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0:39:4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轉變藥物性味</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如生何首烏苦甘澀,性偏寒主瀉,可通大便,解瘡毒,治瘰癧; </STRONG></P>
<P><BR><STRONG>若經黑豆汁、黃酒炮製後的製首烏性甘溫主補,可以補肝腎、益精血,還可以治鬚髮早白。 </STRONG></P>
<P><BR><STRONG>生地黃味苦性寒,重在養陰清熱涼血; </STRONG></P>
<P><BR><STRONG>經黃酒製後的熟地黃性變甘微溫,功專滋腎補血。 </STRONG></P>
<P><BR><STRONG>天南星苦、辛、溫,功能燥濕化痰,祛風解痙,善治濕痰咳嗽,風痰眩暈,中風斜等; </STRONG></P>
<P><BR><STRONG>經牛膽汁制後為膽南星,性變苦涼,反滌熱痰,平熄肝風,常用於小兒高熱痰盛,驚風抽搐。 </STRONG></P>
<P><BR><STRONG>桑白皮生用味甘寒,功能瀉肺行水消腫,多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經蜜製後的炙桑白皮,寒性較緩,長於潤肺止咳,化痰平喘。 </STRONG></P>
<P><BR><STRONG>生蒲黃性味甘平,功能行瘀活血; </STRONG></P>
<P><BR><STRONG>蒲黃炭性質變澀,主治各種出血。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0:40:0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轉變藥物作用的趨向</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疾病,由於病因不同,所表現的症狀也各有區別。 </STRONG></P>
<P><BR><STRONG>有向上的,如嘔吐、呃逆、喘促; </STRONG></P>
<P><BR><STRONG>有向下的,如瀉痢、脫肛、崩漏、帶下; </STRONG></P>
<P><BR><STRONG>有向外的,如陽氣浮越; </STRONG></P>
<P><BR><STRONG>有向內的,如表邪不解、熱陷心包、疹毒內攻等。 </STRONG></P>
<P><BR><STRONG>而與之相適應的藥物,就有升、降、浮、沉的功能,這就是藥物的客觀屬性。 </STRONG></P>
<P><BR><STRONG>但屬性經過炮製,往往是可以改變的。 </STRONG></P>
<P><BR><STRONG>如砂仁功能行氣和中,開胃消食,作用在中焦; </STRONG></P>
<P><BR><STRONG>經鹽制後,則可下行溫腎,治小便頻數。 </STRONG></P>
<P><BR><STRONG>大黃生用苦寒直降,走而不守,具有蕩滌腸胃、瀉熱通便之功,酒炒大黃卻能引藥上行,驅熱而下降,主治頭目諸熱。 </STRONG></P>
<P><BR><STRONG>如李時珍說:「升者引之以鹹寒,則沉而直達下焦; </STRONG></P>
<P><BR><STRONG>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巔頂」。 </STRONG></P>
<P><BR><STRONG>由此可知炮製對中藥作用的趨向確有很大關係。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0:40:1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炮製對引藥歸經的影響</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歸經,即某些藥物對臟腑、經絡的病變起一定的治療作用,謂之歸經。 </STRONG></P>
<P><BR><STRONG>藥物通過加入不同輔料炮製後,對歸經有一定影響,它可引導藥物直達病所,在一定的臟腑、經絡更好發揮療效。 </STRONG></P>
<P><BR><STRONG>如《本草蒙筌》指出:「入鹽走腎臟仍仗軟堅,用醋注肝經且資住痛」,就是這個道理。 </STRONG></P>
<P><BR><STRONG>比如,柴胡其主要功用為清熱退燒,和解表裡,次要功用為疏肝解鬱,醫生在臨床治療時,為了使其引藥入肝,功專疏肝解鬱,常用醋炒柴胡。 </STRONG></P>
<P><BR><STRONG>另外,凡疏肝理氣之品,多用醋製,如醋香附、醋青皮等。 </STRONG></P>
<P><BR><STRONG>再者,活血行瘀之品,也多用醋製(因肝藏血,有調節血量的功能),如醋莪朮、炙乳香、炙沒藥、醋炒五靈脂等。 </STRONG></P>
<P><BR><STRONG>凡溫腎強腰、散寒治疝的藥物,多用鹽制。 </STRONG></P>
<P><BR><STRONG>如補骨脂、杜仲、小茴香、益智仁、橘核等。 </STRONG></P>
<P><BR><STRONG>其他如炒醒脾,土炒和中,均屬歸經之內。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0:40:2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6便於製劑調劑和</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易於有效成分煎出礦石、貝甲、化石及某些堅硬植物的根及根莖、木質、果實種類和動物的角質藥材,整品既不便於調劑和製劑粉碎,且在短時間內有效成分也不易煎出。 </STRONG></P>
<P><BR><STRONG>因此,均須針對藥材的不同質地情況,分別進行炮製處理,才能確保療效。 </STRONG></P>
<P><BR><STRONG>如礦石類的磁石、代赭石須火煅後醋淬; </STRONG></P>
<P><BR><STRONG>堅硬的根及根莖類如烏藥、土茯苓、天麻、白芍等均須切成薄片; </STRONG></P>
<P><BR><STRONG>木質類的蘇木、降香、檀香和動物角質類的羚羊角、犀角、廣角、鹿角等,均須鎊成薄片; </STRONG></P>
<P><BR><STRONG>果實類的木瓜、枳殼等也須切成薄片; </STRONG></P>
<P><BR><STRONG>種子類的草決明、牽牛子、白芥子、牛蒡子等,均須炒黃,用時搗碎。 </STRONG></P>
<P><BR><STRONG>此外,還有一些堅硬藥材,常研成細粉隨湯藥分沖服用。 </STRONG></P>
<P><BR><STRONG>如羚羊角粉、水牛角粉、旱三七粉、沉香粉、朱砂粉等等。 </STRONG></P>
<P><BR><STRONG>上述各種炮製加工方法,其主要目的都是為了藥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保證臨床治療效果。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0:40:4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7矯味、矯臭動物類或其他具有腥臭氣味的藥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服後往往引起噁心、甚至嘔吐,所以,矯味、矯臭在醫療上也是必要的。 </STRONG></P>
<P><BR><STRONG>中藥的很多炮製方法都帶有矯臭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如炒僵蠶、蛇蛻; </STRONG></P>
<P><BR><STRONG>醋炒雞內金、五靈脂; </STRONG></P>
<P><BR><STRONG>砂燙醋淬的龜板、鱉甲; </STRONG></P>
<P><BR><STRONG>黃酒蒸制的紫河車、烏梢蛇; </STRONG></P>
<P><BR><STRONG>滑石燙刺蝟皮等等。 </STRONG></P>
<P><BR><STRONG>綜上所述,中藥炮製是一門極為復雜的科學。 </STRONG></P>
<P><BR><STRONG>由於中藥來源於植物、動物和礦物自然界物質,在這些原生藥中,有的含有毒副作用; </STRONG></P>
<P><BR><STRONG>有的含有雜質及非入藥部分,如動物之血瘀積垢,植物、礦物夾有雜草、泥砂等異物,如不加以剔選或清除,便不堪入藥。 </STRONG></P>
<P><BR><STRONG>況且,有的藥材體積大、堅硬,不便於調劑、製劑和有效成分的煎出; </STRONG></P>
<P><BR><STRONG>有的需要區分入藥部位; </STRONG></P>
<P><BR><STRONG>有的因生熟不同或炮製所用輔料不同,作用各異等等。 </STRONG></P>
<P><BR><STRONG>因此都須通過炮製進行適當處理,才能供臨床應用,以達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降低毒性,緩和藥性,提高療效之目的。 </STRONG></P>
<P><BR><STRONG>從上述不同的炮製目的來看,無不與臨床密切結合,為臨床治療服務。 </STRONG></P>
<P><BR><STRONG>歷來醫靠藥治,藥為醫用,二者不可脫離。 </STRONG></P>
<P><BR><STRONG>因此,中醫在開方時,對炮製要求必須明確,中藥人員在調配藥品時,亦須遵照醫師的用藥意圖,應炒則炒,應炙則炙,形成在臨床治療上的有機整體,以便起到更好的療效。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0:40:5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二)論中藥飲片切制必須符合醫療要求</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中藥來源於植物、動物和礦物三類,其中以植物類藥材為最多。 </STRONG></P>
<P><BR><STRONG>但植物類藥材在調配處方之前,除花及細小的果實種子類之外,大都須要經過切制加工。 </STRONG></P>
<P><BR><STRONG>據常用的400種植物類藥材(包括根及根莖類、莖木類、樹皮類、葉類、花類、果實種子類、全草類、菌藻類)統計,就有206種需要進行切制的。 </STRONG></P>
<P><BR><STRONG>這充分表明飲片切制在中藥炮製這門學科中佔有極其重要位置。 </STRONG></P>
<P><BR><STRONG>為什麼大多數植物類藥材必須經過切制處理? </STRONG></P>
<P><BR><STRONG>其主要目的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1)藥材在切制過程中,首先要除去雜質及非入藥部分,如揀淨雜草、去蘆、去須、漂淨鹽分、洗淨泥砂污垢等,以便使藥材清潔純淨。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0:41:1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有些含毒藥材</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經過清水浸漂可解除或降低毒性。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0:41:2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藥材切制後</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可使其表面加大,易於煎出有效成分,且在炮製中便於液體輔料(如酒、醋、蜜等)滲入藥材組織內部,可起到不同的治療作用。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0:41:3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4)藥材通過切制後</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單位體積縮小便於調配稱量。 </STRONG></P>
<P><BR><STRONG>綜上所述,其核心問題,就是在於提高藥品品質,符合醫療要求。 </STRONG></P>
<P><BR><STRONG>傳統的中藥飲片切制,是非常講究的,是一門復雜特殊的專門技術。 </STRONG></P>
<P><BR><STRONG>這些技術並非每一個中藥人員都能懂得,它主要掌握在少數專攻切制的切藥工人手中。 </STRONG></P>
<P><BR><STRONG>能熟練掌握這套本領,也非朝夕之功,一看就懂。 </STRONG></P>
<P><BR><STRONG>它必須在師傅的指導下,通過長期操作,細心琢磨,反復實踐,才能逐漸由粗到精,掌握不同品種的切制技巧。 </STRONG></P>
<P><BR><STRONG>提起中藥飲片切制的講究,不妨回憶一下建國前的飲片切制概況:雖然中藥須經切制的品種繁多,但每個品種的切制工序,大都從保證藥品品質,符合醫療要求來考慮。 </STRONG></P>
<P><BR><STRONG>如切制前的分檔(如甘草、黃耆分大小條等); </STRONG></P>
<P><BR><STRONG>去掉非入藥部分(如柴胡去苗、玄參去蘆、枳殼去心等); </STRONG></P>
<P><BR><STRONG>在浸泡中根據不同品種的質地松泡或堅硬分別採用噴淋、掄水洗、浸泡、悶潤等不同方法和時間進行軟化; </STRONG></P>
<P><BR><STRONG>在切制中根據藥材不同形狀和質地,分別切成薄片、厚片、絲、咀、塊等不同規格,尤其片狀藥材在乾燥過程中,還須進行壓制,使之平整光潔。 </STRONG></P>
<P><BR><STRONG>凡質地疏鬆的藥材,為了保證片形完整不碎,又不妨礙有效成分煎出,故多切成厚片,如南沙參、羌活、黃耆、甘草等; </STRONG></P>
<P><BR><STRONG>凡質地堅硬的藥材,利於有效成分溶出,更好地發揮療效,均切成薄片,如白芨、天麻、白芍、鬱金、黑附子、天南星、三棱等; </STRONG></P>
<P><BR><STRONG>為了防止性狀類似的飲片混淆,在切制中就加以區別,如天南星切成半圓形薄片,而禹白附切成圓形略厚片; </STRONG></P>
<P><BR><STRONG>全當歸切成圓片(橫切),而當歸身切成直片(縱切); </STRONG></P>
<P><BR><STRONG>懷山藥切成斜片,而天花粉切成圓形或半圓形片狀,生黃耆切成斜片,而生甘草切成圓片等等。 </STRONG></P>
<P><BR><STRONG>目的以資鑒別。 </STRONG></P>
<P><BR><STRONG>因此,不同品種,各有不同的特點。 </STRONG></P>
<P><BR><STRONG>在切制技術上,要求也是非常嚴格的,應薄則薄,應厚則厚,「切咀兩頭齊,切塊見四方」; </STRONG></P>
<P><BR><STRONG>俗說:「陳皮一條線,枳殼賽鈕絆,清夏不見邊,木通飛上天,川芎似蝴蝶,澤瀉如銀元,鳳眼雞血藤,鳥眼胡黃連。 </STRONG></P>
<P><BR><STRONG>這些傳統說法的意義,並不專指這幾種中藥切制的精細,而是概括了全部飲片的切制品質要求和切制工人的高超技巧。 </STRONG></P>
<P><BR><STRONG>由於藥材切制講究,故過去北京中藥店調配處方藥品,曾有「精潔飲片」之稱。 </STRONG></P>
<P><BR><STRONG>「精」,指選料精良,加工精細; </STRONG></P>
<P><BR><STRONG>「潔」指清潔純淨。 </STRONG></P>
<P><BR><STRONG>但這些寶貴經驗,今天卻有一些人認為:「這是一種資本主義經營方式,只圖美觀,不講實際。 </STRONG></P>
<P><BR><STRONG>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0:41:5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金氏認為</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切科學發展與存在,都是客觀需要的。 </STRONG></P>
<P><BR><STRONG>中藥之所以有幾千年歷史而不衰,就是由於它的療效可靠,才贏得廣大人民所信賴。 </STRONG></P>
<P><BR><STRONG>保證和促進中藥的療效,確是與各種加工手段有密切關係。 </STRONG></P>
<P><BR><STRONG>況且,切制形狀美觀,也是品質標誌之一和精益求精的具體表現。 </STRONG></P>
<P><BR><STRONG>怎能輕率否定? </STRONG></P>
<P><BR><STRONG>至少這種說法不夠全面。 </STRONG></P>
<P><BR><STRONG>當然,過去有極少數品種的加工,確有不講實際的情況,如「穀精草」綁成「扇面形」; </STRONG></P>
<P><BR><STRONG>「廣陳皮」剪成「圓形」這對於藥品品質,並無裨益,反而浪費時間或浪費藥材,應該棄之不用。 </STRONG></P>
<P><BR><STRONG>再者,過去某些藥材,因浸泡時間過長,經今天科學實驗證明,有損於藥效,也應改進。 </STRONG></P>
<P><BR><STRONG>這是一切事物發展中日臻完善的必然規律,絕不可以因其一點不足,而概其全盤。 </STRONG></P>
<P><BR><STRONG>另外,還有些人認為:「過去手工切藥是落後的,已不能滿足醫療需要,今天機器生產還感覺供不應求。 </STRONG></P>
<P><BR><STRONG>的確,建國後,中藥在國家的大力扶植和重視下,得到了史無前例的發展,從用量上,確實幾倍、幾十倍的猛增,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醫療制度的優越性和中醫中藥的獨特療效所取得的結果。 </STRONG></P>
<P><BR><STRONG>誠然,手工切藥是一種落後的加工方式,它必須以大型機器生產來取代,這是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 </STRONG></P>
<P><BR><STRONG>然而,手工切制的落後,只是在於它的產量不高,至於它的優良品質是整個醫藥界和廣大人民所公認的。 </STRONG></P>
<P><BR><STRONG>無疑,增加產量是必要的,而惟一的前提,必須以保證品質為原則,否則,就沒有達到飲片切制是為了促進療效這個重要目的。 </STRONG></P>
<P><BR><STRONG>再者,「機器生產還供不應求」(意思是切制的品質好壞,都能賣出去),這是當前飲片品質下降的主要癥結,就是在於這種思想上的阻礙,所以造成只顧產量,忽視品質的現象。 </STRONG></P>
<P><BR><STRONG>金氏近年來,不斷從藥材公司批發部、門市部及醫院中藥房等單位,調查瞭解,其飲片品質下降的現象,確實十分嚴重。 </STRONG></P>
<P><BR><STRONG>現舉例如下:一般看來,切咀兩頭斜(如黨參、懷牛膝); </STRONG></P>
<P><BR><STRONG>切塊全是渣(如制何首烏、熟大黃); </STRONG></P>
<P><BR><STRONG>應薄不薄,應厚特厚。 </STRONG></P>
<P><BR><STRONG>如堅硬的根及根莖類的白芨、白芍、天麻、天南星、三棱等,均應切成薄片,按《藥典》「炮製通則」規定:這些品種的厚度一般應在1~2mm,而現在據測量卻在2~3mm,甚至到4mm; </STRONG></P>
<P><BR><STRONG>如山藥、天花粉等飲片的厚度應為2~4mm而多在5mm以上; </STRONG></P>
<P><BR><STRONG>特別是鬱金、清半夏根本不切(鬱金打塊,清半夏整用)更奇怪的是,竟將堅硬的莖木類之蘇木、降香(應鎊成薄片)、雞血藤(應切成薄片)均打成劈柴狀的碎塊,這種加工方法,怎能煎出有效成分發揮應有作用呢? </STRONG></P>
<P><BR><STRONG>這豈不是人為的降低藥效嗎? </STRONG></P>
<P><BR><STRONG>再從飲片的形狀來看,更是不禁令人長歎! </STRONG></P>
<P><BR><STRONG>同是一種飲片形狀,斜的、圓的、長的無一不備,其中至少有15%不成形的渣末,由此可知衛生情況如何? </STRONG></P>
<P><BR><STRONG>綜觀今天的飲片與傳統飲片在品質上的相比,不說面目皆非,也是根本走樣了。 </STRONG></P>
<P><BR><STRONG>「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 </STRONG></P>
<P><BR><STRONG>不承認客觀實際,不是唯物論者,只有承認差距,才能改進。 </STRONG></P>
<P><BR><STRONG>況且,我們也應該看看其他行業的生產發展的速度,真是日新月異,形勢喜人。 </STRONG></P>
<P><BR><STRONG>它們都以品質優良,精益求精,物美價廉,品種齊全等優點,爭先佔領市場。 </STRONG></P>
<P><BR><STRONG>而我們對於「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中藥,在加工方面與其他行業相比,確早已「望塵莫及」了。 </STRONG></P>
<P><BR><STRONG>甚至比「十年動亂」之前,都相差很遠。 </STRONG></P>
<P><BR><STRONG>致使飲片生產有今天這種落後局面,其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有的主管中藥經營的領導,對此不夠重視,往往原則要求多,具體措施少,致使很多品質問題長期不能解決; </STRONG></P>
<P><BR><STRONG>第二,中藥經營官商作風嚴重,「就是這東西,愛買不買」,認為只此一家,並無二份,毫無競爭之意; </STRONG></P>
<P><BR><STRONG>第三,目前中藥切制工作,多由青年藥工掌握,老師傅已經寥寥無幾,屈指可數了,從北京市從事中藥工作近萬人中,能全面掌握傳統切制的技術人員已經很少,並且這些人早已離開切制工作崗位。 </STRONG></P>
<P><BR><STRONG>但他們在切制工序和技巧以及所切的優質飲片特徵,當前青年切藥工人是不掌握的,因沒有學習標準,所以滿足當前現狀,這些寶貴經驗如不及時學習繼承,則有失傳的危險。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0:42:0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近年來,關於中藥的貨源和品質問題</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已經引起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關注和國家醫藥主管部門的重視,曾多次對此作過指示,並且為了改變這種落後狀況,已專門開過多次工作會議和全國性專業學術會議,要求要下大力氣,扭轉這種被動局面。 </STRONG></P>
<P><BR><STRONG>在上級關懷和指導下,北京市和某些地區藥材加工單位,對提高中藥飲片品質問題,極為重視。 </STRONG></P>
<P><BR><STRONG>他們為了保證臨床治療效果,開動腦筋,克服困難,改進了切製方法,對此做出了很大成績,並且改進了飲片包裝,為中藥飲片規格化、標準化奠定了基礎。 </STRONG></P>
<P><BR><STRONG>但也有些藥材加工單位,的確行動緩慢,遲遲不前。 </STRONG></P>
<P><BR><STRONG>應該大聲疾呼:中藥飲片品質如此下降,已經影響中醫臨床治療效果和固有聲譽了,不可再等閒視之了。 </STRONG></P>
<P><BR><STRONG>為了繼承祖國醫藥遺產,保持和發揚中醫中藥特色,發揮中藥飲片切制加工在符合醫療要求,促進治療效果上,起到應有作用。 </STRONG></P>
<P><BR><STRONG>特提出如下建議:(1)各級藥材主管部門對飲片切制加工應給予足夠重視,加強領導,抓到底。 </STRONG></P>
<P><BR><STRONG>可在每年召開一次全國性飲片品質評比會議,表揚和獎勵先進,對不能保證品質者,要限期改進。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0:42:2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發動群眾</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多方協作,迅速研製分類型的(如個子貨、把子貨、咀子貨、鎊片等)切藥機器,避免「萬能切藥機」代替一切。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0:42:3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3)提倡文明生產</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扭轉只泡不潤,只泡不洗,原湯浸透,原件浸泡的現象。 </STRONG></P>
<P><BR><STRONG>防止有效成分流失和雜菌污染。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0:42:4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4)迅速繼承瀕於失傳的老藥工切制技術</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可選派熱愛中藥工作,有志振興中藥事業的青年,採取帶徒方式(不宜搞培訓班,要口傳心授,親自實踐),首先將一些重點品種全部加工程式,傳統經驗,不走樣的繼承下來,並將切制的優質飲片,作為今後提高品質的標誌。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0:43:0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5)凡有手工切制條件的零售單位</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包括較大的醫療單位),對目前機械切制不能保證品質的品種,可暫時自行加工。 </STRONG></P>
<P><BR><STRONG>如做得有成績的單位,可加以鼓勵和宣傳報導。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0:43:1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6)改進飲片包裝</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將清潔乾燥合乎規格的飲片,按定量分裝(塑膠袋盛),外包裝可用紙箱或塑膠箱,這樣既便於貯存,又便於運輸,也為中藥飲片標準化、規格化的實行,創造條件。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0:43:3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三、中藥調劑經驗</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談中藥調劑基本操作中藥調劑,是一項復雜而又細緻的工作。 </STRONG></P>
<P><BR><STRONG>調劑工作者不反應對調劑藥品的品種是否正確、數量是否準確負責,而且對於藥品的品質真偽、清潔衛生和炮炙是否得當以及醫師處方是否正確,都有監督和檢查的責任。 </STRONG></P>
<P><BR><STRONG>因此,中藥調劑人員,既要具有中藥的熟練業務知識,又需具備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才能勝任。 </STRONG></P>
<P><BR><STRONG>中藥調劑工作,隨著祖國醫藥事業的發展,積累了很多豐富經驗,早已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系統操作常規。 </STRONG></P>
<P><BR><STRONG>解放後這些經驗更不斷得到充實和提高。 </STRONG></P>
<P><BR><STRONG>中藥調劑基本操作規程,目前一般可分為審方、計價、調配、復核及給藥五個程式。 </STRONG></P>
<P><BR><STRONG>今將其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項分述於下。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0:43:4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1)審方</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醫師處方不僅是給患者的施治記錄,而且是在用藥要求方面給調劑人員的書面通知,所以審方工作是一項重要工作。 </STRONG></P>
<P><BR><STRONG>中醫處方現在一般用橫式,其格式大致包括以下四欄:①患者姓名、年齡、性別、婚否及住址; </STRONG></P>
<P><BR><STRONG>②脈案:病因、症狀、脈象及治療方法; </STRONG></P>
<P><BR><STRONG>③處方正文(藥味); </STRONG></P>
<P><BR><STRONG>④劑數、服法、醫師簽名及日期。 </STRONG></P>
<P><BR><STRONG>以上內容既有獨立性,又有綜合性,但相互間卻有著密切聯繫。 </STRONG></P>
<P><BR><STRONG>在審核處方時,必須注意下列兩點:一是綜合審查:接到患者處方後,首先看是新方還是舊方。 </STRONG></P>
<P><BR><STRONG>如是舊方,必須向患者問清服藥人姓名、處方日期及醫師姓名,以防拿錯藥方而發生誤服藥品事故,根據患者年齡、性別、婚否、脈案及處方藥味,可以審核有無「孕婦禁忌」藥品(凡不寫脈案者不在此例)如三棱、莪朮等,如發現有此類藥品,應與醫師取得聯繫後,再行調劑,以免引起流產。 </STRONG></P>
<P><BR><STRONG>結合患者年齡、脈案,還可以審核有無藥性猛烈藥品(如麻黃、細辛等)過量,以防醫師筆誤。 </STRONG></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0:43:5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二是單獨審核</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主要審查正文(藥味)有無「相反」藥品(如甘草與芫花、半夏與烏頭等)、「相畏」藥品(如丁香與鬱金、人參與五靈脂等)及「含毒」藥品(如馬錢子、巴豆等)。 </STRONG></P>
<P><BR><STRONG>凡「相反」、「相畏」藥品,原則上不給調劑; </STRONG></P>
<P><BR><STRONG>只有取得醫師同意及簽名或蓋章後,方可調劑。 </STRONG></P>
<P><BR><STRONG>尤其是含毒藥品,更需慎重,必須持有正式醫師處方和醫療主管機關證明檔,才能調劑。 </STRONG></P>
<P><BR><STRONG>不可草率從事,以防造成事故。 </STRONG></P>
<P><BR><STRONG>此外,還應注意審查有無藥名草率疑似(如桔梗與桂枝、清夏與法夏等)、重開藥品(如甘草與生草等)、分量模糊以及遺漏分量等等情況。 </STRONG></P>
<P><BR><STRONG>如有上述情況,除重開藥品一般可與患者說清不需詢問醫師外,其餘問題均需與醫師取得聯繫後,方可進行調劑,不可主觀猜測,以免錯配藥品。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 10:44:1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2)計價</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藥價是再次調劑時的計價依據和患者的報銷根據,所以也不應忽略,必須作到準確,如果計算舊方,則更需尋全藥味,注意醫師增減藥品或更改分量。 </STRONG></P>
<P><BR><STRONG>處方如有貴重藥品(人參、鹿茸等)應在藥名頂頭處,注明單價,避免再次調劑時,重復核算或拿錯規格,同時應向患者說清,以引起重視。 </STRONG></P>
<P><BR><STRONG>在計價後,應將處方欄四角的藥味處,用筆勾抹,並應將藥味總數,簽寫處方背面,以便於核對,同時也便於再次調劑時檢查有無增添藥味。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頁: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查看完整版本: 【名老中醫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