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158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09:40:3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3-經文講義-睽卦-疏述-82


宗主疏述古來字義。


往往一字概多義。


以字少也。


後人因方音不同。


誤寫甚眾。


遂由一增為三四。


字音既異。


為用亦殊。


考其原來。


固仍可通。


如還。


返。


猶。


又。


何。


曷。


烏。


惡之類。


皆一字所分化。


何與曷。


聲之別也。


烏與惡。


寫之訛也。


還返猶又。


皆聲音以方而殊。


原同義也。


睽卦之睽。


亦與瞿矍同出。


如睽睽驚視?。


或作瞿瞿或作矍矍。


實由音之轉。


而加增一字以便于讀耳。


方土之音。


各地不一。


如何與胡。


有讀同吳者。


其。


之。


居。


哉。


亦有讀為一音者。


于是字以音多。


義以讀異。


實固無別也。


震卦視矍矍。


即驚視之狀。


與睽睽正同。


為震中互蹇。


有險阻之象。


睽以火澤背馳。


亦惶惑之情。


故字從目。


言其中動于心。


外顯諸目。


不覺而自驚視耳。


故睽卦全卦之用。


皆取乖違詭異之辭。


明其包含離奇變幻之狀。


正以二卦多阻而不和。


是變中且變。


幻中愈幻之象。


分合聚散無常。


憂樂安危靡定。


欲不驚視。


不可得也。


睽卦互既濟。


仍有協濟之機。


雖睽而可通。


驚而有定。


乖而不永。


奇而復常。


此上爻有遇雨疑亡之占。


而終吉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8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09:41:3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3-經文講義-蹇卦-總釋象例-83


蹇卦艮下坎上宣聖講義蹇上坎下艮。


合成水山蹇。


為四陰二陽卦。


山上之水。


非其地也。


水流窪下。


天性使然。


激之上山。


其行必蹇。


故卦稱蹇。


蹇難也。


難有二義。


一則平聲。


不易也。


一則去聲。


困也。


而蹇兼之。


言其行也不易。


其止也困。


困與澤水困一義。


而境殊。


澤中之水。


雖難固其所止。


山上之水。


則困而不可留。


非其居也。


山上有泉。


聚而成瀑。


一瀉千丈。


不可復止。


今欲止之。


其不易可知。


而竟止矣。


其困又可想見矣。


然地之有山。


山之有泉。


山高水高。


不待人力。


又何故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8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09:42:4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3-經文講義-蹇卦-總釋象例-84


則天地自然之氣使之也。


氣至則至。


氣行則行。


水雖有質。


其原氣也。


雲之所蒸。


雷之所震。


猶其小焉者。


山洪之發。


渀騰萬頃。


巖泉之湧。


滃濛百尋。


誰為為之。


孰令致之。


毋亦氣所運。


而勢所導耳。


則蹇之山有水。


不當為難。


今以難名。


謂非力之未及。


氣之未厚者歟。


則卦象固可明察之矣。


四陰在外。


二陽被束于中。


陽德不舒。


其勢自蹙。


況卦中互未濟。


火在水上。


二者背馳。


有類于訟。


有似于睽。


水志益降。


火志益升。


升降之途。


猜嫌無已。


此蹇之水與山難協。


而上與下多阻也。


其外互之變。


則有同于明夷。


以明入地中。


而有蒙難之語。


蹇之為難。


固與之類。


卦上下易位。


則為蒙。


蒙以水出山下。


土掩其上。


如物之蒙。


亦猶蹇之為蹇也。


蒙為山之壓水。


蹇則水之沒山。


水與山皆不得暢其志。


快其情。


故蒙為昧。


而蹇為難。


昧則蔽其聰明。


如明夷之象。


難則窒其行止。


如未濟之情。


此蹇與數卦。


皆有相關處也。


蹇合坎艮。


坎為險。


艮為止。


險在前而止。


乃不克前進之象。


此蹇之所由稱也。


坎為水。


陷也。


而艮為山。


則崇高之象。


內崇而外陷。


有不克伸揚之意。


水以低窪為利。


而反處山之上。


山以峻拔為志。


而反在水之下。


兩者不能相得。


而有?于行。


陽主升而在上。


陰主降而多在下。


陰陽又不均勻匹配。


此卦爻之蹇也。


卦本水在上。


而中互反居下。


艮少男也。


而與坎中男合。


兩者情志各殊。


如睽之二女不洽。


此上下卦之蹇也。


傳睽乖也。


乖必有難。


故受之以蹇。


言蹇實由睽之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8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09:44:0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3-經文講義-蹇卦-總釋象例-85


睽為二女之相違。


蹇則兩男之各戾。


睽為四陽二陰之不協。


蹇則四陰二陽之難調。


故蹇與睽甚相近也。


然睽雖乖。


而中互既濟。


是有可濟之象。


蹇則互未濟。


更成難洽之情。


不過睽為家人之變。


家人內外皆得正位。


睽則皆失之。


蹇之六二九五。


則與家人同得其正。


與睽卻反。


雖難而內外不失其正。


雖不相協。


而上下各得其位。


則蹇卦猶可用也。


況中爻九三六四。


合乎既濟。


得人道之中和。


有時位之可用。


雖難而不皆乖。


雖戾而猶可守。


此艮之得勢。


有知止之道者也。


艮限也。


限者。


審利害。


辨從違。


明宜否。


而重在善趨避也。


故彖辭有利西南之句。


與坤相應。


坤土也。


艮亦土。


其性情相類。


而全卦二反至上互坤。


六二又坤之正。


故取用本乎坤貞也。


蹇之為義。


包有阻蹇及艱窘之意。


字與塞寒相似。


而下為足字。


即含有知止之意。


知止不獨自足也。


人之有足。


為便行與止。


足下從止。


明其必先止而後能立能行。


且行終必止。


未有不能止而能行者。


亦未有行而不止。


者人之足。


履地以立。


舉步以行。


皆必由于止。


故步字上亦從止。


止與行對。


不行則止。


蹇之從足。


即重在本艮止之義。


見難而退。


知險而止耳。


止則不復前矣。


蹇之以坎險在前。


而內自止。


此聖人明行止之道。


示進退之機也。


退猶止也。


皆取艮之義。


故退字亦從艮。


退與進反。


止與行反。


蹇既宜止。


其不可強進可知。


難而強進。


其害必大。


雖世有不畏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8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09:45:3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3-經文講義-蹇卦-總釋象例-86


而冒艱險以進取者。


然非君子之所尚也。


行險徼倖。


縱獲成功。


亦無可取。


況在蹇之時位乎。


故蹇者時當止。


而行有方。


其道在坤貞。


其應在明夷與未濟。


凡習易者必從是而明辨之。


蹇與解。


為往來卦。


皆二陽四陰。


而一合艮坎。


一合震坎。


坎同而震艮異。


蹇坎在艮上。


成水山之合。


與雷水解。


對與火澤睽反。


以火水山澤皆相反對也。


按八宮卦序。


睽為艮宮四世。


蹇則兌宮四世。


亦相對也。


而解則與家人對。


風火家人。


為巽宮二世。


解則震宮二世。


相對也。


四卦交相往來。


而離坎主其上下。


震巽艮兌錯綜其間。


凡下經卦多類是例。


四卦尤為顯著。


蹇之次睽。


固以乖必有難。


實則文王定序。


仍本往來循環。


由象明數。


由數明變。


睽之四陽二陰。


變則為蹇之二陽四陰。


而水易火。


山易澤。


由八卦方位。


交易其次。


艮與兌。


在先天固相對。


而後天則兌對震而主西。


艮對坤而移東北。


故艮震相鄰。


山雷成頤。


艮兌相反。


山澤為損。


就其先後天言。


用各異也。


然雷山為小過。


則中孚之反。


澤山為咸。


則恆之往來。


是其上下易位。


用又不同矣。


小過與損。


皆戾于道。


失于中和。


而頤與咸。


則得于性情。


全其德用。


此讀易者所宜留意也。


睽之與蹇。


亦復類是。


睽乖而情志莫協。


蹇難而行止可師。


故睽為家人之變。


為吉變凶。


蹇則睽之變。


由害變利。


亦物極則復。


數窮則通之理。


蹇之難也。


因而思有以免之。


其阻也。


因而求所以通之。


故其象上下得中。


內外同正。


有似家人。


睽反于家人。


而背戾自誤。


蹇則有效于家人。


而戒飭自嚴。


故蹇為智。


以知陰而能止也。


行莫善于知止。


知止而後有定。


大學止至善。


即重斯旨。


蹇而知止。


其終免于難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8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09:46:2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3-經文講義-蹇卦-總釋象例-87


蹇。


利西南。


不利東北。


利見大人。


貞吉。


宣聖講義此蹇卦彖辭也。


蹇以坎艮合。


而用本于坤。


坎後天代坤。


艮與坤易位。


故二卦皆取坤用。


坎在北。


艮在東北。


所居之地。


非所行之方。


故利西南。


不利東北。


與坤西南得朋。


東北喪朋相應。


坤之得喪。


以其助也。


蹇之利否。


以其通也。


助在于道。


通在于行。


二者微異。


而大旨不殊。


蹇原多阻。


而西南仍可暢行。


由五方言。


西為金。


南屬火。


金火二者。


為歲之夏秋。


蹇之坎。


水也。


艮。


土也。


水能勝火。


土則生金。


故為利。


若東北則反是。


東木地司春。


北水鄉主冬。


二者陽之?而?。


生之薄而疏。


土畏木。


則艮所不宜。


水仇火。


則坎所不喜。


坤之喪朋。


亦正以此。


利害既判。


行止斯明。


方宜既明。


德用斯見。


蹇難也。


非承平之日。


康坦之途。


其必有所擇也。


明矣。


此彖辭首揭二語。


以示世之用蹇者。


夫利害者。


行止所關。


而卦用有賓主之別。


利于此者害于彼。


宜于主者妨于賓。


彖辭舉其要而已。


利見大人句首見于乾。


九二九五。


皆有是占。


而九二非正位。


故稱見龍在田。


九五正位乘時。


故稱飛龍在天。


蹇之大人亦指九五一爻。


以得全卦正位也。


即坎之中爻。


坎雖代坤。


中藏乾陽。


乃代生化之全。


蹇以九五。


正位當時。


下應六二。


內外同正。


上下交孚。


故占利見大人。


既有大人樂于接見。


又獲晉見大人之時。


此所以稱為利也。


然見者自見。


非我即大人也。


九五雖乾爻。


而卦非乾也。


六二在內。


實秉坤德。


故稱貞吉。


與坤辭安貞吉一義。


以蹇之時。


多難之日。


非得志之際。


暢行之辰。


觀首二句。


即知其不宜妄動。


而必慎默。


不可輕舉。


而必安詳。


貞吉二字。


明其必守貞而後吉。


貞以自淑。


則蹇無害于行。


貞以自持。


則時有得于止。


乾坤四德。


貞居末焉。


如歲之冬。


如物之?。


安靜不渝。


堅固自全。


是謂坤德。


蹇所師焉。


彖辭數句。


已概蹇卦全體大用。


而教世人有所去取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8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09:48:1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3-經文講義-蹇卦-釋彖辭-89


是此四卦。


與既未濟固通。


與泰否亦近。


如睽蹇則似否。


家人解則似泰。


否塞也隔也。


睽亦隔也。


蹇亦塞也。


不通不調也。


睽以二女不調而乖。


蹇以兩男不通而難。


其用極相類。


皆與否應。


否之不通。


天也。


睽蹇則人尸之。


何也。


以坎離為人卦。


而山澤原通氣。


通而不通。


豈非人之咎乎。


周易下經。


均以人道為主。


人道至家人備矣。


而其變也。


乃成睽蹇。


為失其中和之德。


戾乎性命之正耳。


火不得其位。


則燎原之?。


水不適其居。


則滅頂之害。


此睽與蹇之所以成也。


而人道有損焉。


人道者。


人為之主。


或吉或凶。


人自致之。


或利或否。


人自至焉。


故兩卦占辭皆互見也。


吉利者。


智者所為。


凶禍者昧者所觸。


習易者可就爻辭參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8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09:49:2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3-經文講義-蹇卦-釋彖辭-90


彖曰。


蹇難也。


險在前也。


見險而能止。


知矣哉。


蹇利西南。


往得中也。


不利東北。


其道窮也。


利見大人。


往有功也。


當位貞吉。


以正邦也。


蹇之時用大矣哉。


宣聖講義此申釋彖辭之義。


明蹇卦之時用也。


易之文辭。


長短詳略不一。


以所含義顯者。


則略而短。


隱者。


則詳而長。


蹇之釋彖。


亦以卦用難明。


辭義難盡。


故言之詳。


而文乃長。


人知蹇之為難。


不宜于行。


而不知蹇之善止。


反適于用。


則時為中也。


在彖辭三句。


三利字。


惟不利東北。


可見不利者少。


利者尚多。


不得以蹇而少其用也。


聖人恐後世誤于蹇難之義。


而忽于利吉之占。


故詳釋之耳。


蹇之為難。


已見前講。


何以難。


則由卦合坎艮。


坎在外。


卦以下為本。


由下而上。


即由內之外。


由此往前。


坎在艮上。


故曰險在前。


而蹇之難。


即以是稱焉。


夫坎陷也。


如地之阱。


道之坑。


有失足墜下之虞。


人之行也。


志在前進。


偶有未慎。


深陷于阱坑之中。


其難可知。


逐獸者。


利用陷阱以得獸。


獸之不知。


始誤入之。


人而入阱。


與獸何異。


是貴乎知險而先止也。


求前者。


人之所志。


入險者。


人之所虞。


蹇以前有險而自知止。


本艮之德用。


以待坎之險陷。


知止以戒行。


而應易陷之險阱。


此非智者不能。


中庸所謂人皆曰予知。


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則其所謂智。


反不如其愚。


明知有險。


而貪于前進。


必至已陷方悔者。


皆不知蹇者也。


蹇則見險而能止。


豈非世之智者哉。


智在能先知。


在知而能戒其行。


在行而能毅然中止。


若見而不知。


知而不戒。


戒而不能遽止。


皆非智也。


智內也。


藏而不露。


懷而不章。


其外若愚。


其動若神。


方為大智。


傳曰顯諸仁。


藏諸用。


用即智也。


藏謂之智。


不藏則所謂察。


察察為明。


徒僨事耳。


何智之有哉。


蹇之稱智。


正以其善藏。


藏于中。


止于內。


見險而能不進。


知難而能致功。


非大智者。


不能與于斯。


釋文知矣哉三字。


蓋深讚其能藏而善止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8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09:50:2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3-經文講義-蹇卦-釋彖辭-91


蹇之知止。


非徒止而已。


止也有行。


惟止能行。


止而行。


行而利。


則難者不難。


蹇者不蹇。


大哉止乎。


老氏曰知止不殆。


為其利于行耳。


若一味徒止。


而忘于行。


遇時之宜。


則為失時。


遇時之否。


則為失事。


皆不能語于成。


蹇以知止。


而後利于行。


故彖辭示以利西南。


不利東北。


言其行之有方也。


夫險在前。


其後非險。


可轉身以進。


險在東北。


西南非險。


可轉向以行。


此止之繼仍行也。


遇險則止。


非險乃進。


東北則止。


西南可行。


此蹇之利否。


由行止判之。


蹇利西南者。


以六二九五。


內外正位。


坤之所應。


乾也。


中也。


由坤而乾。


由柔而剛。


自六二以進于九五。


則所行中道。


故曰往得中也。


不利東北。


謂其行與之反。


犯險以進。


背道而馳。


失其中守。


愈行愈窮。


則所謂其道窮者。


非行之咎。


乃方之不宜也。


蹇由卦言。


水在山上。


其象為窮。


依而行焉。


必履于險。


而內外得正。


中互既濟。


因而推之。


其行必宜。


得中與道窮。


指卦爻常變言也。


以卦名蹇。


有難有險。


因求直進。


窮途立見。


知止善退。


知難順變。


推夫中道。


正行不困。


則所謂利也。


明知其必陷而輕試之。


見其有險而率履之。


而欲不窮。


不可得矣。


故行蹇。


貴乎知止。


而善趨避。


知止而勿遽進。


見險而克回旋。


即從容中道之行。


尚何往而不利哉。


往即有利。


所成必大。


故占利見大人。


釋為往有功。


明所行有大成也。


大人指在上位。


卦之九五也。


利見大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9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09:50:5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3-經文講義-蹇卦-釋象辭-92


即由內外皆正。


以我之力。


建國之功。


邀大人之賞。


開基創業之謂也。


總不外當位貞吉而已。


內正則貞。


外正則吉。


內外同正。


貞吉斯見。


由坤之德。


達乾之道。


因地之利。


奉天之時。


一人之功。


舉國之慶。


故曰以正邦也。


家人卦以內外正位。


立人道而正天下。


蹇亦以內外正位。


濟時難而正邦家。


其道一也。


為蹇當時之非。


多難之日。


險阻在前。


艱危方甚。


乃以知止之智。


得正位而行中道。


本時用而辨方宜。


乃獲貞吉之占。


而成正邦之利。


推原其故。


在于當位乘時。


故申之曰。


蹇之時用大矣哉。


蓋恐人不明蹇之可用耳。


時用者。


易所最重。


乾卦已詳其義。


各卦稱時者。


皆如之。


而蹇尤為重要。


則以蹇者時之蹇。


人求無蹇。


必別其時。


時位一也。


言時則位存焉。


蹇雖卦之蹇。


而位則皆當。


位當則時宜。


彖已明告利西南矣。


方位之利。


可證時用之宜。


能明時用。


則始終于蹇。


得此時用。


則克有功而正邦。


卦同而體用殊。


事同而主賓異。


故時用所關大矣。


讀者細就卦爻體會之。


即可明辭之微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9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09:53:2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3-經文講義-蹇卦-釋象辭-93


象曰。


山上有水。


蹇。


君子以反身修德。


宣聖講義此蹇卦全卦象辭也。


彖辭已明揭蹇卦之時用。


象辭更示以君子用蹇之道。


彖重在天。


故先時宜。


象重在人。


故先人道。


君子乃人道表率。


其行與止。


足以昭示大眾。


以立人之紀綱。


而為世之模範。


故稱君子。


言其為一般人道之則耳。


蹇上坎下艮。


山上有水之象。


水利于窪下之地。


今反在崇高之山。


其行之蹇可知。


前略明其義矣。


水之在高山而下流者。


如懸崖飛瀑。


勢疾氣盛。


更千百倍于江河。


然而非其性也。


非性者。


勢逼處此。


雖奔騰澎湃。


不得謂其行之利也。


以遇斷?峭陂。


而後成其瀑瀉也。


若周流于山谷之內。


吞吐于石隙之中。


其行必多阻。


而不得如江河之一瀉千里。


即留止于溪澗之間。


停瀦于井穴之底。


雖可浸溉左右。


曲折瀠洄。


而不得如湖沼之濛濛。


海洋之浩浩。


是亦性之所戾。


非水之所欲也。


故水在山上。


行止皆為蹇。


蹇以義言。


尤重在于行。


謂行之蹇。


則止亦非利。


水與山異。


山志在止。


水志在行。


今水反居山之上。


是失志矣。


不得以懸瀑飛泉視為水之固性也。


故觀水必于海洋。


以其得地而當勢也。


山上之水。


寧為水之所利哉。


蹇卦即以水反居山上。


而得其稱矣。


水之蹇。


天之所為。


山固不任其咎。


時之蹇。


數之所為。


人亦不必被其害。


此君子有自全之道也。


象已明示利所在矣。


因時之難。


而辨其方宜。


應事之變。


而達乎中和。


則蹇之用。


貴在循艮止之德。


以免于坎險之?耳。


艮止在下。


有其本也。


知難善辨明其方也。


見險亟退。


得其道也而莫不重在反身修德。


以自保其時用耳。


蓋卦自下而上。


為順以推之。


由上而下。


為反以復之。


蹇坎在外。


順進必難。


惟反以從艮止。


自修其德。


則免于蹇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9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09:55:4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3-經文講義-蹇卦-釋爻辭-95


初六。


往蹇來譽。


宣聖講義此蹇初六爻辭也。


蹇初爻。


即艮初六。


艮在下而爻為柔。


凡卦皆自下上行。


而爻以陽升陰降為順。


陰升陽降為逆。


蹇之初六。


陰也。


在數當上進。


在道則為逆。


逆而進。


其難可知。


故曰往蹇。


若本乎剛柔之道。


依乎升降之階。


以初六之陰。


反上以下。


反進以止。


是去逆而就順也。


故曰來譽。


往則蹇難。


來則有譽。


行止利害。


即于四字判之。


往者進也。


來者反也。


坎險在前。


進必遇難。


艮止在內。


返必保身。


譽者。


身名俱泰之謂。


況初六既在下。


而復為陰爻。


在下者宜潛藏。


陰柔者宜休息。


坤道安貞之德。


凡從六者皆師之。


故蹇初六往蹇來譽。


明其宜退而不宜進。


宜止而不宜行。


為地之匪宜。


時之不利。


與彖辭首句相應。


以東北不可住也。


往來二字。


又包卦位言。


卦有往來。


如蹇與解。


位有往來。


如蹇與蒙。


皆顛倒其上下也。


又有方位往來。


如艮與兌。


坎與離。


則蹇與睽無往來也。


尚有爻變往來。


以柔往者變陽為來。


以陰往者變剛為來。


則初六與九四。


自成往來也。


更有互變之往來者。


則以中互。


外互交相往來。


如蹇互未濟。


而外互既濟。


既未濟。


固一往一來也。


總之有往即有來。


皆行也。


去為往。


歸為來。


如遠行者。


由家前往為往。


由彼歸家為來。


往之不利。


來則利矣。


蹇初六不利前進。


故宜速返。


返反原一義。


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


此象辭稱君子以反身修德也。


何哉。


時地之非。


將奚行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9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0:05:0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3-經文講義-蹇卦-釋爻辭-94


故君子因蹇而反身修德焉。


蹇卦上下正位。


而九三六四合乎既濟。


是已有中正之道。


雖坎險在前。


而艮止在後。


明哲保身之所宜。


故象以反身修德。


示君子之行。


因內外正位有守。


不失中和之行。


有德自臧。


有道自全。


蹇而不害于身。


難而不失其德。


反身而誠之謂也。


凡行有不得。


則反求諸己。


蹇之前險。


是不得進也。


反以師艮止之義。


則綽綽有餘裕矣。


反身修德。


不獨用蹇之要道。


亦即君子因蹇為利之方。


君子出處不離乎道。


不棄其德。


平時尚然。


況當時之蹇哉。


蹇而有功。


非善自反者不克也。


艮止以應坎險。


則險無?于我。


反身修德。


以待時難。


則難無損于事。


此彖辭稱其利見大人。


而釋文謂其有功而正邦也。


夫蹇上下判然。


行止異趣。


求進則遇險。


有守則安貞。


艮之知止。


原秉坤之安貞。


失其所止。


即戾于安貞之吉。


大哉止乎。


非徒止而已。


止而修德。


其成益大。


反身者。


知止也。


前行遽止。


反求諸已。


以進為退。


昭德守位。


貞固自持。


何來?害。


德業日新。


其成必大。


此蹇之用。


即于反身修德四字見之。


天時雖蹇。


人道自易。


行途雖險。


居位自安。


易則有成。


安則無憂。


正邦有功。


不必他求。


此居易俟命之君子也。


果由是擴而充之。


尚何患乎蹇哉。


乾坤四德。


蹇以貞稱。


學易者味一貞字。


即可見利之所在。


利本于貞。


貞內而利見于外。


貞已而成于物。


蹇之利。


即其貞。


而貞之行。


即反身修德。


總之。


不外乎知止而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9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0:05:2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3-經文講義-蹇卦-釋爻辭-96


象曰。


往蹇來譽。


宜待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蹇初六。


時地非宜。


必待時之遷移。


地之進轉。


由初六而六二。


得中乘時。


方有利。


卦爻均以時位為本。


言時賅位。


言位賅時。


初六在下。


地位不當。


即時之不宜。


爻辭往蹇來譽。


以先往後來。


必經時位變宜。


雖明知往則蹇。


而不得不往。


來有譽。


而不能未往即來。


此爻辭概天人言也。


釋文重在人道。


故以待時之宜為言。


意指往固蹇。


非往之咎。


時之?也。


來固有譽。


非來之功。


亦時之宜。


時之與?。


見于大畜無妄二卦。


無妄為?。


大畜為時。


非時即?。


時至則利。


初六之蹇譽。


亦復類是。


時蹇則蹇。


時至則譽。


君子明易。


重在趨吉避凶。


知時之?。


則求其退避之方。


逢時之宜。


則順其行進之道。


爻辭雖以蹇譽明往來之凶吉。


而人道則因之。


期往而不蹇。


來而獲譽之功。


天數固不免于往之蹇。


而君子則重乎來之譽。


蓋知其往必不利。


則寧勿進。


而待時之移。


如來之譽。


而時未至。


則待位之易。


時移則蹇者不蹇。


位易則譽者益昭。


此釋文之旨也。


或以待時為事所弗許。


勢之所迫。


欲罷不能。


機之所遭。


欲獲未果。


而竟犯難求進。


涉險求功。


是不明易教者也。


易之為教。


示人所行所止。


可行則行。


不可則止。


吉凶悔吝。


生乎動。


不動將何來吉凶。


何由悔吝。


初六而在下。


原可不動。


今乃不自反。


貿然輕動。


以希來之譽。


而忘往之蹇。


是自貽伊戚者也。


明艮止之義。


師坤貞之道。


藏器不用。


相時而動。


則往蹇已免。


來譽滋加。


豈非智者所為乎。


故釋彖以知險能止。


稱為智也。


而智者之動。


即在不違乎時。


時用者蹇。


全卦之大義。


而于初爻已明示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9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0:05:5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3-經文講義-蹇卦-釋爻辭-97


六二。


王臣蹇蹇。


匪躬之故。


宣聖講義此蹇六二爻辭也。


六二內卦之正。


即艮中位。


以柔在下。


有比于王臣。


對九五言也。


坤之主位。


秉安貞之德。


所謂臣道也。


妻道也。


凡卦六二皆取坤用。


而視所合。


辨其為臣為后。


為妃為妻。


以其匹敵屬五爻。


五之為剛。


則君子也。


蹇九五在上。


故六二以王臣稱。


然非限于臣也。


或僕或屬。


或妻或婦。


可類推之。


以六二雖得正位。


而上遇坎險。


同在蹇中。


時蹇而位宜。


原可自免。


故曰匪躬之故。


以咎不在我也。


王臣有位。


則有官守有職則有責任。


不得如事外人。


悠悠自得。


擇其所宜也。


以時固蹇。


以職無難。


蹇蹇重用。


謂居其位不得避其害。


一也。


逢其時不得逃其?。


二也。


以爻為陰。


上應坎險。


有重蹇之象。


且初六六二皆陰爻。


既蹇于前。


復蹇于位。


是蹇蹇者。


明其難之互。


不易趨避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9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0:06:2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3-經文講義-蹇卦-釋爻辭-98


然王臣之蹇。


由其職守非其人所為。


不在其位。


何干于咎。


不食其祿。


何負于責。


爻辭特揭王臣二字。


明蹇之由至。


而幸以正位有守。


終免于害。


則亦因公遇蹇。


義不咎其身也。


況在正位。


行中道者哉。


易例。


內外得正者皆吉。


蹇九五六二皆正。


故免于難。


雖時之不宜。


地之不利。


臨險而不能遁。


見危而不能避。


則忠于其職者所為。


在義當無咎矣。


蹇卦之行無不蹇。


六二雖蹇而無罪。


雖遇難而不失其譽。


履險而非關于智。


則由正行不易。


貞固不失。


克有其德。


以俟天命者也。


此爻辭以匪躬之故。


明其蹇非人咎也。


即已蹇矣。


蹇而又蹇。


所遇不幸可知。


而罪咎不及。


終免于?。


非有德者不能致之。


德之所合。


中正之行。


安貞之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9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0:06:5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3-經文講義-蹇卦-釋爻辭-99


六二所固有者。


宜其無可尤也。


象曰。


王臣蹇蹇。


終無尤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六二居其位。


守其職。


遇蹇不得自避。


而終無咎。


則由君子反身修德。


乃克行蹇而免咎耳。


說者以六二蹇而咎不及身。


謂遇難而非其罪。


如忠臣烈士。


捐生殉職。


雖所遇不幸。


而不得責以咎戾。


然爻辭之義。


包含遇難得免。


雖蹇而終無咎尤。


則以六二中正之德。


能拯時之?。


安貞之道。


能避地之難。


爻辭匪躬之故四字。


一則指蹇不干于己。


一則指蹇不及于身。


是雖遇難。


有脫難之方。


遭?有逭?之道。


時地雖不免于蹇。


而道德足以自救也。


蓋六二九五。


內外同正。


自獲契重。


如忠臣重忠臣。


義士重義士。


猶後世桓候之釋嚴顏。


元帝不殺文丞相之例。


是由其德行所感也。


在王臣之心。


固不存倖免之念。


而德義之感應。


乃反成解脫之機。


則以蹇之往來卦為解。


蹇之至即變解。


初六往蹇來譽。


亦以往來相反言。


六二王臣之蹇。


遇明主而遂免。


以其忠義可嘉。


雖險難不避。


而身仍安全。


不獨罪戾不及己也。


釋文終無尤句。


即含此義。


言我不尤人。


人亦不尤我。


蹇之已甚。


其難自解。


故爻辭不以凶占。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9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0:07:2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3-經文講義-蹇卦-釋爻辭-100


宏教附注蹇卦爻辭六二爻。


王臣蹇蹇。


匪躬之故。


講義固詳盡。


然尚有兼含之義。


未及備述。


茲略補之。


王臣蹇蹇。


以為王之臣。


必屬親故。


無論在天子之邦。


諸侯之國。


三代之制。


率以親故者。


為之卿士大夫。


以其先有功于國。


有勳于民。


與王同安危。


與國共休戚者也。


庶民下士。


不得驟升于朝。


而近于王。


如春秋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


實平王特命。


親選之以為輔佐者。


而非如周公太公之股肱周室。


夾輔成王。


開國之臣。


元勳之比。


即侯國卿相。


亦必由于世家。


或出同宗之親。


或屬大公之裔。


始世襲國卿之位。


為君親信之臣。


論語周公謂魯公曰。


君子不失其親。


不弛大臣。


故舊無大故。


則不棄也。


可見君臣相倚。


上下相依。


實先王之制。


六二之王臣。


亦當如之。


而爻辭以蹇蹇稱。


則以時之非。


國之難。


為臣不得保其親。


供職不得信于君。


故曰匪躬之故。


躬親也。


故舊也。


非親非舊。


而當多難之秋。


委身為臣。


難免憂疑之集。


此所以稱蹇蹇也。


既蹇于時。


復蹇于遇。


在其位。


而難自保。


勤其職而莫能信。


是由非親故之臣。


乃不免于多阻塞之虞也。


然六二正位在下。


能守其臣節。


百折不回。


忠于職守。


多憂勿卹。


則終無害。


故匪躬之故。


仍包有咎非關己。


蹇非由躬之意。


是在占者隨時體會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9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0:08:2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3-經文講義-蹇卦-釋爻辭-101


九三。


往蹇來反。


宣聖講義此蹇九三爻辭也。


九三居中爻之內。


為人爻之始。


與六四。


一陰一陽。


恰乎既濟之義。


而蹇卦以坎在外。


有進必難。


故初爻有往蹇來譽。


四爻有往蹇來連。


上爻有往蹇來碩。


九三爻亦曰往蹇來反。


明全卦皆不宜進。


而宜用艮之止。


以求于內。


來反猶來復。


與來譽來連來碩。


義異而用同。


謂來復。


如復卦反復其道。


雖不及吉凶。


而包有吉凶之意。


蓋來反者。


明與往蹇已相反。


往既蹇。


來而復。


自免于蹇。


與初四上爻之辭。


均皆在其行止之辨耳。


來譽者。


有聲名之可喜。


來連者。


因情志之可孚。


來碩者。


見德業之可大。


而來反則指復其初行。


終于安貞之吉耳。


蓋卦分上下。


由初至三為一卦。


亦即一界域也。


行至于此。


在數當復。


雖全卦至上爻為止。


而第三爻亦一段落。


與四爻同介于內外之間。


司出入之道。


有如門之樞。


戶之鑰。


行者至門必止。


卦用至此必復。


蹇以來往相對。


往者至此一復。


故往來亦曰往復。


復即來也。


來即反也。


反返原一字。


蹇之復。


即免于蹇矣。


而卦有升降。


爻有剛柔。


初二皆陰。


至九三為陽。


陽升陰降。


原與初二背馳。


但在蹇用。


以艮為重。


艮之陽為全卦之主。


今蹇以不宜進。


則用當本艮止之義。


而自反。


此九三以升而降。


以剛而就于柔。


以中而俯其下。


故爻辭稱來反。


明其行之必反也。


反固反復。


亦包與常道相反之意。


在他卦利于進。


今九三則反之。


而以退止為先。


在他爻之陽例為升。


今九三亦反之。


而易成俯降之志。


此反字之旨。


實重在與全卦。


反與常道。


反反以成其用。


而後免于蹇耳。


然爻辭已及往蹇矣。


往者必反。


往而蹇者。


反必與之反。


此反字直概一切言。


無不反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0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10:08:5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3-經文講義-蹇卦-釋爻辭-102


象曰。


往蹇來反。


內喜之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內指內卦三爻。


以六二在中。


初六九三相應。


兩陰喜近一陽。


陽亦不覺而俯就之。


故有來反之語。


陽本志于上進。


而因前有坎險。


使之生畏懼之心。


則反而就內。


更得悅懌之契。


一險一易。


一憂一喜。


互相對照。


而見往來之道。


吉凶自異。


利害各殊。


人情惡危而樂安。


好親交而怯遠道。


喜平易而畏險阻。


不待智者已能知之。


九三既臨于坎險之前。


心有不悚懼以求自全者乎。


況猶在艮止之道。


近乎坤貞之德。


反而自下。


莫不欣然相與。


退而自守。


更獲安然無患。


則所謂內喜。


不獨初二之欲近陽。


亦九三之甚願就陰。


兩者相親。


共成艮止之行。


即九三來反。


合乎內喜之情也。


故內喜之有二義。


一則內之初二柔喜近剛。


相與維縶。


一則九三以怯于前險。


反而親內。


相與纏綿。


是內喜猶曰內相喜悅。


而使九三之速來反耳。


欲退者不進。


願止者不前。


內字與出字對。


或作納。


即入也。


歸也還也。


九三之還合初二。


以全艮卦大用。


苟去而不返。


行而不歸。


則將何以止哉。


此九三之來反。


亦時位所宜然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0-7 17:25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