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1:33
【便血】
血生於脾,藏於肝,肝脾陽旺,血溫而升,故不下泄。
水寒土濕,脾陷土鬱,風動而行疏泄之令,則後脫於大便。
陽氣收斂,則土溫而水暖,其脾濕而腎寒者,庚金之收令不行也。
後世以為腸風而用清潤,脾陽愈敗而愈陷,無有止期也。
其肝脾陽敗,紫黑瘀腐,當補火燥土以回殘陽,暖血溫肝而升郁陷。
若痔漏、脫肛之治,亦依此法通之。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1:55
【桂枝黃土湯】
甘草(二錢) 白朮(三錢) 附子(三錢) 阿膠(三錢) 地黃(三錢) 黃芩(二錢) 桂枝(二錢) 灶中黃土(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便血之證,亦因水土寒濕,木鬱風動之故。
仲景黃土湯,朮、甘、附子,培土溫寒,膠、地、黃芩,清風瀉火,(相火。
黃土燥濕扶脾,法莫善矣。
此加桂枝,以達木鬱,亦甚精密。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2:21
【溺血】
水寒土濕,脾陷木鬱,風動而行疏泄,穀道不收,則後泄於大腸,水道不斂,則前淋於小便。
陽氣蟄藏,則土溫而水暖,其脾濕而腎寒者,壬水之藏令不行也。
水性蟄藏,木性疏泄,水欲藏而不能藏,是以流漓而不止,木欲泄而不能泄,是以梗澀而不利。
緣木愈郁則愈欲泄,愈欲泄則愈郁,郁生下熱,小便赤數。
雖火盛之極,而實以脾腎之陽虛。
瀉濕燥土,升木達郁,自是主法。
寒者溫之,熱者清之。
然熱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則宜清涼,至於脾家,但宜溫燥,雖肝熱極盛,不可瀉其脾土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2:41
【寧波湯】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阿膠(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梔子(三錢) 發灰(三錢,豬脂煎,研) 煎大半杯,溫服。
溺血與便血同理,而木鬱較甚,故梗澀痛楚。
苓、澤、甘草,培土瀉濕,桂枝、芍藥,達木清風,阿膠、發灰,滋肝行瘀,梔子利水瀉熱。
(膀胱之熱。
若瘀血紫黑,累塊堅阻,加丹皮、桃仁之類行之,此定法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3:03
【卷五】
病不過內外感傷,而雜病之傳變,百出不窮。
感傷者,百病之綱,百病者,感傷之目。
譬如水火源本則合,支派攸分,雖殊途而同歸,實一致而百慮。
先聖既往,此道絕傳,博考方書,乖訛萬狀。
縱身若松柏,未必後雕,況資如蒲柳,動輒零謝,申之以雜病之侵凌,益之以群工之毒藥,真輕塵之棲弱草,朝露之落薤上矣。
痛昔親從凋亡,手足傷毀,荒草頹墳,煙籠霧鎖。
感念存歿,情何可言,作雜病解。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3:25
【雜病解上】
【鼓脹根原】
鼓脹者,中氣之敗也。
肺主氣,腎主水,人身中半以上為陽,是謂氣分,中半以下為陰,是謂水分。
氣盛於上,水盛於下,陰陽之定位也。
而氣降則生水,水升則化氣,陰陽互根,氣水循環。
究其轉運之樞,全在中氣,中氣一敗,則氣不化水而抑郁於下,是謂氣鼓,水不化氣而泛濫於上,是為水脹。
《靈樞?營衛生會》:
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上焦氣盛,故如霧露之空瀠。
下焦水盛,故如川瀆之注瀉。
而氣水變化之原,出於中焦,中焦者,氣水之交,氣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氣,氣欲成水,氣水未分,故其形如漚。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3:46
【氣之化水】
由於肺胃,水之化氣,由於肝脾。
肺胃右降則陰生,故清涼而化水,氣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則陽生,故溫暖而化氣,水不化氣者,肝脾之不升也。
氣不化水,則左陷於下而為氣鼓,水不化氣,則右逆於上而為水脹。
而其根,總因土濕而陽敗,濕土不運,則金木鬱而升降窒故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4:08
【氣從上降】
而推原其本,實自下升,坎中之陽,氣之根也。
氣升於肝脾,肝脾左旋,溫暖而化清陽,是氣升於水分也。
肝脾不升,陰分之氣堙鬱而下陷,故臍以下腫。
木性善達,其發達而不郁者,水溫土燥而陽升也。
水寒土濕,脾陽下陷,肝木不達,抑遏而克脾土。
肝脾郁迫而不升運,是以凝滯而為脹滿。
肝氣不達,鬱而生熱,傳於脾土。
脾土受之,以其濕熱,傳於膀胱。
五行之性,病則傳其所勝,勢固然也。
土燥則木達而水清,土濕則氣滯不能生水,木鬱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
加之以熱,故淋澀而黃赤。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4:39
【脾土既陷】
胃土必逆。
脾陷而肝木下郁,胃逆則膽火上郁。
其下熱者,肝木之不升也,其上熱者,膽火之不降也。
病本則屬濕寒,而病標則為濕熱,宜瀉濕而行郁,補脾陽而達木氣,清利膀胱之鬱熱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5:15
【桂枝薑砂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三錢,炙) 砂仁(一錢,炒,研) 乾薑(三錢) 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漿一湯匙,溫服。
膀胱濕熱,小便紅澀者,加梔子清之。
脾肺濕旺,化生郁濁,腐敗膠黏,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行其痰飲。
在下則瀉利而出,在上則嘔吐而出。
去其菀陳,然後調之。
續隨子仁,最下痰飲,用白者十數粒,研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5:31
【瓜蒂散】
瓜蒂(二十個,研) 赤小豆(三錢,研) 香豉(三錢,研) 熱水一杯,煮香豉,令濃,去渣,調二末,溫服。
取吐下為度。
病重人虛者,不可服此,當用葶藶散。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5:55
【水從下升】
而推原其本,實自上降,離中之陰,水之根也。
水降於肺胃,肺胃右轉,清涼而化濁陰,是水降於氣分也。
肺胃不降,陽分之水淫 而上逆,故臍以上腫。
金性喜斂,其收斂而不郁者,陽明胃土之降也。
土濕胃逆,肺無降路,陽分之水,不得下行,陰分之水,反得上泛。
水入於肺,宗氣隔礙,則為喘滿。
水入於經,衛氣壅阻,則為腫脹。
水生於肺而統於腎,藏於膀胱而泄於肝。
腎與膀胱之府,相為表裡。
飲入於胃,脾陽蒸動,化為霧氣,而上歸於肺。
肺金清肅,霧氣洒揚,充灌於經絡,熏澤於皮膚,氤氳郁靄,化為雨露。
及乎中焦以下,則注集滂沛,勢如江漢矣。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6:10
【膀胱者】
水之壑也。
肺氣化水,傳於膀胱,肝氣疏泄,水竅清通,是以腫脹不作。
膀胱之竅,清則開而熱則閉,《靈樞》:
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
其虛而遺溺者,相火之下虛也,其實而閉癃者,非相火之下實也。
以腎主蟄藏,腎氣能藏,則相火秘固而膀胱清,腎氣不藏,則相火泄露而膀胱熱。
相火蟄藏,膀胱清利,是謂之實,膀胱之熱者,相火泄於腎藏而陷於膀胱也。
相火藏於腎水,原不泄露,其泄而不藏者,過在乙木。
木性疏泄,疏泄之令暢,則但能泄水而不至泄火。
水寒土濕,生氣鬱遏,疏泄之令不行,而愈欲疏泄,故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通,故水道不能清利。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6:31
【相火之陷】
其原在肝,肝氣之陷,其原在脾。
肝脾郁陷,合相火而生下熱,傳於己土,己土以其濕熱傳於膀胱,是以淋澀而赤黃也。
膀胱閉癃,水不歸壑,故逆行於胸腹,浸淫於經絡,而腫脹作焉。
水熱穴論:
其本在腎,其標在肺,皆積水也。
故水病下為 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其本之在臟者,宜瀉之於膀胱,其標之在肺者,宜瀉之於汗孔。
汗溺之行,總以燥土疏木為主。
水病之作,雖在肺腎兩臟,而土濕木鬱,乃其根本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6:56
【苓桂浮萍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半夏(三錢) 杏仁(三錢) 甘草(二錢) 浮萍(三錢) 桂枝(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覆衣,取汗。
中氣虛,加人參,寒加乾薑。
肺熱,加麥冬、貝母。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7:12
【苓桂阿膠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阿膠(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小便不清,加西瓜漿,熱加梔子。
中虛,加人參,寒加乾薑。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7:27
【乙木遏陷】
疏泄不行,陽敗土濕,不能制伏水邪,故病腫脹。
瀉濕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
後世八味加減之方,地黃助脾之濕,附子益肝之熱,肝脾未至極敗,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則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誤人也。
氣位於上,水位於下。
氣之在上,雖壅滿郁遏,而不至於脹,惟下陷而不升,則病氣鼓,水之在下,雖停瘀凝結,而弗至於腫,惟上逆而不降,則病水脹。
腫在身半以上者,水脹也,脹在身半以下者,氣鼓也,其一身俱至腫脹者,氣病於下而水病於上也。
氣水交病,則氣中亦有積水,水中不無滯氣。
總之,氣不離水,水不離氣,氣滯則水凝,水積則氣聚,氣病於下者,其水道必不利,水病於上者,其氣道必不通。
仲景《金匱?水氣》之法,腰以上腫,當發其汗,汗發則氣通而水亦泄,腰以下腫,當利小便,便利則水行而氣亦達矣。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7:51
【噎膈根原】
噎膈者,陽衰土濕,上下之竅俱閉也。
脾陽左升,則下竅能開,胃陰右降,則上竅不閉。
下竅開,故舊穀善出,上竅開,故新穀善納,新舊遞嬗,出納無阻,氣化循環,所以無病。
其上下之開,全在中氣,中氣虛敗,濕土湮塞,則肝脾遏陷,下竅閉澀而不出,肺胃沖逆,上竅梗阻而不納,是故便結而溺癃,飲礙而食格也。
緣氣之為性,實則清空,虛則滯寒。
胃主降濁,脾主升清,胃降則濁氣下傳,上竅清空而無礙,是以善納,脾升則清氣上行,下竅洞達而莫壅,是以善出。
胃逆則肺金不降,濁氣鬱塞而不納,脾陷則肝木不升,清氣澀結而不出。
以陽衰土濕,中氣不運,故脾陷而杜其下竅,胃逆而窒其上竅,升降之樞軸俱廢,出納之機針皆息也。
其糟粕之不出,全因脾陷而肝鬱,而穀食之不納,則不止胃逆而肺壅,兼有甲木之邪焉。
甲木逆行,克賊戊土,土木搏結,肺無下行之路,霧氣堙瘀,化生痰涎,胸膈滯塞,故食噎不下。
肺津化痰,不能下潤,水穀二竅,枯槁失滋,而乙木之疏泄莫遂,故便溺難澀。
總緣中氣不治,所以升降反作,出納無靈也。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8:17
【苓桂半夏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半夏(三錢) 乾薑(三錢) 生薑(三錢) 芍藥(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噎病胸膈滯塞,霧氣淫蒸而化痰飲。
上脘不開,加以痰涎膠黏,故食阻不下。
法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氣。
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濁,生薑取汁,多用益善。
痰飲極旺,用瓜蒂散,吐其宿痰,下其停飲。
胸膈洗蕩,腐敗清空,則飲食漸下矣。
胸膈之痞,緣肺胃上逆,濁氣不降,而其中全是少陽甲木之邪。
蓋胃逆則肺膽俱無降路,膽木盤結,不得下行,經氣鬱迫,是以胸脅痛楚。
當以甘草緩其迫急,芍藥瀉其木邪,柴胡、鱉甲,散其結郁。
若兼風木枯燥,則加阿膠、當歸,滋木清風,其痛自瘥。
tan2818
發表於 2013-10-3 16:48:32
【其大便燥結】
糞粒堅硬,緣土濕胃逆,肺郁痰盛,不能化生津液,以滋大腸。
大腸以陽明燥金之府,枯槁失滋,自應難澀。
而陰凝氣閉,下竅不開,重以飲食非多,消化不速,穀滓有限,未能充滿胃腸,順行而下。
蓋以肝木鬱陷,關竅堵塞,疏泄之令不行,是以便難。
此宜以乾薑、砂仁,溫中破滯,益脾陽而開腸竅,以桂枝達木鬱而行疏泄。
干澀難下者,重用肉蓯蓉,以滑腸竅,白蜜亦佳。
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膠、當歸,滋其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