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文】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①。
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②。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③。
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④。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⑤。
汗出見濕,乃生痤疿⑥。
高梁之變,足生大丁。
受如持虛⑦,勞汗當風,寒薄為皶,欝乃痤⑧。
【注】:
①此又誡起居暴卒,煩擾陽和也。
然煩擾陽和,勞疲筋骨,動傷神氣,耗竭天真,則筋脈䐜脹,精氣竭絕,既傷腎氣又損膀胱,故當於夏時使人煎厥,以煎迫而氣逆,因以煎厥為名。
厥,謂氣逆也。
煎厥之狀,當如下說。
新校正云:『按脈解云: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②既且傷腎又竭膀胱,腎經內屬於耳中,膀胱脈生於目眥,故目盲所視,耳閉厥聽,大矣哉!
斯乃房之患也,既盲目視,又閉耳聰,則志意、心神、筋骨、腸胃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煩悶而不可止也。
③此又誡喜怒不節,過用病生也。
然怒則傷腎,甚則氣絕,大怒則氣逆而陽不下行,陽逆故血積於心胸之內矣。
上,謂心胸也。
然陰陽相薄,氣血奔並,因薄厥生,故名薄厥。
舉痛論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
《靈樞經》曰:『盛怒而不止則傷志。』
陰陽應象大論曰:『喜怒傷氣。』由此則怒甚氣逆,血積於心胸之內矣。
菀,積也。
④怒而過用,氣或迫筋,筋絡內傷,機關縱緩,形容痿廢,若不維持。
⑤夫人之身常偏汗出而濕潤者,久久偏枯,半身不隨。
新校正云:『按沮,千金作祖,《全元起本》作恒。』
⑥陽氣發泄,寒水制之,熱怫內餘,鬱於皮裏,甚為痤癤,微作疿瘡。
疿,風癮也。
⑦高,膏也。
梁,梁也。
不忍之人,汗出淋洗,則結為痤疿。
膏梁之人,內多滯熱,皮厚肉密,故內變為丁矣。
外濕既侵,中熱相感,如持虛器受此邪毒,故曰受如持虛。
所以丁生於足者,四支為諸陽之本也,以其甚虛於下,邪毒襲虛故爾。
新校正云:『按丁生之處,不常於足,蓋謂膏梁之變,饒生大丁,非偏著足也。』
⑧時月寒涼,形勞汗發,淒風外薄,膚腠居寒,脂液遂凝蓄於玄府,依空滲涸,刺長於皮中,形如米或如針,久者上黑,長一分,餘色白黃,而瘦於玄府中,俗曰粉刺,解表已。
玄府,謂汗空也。
痤,謂色赤憤,內蘊血膿,形小而大,如痠棗或如按豆,此皆陽氣內欝所為,待耎而攻之,大甚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