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4648|回復: 235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皇極經世觀物篇】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0-26 16:24: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皇極經世觀物篇

 
郭彧 點校 (以《道藏》本爲底本,參以《四庫全書》本)


物之大者,無若天地,然而亦有所盡也。

 

天之大,陰陽盡之矣;地之大,剛柔盡之矣。

 

陰陽盡而四時成焉;剛柔盡而四維成焉。


夫四時四維者,天地至大之謂也。

 

凡言大者,無得而過之也。

 

亦未始以大爲自得,故能成其大。

 

豈不謂至偉至偉者欤?


天生于動者也;地生于靜者也。

 

一動一靜交,而天地之道盡之矣。


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

 

一陰一陽交而天之用盡之矣。


靜之始則柔生焉,靜之極則剛生焉。

 

一柔一剛交而地之用盡之矣。


動之大者謂之太陽,動之小者謂之少陽,靜之大者謂之太陰,靜之小者謂之少陰。


太陽爲日,太陰爲月,少陽爲星,少陰爲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體盡之矣。


太柔爲水,太剛爲火,少柔爲土,少剛爲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體盡之矣。


日爲暑,月爲寒,星爲晝,辰爲夜。暑寒晝夜交而天之變盡之矣。


水爲雨,火爲風,土爲露,石爲雷。雨風露雷交而地之化盡之矣。


暑變物之性,寒變物之情,晝變物之形,夜變物之體。

 

性情形體交而動植之感盡之矣。

 

雨化物之走,風化物之飛,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

 

走飛草木交而動植之應盡之矣。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1 龍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25:07 | 只看該作者

走,感暑而變者性之走也;感寒而變者情之走也;感晝而變者形之走也;感夜而變者體之走也。


飛,感暑而變者性之飛也;感寒而變者情之飛也;感晝而變者形之飛也;感夜而變者體之飛也。


草,感暑而變者性之草也;感寒而變者情之草也;感晝而變者形之草也;感夜而變者體之草也。


木,感暑而變者性之木也;感寒而變者情之木也;感晝而變者形之木也;感夜而變者體之木也。


性,應雨而化者走之性也;應風而化者飛之性也;應露而化者草之性也;應雷而化者木之性也。


情,應雨而化者走之情也;應風而化者飛之情也;應露而化者草之情也;應雷而化者木之情也。


形,應雨而化者走之形也;應風而化者飛之形也;應露而化者草之形也;應雷而化者木之形也。

 

體,應雨而化者走之體也;應風而化者飛之體也;應露而化者草之體也;應雷而化者木之體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25:22 | 只看該作者

性之走善色,情之走善聲,形之走善氣,體之走善味。

 

性之飛善色,情之飛善聲,形之飛善氣,體之飛善味。

 

性之草善色,情之草善聲,形之草善氣,體之草善味。

 

性之木善色,情之木善聲,形之木善氣,體之木善味。


走之性善耳,飛之性善目,草之性善口,木之性善鼻。

 

走之情善耳,飛之情善目,草之情善口,木之情善鼻。

 

走之形善耳,飛之形善目,草之形善口,木之形善鼻。

 

走之體善耳,飛之體善目,草之體善口,木之體善鼻。


夫人也者,暑寒晝夜無不變,雨風露雷無不化,性情形體無不感,走飛草木無不應。

 

以目善萬物之色,耳善萬物之聲,鼻善萬物之氣,口善萬物之味。

 

靈于萬物,不亦宜乎。


人之所以能靈于萬物者,謂其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

 

聲色氣味者,萬物之體也。

 

目耳口鼻者,萬人之用也。


體無定用,惟變是用。

 

用無定體,惟化是體。

 

體用交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備矣。

 

然則天亦物也,聖亦人也。


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百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萬物之物,有億物之物,有兆物之物。

 

爲兆物之物,豈非人乎!


有一人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萬人之人,有億人之人,有兆人之人。

 

爲兆人之人,豈非聖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25:32 | 只看該作者

是知人也者,物之至者也。

 

聖也者,人之至者也。

 

物之至者始得謂之物之物也。

 

人之至者始得謂之人之人也。

 

夫物之物者,至物之謂也。

 

人之人者,至人之謂也。

 

以一至物而當一至人,則非聖人而何?

 

人謂之不聖,則吾不信也。

 

何哉?謂其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物觀萬物,一世觀萬世者焉。

 

又謂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功,身代天事者焉。

 

又謂其能以上順天時,下應地理,中徇物情,通盡人事者焉。

 

又謂其能以彌綸天地,出入造化,進退今古,表裏時事者焉。


噫,聖人者,非世世而效聖焉。吾不得而目見之也。

 

雖然吾不得而目見之,察其心,觀其迹,探其體,潛其用,雖億萬千年亦可以理知之也。


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別有天地萬物,異乎此天地萬物。”

 

則吾不得而知之也。

 

非唯吾不得而知之也,聖人亦不得而知之也。

 

凡言知者,謂其心得而知之也。

 

言言者,謂其口得而言之也。

 

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惡得而言之乎?

 

以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謂妄知也。

 

以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謂妄言也。

 

吾又安能從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25:43 | 只看該作者

《易》曰:“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所以謂之理者,物之理也。

 

所以謂之性者,天之性也。

 

所以謂之命者,處理性者也。

 

所以能處理性者,非道而何?

 

是知道爲天地之本,天地爲萬物之本。

 

以天地觀萬物,則萬物爲萬物,以道觀天地,則天地亦爲萬物。


道之道盡之于天矣,天之道盡之于地矣,天地之道盡之于萬物矣,天地萬物之道盡之于人矣。

 

人能知其天地萬物之道所以盡于人者,然後能盡民也。


天之能盡物,則謂之曰昊天。

 

人之能盡民,則謂之曰聖人。

 

謂昊天能異乎萬物,則非所以謂之昊天也。

 

謂聖人能異乎萬民,則非所以謂之聖人也。

 

萬民與萬物同,則聖人固不異乎昊天者矣。

 

然則聖人與昊天爲一道,聖人與昊天爲一道,則萬民與萬物亦可以爲一道。

 

一世之萬民與一世之萬物亦可以爲一道,則萬世之萬民與萬世之萬物亦可以爲一道也。

 

明矣。


夫昊天之盡物,聖人之盡民,皆有四府焉。

 

昊天之四府者,春夏秋冬之謂也。

 

陰陽升降于其間矣。

 

聖人之四府者,《易》、《書》、《詩》、《春秋》之謂也。

 

《禮》、《樂》汙隆于其間矣。

 

春爲生物之府,夏爲長物之府,秋爲收物之府,冬爲藏物之府。

 

號物之庶謂之萬,雖曰萬之又萬,其庶能出此昊天之四府者乎?

 

《易》爲生民之府,《書》長民之府,《詩》爲收民之府,《春秋》爲藏民之府。

 

號民之庶謂之萬,雖曰萬之又萬,其庶能出此聖人之四府者乎?

 

昊天之四府者,時也。

 

聖人之四府者,經也。

 

昊天以時授人,聖人以經法天。

 

天人之事,當如何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25:53 | 只看該作者

觀春則知《易》之所存乎?

 

觀夏則知《書》之所存乎?

 

觀秋則知《詩》之所存乎?

 

觀冬則知《春秋》之所存乎?


《易》之《易》者,生生之謂也。

 

《易》之《書》者,生長之謂也。

 

《易》之《詩》者,生收之謂也。

 

《易》之《春秋》者,生藏之謂也。


《書》之《易》者,長生之謂也。

 

《書》之《書》者,長長之謂也。

 

《書》之《詩》者,長收之謂也。

 

《書》之《春秋》者,長藏之謂也。


《詩》之《易》者,收生之謂也。

 

《詩》之《書》者,收長之謂也。

 

《詩》之《詩》者,收收之謂也。

 

《詩》之《春秋》者,收藏之謂也。


《春秋》之《易》者,藏生之謂也。

 

《春秋》之《書》者,藏長之謂也。

 

《春秋》之《詩》者,藏收之謂也。

 

《春秋》之《春秋》者,藏藏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26:05 | 只看該作者

生生者修夫意者也,生長者修夫言者也,生收者修夫象者也,生藏者修夫數者也。


長生者修夫仁者也,長長者修夫禮者也,長收者修夫義者也,長藏者修夫智者也。


收生者修夫性者也,收長者修夫情者也,收收者修夫形者也,收藏者修夫體者也。


藏生者修夫聖者也,藏長者修夫賢者也,藏收者修夫才者也,藏藏者修夫術者也。


修夫意者三皇之謂也,修夫言者五帝之謂也,修夫象者三王之謂也,修夫數者五伯之謂也。


修夫仁者有虞之謂也,修夫禮者夏禹之謂也,修夫義者商湯之謂也,修夫智者周發之謂也。


修夫性者文王之謂也,修夫情者武王之謂也,修夫形者周公之謂也,修夫體者召公之謂也。


修夫聖者秦穆之謂也,修夫賢者晉文之謂也,修夫才者齊桓之謂也,修夫術者楚莊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26:16 | 只看該作者

皇帝王伯者,《易》之體也。虞夏商周者,《書》之體也。

 

文武周召者,《詩》之體也。秦晉齊楚者,《春秋》之體也。


意言象數者,《易》之用也。

 

仁義禮智者,《書》之用也。

 

性情形體者,《詩》之用也。

 

聖賢才術者,《春秋》之用也。


用也者,心也。

 

體也者,迹也。

 

心迹之間有權存焉者,聖人之事也。


三皇同意而異化,五帝同言而異教,三王同象而異勸,五伯同數而異率。

 

同意而異化者必以道。

 

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歸之,故尚自然。

 

夫自然者,無爲無有之謂也。

 

無爲者,非不爲也,不固爲者也,故能廣。

 

無有者,非不有也,不固有者也,固能大。

 

廣大悉備,而不固爲固有者,其唯三皇乎?

 

是故知能以道化天下者,天下亦以道歸焉。

 

所以聖人有言曰:“我無爲,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

 

其斯之謂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26:30 | 只看該作者

三皇同仁而異教化,五帝同禮而異教,三王同義而異勸,五伯同智而異率。

 

同禮而異皆者必以德。

 

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歸之,故尚讓。

 

夫尚讓也者,先人後己之謂也。

 

以天下授人而不爲輕,若素無之也。

 

受人之天下而不爲重,若素有之也。

 

若素無素有者,謂不己無己有之也。

 

若己無己有,則舉一毛以取與于人,猶有貪鄙之心生焉,而況天下者乎?

 

能知其天下之天下非己之天下者,其唯五帝乎?

 

是故能以德教天下者,天下亦以德歸焉。

 

所以聖人有言曰:“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其斯之謂欤?


三皇同性而異化,五帝同情而異教,三王同形而異勸,五伯同體而異率。

 

同形而異勸者必以功。以功勸民者,民亦以功歸之,故尚政。

 

夫政也者,正也,以正正夫不正之謂也。

 

天下之正莫如利民焉,天下之不正莫如害民焉。

 

能利民者正,則謂之王矣。能害民者不正,則謂之賊矣。

 

以利除害,安有去王耶?以王去賊,安有弑君耶?是故知王者,正也。

 

能以功正天下之不正者,天下亦以功歸焉。

 

所以聖人有言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其斯之謂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26:42 | 只看該作者

三皇同聖而異化,五帝同賢而異教,三王同才而異勸,五伯同術而異率。

 

同術而異率者必以力。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歸之,故尚爭。

 

夫爭也者,爭夫利者也。

 

取與利不以義,然後謂之爭。

 

小爭交以言,大爭交以兵。

 

爭夫強者也,猶借夫名也者,謂之曲直。

 

名也者,命物正事之稱也。

 

利也者,養人成務之具也。

 

名不以仁,無以守業。

 

利不以義,無以居功。

 

名不以功居,利不以業守,則亂矣,民所以必爭之也。

 

五伯者,借虛名以爭實利者也。

 

帝不足則王,王不足則伯,伯又不足則夷狄矣。

 

若然則五伯不謂無功于中國,語其王則未也。

 

過夷狄則遠矣。

 

周之東遷,文武之功德于是乎盡矣。

 

猶能維持二十四君。

 

王室不絕如線,夷狄不敢屠害中原者,由五伯借名之力也。

 

是故知能以力率天下者,天下亦以力歸焉。

 

所以聖人有言曰:“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爲于大君。”其斯之謂欤?


夫意也者盡物之性也,言也者盡物之情也,象也者盡物之形也,數也者盡物之體也。

 

仁也者盡人之聖也,禮也者盡人之賢也,義也者盡人之才也,智也者盡人之術也。


盡物之性者謂之道,盡物之情者謂之德,盡物之形者謂之功,盡物之體者謂之力。

 

盡人之聖者謂之化,盡人之賢者謂之教,盡人之才者謂之勸,盡人之術者謂之率。


道德功力者,存乎體者也。

 

化教勸率者,存乎用者也。

 

體用之間有變存焉者,聖人之業也。

 

夫變也者,昊天生萬物之謂也。

 

權也者,聖人生萬民之謂也。

 

非生物生民,而得謂之權變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26:52 | 只看該作者

善化天下者,止于盡道而已。

 

善教天下者,止于盡德而已。

 

善勸天下者,止于盡功而已。


善率天下者,止于盡力而已。


以道德功力爲化者,乃謂之皇矣。

 

以道德功力爲教者,乃謂之帝矣。

 

以道德功力爲勸者,乃謂之王矣。

 

以道德功力爲率者,乃謂之伯矣。


以化教勸率爲道者,乃謂之《易》矣。

 

以化教勸率爲德者,乃謂之《書》矣。

 

以化教勸率爲功者,乃謂之《詩》矣。

 

以化教勸率爲力者,乃謂之《春秋》矣。


此四者,天地始則始焉,天地終則終焉。

 

始終隨乎天地者也。


夫古今者,在天地間猶旦暮也。

 

以今觀今,則謂之今矣;以後觀今,則今亦謂之古矣。

 

以今觀古,則謂之古矣;以古自觀,則古亦謂之今矣。

 

是知古亦未必爲古,今亦未必爲今。

 

皆自我而觀之也。

 

安知千古之前萬古之後,其人不自我而觀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27:15 | 只看該作者

若然,則皇帝王伯者,聖人之時也;《易》、《書》、《詩》、《春秋》者,聖人之經也。

 

時有消長;經有因革。

 

時有消長,否、泰盡之矣;經有因革,損、益盡之矣。

 

否、泰盡而體、用分;損、益盡而心、迹判。

 

體與用分,心與迹判,聖人之事業于是乎備矣。

 

所以,自古當世之君天下者,其命有四焉。

 

一曰正命;二曰受命;三曰改命;四曰攝命。

 

正命者,因而因者也;受命者因而革者也;改命者革而因者也;攝命者革而革者也。

 

因而因者長而長者也;因而革者長而消也;革而因者消而長也;革而革者消而消也。

 

革而革者,一世之事業也;革而因者,十世之事業也;因而革者,百世之事業也;因而因者,千世之事業也。

 

可以因則因,可以革則革者,萬世之事業也。

 

一世之事業者,非五伯之道而何?

 

十世之事業者,非三王之道而何?

 

百世之事業者,非五帝之道而何?

 

千世之事業者,非三皇之道而何?

 

萬世之事業者,非仲尼之道而何?

 

是知,皇帝王伯者命世之謂也;仲尼者不世之謂也。

 

仲尼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如是則何止于百世而已哉!億千萬世皆可得而知之也。


人皆知仲尼之爲仲尼,不知仲尼之所以爲仲尼。

 

不欲知仲尼之所以爲仲尼則已,如欲必知仲尼之所以爲仲尼,則舍天地將奚之焉?


人皆知天地之爲天地,不知天地之所以爲天地。

 

不欲知天地之所以爲天地則已,如其必欲知天地之所以爲天地,則舍動靜將奚之焉?

夫一動一靜者,天地至妙者欤?

 

夫一動一靜之間者,天地人至妙至妙者欤?

 

是故知仲尼之所以能盡三才之道者,謂其行無轍迹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27:31 | 只看該作者

孔子贊《易》自羲、軒而下,序《書》自堯、舜而下,刪《詩》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

 

自羲、軒而下,祖三皇也。

 

自堯、舜而下,宗五帝也。

 

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

 

自桓、文而下,孫五伯也。

 

祖三皇,尚賢也。

 

宗五帝,亦尚賢也。

 

三皇尚賢以道,五帝尚賢以德。

 

子三王,尚親也。

 

孫五伯,亦尚親也。

 

三王尚親以功,五伯尚親以力。

 

嗚呼,時之既往億萬千年,時之未來亦億萬千年,何祖宗之寡而子孫之多耶?

 

此所以重贊堯、舜,至禹曰:“禹,吾無間然矣。”

 

仲尼後禹千五百余年,今之後仲尼又千五百余年,雖不敢比德仲尼,上贊堯、舜、禹,豈不敢如孟子上贊仲尼乎?

人謂仲尼惜乎無土,吾獨以爲不然。

 

匹夫以百畝爲土,大夫以百裏爲土,諸侯以四境爲土,天子以四海爲土,仲尼以萬世爲土。

 

若然則孟子言自生民以來,未有有如夫子,斯亦不爲之過矣。

 

夫人不能自富,必待天與其富然後能富。

 

人不能自貴,必待天與其貴然後能貴。

 

若然則富貴在天也,不在人也。

 

有求而得之者,有求而不得者矣。

 

是系乎天者也。

 

功德在人也,不在天也。

 

可修而得之,不修則不得。

 

是非系乎天也,系乎人者也。

 

夫人之能求而得富貴者,求其可得者也。

 

非其可得者,非所以能求之也。

 

昧者不知,求而得之,則謂其己之能得也,故矜之;求而不得,則謂其人之不與也,故怨之。

 

如知其己之所以能得,人之所以能與,則天下安有不知量之人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27:50 | 只看該作者

天下至富也,天子至貴也,豈可妄意求而得之也。

 

雖然,天命亦未始不由積功累行,聖君艱難以成之,庸君暴虐以壞之。

 

是天欤?

是人欤?

是人欤?

是知人作之咎,固難逃已。

 

天降之災,禳之奚益?

積功累行,君子常分,非有求而然也。

 

有求而然者,所以謂利乎仁者也。

 

君子安有余事于其間哉!

 

然而有幸與不幸者,始可語命也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28:05 | 只看該作者

夏禹以功有天下,夏桀以虐失天下

 

殷湯以功有天下,殷纣以虐失天下;

 

周武以功有天下,周幽以虐失天下。

 

三者雖時不同,其成敗之形一也。

 

平王東遷,無功以複王業;

 

赧王西走,無虐以喪王室。

 

威令不逮一小國,諸侯仰存于五伯而已。

 

此又奚足道哉!

 

但時無真王者出焉。

 

雖有虛名,與杞宋其誰曰少異?

 

是時也。

 

《春秋》之作不亦宜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28:36 | 只看該作者

仲尼修經周平王之時,《書》終于晉文侯,《詩》列爲王國風,《春秋》始于魯隱公,《易》盡于未濟卦。

 

予非知仲尼者,學爲仲尼者也。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出自諸侯,天子之重去矣。

 

宗周之功德自文、武出,而出自幽、厲,文、武之基息矣。

 

由是犬戎得以侮中國。

 

周之諸侯非一,獨晉能攘去戎狄,徒王東都洛邑,用存王國,爲天下伯者之唱,秬鬯圭攢之所錫,其能免乎?

 

《傳》稱子貢欲去魯告朔之餼羊,孔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是知名存實亡者,猶愈于名實俱亡者矣。

 

禮雖廢而羊存,則後世安知無不複行禮者矣。

 

晉文公尊王,雖用虛名,猶能力使天下諸侯知周有天子,而不敢以兵加之也。

 

及晉之喪也,秦由是敢滅周。

 

斯愛禮之言,信不誣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28:44 | 只看該作者

齊景公嘗一日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是時也,諸侯僭天子,陪臣執國命,祿去公室,政出私門。

 

景公自不能上奉周天子,欲其臣下奉己,不亦難乎?

 

厥後齊祚卒爲田氏所移。

 

夫齊之有田氏者,亦猶晉之有三家也。

 

晉之有三家,亦猶周之有五伯也。

 

韓、趙、魏之于晉也,既立其功,又分其地,既卑其主,又奪其國。

 

田氏之于齊也,既得其祿,又專其政,既殺其君,又移其祚。

 

其如天下之事,豈無漸乎?履霜之戒,甯不思乎?

 

《傳》稱王者往也。能往天下者可以王矣。

 

周之衰也,諸侯不朝天子久矣。

 

及楚預中國會盟,仲尼始進爵爲之子,其于僭王也,不亦陋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28:54 | 只看該作者

夫以力勝人者,人亦以力勝之。

 

吳嘗破越而有輕楚之心,及其破楚又有驕齊之志,貪婪攻取,不顧德義,侵侮齊晉,專以夷狄爲事,遂複爲越所滅。

 

越又不監之,其後複爲楚所滅。

 

楚又不監之,其後複爲秦所滅。

 

秦又不監之,其後複爲漢所伐。

 

恃強淩弱,與豺狼何以異乎?

 

非所以謂中國義理之師也,宋之爲國也,爵高而力卑者乎?

 

盟不度德,會不量力,區區與諸侯並驅中原,恥居其後。

 

其于伯也,不亦難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29:04 | 只看該作者

周之同姓諸侯而克永世者,獨有燕在焉。

 

燕處北陸之地,去中原特遠,苟不隨韓、趙、魏、齊、楚較利刃,爭虛名,則足以養德待時,觀諸侯之變。

 

秦雖虎狼,亦未易加害。

 

延十五、六年後,天下事未可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2-10-26 16:29:22 | 只看該作者

中原之地方九千,古不加多而今不加少。

 

然而有祚長祚短地大地小者,攻守異故也。

 

自三代以降,漢、唐爲盛,秦界于周、漢之間矣。

 

秦始盛于穆公,中于孝公,終于始皇。

 

起于西夷,遷于岐山,徒于鹹陽。

 

兵犢宇內,血流天下,並吞四海,庚革古今。

 

雖不能比德三代,非晉、隋可同年而語也。

 

其祚之不永,得非用法太酷,殺人之多乎?

 

所以仲尼序《書》終于《秦誓》一事,其旨不亦遠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5 15:13 , Processed in 0.12499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