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文】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①,藏德不止②,故不下也③。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④,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⑤,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⑥,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⑦。
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槀不榮⑧。
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⑨。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⑩。
【注】:
①言天明不竭以清淨,故致人之壽延長,亦由順動而得,故言天氣以示於人也。
②新校正云:『按別本“止”一作“上”。』
③四時成序,七曜周行,天不形言,是藏德也。德隱則應用不屈,故不下也。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言天至尊高,德猶見隱也,況全生之道而不順天乎!
④天所以藏德者,為其欲隱大明,故大明見則小明滅,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
天若自明則日月之明隱矣,所諭者何?
言人之真氣亦不可泄露,當清淨法道以保天真,苟離於道則虛邪入於空竅。
⑤陽氣,謂天氣,亦風熱也;地氣,謂濕,亦雲霧也。
風熱之害人,則九竅閉塞;霧濕之為病,則掩翳精明。
取類者,在天則日月不光,在人則兩目藏曜也。
《靈樞經》曰:『天有日月,人有眼目。』
易曰:『喪明於易。』豈非失養正之道邪!
⑥霧者,雲之類;露者,雨之類。夫陽盛則地不上應,陰虛則天不下交,故云霧不化精微之氣,上應於天,而為白露不下之咎矣。
陰陽應象大論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明二氣交合,乃成雨露。
方盛衰論曰:『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明氣不相召,亦不能交合也。』
⑦夫雲霧不化其精微,雨露不霑於原澤,是為天氣不降,地氣不騰。
變化之道既虧,生育之源斯泯,故萬物之命無稟而生,然其死者則名木先應,故云名木多死也。
→【名:謂名果、珍木。表:謂表陳其狀也。】
易繫辭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然不表交通,則為否也。』
易曰:『天地不交,否。』
⑧→【惡,謂害氣也。發,謂散發也。節,謂節度也。菀,謂蘊積也。槀,謂枯槀也。】
言害氣伏藏而不散發,風雨無度,折傷復多,槀木蘊積,春不榮也。
豈惟其物獨遇是而有之哉!
人離於道亦有之矣。
⑨不順四時之和,數犯八風之害,與道相失,則天真之氣未期久遠,而致滅亡。
→【央,久也,遠也。】
⑩道非遠於人,人心遠於道,惟聖人心合於道,故壽命無窮。
從,猶順也,謂順四時之令也,然四時之令不可逆之,逆之則五藏內傷而他病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