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9:47:0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論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常用方劑析義:①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腎氣丸納桂、附於滋陰劑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補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也。 </STRONG></P>
<P><BR><STRONG>……虛火不歸其原者,亦納之而歸封蟄之本矣。 </STRONG></P>
<P><BR><STRONG>相火繫於命門,火無所附,龍雷不能安其身而出於上,且火從腎出,為水中之火。 </STRONG></P>
<P><BR><STRONG>火可以水折,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惟八味丸桂附與相火同氣,直入腎中,據其窟宅而招之,同氣相求,相火安得不引之而歸原」,故「附桂八味丸為治腎氣虛寒之正藥,亦導龍入海之妙法。 </STRONG></P>
<P><BR><STRONG>然虛陽上浮,火無所附者,必於脈象細參,或脈洪大而重按甚弱,或寸關洪大而兩尺獨虛細者宜之,否則抱薪救火,必成燎原之勢矣」。 </STRONG></P>
<P><BR><STRONG>②四逆湯(《傷寒論》):四逆湯是治療陰寒內盛,格陽於外,虛陽外越,真寒假熱證的代表方劑。 </STRONG></P>
<P><BR><STRONG>陰寒內盛,真陽衰微,非純陽之品,不足以破陰氣而振陽氣,故薑附在所必用。 </STRONG></P>
<P><BR><STRONG>附子辛甘大熱「峻補元陽,陽微欲絕者,回生起死,非此不為功」。 </STRONG></P>
<P><BR><STRONG>乾薑辛熱專散裡寒,助附子以通經散寒,大有回陽之力。 </STRONG></P>
<P><BR><STRONG>「附子以走下,乾薑以守中,有薑無附,難收斬將奪旗之功; </STRONG></P>
<P><BR><STRONG>有附無薑,難取堅壁不動之效」。 </STRONG></P>
<P><BR><STRONG>故薑附並用,溫陽救逆,攝納無根之火。 </STRONG></P>
<P><BR><STRONG>凡用純熱寒之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勢,所以方中又用炙甘草,一以調中補虛,一以緩薑附之燥烈。 </STRONG></P>
<P><BR><STRONG>附子之熱,乾薑之辛,甘草之甘,合為回陽救逆之要方,可挽垂絕之陽以引火歸原。 </STRONG></P>
<P><BR><STRONG>③通脈四逆湯(《傷寒論》):四逆湯治真寒假熱證之輕者。 </STRONG></P>
<P><BR><STRONG>若病勢嚴重,出現典型陰盛格陽證,又當用通脈四逆湯治之。 </STRONG></P>
<P><BR><STRONG>本方與四逆湯同治真寒假熱之證,但較四逆湯證更為深重,以裡寒外熱,身反不惡寒為特徵。 </STRONG></P>
<P><BR><STRONG>生氣已離,危在頃刻,恐四逆湯不足以救欲脫之元陽,故取其方而易其法,加重薑附用量,制大其服,以速破在內之陰寒,急回外越之浮陽。 </STRONG></P>
<P><BR><STRONG>④白通湯(《傷寒論》):陰盛於內,格陽於上之戴陽證,又當用白通湯。 </STRONG></P>
<P><BR><STRONG>本方即四逆湯去甘草加蔥白而成,薑附辛熱,破陰回陽。 </STRONG></P>
<P><BR><STRONG>但陰陽格拒,薑附之性,雖能益陽,不能通陽,必用通陽之品,通其陽而陰自消。 </STRONG></P>
<P><BR><STRONG>蔥白辛溫,專主發散,以通上下之陽氣,故加蔥白宣通上下,一以溫之,令陽氣得入; </STRONG></P>
<P><BR><STRONG>一以發之,令陰氣易散,而解陰陽格拒之勢。 </STRONG></P>
<P><BR><STRONG>陰寒重證,驅寒宜速,薑附辛烈,取其驟發,恐甘草緩薑附之性,故舍甘草而不用。 </STRONG></P>
<P><BR><STRONG>如是,陰陽相通,寒去陽回,火自歸原。 </STRONG></P>
<P><BR><STRONG>⑤鎮陰煎(《景岳全書》):「陰虛於下,格陽於上……速宜用此,使孤陽有歸」。 </STRONG></P>
<P><BR><STRONG>方中用熟地大滋腎陰,填精補髓,壯水之主,以護封蟄之本。 </STRONG></P>
<P><BR><STRONG>澤瀉能「瀉腎邪,養五臟,益氣力,起陰氣,補虛損」,「用補藥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藥得力,一開一合,此乃玄妙」。 </STRONG></P>
<P><BR><STRONG>故又用澤瀉泄腎濁,以疏水道之滯,寓瀉於補,補而不滯。 </STRONG></P>
<P><BR><STRONG>牛膝,走而能補,性善下行,「走十二經絡,助一身元氣……補髓填精益陰」,「並能引其浮越之火下行」。 </STRONG></P>
<P><BR><STRONG>所以,配牛膝,一以助熟地補腎益陰,一以引火下行而歸原。 </STRONG></P>
<P><BR><STRONG>炙甘草益氣健脾,加附子、肉桂溫腎助陽,引火歸原。 </STRONG></P>
<P><BR><STRONG>既有熟地、牛膝、澤瀉、炙甘草滋補腎陰,又有桂附引浮陽以歸腎,使陰平陽秘,虛陽不再飛越。 </STRONG></P>
<P><BR><STRONG>⑥潛龍湯(《醫醇剩義》):本方為真陰不足,陽無所附,火不歸原而設,龜板純陰,氣味厚濁,專入腎臟,有滋陰潛陽之功。 </STRONG></P>
<P><BR><STRONG>「病係腎水虛,致相火無依,非此氣柔貞靜者,不能息其炎上之火」。 </STRONG></P>
<P><BR><STRONG>故方中以龜板為主,配生地、玄參、龍齒、人參、蛤粉補腎滋陰,益氣養血,合知母、黃柏滋陰降火。 </STRONG></P>
<P><BR><STRONG>佐龍骨攝納潛陽,導龍入海,加肉桂引火歸原。 </STRONG></P>
<P><BR><STRONG>(龍瑞敏編) 極力宣導活血化瘀的中醫內科學家李明富 謝春光李勝濤整理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9:47:0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編者按</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李明富,雲南澄江人,生於1939年。 </STRONG></P>
<P><BR><STRONG>1956年昆明醫士學校畢業後保送至成都中醫學院學習,為首屆六年制本科生,1962年畢業於成都中醫學院,留校工作至今。 </STRONG></P>
<P><BR><STRONG>1986年被批准為教授,中醫內科學博士生導師,1992年被批准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STRONG></P>
<P><BR><STRONG>現任成都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工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理事,中國中醫藥學會理事,《中華大典》編纂委員會委員暨《醫藥衛生典》主編,全國高等中醫院校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國家試題庫中醫內科命題組組長,四川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四川省科技顧問團顧問,四川省國際醫藥交流促進會副會長,四川省諮詢業協會副會長,四川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副會長,四川省學位委員會委員,四川省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暨醫學學科組組長等職。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9:47:1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李氏長期從事中醫內科</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學的臨床、教學及科學研究工作,1983年以後,並從事中醫藥教育管理工作,在中醫學術建設及事業建設頗多建樹。 </STRONG></P>
<P><BR><STRONG>在專業學術方面,對中醫內科學及活血化瘀治法有深入系統的研究。 </STRONG></P>
<P><BR><STRONG>主要學術成就有兩個方面:一是1964年即發表《瘀血論》的論文,後又發表數篇文章、編纂專著及在國內外作過多次學術報告,促進了活血化瘀治法的學術發展及推廣應用; </STRONG></P>
<P><BR><STRONG>二是作為中醫內科學教材及主要專著的編寫成員,促進了中醫內科學術的發展提高。 </STRONG></P>
<P><BR><STRONG>所從事的科學研究及參與撰寫的論著,曾獲得多項部省級的獎勵。 </STRONG></P>
<P><BR><STRONG>主要論著有:《瘀血論》; </STRONG></P>
<P><BR><STRONG>《瘀血學說及活血化瘀治則》; </STRONG></P>
<P><BR><STRONG>《中醫文獻活血化瘀專輯》; </STRONG></P>
<P><BR><STRONG>《實用中醫內科學》(編委); </STRONG></P>
<P><BR><STRONG>《中醫內科學》(全國統編教材,編委); </STRONG></P>
<P><BR><STRONG>《中醫內科學》(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編委); </STRONG></P>
<P><BR><STRONG>《長江醫話》(副主編); </STRONG></P>
<P><BR><STRONG>《(校注)景岳全書》(副主校); </STRONG></P>
<P><BR><STRONG>《中醫藥管理學概論》(副主編); </STRONG></P>
<P><BR><STRONG>《中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集》(副主編); </STRONG></P>
<P><BR><STRONG>《活血化瘀方藥的臨床應用要點》; </STRONG></P>
<P><BR><STRONG>《血瘀的診斷及活血化瘀法的主要配伍應用》; </STRONG></P>
<P><BR><STRONG>《癌症的中醫藥治療概要》等。 </STRONG></P>
<P><BR><STRONG>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STRONG></P>
<P><BR><STRONG>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STRONG></P>
<P><BR><STRONG>———《荀子?勸學》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9:47:2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李明富</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雲南澄江人,1939年3月15日出生,其祖父及父親均為當地頗有聲譽的名中醫。 </STRONG></P>
<P><BR><STRONG>受家庭環境的薰陶,李氏自幼熱愛中醫藥事業,從7歲起,在放學回家之時,即可按照處方撿藥,並借此而初識多味中藥的藥性。 </STRONG></P>
<P><BR><STRONG>李氏於1945年9月至1950年8月就讀於雲南澄江鳳麓小學,1950年9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雲南澄江初級中學讀書。 </STRONG></P>
<P><BR><STRONG>初中畢業後,受家庭業醫環境的影響,遂選擇醫學專業,於1953年9月考入雲南省昆明醫士學校讀書,1953年及1954年均為優秀學生,學校通報表揚。 </STRONG></P>
<P><BR><STRONG>1956年醫校畢業時,適逢國家提倡向科學進軍,發展高等教育,保送百分之十的優秀中專畢業生升入大學,李氏即在保送之列。 </STRONG></P>
<P><BR><STRONG>當時,可以上西醫院校,亦可以上中醫院校,由於出身中醫世家及對中醫事業的熱愛,遂選擇了中醫學院,進入當年政府在全國創辦的四所中醫學院之一的成都中醫學院學習。 </STRONG></P>
<P><BR><STRONG>在六年的大學生活中,刻苦努力,品學兼優,所撰寫的《瘀血論》畢業論文,受到校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1962年以學業成績及論文成績均名列全年級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於成都中醫學院,畢業後即留該校工作至今。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9:47:3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從1962年9月至1983年</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李氏主要在成都中醫學院內科教研室從事中醫內科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 </STRONG></P>
<P><BR><STRONG>其間,1964年8月至1965年7月,由學校選送至上海中醫學院及龍華醫院進修一年(上海中醫學院當時為中醫內科學教材的主編單位); </STRONG></P>
<P><BR><STRONG>1981年至1982年7月,由學院選送至衛生部委託吉林省延邊醫學院舉辦的全國日語進修班學習一年日語。 </STRONG></P>
<P><BR><STRONG>李氏在臨床工作中關心病人疾苦,觀察病情仔細,理論結合實際,深入分析研究,常能獲得良好療效; </STRONG></P>
<P><BR><STRONG>在教學工作中,深入鑽研教材,博覽有關參考書刊,講授條理清楚,啟發學生思維。 </STRONG></P>
<P><BR><STRONG>由於李氏工作認真負責,醫風教風良好,深受病員及同學的好評。 </STRONG></P>
<P><BR><STRONG>在科學研究方面,李氏以活血化瘀為主要研究方向,在畢業論文《瘀血論》的基礎上,繼續深入進行活血化瘀臨床及文獻研究,研究成果受到高度重視,曾多次應邀到省內外的多個單位作有關活血化瘀的學術報告,有力地促進了活血化瘀治法的推廣應用。 </STRONG></P>
<P><BR><STRONG>1969年4月至1973年10月的四年半時間裡,承擔衛生部下達的防治鉤端螺旋體病(簡稱鉤體病)的科研任務,在每年夏秋鉤體病的發病季節,均奔赴農村開展防治鉤體病的科研工作,同時為廣大農民防病治病; </STRONG></P>
<P><BR><STRONG>冬春季節則在學院查閱文獻資料,進行動物實驗、藥物篩選等工作。 </STRONG></P>
<P><BR><STRONG>由於李氏對活血化瘀及對鉤體病研究所取得的突出成績,兩項成果均榮獲1978年四川省科學大會頒發的重大科技成果獎。 </STRONG></P>
<P><BR><STRONG>在此期間,李氏還參與了本院及全國統編教材《中醫內科學》、《實用中醫內科學》(編委及統稿,該書獲1988年國家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等書籍的編寫。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9:47:4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從1983年5月至現在</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李氏受命擔任成都中醫學院院長職務,走上「雙肩挑」的道路,在以主要精力投身學院管理及建設發展的同時,積極發揮業務專長,繼續「見縫插針」及抓緊工余時間開展業務工作,管理和業務兩方面都取得顯著成果。 </STRONG></P>
<P><BR><STRONG>在學校的建設發展方面,1986年學院建院30周年時,李氏與學院領導共同確定把「求實、團結、勤奮、進取」作為學校校訓,對中醫藥教育工作,認為從實際出發,全面理解貫徹「三個面向」的方針,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中醫藥專門人才,是學校的首要任務。 </STRONG></P>
<P><BR><STRONG>李氏重視基本建設,重視學科建設,積極推進科研工作,並促進科技及教學與經濟的緊密結合,鼓勵師生提高外語及電腦水準和推廣應用普通話,促進電腦在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STRONG></P>
<P><BR><STRONG>他所在的成都中醫學院,由於成績優秀,於1995年2月經國家教委批准更名為成都中醫藥大學,李氏被任命為該校校長。 </STRONG></P>
<P><BR><STRONG>在業務技術方面,李氏於1986年6月獲准擔任教授及中醫內科學博士生導師,11年來培養博士研究生10名,已畢業9名,其中4名現任副主任醫師或副教授,一名進入廣州中山醫科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尚有一名博士生在讀。 </STRONG></P>
<P><BR><STRONG>主持和參與了中醫藥治療急性腦出血、糖尿病、冠心病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STRONG></P>
<P><BR><STRONG>其中,任課題負責人的「逐瘀化痰口服液治療急性腦出血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獲1994年國家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 </STRONG></P>
<P><BR><STRONG>「糖復康防治Ⅱ型糖尿病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獲1993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STRONG></P>
<P><BR><STRONG>參與了《中醫內科學》教學參考叢書(編委,該書獲1992年國家教委第二屆普通高校優秀教材全國特等獎),國家規劃教材《中醫內科學》,《(校注)景岳全書》(副主校,該書獲1993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長江醫話》,《中醫藥管理學概論》(副主編,該書獲199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優秀教材二等獎),《中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集》,《中華大典?醫藥衛生典》(主編)等書的編纂,及擔任國家試題庫中醫內科學命題組組長,中醫藥本科教育留學生聯考中醫內科學命題的負責工作等,為中醫內科學的學術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9:47:5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在學術上</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李氏廣收博采,廣納眾家之長,既珍惜古人經驗,又汲取現代成果,以其實踐體現了「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的名言。 </STRONG></P>
<P><BR><STRONG>在學術思想上,李氏極力宣導活血化瘀,認為氣血運行全身,是保障人體正常功能的必要條件,當疾病的病理變化影響到血液的正常運行時,就會因血行不暢或血脈瘀阻而導致多種疾病,因此活血化瘀治則在臨床上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及重要性。 </STRONG></P>
<P><BR><STRONG>重視臟腑經絡辨證,認為臟腑經絡學說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臟腑經絡辨證是中醫各種臨床辨證體系的基礎。 </STRONG></P>
<P><BR><STRONG>辨識清楚各種病證的臟腑經絡所在或與臟腑經絡的關係,對提高臨床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STRONG></P>
<P><BR><STRONG>在促進中西醫學及辨證辨病結合的認識方面,李氏認為,中西醫結合既是繼承發揚祖國醫藥學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發展提高我國現代醫藥學的重要途徑,辨證與辨病結合,既有利於臨床療效的提高,也有利於促進醫學理論的發展。 </STRONG></P>
<P><BR><STRONG>李氏的學術成就受到國內外的重視和好評,1986年以來,曾先後應邀赴美國、德國、日本、新加坡、韓國、加拿大等國及台、港、澳地區進行學術交流及訪問,收到良好效果,為中醫藥走向世界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9:48:0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瘀血理論及活血化瘀治則的研究應用瘀血學說及活血化瘀治則是中國醫藥學偉大寶庫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2000多年來,人類在與疾病鬥爭的長期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STRONG></P>
<P><BR><STRONG>現在,活血化瘀治則被廣泛運用於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的治療中,並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為許多疾病的治療提供了一個重要手段並開闢了一條重要的途徑。 </STRONG></P>
<P><BR><STRONG>特別是對一些世紀病、疑難病運用活血化瘀法進行治療,均取得了滿意的療效和長足的進展。 </STRONG></P>
<P><BR><STRONG>近30年來,活血化瘀治則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外醫學界長盛不衰、最為活躍的領域。 </STRONG></P>
<P><BR><STRONG>李氏在整理前輩醫學理論的基礎上,完善了瘀血學說並推廣應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為活血化瘀理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STRONG></P>
<P><BR><STRONG>李氏首次系統整理瘀血理論文獻並形成完整的瘀血學說。 </STRONG></P>
<P><BR><STRONG>早在60年代初期,李氏在著名中醫學家李斯熾等名師指導下,廣泛閱讀了中醫古籍中有關「瘀血」的重要文獻,通過對《內經》、《金匱要略》、《傷寒論》、《神農本草經》、《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聖濟總錄》、《直指方》、《醫林改錯》、《血證論》等醫籍的深入研究系統整理,首次從概念、歷史源流及理論發展水準和未來研究方向等方面全面整理了傳統中醫學瘀血理論。 </STRONG></P>
<P><BR><STRONG>並首先提出了「瘀血學說啟始於內經,奠基於仲景,經歷代的演進,至清代而大為發展,尤其是由於王清任、唐容川、周學海等的努力,使瘀血學說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學說,成為祖國醫學中具有實踐意義的重要學說之一」。 </STRONG></P>
<P><BR><STRONG>這一結論至今為多種活血化瘀研究專著所沿用。 </STRONG></P>
<P><BR><STRONG>李氏瘀血學說的主要內容可以從瘀血的含義、形成原因、臨床診斷依據及活血化瘀療法等幾方面進行闡述。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9:48:1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瘀血的含義何謂瘀血? </STRONG></P>
<P><BR><STRONG>在中醫學裡有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解釋,如:①《說文》謂「瘀,積血也」; </STRONG></P>
<P><BR><STRONG>②《證治準繩》、《皇漢醫學》等認為:污穢之血為瘀血; </STRONG></P>
<P><BR><STRONG>③《血證論》認為:離經之血為瘀血。 </STRONG></P>
<P><BR><STRONG>由此可知,瘀血主要是指瘀積不行,污穢不潔和已離經脈(而停積於體內)的血液。 </STRONG></P>
<P><BR><STRONG>可以認為,瘀血是中醫病因病機的一個概念,它既是其他病因(如六淫、情志、飲食等)引起的一種病理改變,又是進一步引起某些疾病(如胸痹、中風等)的重要致病因素。 </STRONG></P>
<P><BR><STRONG>對於主要由血液停滯、瘀結不散而形成的病證,稱為瘀血證或血瘀證; </STRONG></P>
<P><BR><STRONG>但在更多的情況下,瘀血往往和其他的病因(如痰濁、濕邪、寒邪、熱邪、正虛等)一起,影響不同的臟腑、經絡,因而導致復雜多樣的臨床表現。 </STRONG></P>
<P><BR><STRONG>中醫著作裡,和瘀血同類的名稱尚有滯血、留血、閉血、蓄血、乾血、老血、死血、敗血、惡血、賊血等。 </STRONG></P>
<P><BR><STRONG>名目雖多,其目的在於想從不同的角度(如輕重、新久、危害等)描繪出瘀血的實質。 </STRONG></P>
<P><BR><STRONG>其中,滯血、留血、閉血等名稱的意義與瘀血相近,是指血液瘀積不行,滯礙留閉; </STRONG></P>
<P><BR><STRONG>蓄血除和瘀血同義外,一般多指起病較急,病位在下焦的瘀血證; </STRONG></P>
<P><BR><STRONG>乾血、老血、死血是指瘀積已久,難於在短時間內祛散的瘀血; </STRONG></P>
<P><BR><STRONG>敗血是言其血已敗壞而失卻正常的生理功能; </STRONG></P>
<P><BR><STRONG>惡血、賊血則是形容瘀血對人體的危害如惡如賊。 </STRONG></P>
<P><BR><STRONG>所以,上述名稱總的可以用「瘀血」一名加以概括。 </STRONG></P>
<P><BR><STRONG>共同的治療原則是活血化瘀,其中血鬱、血瘀、血結分別作為瘀血輕重、新久的三種不同程度的名稱。 </STRONG></P>
<P><BR><STRONG>與此相對應的是活血行血、化瘀通絡、破血散結。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9:48:2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形成瘀血的原因1外傷:各種外傷是形成瘀血的一個常見而重要的原因。 </STRONG></P>
<P><BR><STRONG>在《內經》即有「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的記載。 </STRONG></P>
<P><BR><STRONG>《雜病源流犀燭?跌撲閃挫源流》說:「忽然閃挫,必氣為之震,因所壅而凝聚一處。 </STRONG></P>
<P><BR><STRONG>氣運乎血,血本隨氣以周流,氣凝則血亦凝矣。 </STRONG></P>
<P><BR><STRONG>夫至氣滯血瘀,則作腫作痛,諸變百出。 </STRONG></P>
<P><BR><STRONG>各種外傷之後,無論有無出血現象可見,凡有腫痛之症,均應考慮內有瘀血的可能。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9:49:1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出血:出血引起瘀血的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出血之後已離經脈而未排出體外之血,即是瘀血; </STRONG></P>
<P><BR><STRONG>二是治療血證之時,不究根源,專事止澀,過用寒涼,使血行不暢而易瘀滯。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9:49:2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情志:情志過極則令氣病,影響氣血的周流暢行,進而形成血瘀。 </STRONG></P>
<P><BR><STRONG>如《醫學入門?腹痛》說:「瘀血痛有常處,或憂思逆鬱而得。 </STRONG></P>
<P><BR><STRONG>《醫徹?蓄血》說:「其人或勞倦,或跌撲,或閃挫,或鬱怒,皆足以阻其血而停蓄成瘀。 </STRONG></P>
<P><BR><STRONG>4外邪:各種外邪均可導致血瘀,其中以寒邪、熱邪較為重要。 </STRONG></P>
<P><BR><STRONG>血遇寒則凝,感受寒邪會引起或加重血脈瘀阻的病變。 </STRONG></P>
<P><BR><STRONG>如《靈樞?癰疽》說:「寒邪客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 </STRONG></P>
<P><BR><STRONG>溫熱病邪熏灼血液,血受熏灼則易於凝結瘀滯; </STRONG></P>
<P><BR><STRONG>傷耗津液,津虧則不能載血運行,均會導致血瘀。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9:49:3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如《臨證指南醫案?疫》說:「吸入疫癘,三焦皆受,久則血分漸瘀,愈結愈熱,當以寒苦之制。 </STRONG></P>
<P><BR><STRONG>何秀山在《重訂通俗傷寒論》中說:「熱陷包絡神昏,非痰迷心竅,即瘀塞心孔。 </STRONG></P>
<P><BR><STRONG>5正虛:氣為血帥,正氣虧虛,不能推動血液正常運行而致血瘀。 </STRONG></P>
<P><BR><STRONG>如《讀醫隨筆?承制生化論》說:「氣虛不足以推血,則血必有瘀。 </STRONG></P>
<P><BR><STRONG>《景岳全書?脅痛》說:「凡人之氣血猶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 </STRONG></P>
<P><BR><STRONG>故氣血不虛則不滯,虛則無有不滯者。 </STRONG></P>
<P><BR><STRONG>歸納言之,上述原因主要是通過損傷血行的經道,改變血液的性質,影響津、氣、血之間的正常關係等機理而形成瘀血,並進而變生多種疾病。 </STRONG></P>
<P><BR><STRONG>這一觀點被寫進《中醫學基礎理論》,並為後繼的現代研究奠定了基礎。 </STRONG></P>
<P><BR><STRONG>成為中醫基礎理論從唯象向實驗轉化的重要依據之一,同時也是將現代醫學及現代科技理論和血瘀學、流體力學、心臟血流動力學、微循環理論等應用於中醫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它也直接成為中西醫兩個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仲介環節,由此而極大地推動了瘀血學說的學術發展。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9:51:0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三)瘀血的症狀及體徵1疼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痛者,氣血不通之意」。 </STRONG></P>
<P><BR><STRONG>瘀血疼痛的特點是:痛處固定; </STRONG></P>
<P><BR><STRONG>久痛不愈,反復發作; </STRONG></P>
<P><BR><STRONG>多為刺痛; </STRONG></P>
<P><BR><STRONG>痛而拒按或兼形腫; </STRONG></P>
<P><BR><STRONG>用其他治法的藥物不效等。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9:51:3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發熱:瘀血發熱屬於內傷發熱的範疇,可以表現為全身或局部,自覺或他覺的發熱。 </STRONG></P>
<P><BR><STRONG>因瘀積部位、病程及損耗氣血陰陽的不同而有多種發熱類型。 </STRONG></P>
<P><BR><STRONG>瘀血發熱的特點之一是脈證不盡一致,如《金匱?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說:「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 </STRONG></P>
<P><BR><STRONG>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9:51:4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咳喘:瘀血阻滯氣道,妨礙氣機出入,則會壅而為咳為喘。 </STRONG></P>
<P><BR><STRONG>嚴重時,由於瘀閉肺脈,令水溢痰生而致咳逆喘息不得臥。 </STRONG></P>
<P><BR><STRONG>如《丹溪心法?咳嗽》說:「肺脹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夾瘀血礙氣而病。 </STRONG></P>
<P><BR><STRONG>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9:51:5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4心悸怔忡:瘀阻血脈,使心失所養而致心悸怔忡。 </STRONG></P>
<P><BR><STRONG>如《血證論?臟腑病機論》說:「血虛則神不安而怔忡,有瘀血亦怔忡。 </STRONG></P>
<P><BR><STRONG>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9:52:0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5發黃:包括一般的膚色發黃及黃疸之黃,前者為肌膚失養而黃,後者為血液敗壞而黃。 </STRONG></P>
<P><BR><STRONG>如《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瘀血候》說:「血瘀在內,則時時體熱面黃。 </STRONG></P>
<P><BR><STRONG>《臨證指南醫案?諸痛》說:「久痛必入絡,氣血不行發黃,非疸也。 </STRONG></P>
<P><BR><STRONG>周學海認為「黃之為色,血與水和雜而然也」,故對黃疸也主張用活血化瘀藥,「必須兼用化血之品一二味,如桃仁、紅花、茜草、丹參之類,為其已壞之血不能復還原質,必須化之,而後無礙新血之流行也」(《讀醫隨筆?卷四》),這個觀點值得參考。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9:52:1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6神經精神症狀:如健忘、癲狂、癱瘓、昏迷等。 </STRONG></P>
<P><BR><STRONG>如《血證論?健忘》說:「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 </STRONG></P>
<P><BR><STRONG>周學海認為「瘀血凝痰阻塞心氣,使心的神機停滯而發癲(《讀醫隨筆?卷三》)。 </STRONG></P>
<P><BR><STRONG>中風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癱瘓,血脈瘀阻是重要的病機,故周學海認為需重佐活血以「撥其機」,「通其道」(《讀醫隨筆?卷四》)。 </STRONG></P>
<P><BR><STRONG>瘀血引起的神昏譫語在溫熱病熱入營血時較為多見。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6 19:52:2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7癰腫:癰腫的病因雖與濕熱火毒有關,但從病機分析,無論內外癰症,總由血瘀肉腐而成。 </STRONG></P>
<P><BR><STRONG>所以在治療上,尤其是膿腫未成之時,需配合活血化瘀,以求癰消腫散。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頁: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查看完整版本: 【名老中醫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