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7:27:5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二)內五淫內五淫是人體內臟腑陰陽不和所產生的風、熱、濕、燥、寒邪</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上述《素問》「人有五臟化五氣」的肝木風、心火熱、脾土濕、肺金燥、腎水寒,在正常情況下則為生理的五氣,在反常情況下則為病理的五淫。 </STRONG></P>
<P><BR><STRONG>內風:生理的肝木風,主要體現在肝主疏泄的功能和調上。 </STRONG></P>
<P><BR><STRONG>即肝臟在其正常的疏泄狀態下,肝氣舒而肝血暢,肝木為之柔和,則不病風。 </STRONG></P>
<P><BR><STRONG>病理的肝木風,主要體現在肝主疏泄的功能失調上。 </STRONG></P>
<P><BR><STRONG>如肝之陽盛或陰虛,以致疏泄太過,則肝木橫強失柔而風動。 </STRONG></P>
<P><BR><STRONG>《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是其例。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7:28:0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內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生理的心火熱,主要體現在心藏神主血脈的功能和調上。 </STRONG></P>
<P><BR><STRONG>即心臟在其正常的心火溫煦下,心神清明以主宰十二官,心血流暢以滋養諸臟腑,則不病熱。 </STRONG></P>
<P><BR><STRONG>病理的心火熱,主要體現在心藏神主血脈的功能失調上。 </STRONG></P>
<P><BR><STRONG>如心之陽盛或陰虛,以致心火亢旺而熱生。 </STRONG></P>
<P><BR><STRONG>《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熱瞀瘛,皆屬於火」是其例。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7:28:2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內燥</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生理的肺金燥,主要體現在肺主清肅的功能和調上。 </STRONG></P>
<P><BR><STRONG>即肺主氣,既能宣其清陽於上,又能降其濁陰於下,以保持其清肅的正常狀態。 </STRONG></P>
<P><BR><STRONG>有如秋高氣爽,萬里無云,則不病燥。 </STRONG></P>
<P><BR><STRONG>病理的肺金燥,主要體現在肺主清肅的功能失調上。 </STRONG></P>
<P><BR><STRONG>如肺之陽盛或陰虛,以致肺熱葉焦則燥生,有如秋陽酷烈,萬木黃落。 </STRONG></P>
<P><BR><STRONG>如劉完素《病機論》據《素問》「燥勝則乾」所補「諸澀枯涸,幹勁皺揭,皆屬於燥」是其例。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7:28:4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內濕</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生理的脾土濕,主要體現在水穀之精微化生的功能和調上。 </STRONG></P>
<P><BR><STRONG>即水穀由胃納入,經過脾的運化而成精微,再由脾氣散精於他臟。 </STRONG></P>
<P><BR><STRONG>在正常生理狀態下,脾氣充足,運化有權,則其精微輸布以化生氣血,營養周身,自不病濕。 </STRONG></P>
<P><BR><STRONG>病理的脾土濕,主要體現在水穀之精微化生的功能失調上。 </STRONG></P>
<P><BR><STRONG>如脾之陰盛或陽虛,以致脾不能運化水穀變成精微,水穀反而停聚成濕。 </STRONG></P>
<P><BR><STRONG>《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是其例。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7:28:5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內寒</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生理的腎水寒,主要體現在腎藏精主五液的功能和調上。 </STRONG></P>
<P><BR><STRONG>由於腎水中潛龍火,在正常生理狀態下,火水和調,腎水溫運流暢,則不病寒。 </STRONG></P>
<P><BR><STRONG>病理的腎水寒,主要體現在腎藏精主五液的功能失調上。 </STRONG></P>
<P><BR><STRONG>如腎之陰盛或陽虛,水中龍火無興,則寒從內生。 </STRONG></P>
<P><BR><STRONG>《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是其例。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7:29:1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內五淫邪多因情志、飲食、勞逸失調</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以致臟腑陰陽不和而產生,但也有由外感導致內傷臟腑而形成的。 </STRONG></P>
<P><BR><STRONG>其病既可單一出現,如肝風證、心熱證、脾濕證、肺燥證、腎寒證等; </STRONG></P>
<P><BR><STRONG>也可復合出現,如心肝風火證、肺胃燥熱證、脾腎寒濕證等; </STRONG></P>
<P><BR><STRONG>還可交錯出現,如肝、心、肺不病風、熱、燥證,而病寒、濕證,脾、腎不病濕、寒證,而病風、熱、燥證,甚至是臟腑之間的寒熱錯雜證、燥濕相兼證等。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7:29:5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三、漫話寒溫統一傷寒和溫病統屬外感熱病範疇</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外感熱病」之稱,雖已為現今中醫學界大多數人所接受,但尚有少數人仍持異議。 </STRONG></P>
<P><BR><STRONG>先是有西醫學中同志提出「急性熱性病」之名,認為中醫所謂外感病,主要屬於西醫所謂急性傳染病,而急性傳染病大都是以發熱為主症的,故又有「外感熱性病」之稱; </STRONG></P>
<P><BR><STRONG>後來中醫學界有些同志認為「熱性」二字欠妥,因為「熱性」是指其病性屬熱而言,而中醫所謂外感病,並非都是病性屬熱,也有病性屬寒的,故主張去掉「性」字,稱之為「急性熱病」; </STRONG></P>
<P><BR><STRONG>又因中醫所謂外感病並不都是急性的,故又認為「急性」二字也不完全適合,不如徑稱「外感熱病」為妥,這就是「外感熱病」名稱之由來。 </STRONG></P>
<P><BR><STRONG>儘管如此,現在仍有個別人認為外感熱病之名,不能概括寒病,不如仍舊稱為「外感病」更妥。 </STRONG></P>
<P><BR><STRONG>70年代,我曾為江西中醫學院主編寒溫統一的《熱病學講義》(1973年內部出版,1975年內部再版)。 </STRONG></P>
<P><BR><STRONG>當時院內曾有人提出過「時病學」、「外感病學」、「外感熱病學」、「熱病學」等名稱。 </STRONG></P>
<P><BR><STRONG>我之所以定名為「熱病學」,是因它能繼承發揚《內經》關於熱病寒溫統一和內外統一的思想,比較全面,更符合中醫學的整體觀。 </STRONG></P>
<P><BR><STRONG>有的同志認為,外感熱病是指外因熱邪所致的熱性病證而言,並引《素問》「熱論」所謂六經熱病和「刺熱」所謂五臟熱病以及劉河間所謂「熱病只能作熱治,不能從寒醫」等說為證,來證明所謂外感熱病是不能包括外感寒病在內的。 </STRONG></P>
<P><BR><STRONG>其實,《素問》所論熱病,雖較詳於熱,也略及於寒。 </STRONG></P>
<P><BR><STRONG>如其所謂「可汗而已」的「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即屬寒證。 </STRONG></P>
<P><BR><STRONG>尤其是它所說的「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 </STRONG></P>
<P><BR><STRONG>更顯然是說,寒邪傷於太陽之表,由於寒邪外凝,陽氣內鬱,以致發熱,而太陽病發熱即使很高(「體若燔炭」),也可一汗而解(「汗出而散」),必不致死。 </STRONG></P>
<P><BR><STRONG>如果誤認太陽傷於寒而發高熱為熱證,反投涼遏,必致惡化病情,陷入困境。 </STRONG></P>
<P><BR><STRONG>正因為《素問》詳於熱而略於寒,繼之而作的《傷寒論》乃詳於寒,以補其不足。 </STRONG></P>
<P><BR><STRONG>但從《傷寒論》中不僅論及傷寒病,而且論及中風、溫病、風溫和痙、濕、等病來看,可見它是統論一切外感熱病。 </STRONG></P>
<P><BR><STRONG>由此可見它所統論的外感熱病之熱,就只能是指發熱症狀,而不可能是專指熱邪病因或熱證病性而言。 </STRONG></P>
<P><BR><STRONG>因此,討論外感熱病,就不應局限於熱證,而應包括寒證在內。 </STRONG></P>
<P><BR><STRONG>有的同志認為,不應把但寒不熱的寒證納入外感熱病的範疇,這是因為他心目中的外感熱病是有熱無寒的。 </STRONG></P>
<P><BR><STRONG>但熱和寒是對立統一的,如《傷寒論》就繼承發揚《內經》陰陽寒熱對立統一理論,全面地論述了發熱惡寒的表寒證,和寒熱往來的半表半裡寒熱錯雜證,以及但熱不寒的裡熱證、但寒不熱的裡寒證,從而創立了三陽三陰辨證論治的完整體系。 </STRONG></P>
<P><BR><STRONG>如果硬要把但寒不熱的裡寒證排除在外感熱病之外,那就無法保持其辨證論治的完整體系了。 </STRONG></P>
<P><BR><STRONG>我認為近時根據《素問》統傷寒溫暑於熱病的精神,順應當前中醫學術發展趨勢,結合臨床實際需要,把傷寒學說和溫病學說統一於外感熱病學說中,使之相得益彰,成為完璧,顯然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7:30:1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寒溫統一只會進一步加強外感熱病學科的系統性</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使之更好地向前發展,而決不會妨礙中醫學科的分化發展。 </STRONG></P>
<P><BR><STRONG>中國醫學分科發展到元、明朝,已細分為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口齒、咽喉、傷寒、接骨、金鏃、按摩、祝由十三科; </STRONG></P>
<P><BR><STRONG>到了清朝,則精簡為大方脈、小方脈、傷寒、婦人、瘡瘍、針灸、眼、口齒、咽喉、正骨十科。 </STRONG></P>
<P><BR><STRONG>為什麼溫病學說盛行的清代,仍然只設傷寒學科,而不增設溫病學科? </STRONG></P>
<P><BR><STRONG>這是因為傷寒學科包括一切外感熱病在內(如《素問?熱論》「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STRONG></P>
<P><BR><STRONG>……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STRONG></P>
<P><BR><STRONG>《難經》「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 </STRONG></P>
<P><BR><STRONG>《傷寒論》有中風、傷寒、溫病、風溫和痙、濕、病等),溫病只不過是傷寒學科中的一個病種(發於春時者)而已。 </STRONG></P>
<P><BR><STRONG>如果把溫病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從傷寒學科中分化出來,那麼其他外感病種是否可以一病一科地獨立於傷寒學科之外呢? </STRONG></P>
<P><BR><STRONG>這顯然是不能成立的,因為它們都是傷寒學科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STRONG></P>
<P><BR><STRONG>又如果把溫病作為概括外感性熱化過程的一類證(如《溫病條辨》第一條所謂「溫病者,有風溫,有溫熱,有溫疫,有溫毒,有暑溫,有濕溫,有秋燥,有冬溫,有溫瘧」)為一方,同以根據外感病寒化過程的一類證為另一方的傷寒對立起來,分成兩個學科,這也是不能成立的,因為它們同樣是傷寒學科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7:30:3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假使硬要把它們分割開來</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各自獨立,那就不成其為傷寒學科了。 </STRONG></P>
<P><BR><STRONG>至於明、清時代之所以興起溫病學說(如吳又可著《溫疫論》,葉天士著《溫熱論》,薛生白著《濕熱論》,王孟英著《溫熱經緯》,吳鞠通著《溫病條辨》,楊玉衡著《傷寒溫疫條辨》等),則是因為傷寒學科的創始人張仲景所著《傷寒論》比較詳於寒而略於溫,尚未能滿足外感病辨證論治的需要,所以對此不斷地加以擴充,以彌補其不足,從而使傷寒學科的辨證論治臻於完善。 </STRONG></P>
<P><BR><STRONG>近時不少中醫學者之所以要提出寒溫統一的主張,就是因為傷寒和溫病都是外感熱病學科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只有把它們統一起來,才能進一步加強其系統性,並使之規範化,以便更好地向前發展。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7:30:5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寒溫統一理論是以人體陰陽寒熱對立統一規律</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如《內經》所謂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等)為其基礎的。 </STRONG></P>
<P><BR><STRONG>而傷寒學說和溫病學說則主要是對自然界外因寒溫邪氣,通過人體內因陰陽正氣起作用而致病的寒化和熱化的不同過程,所表現的不同證候,及其辨證論治規律的總結。 </STRONG></P>
<P><BR><STRONG>雖然就其狹義的傷寒和溫病來說,傷寒是因陰盛或陽虛而現或實或虛的寒證,治法宜溫,重在救陽; </STRONG></P>
<P><BR><STRONG>溫病是因陽盛或陰虛而現或實或虛的熱證,治法宜清,重在救陰,而各自有其特點,不容混淆; </STRONG></P>
<P><BR><STRONG>但如就其廣義的傷寒和溫病來說,則都屬於外感熱病的範疇,即一類疾病中的兩類證治,是一脈相承而相得益彰的。 </STRONG></P>
<P><BR><STRONG>也是人陰陽寒熱對立統一規律在外感熱病中的具體體現。 </STRONG></P>
<P><BR><STRONG>還須指出的是,外感熱病之熱,是以人身陽熱之氣為其病理基礎的。 </STRONG></P>
<P><BR><STRONG>即其陽熱之氣亢進的,則病從熱化; </STRONG></P>
<P><BR><STRONG>而其陽熱之氣衰退的,則病從寒化。 </STRONG></P>
<P><BR><STRONG>且其對立的寒或熱,在一定條件下,又是可以轉化的。 </STRONG></P>
<P><BR><STRONG>即傷寒既可以病寒,也可以病熱,既可以由寒證轉變成熱證,也可以由熱證轉變成寒證; </STRONG></P>
<P><BR><STRONG>溫病亦然。 </STRONG></P>
<P><BR><STRONG>這顯然是一個統一體中的兩個方面,也就是寒溫統一理論的依據所在。 </STRONG></P>
<P><BR><STRONG>所以寒溫是應該統一的,而且它們本來也就是統一的。 </STRONG></P>
<P><BR><STRONG>這可從《內經》、《傷寒論》和《溫病條辨》等典籍中深入玩味得出來。 </STRONG></P>
<P><BR><STRONG>因此,今天把寒溫統一起來,不僅還其本真,而且賦予新意,是更有利於外感熱病學科發展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7:31:1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寒溫統一是以傷寒六經和溫病三焦、衛氣營血辨證</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論治體系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其不可分割性為依據的。 </STRONG></P>
<P><BR><STRONG>近時不少中醫學者對此發表了很多論著,提出了種種設想,引起了熱烈的論爭,活躍了學術氣氛,開拓了大家的思路。 </STRONG></P>
<P><BR><STRONG>就寒溫分化論來說,雖然一定歷史時期內,也曾引起過熱烈的論爭,活躍過學術氣氛,積極地推動過外感熱病學科的發展; </STRONG></P>
<P><BR><STRONG>但因後來卻逐漸地形成門戶對立,互相排斥,只見各自的局部,忽視共同的整體,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外感熱病學科的發展。 </STRONG></P>
<P><BR><STRONG>時至今日,寒溫分化的論爭,已經不再是有積極意義,反而成為消極因素了。 </STRONG></P>
<P><BR><STRONG>因為它在理論上肢解了如上所述的整體,在實踐上造成了重復和混亂(如在傷寒六經中又有三焦和衛氣營血的內容,在溫病三焦和衛氣營血中又有六經的內容,傷寒陽明病白虎、承氣證和溫病中焦、氣分病白虎、承氣證又完全相同等)。 </STRONG></P>
<P><BR><STRONG>而寒溫統一論在今天,則因其全面繼承了寒溫兩說的優良傳統,發揚了中醫學中陰陽寒熱對立統一和互相轉化的整體觀念,避免了因寒溫分立所造成的重復、混亂(如《傷寒論》厥陰病這個所謂「千古疑案」,只有把溫病學中的厥陰病同它結合起來,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決等),而具有其新的生命力。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7:31:2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四、臨床應用經方漫話</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流行性出血熱治療中的經方應用流行性出血熱是以發熱、低血壓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毒性急性傳染病。 </STRONG></P>
<P><BR><STRONG>我在1985~1990年間,曾率領一個科研組深入疫區,對之進行系統的研究,在本病全過程五期的治療中,幾乎都應用了經方。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7:31:4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發熱期</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柴胡桂枝湯、桂麻各半湯江西疫區本病多為濕熱證,初起表現為濕偏重的太陽與少陽合病,症見惡寒發熱,熱勢起伏或往來寒熱,頭痛、腰痛、身痛,無汗或少汗,鼻塞,咳嗽,頭昏目眩,心煩,嘔惡,納呆,口苦,面紅目赤,渴喜熱飲或不多飲,球結膜水腫,咽齶及腋脅可見針尖樣紅點,脈弦細數,舌紅苔薄白。 </STRONG></P>
<P><BR><STRONG>這是出血熱疫毒夾寒濕襲表鬱熱,好犯血絡,而其疫毒又有以募原(少陽、三焦)為巢穴的特點所致。 </STRONG></P>
<P><BR><STRONG>據此,擬定二方:一為柴胡桂枝湯合三仁湯的「柴桂敗毒湯」,治病偏少陽者; </STRONG></P>
<P><BR><STRONG>二為桂麻各半湯合三仁湯的「麻桂敗毒湯」,治病偏太陽者。 </STRONG></P>
<P><BR><STRONG>小批量製成250ml一劑的水煎劑,治療300余例,輕中型病例常可熱降症減而直接進入多尿期以至恢復期,達到表解裡和的效果; </STRONG></P>
<P><BR><STRONG>重型患者亦多能順利地度過發熱期。 </STRONG></P>
<P><BR><STRONG>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鉤端螺旋體病患者,初期症同出血熱,如法服用此二方,亦可收到汗出熱退症減的效果,比諸出血熱患者似尤顯著。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7:32:0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低血壓休克期</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通脈四逆湯本期多見氣陰兩脫證或陽脫證,參麥針、參附針有獨到療效。 </STRONG></P>
<P><BR><STRONG>但對極少數危重型難治性休克之屬少陰陰盛格陽證者,上述兩針力尚不足,還須合用大劑通脈湯急溫回陽。 </STRONG></P>
<P><BR><STRONG>即使如此,也還有不救者。 </STRONG></P>
<P><BR><STRONG>故而研製用生附子的通脈四逆湯注射劑以應急需,實有必要。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7:32:2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少尿期</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大陷胸湯、白散、抵當湯本期為本病極期,疫毒盛而正氣衰,濕熱由表入裡,閉阻三焦,瘀、水、熱膠結,氣機逆亂,滿腹脹痛拒按,二便不通,或黑便如泥,胸滿息促,嘔吐呃逆,出血傾向,甚至神昏、譫語等。 </STRONG></P>
<P><BR><STRONG>此時常呈典型的大結胸證和熱入血室證,治法貴在大力破瘀、逐水、瀉熱、開結以宣暢三焦氣機,令水道運行順暢,則可有效地防止心衰、肺水腫(水邪淩心犯肺)、DIC繼發纖溶亢進(熱迫血行、氣逆血亂)、尿毒癥(關格)、腦出血、腦水腫(瘀熱閉竅)等危重併發症的發生。 </STRONG></P>
<P><BR><STRONG>為此,我們制訂了「宣暢三焦系列方」,以大陷胸湯逐水泄熱(若熱證不明顯者,則按寒實結胸用白散); </STRONG></P>
<P><BR><STRONG>桃仁承氣湯(溫病方)合抵當湯攻瘀泄熱; </STRONG></P>
<P><BR><STRONG>另以麻黃湯、五苓散合平胃散(名「宣暢三焦方」)宣暢三焦氣機。 </STRONG></P>
<P><BR><STRONG>以上各方均製成微型口服或直腸灌注液,每劑60ml,每4小時用30ml,日夜連進。 </STRONG></P>
<P><BR><STRONG>常可在大下淤泥樣惡臭便後,腹痛大減,小便亦隨之增多,三焦氣機為之流暢而病入坦途。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7:32:3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多尿期</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五苓散、金匱腎氣丸本期邪雖已有出路,但仍餘邪未淨,故仍常以五苓散等滲利濕熱; </STRONG></P>
<P><BR><STRONG>多尿後期餘邪去而正未復,常見腎關不固之證,金匱腎氣丸為常用之方。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7:32:4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恢復期</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竹葉石膏湯、梔子豉湯、橘皮竹茹湯、半夏瀉心湯、理中丸本期可見多種瘥後病證,如虛熱不退的竹葉石膏湯證; </STRONG></P>
<P><BR><STRONG>虛煩不眠的梔子豉湯證; </STRONG></P>
<P><BR><STRONG>呃逆不止的橘皮竹茹湯證; </STRONG></P>
<P><BR><STRONG>心下痞滿的半夏瀉心湯證; </STRONG></P>
<P><BR><STRONG>喜唾久不了了的理中丸證等。 </STRONG></P>
<P><BR><STRONG>我們的體會是,運用經方於出血熱病,要抓住兩個關鍵:一是病機符合; </STRONG></P>
<P><BR><STRONG>二是主症符合。 </STRONG></P>
<P><BR><STRONG>只要具有這兩個符合,療效就可以預期。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7:33:0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二)流行性感冒與辛溫解表之麻黃湯一般認為</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流感」是以病毒為病原的熱性病,治法必須清熱解毒,輕則銀、翹、桑、菊等辛涼劑,重則板藍根類苦鹹大寒藥,理由是它們可以抑制病毒生長。 </STRONG></P>
<P><BR><STRONG>於是醫者、患者都樂於接受而不疑,以致今天國內感冒中成藥市場為寒涼藥所佔領。 </STRONG></P>
<P><BR><STRONG>殊不知這類藥只適宜於風熱感冒,而不適宜於風寒感冒。 </STRONG></P>
<P><BR><STRONG>如果誤用之於風寒感冒,必致表寒閉鬱,久久不解,釀成久咳不已,或低熱不退,或咽喉不利等等後果,臨床屢見不鮮,而其醫者、患者竟懵然不知,良可慨歎。 </STRONG></P>
<P><BR><STRONG>尤可慮者,這類藥品竟以其無可比擬的巨大宣傳優勢,把中醫辨證論治感冒的優良傳統完全拋棄了,這是何等的令人不安啊? </STRONG></P>
<P><BR><STRONG>我們熱病課題組曾對流行性感冒進行過大樣本研究,發現江西省一年之中流感高發季節,臨床以風寒感冒居多,辛溫解表的麻黃湯方有顯著高於其他感冒藥的療效。 </STRONG></P>
<P><BR><STRONG>尤其是誤用寒涼藥造成的久咳、久熱和咽喉不利等後果,更非麻黃方劑難以為功。 </STRONG></P>
<P><BR><STRONG>近10年來,我們雖多方呼籲要生產辛溫解表中成藥,但總難被藥廠接受。 </STRONG></P>
<P><BR><STRONG>一個從中醫理論來說僅是最起碼的常識,居然被忽視到如此地步! </STRONG></P>
<P><BR><STRONG>是這一理論過時了嗎? </STRONG></P>
<P><BR><STRONG>非也。 </STRONG></P>
<P><BR><STRONG>是技術條件太復雜,經濟條件太高,難以實行嗎? </STRONG></P>
<P><BR><STRONG>非也。 </STRONG></P>
<P><BR><STRONG>而顯然是當前不少人不懂得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而在西醫藥理論的指導下來研究、開發中成藥的中藥西藥化的不良傾向造成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7:33:1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三)禹餘糧丸、附子湯與慢性腎盂腎炎禹餘糧丸證</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傷寒論》治「小便已陰疼」的禹餘糧丸方已佚,古本《傷寒雜病論》所載此方用之有效。 </STRONG></P>
<P><BR><STRONG>慢性腎盂腎炎日久,腎氣不足,不能固攝,加之腎寒收引於內,症見小便已陰疼,尿雖頻急而清者,宜用此方。 </STRONG></P>
<P><BR><STRONG>若因濕熱久羈下焦而陰中灼熱者,又當去薑、附之燥熱,加清潤的白茅根等以滲利之; </STRONG></P>
<P><BR><STRONG>若腎虧腰痛甚者,還應加桑寄生、杜仲、續斷等以補肝腎,強腰脊。 </STRONG></P>
<P><BR><STRONG>如一女青年患本病日久,腰痛,小便已陰疼,終持續半小時方能緩解,旦輕夕重,陰中雖灼熱而尿清白,神疲肢冷,易感冒,月經量少色淡不易乾淨,白帶多,少寐,晨起口苦吐清水。 </STRONG></P>
<P><BR><STRONG>投以禹餘糧方加減:禹餘糧15克、黨參15克、五味子10克、茯苓15克、甘草30克、白茅根15克、桔梗10克、桑寄生15克、杜仲15克、續斷15克。 </STRONG></P>
<P><BR><STRONG>連服16劑,諸症基本消失,繼續守方以竟全功。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7:33:2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附子湯證</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腎盂腎炎日久,以致腎陽虧虛,雖有濕熱內蘊,當以溫補腎陽為主,清利濕熱為佐,標本兼顧,方可收效。 </STRONG></P>
<P><BR><STRONG>如一女患本病年餘,反復發作,愈發愈甚,頭面四肢浮腫,腰酸痛,小便短赤渾濁如橘汁,怯寒甚,無汗,易感冒,頭昏耳鳴,心悸健忘,神疲,寐少夢多,口臭,大便時結時溏而溏時較多,或便帶鮮血,舌根苔黃膩,脈遲。 </STRONG></P>
<P><BR><STRONG>投以附子湯方加味:熟附子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白芍10克、黨參10克、麻黃3克、甘草15克、浮萍10克、白茅根30克、生苡仁15克、赤小豆15克。 </STRONG></P>
<P><BR><STRONG>連服6劑,諸症大減,守方長服而痊癒。 </STRONG></P>
<P><BR><STRONG>當今治黃疸型肝炎,大都慣用茵陳蒿湯及清熱解毒中草藥,對常見的陽黃證療效頗佳,遂令不少醫者淡忘了陰黃證治。 </STRONG></P>
<P><BR><STRONG>而不少長期住院治療少效,且黃疸日益加深,臨床症狀日益加重,被視為「難治性」黃疸者,往往就是陰黃。 </STRONG></P>
<P><BR><STRONG>患者表現為精神萎靡,怯寒肢冷,便溏納呆,舌苔白滑。 </STRONG></P>
<P><BR><STRONG>此時雖黃疸色深如金,不可從陽黃論治,我們常用茵陳五苓、理中、四逆等方獲效。 </STRONG></P>
頁: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查看完整版本: 【名老中醫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