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118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6:1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彖辭-58


非尋常事業可比。


人類所以不滅。


國家所以不亡。


皆在于是。


可不重歟。


講易至同人。


實為世紀上一大變革。


而天地萬物隨之復生復育。


以傳無窮。


易雖主循環往復。


而新者非舊。


有如否之復。


非泰而為同人。


同人與泰異也。


是謂進化。


旋變旋進。


愈轉愈化。


以成此無盡之世運。


天地不能為之。


造化不能主之。


則自然嬗遞之跡。


在天地造化之中。


而合人物以共進者。


故曰同人。


天地與人同其功也。


同人二字。


實含有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意義。


如同一團體。


名曰同人。


非泛稱也。


必相友助。


相提攜。


然後得同人之力。


必先盡同人之誼。


以同于人。


然後人來同我。


故同人上為天。


下為火。


火合于天。


天自火出。


乃明示由內推外。


由己及人微義。


非昧昧然能同者也。


今之自命同人者。


恆以人之擁護為志。


而不求其來同之道。


詩書稱同。


必曰來同。


以我有招來之道也。


不求其來。


而望其同。


是欲登而忘階梯也。


甚者因同人而成仇怨。


愈親愈離。


愈近愈隔。


終至同舟敵國。


莫可挽救。


同人之利未見。


而害已深。


豈易教同人之旨哉。


故離有附麗與分離二義。


善則麗之。


惡則離之。


同此象也。


猶敵對也。


恩則婚媾。


怨則寇仇。


同此位也。


是在人之自致之矣。


同人于野亨。


利涉大川。


已見前講。


乾行也三字。


明上三句之取義也。


以同人于野。


本非亨象。


而得亨者。


本乾以行也。


乾剛健而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8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6:2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彖辭-59


純陽不沉。


故能包舉天下。


無所不通。


利涉大川。


尤為乾行之驗。


古無大舟廣渡。


堅橋遠濟。


居恆所憚。


不在山而在水。


溪澗咫尺。


方舟可航。


而大川則不易涉。


果不得已必涉者。


先卜之。


以審天時而避風險也。


故古易筮辭。


皆明示之曰。


利涉大川。


或不利涉大川。


此全易各卦屢見者也。


其曰利涉者。


必先孚于行。


行而吉。


則涉之利。


若不可行。


遑問涉川。


行必因乾。


凡得乾之卦爻。


猶乾也。


以陽浮而升。


故能遠行而涉水。


此同人之利涉。


本于乾行也。


行猶德也。


乾行猶天行也。


以德成用。


乾行即乾德也。


乾德元亨為首。


同人之亨。


乾之亨也。


以乾行野。


且利涉大川。


是同人之亨。


始于足下矣。


下離上乾。


離為文明。


乾為剛健。


而上下得中正以相應。


是君子而能正其位也。


此位非官位。


猶中庸素位之位。


言君子能以正行其分內事耳。


君子居則為天下之望。


行則立天下之功。


同人君子以正位而出行。


則所至無不正矣。


正者定也。


一人正而天下定。


故曰唯君子能為通天下之志。


志同而皆應。


則亨及天下。


此同人之用。


以君子成。


君子之用。


以乾行。


外乾內離。


剛健文明。


雖正天下之位可也。


始于近。


成于遠。


發于野。


兼乎天下。


此全卦之始終也。


故彖曰利君子貞。


貞正也。


宗主附注同人一卦。


與大有為正反。


有同人而後有大者。


此明示人生不能無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8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6:4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象辭-60


富彊不能獨致。


人如是。


家如是。


國亦如是。


不有友助。


不得成大業。


不有規勸。


不得成盛德。


故易曰日新之謂盛德。


富有之謂大業。


盛德大業至矣哉。


大有者。


大業之獲也。


同人者。


盛德之成也。


德者本也。


財者末也。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


有人此有土。


有土此有財。


是同人為大有之本。


居大有之先也。


而何以同人。


則在于德。


德小少同。


德大多同。


德普一國。


一國來同。


德及天下。


天下來同。


德有未足。


是同而無本。


雖群亦烏合耳。


安能濟大難。


立大功哉。


故同人之後。


繼以大有。


切望同人。


克充其德耳。


故彖曰。


得中而應乾。


乾德之備也。


中。


德之誠也。


外備內誠。


天下無不同矣。


故曰同人。


言凡人皆可同也。


而必始于近。


故首曰同人于野。


野人近而易親。


性情無偽。


言行無閡。


故最易同。


由野推之。


蠻貊可同矣。


是故釋文曰。


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


天與火同人。


君子以類族辨物。


宣聖講義此明同人之象辭也。


夫同人非任意和同也。


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


此理之自然。


事之自應也。


故陰與陽。


柔與剛。


必相得而用始彰。


仁與義。


惡與善。


必相校而德始見。


天火同人。


各有類也。


乾健離明。


各有適也。


上下內外。


各有位也。


大細遠近。


各有職也。


以類則同。


以位則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8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7:0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象辭-61


以適則從。


以職則順。


順以應時。


定以孚道。


從以廣權。


同以擴教。


故君子以之。


而類其族。


辨其物也。


致之于齊也。


行之以宜也。


雖良莠不同用。


好窳不同重。


因材而器使之。


酌行而利之。


合功而序之。


分效而劑之。


則牛犬可致其能。


土木可罄其才。


正邪化于教。


愚智全其材。


是則天下治平。


人民安康。


恩怨無爭。


利用無疆。


天得其清。


火發其光。


乾著其健。


離昭其明。


君子之道。


與時偕行。


此同人之大用。


而義始于親親。


故近者先從。


遠者亦順。


賢者先同。


愚者亦定。


是類之為化。


而辨之為盡也。


物不有異視。


族不生岐志。


則齊于不齊。


異于不異。


是君子治平之本也。


同人之精蘊。


天火之合德。


明健之相應也。


故象辭申其義耳。


宗主附注同人象辭曰。


類族辨物。


夫子已言其義矣。


而最要者。


為人道之大用。


中國古代學說。


與中古異。


異即道儒之別也。


而儒教之異于道。


則自春秋戰國始。


在夫子時猶同也。


古代論性道德目。


初分為二。


即仁與義。


繼分為四。


即仁義禮信。


而不及智。


以智為外。


而藏于不顯。


故謂之用。


易所謂顯諸仁。


藏諸用。


用即智也。


仁則概四德。


故乾坤四德。


元體仁。


亨體禮。


利體義。


貞體信。


不言智也。


在中庸曰成己仁也。


成物智也。


性之德也。


合內外之道也。


始以仁智並舉。


然猶分別內外體用。


與易義同。


至孟子列舉四端。


始以智配仁義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8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7:2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62


而不及信。


後人更演為五常。


以信居中。


合五行之土。


是混一內外體用而言也。


以視易教。


已有差別。


易之藏智。


非不知智也。


以上古道德為重。


不取巧。


不尚智。


故不明言之。


然智為人生大用。


天地大功。


豈無所示于易乎。


則乾之大知。


坤之知往。


與各卦爻言知者。


皆明智也。


不過稱為用。


不名為德耳。


知者以物為象。


故禮曰。


物至知知。


大學更序其次第。


曰致知在格物。


此皆本于易教也。


在易之需訟二卦。


業明示格致之要。


而同人類族辨物。


尤為簡切指出用知之道。


知由物明。


物由知定。


後世所謂唯心唯物兩大派系。


爭持不斷者。


實皆失之偏也。


無物無以見其知。


無知無以別其物。


知物同重。


即心即物。


脫去知物。


非物非心。


此心與物。


相為因果。


相成其用而已。


類也。


辨也。


知也。


族也。


物也。


物也。


以知格物。


以物致知而已。


故取象天火同人。


有火之光明。


始能盡其知。


有天之健正。


始能格其物。


知盡而不害其明。


則智即仁也。


物格而不損其正。


則體即用也。


故心物兩得。


而人己同成。


成。


誠也。


誠。


通也。


通而無阻。


天下皆歸。


此同人之始。


在類族辨物。


而人道之初。


在格物致知也。


初九。


同人于門。


無咎。


宣聖講義此同人初九爻辭。


言同人之始動也。


同人以動成用。


既曰同人。


必有與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8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7:4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63


由近及遠。


由親及疏。


凡我人類。


皆可與也。


則自最近親者始。


是家門也。


門者出入之地。


出必由戶。


今以出行。


故稱門不曰家。


門之人。


即家人也。


家有內外。


由內及外。


皆同于門。


以會集而啟行之所也。


在彖辭曰于野。


乃總括之語。


以後各爻所于。


則就其所至而名之。


初爻方動。


行方舉步。


則最先之地。


門也。


由門以同人。


示將往也。


以門為閑。


入則闔。


闔則不同人矣。


今曰同人。


是且出之象。


而曰于門者。


明其暫止也。


將往且駐之意。


以同人非獨也。


非己也。


必有合者。


既約之矣。


必有所集之地。


門雖未廣。


究利于行。


一也。


既有同人。


必有所為。


行雖以漸。


進不宜滯。


門之為地。


僅足少?。


二也。


同者以親。


聚者以近。


親近之與。


皆非外人。


首及于門。


明其交密。


譬之同居。


不分畛域。


三也。


此君子所以同人而首于門也。


我親彼近。


情密志同。


以其素知。


尤堪心信。


則其同也。


更奚咎哉。


蓋同人一卦。


皆志于公。


上下中正。


皆孚于德。


公德所發。


又始于近親。


則其本已培。


其用必大。


故雖無位。


不憂其難號召也。


雖無勢。


不慮其弗服從也。


言其無咎。


以君子之行也。


象曰。


出門同人。


又誰咎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言既曰同人。


且自門出。


純由義合。


自無所得咎也。


所謂咎者。


指在野言。


今為君子。


雖在野。


而以德勝眾。


故能免咎。


其義易明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8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7:5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64


六二。


同人于宗。


吝。


宣聖講義此同人六二爻辭。


言本爻之用。


與同人之所徵。


異于初九也。


六二以得內卦之正。


處陰柔之位。


當獨貴之時。


五陽一陰。


以陰統陽。


若非得九五之應。


則不免遺害家國。


擾亂紀綱。


今有乾九五在上。


而傍以群陽。


俾陰治于眾。


而不失其正。


故能遠害而保其邦家。


唯以陰位陰爻。


最易于出位之嫌。


雖君子處之。


仍不免于吝也。


吝者惜也。


惜其位。


而勗之以自惜也。


易之稱吝者。


皆此義也。


明其位與時。


未暢所欲為。


事與力有不足于用。


必自謹約以善處之。


否則咎至也。


悔來也。


故吝與悔對。


知吝則無悔。


不知用吝。


悔且無及矣。


六二爻辭。


以同人言。


既出家門。


則其最近最親者。


以宗為宜。


宗者祭先之地。


親族之所。


尊親並重者也。


言尊則宜敬。


言親則宜愛。


敬以致其誠。


愛以廣其德。


是同人之本也。


而曰吝者。


宗主族言。


以同姓為本。


人類眾矣。


以姓集群。


必有難廣者也。


以族行事。


必有不勝者也。


故曰吝。


有所不足。


乃吝也。


今六二以同人于宗。


在親親言。


固無憾也。


若推之于鄉黨。


于國。


于天下。


是吝也。


而同人者。


人類已眾。


非獨親親也。


必由此而尊賢。


而愛眾。


而仁民。


方達同人之用。


而收協和於變之功。


故曰吝者。


惜其狹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8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8:1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65


然必因狹以盡其道焉。


若為其狹而求廣之。


則吝成悔矣。


親親之未能。


不足以言平章百姓。


家之未齊。


不能及于治平。


此事勢所限。


理論所然。


不得踰越也。


象曰。


同人于宗。


吝道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


明為道之當然。


實同人之必經階級也。


夫同人之旨。


為救時也。


非一姓或一系之事。


宗者一姓之尊。


或一系之主。


非大群也。


而由小以至大者必先焉。


所以厚其基。


而蓄其勢也。


故初九曰門。


六二曰宗。


皆循序漸進之義。


雖吝無傷也。


又六二以陰得位。


在象有迴旋中止之勢。


亦吝也。


蓋陽升陰降。


初九升至此忽一頓也。


然家族之安。


不後于鄉黨。


家為國本。


同人于宗。


正為將大同也。


寧可忽乎哉。


宗主附注宗字雖指宗廟宗族。


實係包舉一宗之長。


一方之主。


非屬全部者。


皆可目為宗。


如一黨之總部。


一教之總會。


亦宗也。


言為一姓。


或一派人眾。


會集之地也。


同人以類族辨物為先。


故出門之後。


即合其宗。


以各有宗也。


各合其宗。


而致之大同。


則無不同矣。


族有宗。


物有聚。


以此集眾。


近而易親。


情易通。


志易達。


較之汎求其同者。


事半功倍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8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8:3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66


然所謂吝道者。


恐因此各自為黨各立門戶。


而不能大同也。


故必由此推而同之。


使宗與宗合。


群與群親。


則免于吝矣。


是同人爻辭之微義也。


世之欲救時者。


必先知之。


九三。


伏戎于莽。


升其高陵。


三歲不興。


宣聖講義此同人九三爻辭也。


言九三爻象。


有變異之虞。


而君子處之之道。


必謹慎。


九三重剛不中。


與乾九三同。


下為六二。


上為九四。


剛柔相異。


前後相姤。


而本位過剛。


輔弼不協。


是險象也。


同人之進。


將有為也。


陰處于內。


將與仇也。


陽揚于外。


將有憂也。


其變為師。


兵之象也。


其敵為比。


黨之象也。


而失離之光明。


易坎之險陷。


互巽之伏入。


非乾之剛健。


故有伏戎于莽之語。


莽者草野也。


粗率也。


暗昧也。


戎者兵也。


害也。


伏者猶未動也。


伺隙者也。


同人而曰伏戎。


乃君子遭小人之嫉。


而思所以害之也。


為君子者。


宜以貞自矢。


以光明示人。


以乾惕為戒。


則可免戎莽之禍。


故當去其蔽晦之地。


就于高明之方。


升其高陵。


正與伏戎于莽相對。


彼伏草昧。


我升高明。


彼以戎兵。


我懷道義。


彼為固位。


我志貞潔。


彼圖驕恣。


我行安恬。


則伏戎何傷。


同人之功可致。


險陷不害。


同人之信愈孚。


故曰三歲不興。


以明其無求進之心也。


升其高陵。


人所共見。


三歲不興。


人所共望。


則今之退者。


以成後日之進。


今之遠者。


以為後來之近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9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8:5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67


夫伏戎者。


必有所恃于力也。


若與之爭。


勝負未可知也。


唯離其伏地。


上于高陵。


以示無與爭彊。


則天下當共諒也。


三歲不興。


久也。


非必三歲也。


蓋示人以久。


而勿攖其忌也。


我既為久隱之謀。


眾尤切早起之望。


則處之安穩。


而行之泰然。


始之緩圖。


而成之必速。


是君子之進也。


同人之漸也。


辭旨深矣。


宗主附注同人之反為大有。


乃往來相反也。


而其對為水地比。


則敵也。


其對反為地水師。


則真相反也。


蓋陰陽位時。


均反對也。


地與天對。


火與水對。


而相敵視也。


在同人為君子之朋。


在比為小人之黨。


在師則爭矣。


爭則有勝負。


既非一人之訟。


則興大眾之師。


師之與比。


為往來卦。


而與同人為反對卦。


故用同人者。


必防師比之害也。


比之進也則為升。


升為地風。


風水合化為渙。


水風相激為井。


渙則化仇為好。


井則因恨成仇。


此在人之進退應之。


進而不當。


或退而失宜。


皆有咎。


唯能用升則無害。


同人九三爻辭曰。


升其高陵。


而升之九三。


則曰升虛邑。


既曰升。


必自下上登也。


虛同壚。


即壚里也。


而與高陵相差一間。


然在同人。


以漸進為志。


九三因莽有伏戎。


不得不升于高陵。


以窺其藏。


而避其害。


此君子明哲保身之道也。


加之比師相襲。


寇仇難解。


不升則有井之患。


此升字不獨為升卦也。


風波未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9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9:1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68


豈能自陷旋渦中哉。


必本離光明之態。


而守乾惕之義。


以合于同人在野之旨也。


故曰三歲不興。


以安行也。


小人之氣燄未盡。


君子之進取宜遲。


故有三歲之語。


三歲言其久也。


若暫則三月三日亦同。


三者眾也。


視時地所宜而定之。


此即同人要義也。


象曰。


伏戎于莽。


敵剛也。


三歲不興。


安行也。


宣聖講義此申明爻辭原義。


而教後世卜此爻者。


所宜留意也。


所謂敵剛者。


以敵猶剛彊也。


故有伏戎之象。


實本于六二在其下也。


六二為陰。


其下如陷。


又以九三重剛。


九四亦然。


上剛下險。


兩不相容。


故曰敵剛。


同人全卦。


皆以光明乾惕為用。


敵剛不宜與爭。


故升其高陵。


以孚卦義。


而三歲不興。


為行進安穩計也。


同人主進。


主漸進。


故曰安行。


曰安則無虞于戎莽。


曰行則無礙于同人。


以行而安。


君子之道也。


小人則不克矣。


故明知莽有伏戎。


而不履其險。


明為求進。


而必圖其安。


此升其高陵。


一則避禍。


一則計功。


一舉數得。


果非然者。


同人之用將窮。


救時之義奚在。


如恃我有眾。


而與戎莽一較其力。


必且先受其害。


更妨于事。


是以因敵之剛。


則求策之全。


因地之險。


則求行之安。


而人以暗昧。


我以光明。


人逞彊力。


我以坦白。


德足以勝之也。


故三歲不興。


正興之備也。


按卦象陽爻主進。


九三進于九四。


皆陽也。


亦升之象。


光明之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9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9:2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69


在乾九四曰。


或躍在淵。


無咎。


此則主升。


以乾下卦無陰爻也。


然義亦須自反自貞。


不得猛進。


以犯驕恣之愆。


而違乾惕之訓。


故九四有弗克攻吉之辭也。


九四。


乘其墉。


弗克攻。


吉。


宣聖講義此同人九四爻辭。


明本爻之用也。


同人主進。


而起自野。


則其終必及城墉。


以國之政令必自都會出也。


墉者城也。


乘者薄也。


進而至于城。


猶未遂入也。


然城為保民。


君子之至也。


為救民。


彼恃固以敵我。


則雖乘墉。


不克攻也。


非不克也。


義弗可也。


以救民而傷眾。


非義也。


起于野而得眾。


故能乘墉。


因于民而慮殃及無辜。


故弗克攻。


然弗攻。


非中止也。


徐圖他道也。


在卦九四。


本重剛。


與九三同。


城墉為守。


剛之象也。


而以資敵。


則亦剛敵也。


敵剛則宜柔取。


避多所損害。


以全其始終為民來之義。


民無罪也。


故勝而不攻。


且以攻未必即克也。


堅城易守。


遠師難攻。


若以力較。


未見有功。


弗克攻者。


勢也。


亦義也。


同人之旨。


本于仁義。


基于安徐。


不行險以僥倖也。


九三以安行。


九四以弗攻。


皆一義也。


既弗以力服人。


則人必為德所化。


是弗克攻。


正所以攻也。


雖義弗克。


而事則克也。


故曰吉。


吉指大眾言。


無不吉也。


同人之吉也。


以善于用剛。


故吉。


亦猶乾九四在淵之意。


自反以順眾。


自抑以伸義。


此全卦本于君子貞三字。


而獲吉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9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39:4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70


象曰。


乘其墉。


義弗克也。


其吉。


則困而反則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九四爻辭原義。


而見君子處之之得吉也。


夫乘墉豈不克攻哉。


為義弗可也。


義者謂準諸事理之宜。


及人我之利也。


乾卦曰。


利者義之和也。


利物足以和義。


是義即利也。


唯能利。


始為義。


若有不利。


非義也。


以乘墉已勝也。


人已困也。


若遽攻之。


于事或有功。


而所損者大。


損己固非義。


損人亦非義也。


義在盡其利。


今有所損。


義弗可也。


按之事理。


皆未宜也。


我進而無所憑。


敵困而有所恃。


相持不決。


必害于大者遠者。


故曰義弗克。


明其非不能攻也。


乃利害之不均。


而于義弗許也。


然既不克攻。


則奚有吉占設淺躁之見。


必謂其勞而無功。


棄而不取。


困而不入。


徒失機宜。


安有吉利。


而不知君子之服人也。


必待其心悅誠服。


勢可攻而弗攻。


墉可破而弗破。


不爭一時之快。


而懷柔其居民。


不恃大眾之威。


而錫恩于未順。


是則君子攻心之策。


抑亦軍法萬全之計也。


曰吉者。


蓋明知其終吉也。


所謂困而反則也。


則同側。


反側者。


不安也。


居民被困。


不安其處。


勢將自變以投我。


一也。


敵雖困守。


不安其位。


勢將迫其臣下攜貳。


以歸順大眾。


二也。


動于民者。


則城無與守。


動于下者。


則主無與助。


皆將自潰以迎我。


寧待攻耶。


此不攻而得。


其吉可見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9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40:0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71


故曰其吉則困而反側也。


言吉之由于反側也。


困之不去。


則反側必至之勢也。


困而示恩。


則反側尤易見也。


故吉之由來。


則在于困而使之反側也。


夫反者與正對。


側者與中對。


于彼為反側。


于我則正中也。


九四以剛行柔。


以陽居陰。


故其效如是。


此弗克之吉。


較克尤大也。


或曰反則。


謂自反也。


亦同。


蓋待其自反而來歸也。


故曰吉。


九五。


同人先號咷。


而後笑。


大師克相遇。


宣聖講義此同人九五爻辭。


言同人之大成。


及爻象之義也。


九五居外卦之中。


為得位。


下與六二應。


為得時。


故爻辭言其吉也。


然同人本無位。


今九五曰得位。


乃得地也。


同人全卦至此。


功用俱見矣。


夫同人以六二一陰。


與上九五應。


先陰後陽。


中而不順。


正而難從。


其終也。


以君子之德。


遇阻而亨。


逢艱而利。


固非一路順進也。


必經歷頓挫而漸通。


必循撫貞固而漸達。


其在九三九四二爻。


已見其義。


而九五以陽剛正位。


本為亨利之時。


亦由三四蹉跌。


六二間隙。


眾志難一。


成功匪易。


故曰同人先號咷而後笑。


號咷哭?也。


同人經九三之伏莽。


遭九四之反側。


前之為敵者。


亦成友好。


相猜者。


亦共起居。


所謂同人。


愈同愈眾。


愈集愈多。


而有不召來歸者。


未告自至者。


既會合之非原人。


則猜疑必有不免。


先號咷者。


相畏忌不敢遽親近。


而呼號也。


相備戒。


不敢即坦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9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40:2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72


而憂泣也。


然君子主之。


眾人從之。


以誠相交。


則憂疑皆釋。


以信相與。


則呼喚亦忘。


故破涕為笑。


化愁為喜。


恩仇皆泯。


遠邇同歡。


而同人至。


此誠大同矣。


既有大群。


自增大力。


而大師克相遇。


不為我敵。


且與我同進矣。


大師言其眾也。


相遇言其順也。


克言其成也。


此所以先號咷而後笑也。


在君子本無爭勝之心。


固不欲與人之師戰。


而今以德所感。


師亦來歸。


此相遇不號咷而相笑也。


君子之進也。


為救時。


無奪位之謀。


其起于野也。


為應眾望。


無自衛之志。


故不設兵卒。


不較戰爭。


人之以兵至者避之。


以戰言者去之。


而兵亦人也。


明知為國用。


則可服于德。


而不附于勢。


從于義。


而不袒于私。


故至九五君子之德大明。


同人之功已著。


遂有全師來從者。


而君子初猶未允焉。


待其既近。


隔閡已除。


則前未同者。


至是亦同人矣。


此九五之稱同。


直括大師相遇言也。


而三四兩爻則不曰同人。


以尚未同也。


初二之同人。


小同人也。


猶有敵友之分。


九五之同。


大也。


已消人己之界。


故稱同人。


明其用也。


象曰。


同人之先。


以中直也。


大師相遇。


言相克也。


宣聖講義此申明爻辭之義也。


所謂先者。


出發有先後也。


同人先行。


而大師後遇也。


先行未知。


乃有號咷之情。


後遇既明。


遂成一笑之頃。


言初疑而終信也。


其信者。


在同人之能中直。


中則正。


直則誠。


誠正交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9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40:4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73


何人不信。


故曰相克。


克者能也。


人之不相得。


曰不相能。


相能即相得也。


即克也。


以至誠相與。


各克其私也。


即克己也。


非相勝之克也。


蓋九五與六二應。


一剛一柔。


兩兩交孚。


皆居正位。


故有此象。


中直之效也。


不曰中正者。


應下也。


以直接于下。


非獨正也。


唯直能大。


唯大能容。


故大師不以眾相猜。


而同人不以先相拒也。


然在九五。


係同人大同之時。


設當之者。


無中直之行。


而起猜拒之念。


則所謂克者反為勝。


而笑者反為揶揄矣。


蓋號咷情也。


笑則易詐。


遇者事也。


克則為侵。


利害一反掌耳。


當之者。


必以中直示人。


以誠信接物。


則號咷之情。


易為歡忭。


而相遇之後。


皆能協和。


此德之所化于事也。


故應數為正。


反數為變。


如德以行。


自孚象之正義。


睽情而作。


將違辭之大綱。


利害吉凶。


人自致之。


天不與也。


若德之不勝。


則相克變為受制。


如五行之克也。


君子于茲。


最宜慎之。


宗主附注同人卦自九三以上。


雖進而有阻。


雖利而有險。


蓋所謂時位然也。


其原因即在六二一爻。


以陰居正位。


而在內。


其勢尚盛。


雖群陽環之。


不易同化。


此與乾卦之不同也。


而又異于姤與履。


姤履雖皆五陽一陰。


其陰爻非正位。


不得時。


不能抗群陽。


故隨陽而動。


不相齟齬。


同人則以正位居內。


以應乎乾。


在一方言。


為同人之友。


可使同于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9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41:0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74


在兩方言。


則其初乃相敵也。


故時相忌妒。


而驟難大同。


故有伏戎乘墉號咷大師之象。


皆不免于敵視也。


然君子以德化人。


不以力屈人。


雖我眾彼寡。


不以勢降之。


雖我直彼曲。


不以爭折之。


如禹討有苗。


太王事獯鬻。


以仁義示人。


不憑其彊力。


此即先王耀德不觀兵之義也。


況同人本起于野。


其地已殊。


其時又別。


則委曲求全。


理之宜也。


事之順也。


故能亨吉。


而克成同人之用也。


上九。


同人于郊。


無悔。


宣聖講義此同人上九爻辭。


言全卦之終也。


同人之同。


以人為主。


而終于上九之爻。


曰于郊者。


始志未伸也。


雖志未伸。


時所為也。


既獲大同。


有何悔哉。


在前五爻。


以進為志。


而始于門。


終于郊。


進則進矣。


于事業未達也。


自九五之能大同。


終不獲為國中主政者。


始于野。


終于野耳。


故彖以同人于野四字。


決定全卦。


上九之郊。


雖近國門。


仍野也。


君子未嘗以得失為懷。


雖不得位。


終無尤悔。


卦例外曰悔。


本作[每卜]。


內曰貞。


能貞者免[每卜]。


君子貞三字。


已見彖辭。


則無悔也。


正其宜矣。


況同人至郊。


其眾其近。


足以策其後矣。


將何悔乎。


象曰。


同人于郊。


志未得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9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41:1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同人卦-釋爻辭-75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耳。


蓋同人既終。


則其變者大有也。


君子同人至郊。


其所謂通天下之志者。


已達矣。


而曰未得者。


以君子之始于野。


終于野。


雖全國來同。


而未能用其志于國政。


故曰志未得。


蓋物窮則不通。


事極則不進。


上九已窮極。


雖有盈郊之同人。


不能與進于國政之位。


所謂有民無權。


有眾無位。


與乾上九恰相對。


乾以高而無位。


故曰亢。


此以下而無位。


故曰郊。


郊下也。


外也。


言猶在外也。


乾以居高無位。


其下無輔。


故曰有悔。


此以在外無位。


同人至眾。


故曰無悔。


以在外無位宜也。


居下而得眾。


必德之孚也。


德至而位不與。


雖志不得。


而悔自無。


況君子志不在位。


雖事若未達。


而心已安。


志若未伸。


而譽已積。


則留以待時。


正君子之行也。


又何悔耶。


故志未得三字。


明時勢也。


處否亂之餘。


依在野之身。


無可憑藉。


無能驟進。


則志之不得。


非人之咎也。


君子于此。


自無悔尤。


若以小人。


則必假外勢以遂其欲。


因時亂以動其眾。


則必干亢之害。


而貽後來之羞。


故無悔。


指君子也。


而全卦始終。


皆以君子為主。


雖不得大用。


君子固自貞矣。


故志未得非凶也。


觀其變為大有。


則可見其培植之厚也。


合而論之。


同人之復大有。


乃因果也。


與他卦為正反者不同。


他卦皆反。


唯二卦相成。


豈非由同人之積德。


而後占大有之收穫歟。


故同人曰利貞。


大有曰元亨。


而皆為上下相應之象也。


上下即內外。


在野當作內外講。


以無位也。


同人本平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9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41:3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大有卦-總釋象例-76


故稱內外為當。


大有卦乾下離上宣聖講義大有與同人為往來卦。


同人之反即大有。


然大有與同人雖反。


究異他卦以反而吉凶互異也。


大有同人反而相成。


非泰否可比。


可視為前後卦。


亦可名為因果卦。


蓋同人之終。


為大有之始。


循環相繼。


不相反。


故在同人為親。


在大有為眾。


親之于眾。


猶近與遠。


昨與今也。


時地之殊耳。


按卦象言。


上離下乾。


一陰五陽。


而陰爻居上。


是與同人反也。


以陰貴而陽從之。


是與同人類也。


同人陰在內。


故主于外行。


而進于內。


大有陰在上。


故主于下始。


而歸于上。


物所歸也。


一陰獨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0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41:5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大有卦-總釋象例-77


俯攜群陽。


眾物備具以待用。


眾材咸集以備采。


故曰大有。


其與同人相成者。


同人始終在外而未達。


至大有乃成其用。


見其功。


是大有即同人之應也。


上離為明。


下乾為健。


離以麗物。


物乃麗之。


乾以生物。


物乃生焉。


生者成之。


麗者納之。


如春種而秋穫之。


前植而後收之。


故比于年豐。


資于物富。


豐富即大有也。


大有年即豐年。


以物眾多也。


物概一切言。


凡所以收穫而利用者。


皆物也。


在事為功。


在材為用。


在花為實。


在產為育。


故名大有。


有者育也。


大育則無不育矣。


乾主大生。


先天之父。


離主明成。


後天之主。


一先一後。


兩盡其德。


此生成之本。


發育之原也。


離出于坤。


而代乎乾。


為後天之宰。


凡物所資生長者。


故象曰。


如天地間無日。


則無生無長。


不問何物。


舉賴日之光熱。


而生長育成。


日不照者。


無生物。


日不足者。


生物枯萎。


此人人所知也。


春夏之時。


溫熱之地。


物盛生繁。


冬秋之時。


寒冷之地。


物凋生絕。


故日之功用。


以中天為著。


大有日在天上。


象春夏之日。


溫熱之區。


則其物之富。


材之豐。


可以見矣。


故大有不言物。


而知物之繁。


不言生。


而知生之盛。


此由卦象可得其義也。


同人日在天下。


猶冬與夜。


所以懷育溫潤以待春與晝。


是其先事培植之時。


而大有則屬勃興奮發。


以迄于成熟之象也。


故曰同人大有。


猶因果也。


先後也。


就爻象言。


下卦全陽。


上唯五爻為陰。


五為正位。


陰居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2 01:36 , Processed in 0.09375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