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卿子傷寒論】

 關閉 [複製鏈接]
81#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18:11 | 只看該作者

辨濕脈證第四

 

王宇泰云。

 

濕勝者。

 

自多汗出。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

 

名曰 。 太陽主表。太陽病。發熱。為表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細。既不愈。則太 陽中風。 重感於濕而為 也。

 

金匱要略曰。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KT KT 然。 脈反沉遲。

 

此為。栝蔞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 。 太陽病。發汗太多。則亡陽。內經曰。

 

陽氣者。

 

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微 不能養筋。則筋脈緊急而成 也。

 

張卿子云。

 

可見亦不必因重感寒濕。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 口噤。背反張者。

 

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2#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18:29 | 只看該作者

辨濕脈證第四

 

太陽中風。為純中風也。

 

太陽傷寒。為純傷寒也。

 

皆不作 。惟是太陽中風 。重感寒濕。乃變為 也。

 

身熱足寒者。

 

寒濕傷下也。

 

時頭熱面赤。目脈赤 。風傷於上也。

 

頭搖者。

 

風主動也。

 

獨頭搖者。

 

頭為諸陽之會。風傷陽也。

 

若純傷風者。

 

身亦為之動搖。 手足為之搐搦。

 

此皆內挾寒濕。故頭搖也。

 

口噤者。

 

寒主急也。

 

卒口噤者。

 

不常噤也。

 

有時而緩。若風寒相搏。則口噤而不時開。

 

此皆加之風濕。故卒 口噤也。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上。其支別者。

 

從巔入絡腦 。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 下貫臀以下。至足。風寒客於經中。則筋脈拘急。故頸項強急。

 

而背反張也 。 張卿子云。

 

 

此論 狀。 活人書云。

 

 病外證。發熱。惡寒。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沉遲弦細。

 

而項背 反張。為異耳。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

 

此名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 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金匱要略曰。

 

霧傷皮腠。濕流關節。疼痛而煩者。

 

濕氣內流也。

 

濕同水也。

 

脈沉而細者。

 

水性趣下也。

 

痹、痛也。

 

因其關節煩疼。

 

而名曰濕痹。非香港 腳之痹也。

 

內經曰。

 

濕勝則濡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

 

濕氣內勝也。

 

但當利其小便。

 

以宣泄 腹中濕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18:47 | 只看該作者

辨濕脈證第四

 

古云。

 

治濕之病。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或云。

 

甘草附子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熏黃。 身黃如橘子色者。

 

陽明瘀熱也。

 

此身色如似熏黃。即非陽明瘀熱。身黃發熱 者。

 

梔子柏皮湯主之。

 

為表裡有熱。則身不疼痛。

 

此一身盡疼。非傷寒客熱 也。

 

知濕邪在經而使之。

 

脾惡濕。濕傷則脾病而色見。是以身發黃者。

 

為其 黃如煙熏。非正黃色也。

 

徐氏云。

 

 

此本濕熱症。

 

而論不言熱。無治法。

 

或治以白朮附子湯。甘草附子 湯。桂枝加桂等藥。恐與濕熱病不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19:04 | 只看該作者

辨濕脈證第四

 

張卿子云。

 

濕熱。即梔子柏皮湯證也。

 

此白朮附子湯症。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 。舌上如苔者。

 

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

 

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 濕家有風濕。有寒濕。

 

此寒濕相搏者也。

 

濕勝則多汗。傷寒則無汗。寒濕相 搏。雖有汗而不能周身。故但頭汗出也。

 

背、陽也。

 

腹、陰也。

 

太陽之脈。 挾脊。抵背。太陽客寒濕。表氣不利而背強也。

 

裡有邪者。

 

外不惡寒。表有 邪者。

 

則惡寒。欲得被覆向火者。

 

寒濕在表而惡寒也。

 

若下之早。則傷動胃 氣。損其津液。故致噦而胸滿。小便不利。 下後裡虛。上焦陽氣。因虛而陷於下焦。為丹田有熱。表中寒乘而入於胸中 。為胸上有寒。使舌上生白苔滑也。

 

臟燥。則欲飲水。

 

以胸上客寒濕。故不 能飲。

 

而但口燥煩也。

 

或云。

 

小陷胸湯。甘草附子湯。小便不利。五苓散。理中去薑加朮。選用。 又云。

 

小便利者。

 

桂枝加附子。理中加茯苓。茯苓白朮湯。選用。 濕家。下之。

 

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

 

死。若下利不止者。

 

亦死。 濕家發汗則愈。金匱要略曰。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四兩。發其汗為 宜。若妄下。則大逆。額上汗出而微喘者。

 

乃陽氣上逆也。

 

小便自利。

 

或下 利者。

 

陰氣下流也。

 

陰陽相離。故云死矣。

 

內經曰。

 

陰陽離缺。精氣乃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19:21 | 只看該作者

辨濕脈證第四

 

問曰。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

 

 

此可 發汗。 汗之不愈者。

 

何也。

 

答曰。

 

發其汗。汗大出者。

 

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 愈也。

 

若治風濕者。

 

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

 

風濕俱去也。

 

值天陰雨不止。明其濕勝也。

 

內經曰。

 

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又曰。

 

傷於風 者。

 

上先受之。

 

傷於濕者。

 

下先受之。

 

風濕相搏。則風在外。

 

而濕在內。汗 大出者。

 

其氣暴。暴則外邪出。

 

而裡邪不能出。故風去而濕在。汗微微而出 者。

 

其氣緩。緩則內外之邪皆出。 故風濕俱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19:54 | 只看該作者

辨濕脈證第四

 

王宇泰云。

 

麻黃白朮湯。桂枝附子湯。風濕宜汗。桂枝加白朮。黃 防己湯 。 張卿子云。

 

風濕相搏。法當汗出而解。正如前條麻黃加朮。使微微蒸發。表 裡氣和。 風濕俱去。若成注似以表言風。

 

以裡言濕。則不可。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 腹中和。 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病有淺深。證有中外。

 

此則濕氣淺者也。

 

何以言之。

 

濕家不云關節煩疼。

 

而 云身上疼痛。是濕氣不流關節。

 

而外客肌表也。

 

不云發熱身似熏黃。復云發 熱面黃而喘。是濕不干於脾。

 

而薄於上焦也。

 

陰受濕氣。則濕邪為深。今頭 痛鼻塞而煩。是濕客於陽。

 

而不客於陰也。

 

濕家之脈。當沉細。為濕氣內流 。脈大者。

 

陽也。

 

則濕不內流而外在表也。

 

又以自能飲食。胸腹別無滿痞。 為腹中和。無病。知其濕氣微淺。內藥鼻中。

 

以宣泄頭中寒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22:01 | 只看該作者

辨濕脈證第四

 

王宇泰云。

 

瓜蒂散。 病者。

 

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

 

此名風濕。

 

此病傷於汗出當風。

 

或久 傷取冷所致也。

 

一身盡疼者。

 

濕也。

 

發熱。日晡所劇者。

 

風也。

 

若汗出當風而得之者。

 

則先 客濕而後感風。若久傷取冷得之者。

 

則先傷風而後中濕。可與麻黃杏仁薏苡 仁甘草湯。見金匱要略中。 黃氏云。

 

太陽濕家病。與太陽傷寒相似。其不同者。

 

濕脈沉而細也。

 

濕脈與 痙脈亦有相似者。

 

而證則不同。濕則身疼。痙則身不疼也。

 

趙氏云。

 

頭疼。發熱。背強。身痛。與傷寒相似。其不同者。

 

脈而沉細。頭 汗。面黃。能飲食也。

 

夫太陽傷寒。脈必浮盛。今脈沉細。面黃。頭汗。其 為濕也明矣。

 

濕家能飲食者。

 

為病在經。

 

而不干於裡也。

 

大便反快而小便滯 者。

 

亦經絡澀滯。不能施化所致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22:18 | 只看該作者

辨濕脈證第四

 

太陽中熱者。

 

 是也。

 

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汗出惡寒。身熱而不渴者。

 

中風也。

 

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

 

中 也。

 

白虎 加人參湯主之。

 

見金匱要略中方。 太陽中 者。

 

身熱、疼、重、而脈微弱。

 

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 經曰。

 

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身熱。脈微弱者。

 

 也。

 

身體疼重者。

 

水也。

 

夏時暑熱。

 

以水灌洗而得之。

 

一物瓜蒂散主之。

 

見金匱要略中。 王宇泰云。

 

瓜蒂一物散。

 

或云五苓散。 太陽中 者。

 

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 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 溫針。則發熱甚。 數下之則淋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22:48 | 只看該作者

辨濕脈證第四

 

病有在表有在裡者。

 

有表裡俱病者。

 

此則表裡俱病者也。

 

發熱惡寒身重疼痛 者。

 

表中也。

 

脈弦細芤遲者。

 

中暑脈虛也。

 

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 者。

 

太陽經氣不足也。

 

小有勞。身即熱者。

 

謂勞動其陽。

 

而 即發也。

 

口開 。前板齒燥者。

 

重有熱也。

 

內經曰。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口開。謂喘喝也 。

 

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齒干燥。 若發汗以去表邪。則外虛陽氣。故惡寒甚。若以溫針助陽。則火熱內攻。故 發熱甚。若下之以除裡熱。則內虛而膀胱燥故淋甚。 徐氏云。

 

 

此條無治法。東垣以清暑益氣湯主之。

 

所謂發千古之秘也。

 

王宇泰云。

 

中 、中暑、中熱。名雖不同實一病也。

 

若冬傷於寒。至夏而變 為熱病者。

 

此則過時而發。自內達表之病。俗謂晚發是也。

 

又非暴中暑熱新 病之可比。

 

或曰新中暑病脈虛。晚發熱病脈盛。 張氏云。

 

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風寒濕者。

 

地之氣。系濁邪。所以俱中足經 。惟暑乃天之氣。系清邪。所以中手少陰心經也。

 

其證多與傷寒相似。但證 與脈不同耳。傷寒雖惡寒發熱。初病未至於煩渴。中 不然。初病即渴。且 傷寒之脈浮盛。中暑之脈虛弱。 或弦細芤遲者有之。

 

經曰。

 

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此 之謂也。

 

汪氏云。

 

 

以證言之。

 

傷寒惡寒。傷熱惡熱。

 

以脈言之。

 

傷寒脈盛。傷暑脈虛 。且暑脈虛細。與濕痙之脈有相似者。

 

而證則不同。暑則自汗而渴。濕則不 渴。痙則身不疼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0#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23:11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五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經曰。

 

尺寸俱浮者。

 

太陽受病。太陽主表。為諸陽主氣。脈浮。頭項強痛而 惡寒者。

 

太陽表病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

 

名為中風。 風、陽也。

 

寒、陰也。

 

風則傷衛。發熱汗出惡風者。

 

衛中風。榮病發熱無汗 。不惡風而惡寒。衛病則發熱汗出。不惡寒而惡風。

 

以衛為陽。衛外者也。

 

病則不能衛固其外。 而皮腠疏。故汗出而惡風也。

 

傷寒脈緊。傷風脈緩者。

 

寒性勁急。

 

而風性懈 緩故也。

 

太陽病。

 

或已發熱。

 

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

 

名曰 傷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1#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23:26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五

 

經曰。

 

 

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為寒氣客於經中。陽經怫結而成熱也。

 

中風即 發熱者。

 

風為陽也。

 

及傷寒。云或已發熱。

 

或未發熱。

 

以寒為陰邪。不能即 熱。鬱而方變熱也。

 

風則傷衛。寒則傷榮。衛虛者惡風。榮虛者惡寒。榮傷 寒者。

 

必惡寒也。

 

氣病者則麻。血病者則痛。風令氣緩。寒令氣逆。體痛嘔 逆者。

 

榮中寒也。

 

經曰。

 

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陰陽俱緊者。

 

知其傷寒也 。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

 

脈若靜者。

 

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

 

為傳 也。

 

太陽主表。一日。則太陽受邪。至二日。當傳陽明。若脈氣微而不傳。陽明 胃經受邪。則喜吐。寒邪傳裡者則變熱。

 

如頗欲吐。若煩躁脈急數者。

 

為太 陽寒邪變熱。傳於陽明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

 

為不傳也。

 

傷寒二三日。無陽明少陽證。知邪不傳。止在太陽經中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23:43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五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

 

為溫病。 發熱而渴。不惡寒者。

 

陽明也。

 

此太陽受邪。知為溫病。非傷寒也。

 

積溫成 熱。所以發熱而渴。不惡寒也。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

 

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 多眠。 睡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

 

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

 

微發黃 色。劇則如驚癇。 時螈 。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傷寒發汗已。則身涼。若發汗已。身灼熱者。

 

非傷寒。為風溫也。

 

風傷於上 。

 

而陽受風氣。風與溫相合。則傷衛。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者。

 

衛受邪也。

 

衛者、氣也。

 

風則傷衛。溫則傷氣。身重、多眠睡者。

 

衛受風溫而氣昏也。

 

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者。

 

風溫外甚。

 

而氣壅不利也。

 

若被下者。

 

則傷臟氣。 太陽膀胱經也。

 

內經曰。

 

膀胱不利為癃。 不約為遺溺。癃者。

 

小便不利也。

 

太陽之脈。起目內 。內經曰。

 

瞳子高者 。太陽不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24:15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五

 

戴眼者。

 

太陽已絕。小便不利。直視失溲。為下後竭津液。損臟氣。風溫外 勝。經氣欲絕也。

 

為難治。若被火者。

 

則火助風溫成熱。微者熱瘀而發黃。 劇者熱甚生風。

 

如驚癇而時螈 也。

 

先曾被火。為一逆。若更以火熏之。

 

是 再逆也。

 

一逆尚猶延引時日而不愈。 其再逆者。

 

必致危殆。故云促命期。 病有發熱惡寒者。

 

發於陽也。

 

無熱惡寒者。

 

發於陰也。

 

發於陽者。

 

七日愈。 發於陰者。

 

六日愈。

 

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陽為熱也。

 

陰為寒也。

 

發熱而惡寒。寒傷陽也。

 

無熱而惡寒。寒傷陰也。

 

陽 法火。陰法水。火成數七。水成數六。陽病七日愈者。

 

火數足也。

 

陰病六日 愈者。

 

水數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24:25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五

 

戴元禮云。

 

 

凡治傷寒。須辨陰陽二候。不可誤也。

 

陽經有三。太陽、陽明、 少陽、是也。

 

陰經亦有三。太陰、少陰、厥陰、是也。

 

經之陰陽。

 

以臟腑言。腑為陽。膀 胱、胃、膽、是也。

 

臟為陰。脾、腎、肝、是也。

 

病之陰陽。乃是外邪之陰 陽。陰氣、陽氣、是也。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經盡故也。

 

若欲作再經者。

 

針 足陽明。 使經不傳。則愈。 傷寒自一日至六日。傳三陽三陰經盡。至七日當愈。經曰。

 

七日太陽病衰。 頭痛少愈。若七日不愈。則太陽之邪。再傳陽明。針足陽明。為迎而奪之。

 

使經不傳則愈。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巳為正陽。則陽氣得以復也。

 

始於太陽。終於厥陰。六經各以三時為解。

 

而 太陽從巳至未。陽明從申至戌。少陽從寅至辰。至於太陰從亥至丑。少陰從 子至寅。厥陰從丑至卯者。

 

以陽行也速。陰行也緩。陽主於晝。陰主於夜。 陽三經解時。從寅至戌。

 

以陽道常饒也。

 

陰三經解時。從玄至卯。

 

以陰道常 乏也。

 

內經曰。

 

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則巳午未。太陽乘王也。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

 

十二日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5#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24:44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五

 

中風家。發汗解後。未全快暢者。

 

十二日。大邪皆去。六經悉和。則愈。 病患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

 

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 者。

 

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皮膚言淺。骨髓言深。皮膚言外。骨髓言內。身熱欲得衣者。

 

表熱裡寒也。

 

身寒不欲衣者。

 

表寒裡熱也。

 

活人云。

 

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仲景無治法。 宜先與陰旦湯。寒已。次以小柴胡加桂。

 

以溫其表。寒在皮膚。熱在骨髓。 仲景亦無治法。宜先與白虎加人參湯。熱除。次以桂枝麻黃各半湯。

 

以解其 外。大抵病有標本。治有先後。表熱裡寒者。

 

脈須沉遲。手或微厥。下利清 穀也。

 

所以陰證亦有發熱者。

 

四逆湯。通脈四逆湯主之。

 

表寒裡熱者。

 

脈必 滑而厥。口燥、舌乾也。

 

所以少陰惡寒而蜷。時時自煩。不欲濃衣。用大柴 胡湯下之而愈。

 

此皆仲景之余議也。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

 

熱自發。陰弱者。

 

汗自出。嗇嗇惡寒。淅 淅惡風。 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

 

桂枝湯主之。

 

陽以候衛。陰以候榮。陽脈浮者。

 

衛中風也。

 

陰脈弱者。

 

榮氣弱也。

 

風並於 衛。則衛實而榮虛。故發熱汗自出也。

 

經曰。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

 

此為榮 弱衛強者是也。

 

嗇嗇者。

 

不足也。

 

惡寒之貌也。

 

淅淅者。

 

洒淅也。

 

惡風之貌 也。

 

衛虛則惡風。榮虛則惡寒。 榮弱衛強。惡寒復惡風者。

 

以自汗出。則皮膚緩。腠理疏。是亦惡風也。

 

翕 翕者。

 

然而熱也。

 

若合羽所覆。言熱在表也。

 

鼻鳴乾嘔者。

 

風壅而氣逆也。

 

與桂枝 湯。和榮衛而散風邪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25:04 | 只看該作者

桂枝湯方第一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 芍藥(三兩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 生薑(三兩切味辛溫) 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上五味。 咀。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 須臾 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通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

 

又不汗。 後服當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

 

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

 

服一劑盡。 病證猶在者。

 

更作服。若汗不出者。

 

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 、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內經曰。

 

辛甘發散為陽。桂枝湯。辛甘之劑也。

 

所以發散風邪。內經曰。

 

風 淫所勝。 平以辛。佐以苦甘。

 

以甘緩之。

 

以酸收之。

 

是以桂枝為主。芍藥甘草為佐也 。內經曰。

 

風淫於內。

 

以甘緩之。

 

以辛散之。

 

是以生薑大棗為使也。

 

成無己云。

 

桂枝用薑棗。不特專於發散。

 

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薑棗之用。 專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者也。

 

麻黃湯不用薑棗者。

 

謂專於發汗。不待行化而 津液得通矣。

 

李東垣云。

 

桂枝湯。是陰經榮藥也。

 

閉衛氣使陰氣不泄。

 

此藥為衛虛也。

 

又云。

 

仲景治表虛制此湯。桂枝味辛熱發散。助陽體輕。本乎天者親上。故 桂枝為君。芍藥甘草為佐。

 

如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乃制小建中 湯。

 

以芍藥為君。 桂枝甘草佐之。

 

一則治其表虛。一則治其裡虛。故各有主用也。

 

後學當觸類 而長之。

 

王三陽云。

 

太陽病。汗出服桂枝。只使之似有汗者。

 

邪已去矣。

 

似字當細玩 。不可認作發汗。與麻黃湯混看。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

 

桂枝湯主之。

 

頭痛者。

 

太陽也。

 

發熱汗出惡風者。

 

中風也。

 

與桂枝湯。解散風邪。 太陽病。項背強KT KT 。反汗出。惡風者。

 

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KT KT 者。

 

伸頸之貌也。

 

動則伸頸搖身而行。項背強者。

 

動則如之。

 

項背 KT KT 者。

 

當無汗。反汗出。惡風者。

 

中風表虛也。

 

與桂枝湯以和表。加 麻黃葛根以祛風。且麻黃主表實。後葛根湯證云。

 

太陽病。項背強KT KT  。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藥味正與此方同。 其無汗者。

 

當用麻黃。今自汗出。恐不加麻黃。但加葛根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25:23 | 只看該作者

桂枝加葛根湯方第二

 

葛根(四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 二枚擘) 桂枝(三兩去皮) 麻黃(三兩去節) 上七味。

 

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

 

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

 

不可 與之。

 

太陽病屬表。

 

而反下之。

 

則虛其裡。邪欲乘虛傳裡。若氣上衝者。

 

裡不受邪 。

 

而氣逆上。與邪爭也。

 

則邪仍在表。故當復與桂枝湯解外。其氣不上衝者 。裡虛不能與邪爭。邪氣已傳裡也。

 

故不可更與桂枝湯攻表。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

 

此為壞病。桂枝不中 與也。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太陽病。三日中。曾經發汗、吐下、溫針。虛其正氣。病仍不解者。

 

謂之壞 病。言為醫所壞病也。

 

不可復與桂枝湯。審觀脈證。知犯何逆而治之。

 

逆者 、隨所逆而救之。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

 

不可與也。

 

常須識此。勿令 誤也。

 

脈浮。發熱、汗出、惡風者。

 

中風也。

 

可與桂枝湯解肌。脈浮緊。發熱、不 汗出者。

 

傷寒也。

 

可與麻黃湯。常須識此。勿妄治也。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

 

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內熱。喜辛而惡甘。桂枝湯甘。酒客得之。

 

則中滿而嘔。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太陽病。為諸陽主氣。風甚氣壅。則生喘也。

 

與桂枝湯以散風。加厚朴杏仁 以降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8#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25:43 | 只看該作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第三

 

於桂枝湯方內。加厚朴二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余依前法。 凡服桂枝湯吐者。

 

其後必吐膿血也。

 

內熱者。

 

服桂枝湯則吐。

 

如酒客之類也。

 

既亡津液。

 

又為熱所搏。其後必吐 膿血。 吐膿血。謂之肺痿。金匱要略曰。

 

熱在上焦為肺痿。謂或從汗。

 

或從嘔吐。 重亡津液。 故得之。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

 

桂 枝加附子湯主之。

 

太陽病。因發汗。遂汗漏不止而惡風者。

 

為陽氣不足。因發汗。陽氣益虛。 而皮腠不固也。

 

內經曰。

 

膀胱者。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氣化則出。小便難 者。

 

汗出、亡津液。 陽氣虛弱。不能施化。四肢者。

 

諸陽之本也。

 

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

 

亡陽 而脫液也。

 

針經曰。

 

液脫者。

 

骨屬屈伸不利。與桂枝加附子湯。

 

以溫經復陽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9#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30:44 | 只看該作者

桂枝加附子湯方第四

 

於桂枝湯方內。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31:00 | 只看該作者

朮附湯方第五

 

於此方內。去桂枝。加白朮四兩。依前法。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

 

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若微惡寒者。

 

去芍藥。 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

 

名曰促。促為陽盛。則不因下後而脈促者也。

 

此下 後脈促。 不得為陽盛也。

 

太陽病下之。

 

其脈促不結胸者。

 

此為欲解。

 

此下後脈促。

 

而 復胸滿。則不得為欲解。由下後陽虛。表邪漸入而客於胸中也。

 

與桂枝湯。 以散客邪。通行陽氣。 芍藥益陰。陽虛者非所宜。故去之。

 

陽氣已虛。若更加之微惡寒。則必當溫 劑以散之。

 

故加附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5 14:13 , Processed in 0.40724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