用膏滋,濕病當用丸散。


燥病夾濕,潤藥用炒,或用水丸;


濕病化燥,燥藥用蒸,或用蜜丸。


欲其速行,則用湯藥,取湯以蕩之之義;


欲其緩化,則用丸藥,取丸以緩之之義。


至於煎法,亦當用意。


如陰液大虧,又夾痰涎,則濁藥輕煎,取其流行不滯(如地黃飲子是也)。


如熱在上焦,法宜輕蕩,則重藥輕泡,取其不犯下焦(如大黃黃連瀉心湯是也)。


如上熱下寒,則寒藥淡煎,溫藥濃煎,取其上下不礙(如煎附子瀉心湯法)。或先煎以濃其汁,或後煎以取其氣,或先煎取其味濃而緩行,或後煎取其氣薄而先至(如大承氣湯,先煎大黃、枳實、厚朴,後下芒硝是也)。


欲其速下,取急流水;欲其緩中,用甘瀾水(即千揚水,如煎大半夏湯法)。


欲其上升外達,用武火;欲其下降內行,用文火。


或藥後啜薄粥,助藥力以取汗(如服桂枝湯法)。


或先食後藥,助藥性之上升。


種種治法,非參以意不可。


試觀仲景先師,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皆有真意存乎其間。


學人以意會意,自有心得。


此不過論其大略而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0#
 樓主| 發表於 2013-1-16 03:19:47 | 只看該作者

醫宜識字論

 

古人造字,不外形、聲。


形聲,陰陽之道也。


然形、聲又各有陰陽。


聲有四:平、上、去、入。


平,聲之陽也;


上、去、入皆仄,仄,聲之陰也。


以形言之,伏羲畫卦,一畫開天則為一(一音奇,奇以象陽,數之始也),一畫豎之則為 ,( 音袞,上下通也。)左右倚之,止, 而識之也。)曲之則為乙,(乙音軋,乙乙,難出之貌。)一,象天陽也。


??,天氣下降於地為重濁之象也。


先?後??,氣以生形,陽統陰也。


??繼以?,形隨乎氣,陰承陽也;


???左右各自位置,陰陽對待之道也;


???左右不相離,陰陽互根之道也。


??合而為人,合謂之抱,又謂之交。


抱者,負陰抱陽之義;


交者地天交泰之義。


觀人字字義,而人之陰陽可知矣。


試以人之外形言之。


鼻為中土,鼻下名人中,人中以上,鼻、目、耳皆偶竅;


人中以下,口奇竅。


偶屬陰,奇屬陽,陰上陽下,地天泰也。


頭項以下,乳偶竅;


臍、前陰、後陰奇竅。


男子前陰,內偶竅,外奇竅;


女子前陰,內外皆偶竅,亦地天交泰也。


外形既如此,而人所以生之之理,不從可想乎?


夫人在天中,而附於地上,故後天胃氣為最重。


胃主地氣,為倉稟之官,為人身氣血生化之本,故胃之為言匯也,胃從田,田乃五穀所匯而生之者也。


又胃者衛也,布??穀氣,衛外而為固也。


經故曰:四時百病,胃氣為本,脾為堤防之土,乃散輸胃中水穀之精氣,以傳於肺者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1#
 樓主| 發表於 2013-1-16 03:20:17 | 只看該作者

故脾從卑,卑者由下申上之義。


又脾者裨也,裨助胃氣以散精者也。


肺從市,市,從─從?,象天氣降於地,而上下貫通者也;從?(?,凶去聲)。


?,空也,象肺輕虛之體也。


又肺者沛也,敷布水精行於臟腑,沛然而莫御也。


心從、從??。


夫─???,方以直,??圓而神,字雖萬變,未有能外─??以架構之者。


人心虛靈圓妙,故出乎─???之外,而從?從??,即圓而神之義也。


又心為身之主,故從?。


心善思,陸士衡文賦曰:思????其若抽,故從?。


又心者新也,神明變化而日新也。


又心屬火,小篆嘗言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字耳!


蓋火下交於水為既濟,故顛倒之以見陰陽調燮之妙。


考五臟惟心有包絡,蓋以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不受邪,故有包絡以為外衛。


曰包絡者,即心外之脂膜,形如油網,包裹而散絡於心者也。


肝從干,干,從二從?,二偶數,偶以象陰,而貫通於上下者也。


然肝雖屬藏血之陰臟,而在五行屬木,肝者干也,如木之有干有枝也。


木於時為春,後天震巽之木,居東方而主生氣。


巽上坤下為觀,觀之義,崇陽而抑陰也;


上坤下震為復,復之義,見陰必從陽轉也。


故治肝以不伐生氣為上。


腎,水也,腎陰上交於心為既濟,故腎字從臣從又,心為君主,臣所以輔君也。


又手也,扶佑君主之義也。


又腎者神也,妙萬物而為言也。


腎者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也。


《甲乙經》曰:腎者引也,引氣通於骨髓者也。


臟象如此,腑象可知。


腑如府庫之府,主聚而散焉者也。


胃為六腑之一,前論五臟,先言胃者,以胃為後天化生之原也;


論五臟首言脾者,以地氣必上騰,天氣乃下降,地天交泰之義也。


他如大腸屬金,為肺之腑;


小腸屬火,為心之腑。


人納水穀,脾化精微之氣以上升,小腸化糟粕,傳於大腸而下降。


腸者暢也,通暢胃中之氣也。


三焦屬火,為心包絡之腑,焦從火,熱也,滿腔熱氣布,能通調水道,下出而為溺者也。


膽屬木,為肝之腑,膽從詹,人之勇怯,於此詹之。


又膽者擔也,有擔量,方足以任天下之事,故經謂十一經皆取決於膽,又謂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蓋以人之勇怯、擔量、決斷,皆生於氣,肝膽屬木,主仁而又主生氣,仁之至者,義自盡也。


膀胱屬水,為腎之腑,膀者旁也,胱者光也,謂其得三焦之氣化,則津液旁達,而肌膚光澤也。


此六腑字義與命名,又各有精義者也。


余故曰:醫宜識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2#
 樓主| 發表於 2013-1-16 03:21:54 | 只看該作者

 

蕉影蔽窗,荷香滿院,呂君伯仁叩關而入,袖書一卷,曰:此名石孝廉芾南先生之《醫盧扁之奧,下秉高曾祖父之傳,負洞垣一方之識,笑刻舟求劍之愚,爰乃萃其所蘊,泐成是書,持論明通,存心忠濃,洵屬醫林之寶筏,壽世之慈航也。


重為參校。


以公同人。


光緒十七年季夏後學華亭張聲馳謹跋


奎不敏,業醫三十年,讀書不多,而又僻處於鄉,無所聞見,未嘗不慚且懼也。


日遇朱雨笙茂才,亦。


因慫恿付梓,以公諸世,而綴數語於篇末云!


咸豐十一年歲次辛酉孟夏月鄉愚弟周秉奎頤貞頓首拜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3#
 樓主| 發表於 2013-1-16 03:23:22 | 只看該作者

本書上傳完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14:44 , Processed in 1.26563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