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傷寒論輯義】

 關閉 [複製鏈接]
121#
 樓主| 發表於 2014-9-2 13:24:02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徐〕脈微無大熱。是外無襲邪。

 

而更煩躁。非陽虛發躁之漸乎。

 

故以生附 乾薑。急溫其經。比四逆。不用甘草者。

 

彼重在厥。故以甘草。先調其中。 而壯四肢之本。

 

此重在虛陽上泛。寒極發躁。故用直搗之師。

 

而無取扶中為 治耳。 柯氏曰。

 

茯苓四逆。固陰以收陽。乾薑附子。固陽以配陰。二方皆從四逆加 減。

 

而有救陽救陰之異。茯苓四逆。比四逆為緩。固裡宜緩也。

 

薑附者。

 

陽 中之陽也。

 

用生附。

 

而去甘草。則勢力更猛。比四逆為峻。回陽當急也。

 

一 去甘草。一加茯苓。

 

而緩急自別。加減之妙。見用方之神乎。

 

盧祖常續易簡方曰。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臍。然附子。縱重一兩。 去皮臍。已不等分。況有不重一兩者乎。

 

兼其方。載乾薑。既為主治之君。 在附子之上。已知其不責附子之等分也。

 

又曰。

 

仲景一百十三方。 用附子者二十一。熟用者十有三。必佐麻黃桂枝大黃黃連黃芩細辛輩。生用 者八。薑附湯。四逆湯。白通湯。 白通豬膽湯。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湯。四逆人參湯。茯苓四逆湯。 是也。

 

必方方皆用乾薑為正。未聞用熟附佐乾薑也。

 

千金翼。薑附湯。主痰 冷 氣方。 於本方。

 

以生薑。代乾薑。 和劑局方。薑附湯。

 

又治暴中風冷。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一切 虛寒。並皆治之。

 

(即本方) 三因方。乾薑附子湯。治中寒卒然暈倒。

 

或吐逆涎沫。狀如暗風。手腳攣搐 。口噤。四足厥冷。

 

或復燥熱。 (即本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樓主| 發表於 2014-9-2 13:24:15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衛生寶鑒曰。

 

身冷脈沉數。煩躁不飲水。

 

此名陰盛格陽。乾薑附子湯。加人 參半兩治之。

 

張氏醫通曰。

 

腰痛屬寒者。

 

其腰如冰。其脈必緊。得熱則減。得寒則增。本 方。加肉桂杜仲。外用摩腰膏。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玉函。脈經。千金翼。身下。 有體字。脈上。有其字。作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樓主| 發表於 2014-9-2 13:24:26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錢〕此本中風。

 

而以麻黃湯。誤發其汗。遂使陽氣虛損。陰液耗竭。不能 充灌滋養。故身疼痛。

 

而脈沉遲。非傷寒脈浮緊。

 

而身疼痛之可比也。

 

仍以 桂枝湯。和解衛陽。因誤汗之後。多加芍藥之酸收。

 

以斂營陰之汗液。生薑 以宣通其衰微之陽氣。人參以扶補其耗散之元真。故名之曰桂枝新加湯。然 身疼痛而脈沉遲。皆無陽之證。

 

而不加附子以溫經復陽者。

 

以未如肉 筋惕 。汗漏不止之甚。故不必真武湯。及桂枝加附子湯。救急之法也。

 

若服而未 除者。

 

恐亦必當加入也。

 

傷寒準繩。張兼善曰。

 

仲景凡言發汗後。

 

以外無表證。裡無熱症。止余身疼 一事而已。若脈稍浮盛。則為表邪未盡解。今言脈沉遲。

 

此血虛而致然也。

 

故加人參生薑芍藥以益血。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四兩○千金 翼。有切字。) 上六味。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 藥生薑人參。(成本。不載本方。第十卷云。

 

於第二卷桂枝湯方內。更加芍 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余依桂枝湯法服。玉函。味下。 有咀四味四字。云。

 

作方。方本。煮上。有微火二字。注云。

 

微火。皆當仿 效首方。

 

此蓋後人之贅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4#
 樓主| 發表於 2014-9-2 13:24:36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志〕曰新加湯者。

 

謂集用上古諸方。治療表裡之證。述而不作。

 

如此湯方 。則其新加者也。

 

亦仲祖自謙之意。 古方選注曰。

 

新加者。

 

申明新得其分兩之理。

 

而加之也。

 

傷寒類方曰。

 

素體 虛。

 

而過汗者。

 

方可用。 案柯氏作桂枝去芍藥生薑新加人參湯。云。

 

坊本作加芍藥生薑者誤。未知何 據。恐是僭妄也。

 

案錢氏霍亂篇吐剎止而身痛不休云云注。

 

如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

 

此乃汗 後亡陽。陽虛裡寒。無陽氣以噓培和暖其筋骨。營血凝澀而痛。

 

此桂枝加芍 藥生薑人參新加湯證也。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杏仁。玉函。脈經。作杏子。成本。湯下。有主之二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
 樓主| 發表於 2014-9-2 13:24:50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方〕更行。猶言再用。不可再用桂枝湯。則是已經用過。所以禁止也。

 

〔 鑒〕太陽病下之後。微喘者。

 

表未解也。

 

當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湯。解太陽肌表。

 

而治其喘也。

 

太陽病桂枝 證。醫反下之。

 

下利脈促。汗出而喘。表未解者。

 

當以葛根黃連黃芩湯。解 陽明之肌熱。

 

而治其喘也。

 

今發汗後。汗出而喘。身無大熱。

 

而不惡寒者。

 

知邪已不在太陽之表。且汗出而不惡熱。知邪亦不在陽明之裡。是邪獨在肺 中。肺氣滿而喘矣。

 

故不可更行桂枝湯。〔兼〕予觀景仲常言發汗後。乃表 邪悉解。止余一證而已。故言不可更行桂枝湯。今汗出而喘。 無大熱。乃上焦余邪未解。當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以散之。

 

桂枝加厚朴 杏仁湯。乃桂枝證悉具。

 

而加喘者用之。

 

〔錢〕因邪熱在肺。

 

或時有微熱。 未可知也。

 

然非若表裡有邪之熱。故曰無大熱也。

 

案柯氏無大熱。刪無字。云。

 

無字。舊本訛在大熱上。前輩因循不改。隨文 衍義。為後學之迷途。

 

此說不可從。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千金。名四物甘草湯。)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玉函。作杏子五十枚。) 甘草 (二兩炙○玉函。作一兩) 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

 

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 服一升。本云黃耳 。(成本。玉函。千金翼。升煮間。有先字。玉函。無 本云黃耳 五字。千金翼。 。作杯。汪云。

 

黃耳 。想系置水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
 樓主| 發表於 2014-9-2 13:25:01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錢〕李時珍云。

 

麻黃乃肺經專藥。雖為太陽發汗之重劑。實發散肺經火鬱 之藥也。

 

杏仁利氣。

 

而能泄肺。石膏寒涼。能肅西方金氣。乃瀉肺肅肺之劑 。非麻黃湯。及大青龍之汗劑也。

 

世俗不曉。惑於活人書及陶節庵之說。但 見一味麻黃。即以為汗劑。畏而避之。

 

不知麻黃湯之制。欲用麻黃以泄營分 之汗。必先以桂枝。 開解衛分之邪。則汗出而邪去矣。

 

所以麻黃不與桂枝同用。止能泄肺邪。

 

而 不至大汗泄也。

 

觀後賢之麻黃定喘湯。皆因之以立法也。

 

千金方。貝母湯。治上氣咽喉窒塞。短氣不得臥。腰背痛胸滿不得食。面色 萎黃。 於本方。加貝母。桂心。半夏。生薑。 三因方。惺惺散。治傷寒發熱。頭疼腦痛。 於本方。去杏仁。加茶蔥煎服。 仁齋直指附遺。五虎湯。治喘急痰氣。 於本方。加細茶。萬病回春。有桑白皮。生薑。蔥白。 張氏醫通。冬月咳嗽。寒痰結於咽喉。語聲不出者。

 

此寒氣客於會厭。故卒 然而喑也。

 

麻杏甘石湯。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湯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
 樓主| 發表於 2014-9-2 13:25:11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發汗過多。亡陽也。

 

陽受氣於胸中。胸中陽氣不足。故病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欲得按者。

 

與桂枝甘草湯。

 

以調不足之氣。〔錢〕陽本受氣於胸中 。故膻中為氣之海。上通於肺而為呼吸。位處心胸之間。發汗過多。則陽氣 散亡。氣海空虛。所以叉手自冒覆其心胸。

 

而心下覺惕惕然悸動也。

 

凡病之 實者皆不可按。按之則或滿或痛。

 

而不欲也。

 

此以誤汗亡陽。心胸真氣空虛 而悸動。故欲得按也。

 

〔柯〕叉手冒心。則外有所衛。得按則內有所依。 如是不堪之狀。望之而知其虛矣。

 

〔汪〕冒字。作覆字解。 案悸。說文云。

 

心動也。

 

今云心下悸。臍下悸。活人書云。

 

悸氣者。

 

動氣也 。乃知悸假為動氣之總稱。活人指掌云。

 

悸。即怔忪之別名。未允。 桂枝甘草湯方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成本。並脫兩數。) 上二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
 樓主| 發表於 2014-9-2 13:25:22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柯〕此用桂枝為君。獨任甘草為佐。

 

以補心之陽。則汗出多者。

 

不至於亡 陽矣。

 

薑之辛散。棗之泥滯。 固非所宜。並不用芍藥者。

 

不欲其苦泄也。

 

甘溫相得。氣和而悸自平。與心 中悸而煩。心下有水氣而悸者。

 

迥別。 傷寒類方曰。

 

 

此以一劑為一服者。

 

二味扶陽補中。

 

此乃陽虛之輕者。

 

甚而振 振欲擗地。則用真武湯矣。

 

一症而輕重不同。用方迥異。 案此方。與甘草乾薑湯。芍藥甘草湯。立方之妙。

 

在於單捷。錢氏則云。

 

 

如 參芍之補斂。恐不可少。仲景立方。諒不止此。

 

或有脫落。未可知也。

 

此乃 後人之見耳。 證治大還。桂枝湯。治生產不快。

 

或死腹中。桂枝一握。甘草三錢。水煎服 。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

 

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奔。玉函 。脈經。作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
 樓主| 發表於 2014-9-2 13:25:41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魏〕此條。乃申明發汗後陽虛之變證也。

 

汗出過多。陽浮於上。陰陽二者 。相維而不相離。陽既上浮。 陰即下動。其臍下悸者。

 

陰氣欲上乘而作奔豚。容不急溫中固陽以御之乎。

 

陽盛於中。陰自安於下。斯奔豚欲作。

 

而終不能作也乎。

 

〔柯〕臍下悸時。 水氣尚在下焦。欲作奔豚之兆。

 

而未發也。

 

〔方〕欲作。待作未作之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樓主| 發表於 2014-9-2 13:25:56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汪〕奔豚。難經云。

 

腎之積名。

 

此言奔豚。乃腎氣發動。

 

如欲作奔豚之狀 。非真臍下有積如豚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上四味。

 

以甘爛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一升。日三服。作甘爛水法。 取水二斗。置大盆內。

 

以杓揚之。

 

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爛 。玉函。作瀾。方氏諸家同。千金翼。作水一斗。不用甘爛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
 樓主| 發表於 2014-9-2 13:26:07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鑒〕此方。即苓桂朮甘湯。去白朮。加大棗。倍茯苓也。

 

彼治心下逆滿。 氣上衝胸。

 

此治臍下悸欲作奔豚。蓋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朮。水停下焦。故 倍茯苓。其病由汗後而起。自不外乎桂枝之法也。

 

若已作奔豚。 又非此藥所能治。則當從事乎桂枝加桂湯法矣。

 

〔吳〕汗後余邪。挾下焦邪 水為患。故取桂枝湯中之三以和表。 五苓散中之二以利水。 總病論曰。

 

甘爛水。郎肝切。熟也。

 

不擊則生。擊之則熟。水之味本咸。擊 熟之則歸土性矣。

 

然土之味本甘故也。

 

暴崖之水。擊之而成沫。干而成土。 水歸土性。故謂之甘爛水。○案甘爛水。諸說不一。成氏云。

 

揚之有力。取 不助腎邪也。

 

徐氏云。

 

甘而輕。取其不助腎邪。

 

而益脾土也。

 

柯氏云。

 

甘爛 水狀似奔豚。

 

而性則柔弱。故又名勞水。錢氏云。

 

動則其性屬陽。揚則其勢 下走故也。

 

張錫駒云。

 

揚之無力。 以其不助水氣也。

 

徐大椿云。

 

大約取其動極思靜之意。數說未知孰是。姑舉 於斯。 傷寒類方曰。

 

先煮茯苓者。

 

凡方中專重之藥。法必先煮。 發汗後。腹脹滿者。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2#
 樓主| 發表於 2014-9-2 13:26:18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吐後腹脹。與下後腹滿。皆為實。言邪氣乘虛。入裡為實。發汗後。 外已解也。

 

腹脹滿。知非裡實。 由脾胃津液不足。氣澀不通。壅而為滿。與此湯。和脾胃而降氣。〔程〕胃 為津液之主。發汗亡陽。則胃氣虛。 而不能敷布諸氣。故壅滯而為脹滿。是當實其所虛。自能虛其所實矣。

 

虛氣 留滯之脹滿。較實者。

 

自不堅痛。 傷寒準繩。張兼善曰。

 

 

凡言發汗後者。

 

以外無表證。裡無別術。止有腹脹一 事而已。除此之外。即獲全安。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千金。名厚朴湯。分兩稍異。)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薑(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玉函。作半斤)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成本。千金翼。有炙字。) 上五味。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玉函。五味下 。有 咀二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3#
 樓主| 發表於 2014-9-2 13:26:30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錢〕此雖陽氣已傷。因未經誤下。故虛中有實。

 

以胃氣未平。故以厚朴為 君。生薑宣通陽氣。半夏蠲飲利膈。故以為臣。參甘補中和胃。所以益汗後 之虛耳。〔喻〕移此治泄後腹脹果驗。 證治大還曰。

 

孫召治一女子。心腹脹滿。色不變。經曰。

 

三焦脹者。

 

氣滿皮 膚。 然石堅。遂以仲景厚朴生薑半夏人參甘草湯。下保和丸。漸愈。 張氏醫通曰。

 

石頑治總戎陳孟庸。瀉利腹脹作痛。服黃芩白芍之類。脹急愈 甚。其脈洪盛而數。按之則濡。氣口大三倍於人迎。

 

此濕熱傷脾胃之氣也。

 

與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二劑。痛止脹減。

 

而瀉利未已。與乾薑黃芩黃連 人參湯二劑。瀉利止。

 

而飲食不思。與半夏瀉心湯二劑而安。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 身為振振搖者。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玉函。若下下。有若發汗三字 。脈上。有其字。脈經。千金翼。作傷寒吐下發汗後。少一振字。 脈經。無白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4#
 樓主| 發表於 2014-9-2 13:26:43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吐下後裡虛。氣上逆者。

 

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表虛陽不足。起則頭 眩。脈浮緊。為邪在表。當發汗。脈沉緊為邪在裡。則不可發汗。發汗則外 動經絡。損傷陽氣。陽氣外虛。則不能主持諸脈。身為振振搖也。

 

與此湯以 和經益陽。〔錢〕傷寒本當以麻黃湯汗解。若吐下之。

 

則治之為逆。心下者 。胃脘之間也。

 

逆滿。 氣逆中滿也。

 

〔汪〕裡虛氣逆。心下作滿。且上衝於胸膈之間。更上逆於頭 。起則作眩。〔鑒〕脈沉緊。是其人必素有寒飲。相挾而成。若不頭眩。

 

以 瓜蒂散吐之。

 

亦自可除。今乃起則頭眩。是又為胸中陽氣已虛。不惟不可吐 。

 

亦不可汗也。

 

〔張〕至若吐下後。重發汗太過。亡陽。厥逆煩躁。

 

或仍發 熱心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

 

又屬真武湯證。非此湯可能治也。

 

傷寒準繩曰。

 

 

凡傷寒頭眩者。

 

莫不因汗吐下虛其上焦元氣之所致也。

 

眩者。

 

目無常主。頭眩者。

 

俗謂頭旋眼花。是也。

 

針經曰。

 

上虛則眩。下虛則厥。 案逆滿者。

 

上虛而氣逆不降。

 

以為中滿。氣上衝胸者。

 

時時氣撞搶於胸脅間 也。

 

二證遞別。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千金。名茯苓湯。)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朮(○金匱。及玉函。作三兩。)  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玉函。 三服下。有小便即利四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5#
 樓主| 發表於 2014-9-2 13:26:58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鑒〕身為振振搖者。

 

即戰振身搖也。

 

身振振欲擗地者。

 

即戰振欲墮於地也 。二者皆為陽虛失其所恃。一用此湯。一用真武者。

 

蓋真武救青龍之誤汗。 其邪已入少陰。故主以附子。佐以生薑苓朮。是壯裡陽。

 

以制水也。

 

此湯。 救麻黃之誤汗。其邪尚在太陽。故主以桂枝。佐以甘草苓朮。是扶表陽。

 

以 滌飲也。

 

至真武湯。用芍藥者。

 

裡寒陰盛。陽衰無依。於大溫大散之中。若 不佐以酸斂之品。恐陰極格陽。必速其飛越也。

 

此湯不用芍藥者。

 

裡寒飲盛 。若佐以酸斂之品。恐飲得酸。反凝滯不散也。

 

案金匱要略痰飲篇曰。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

 

乃 知此條。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者。

 

陽虛淡飲所致也。

 

傷寒類方曰。

 

 

此亦陽虛。

 

而動腎水之症。即真武症之輕者。

 

故其法亦仿真武 之意。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

 

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玉函。脈經。千 金翼。發汗病不解。作發其汗不解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
 樓主| 發表於 2014-9-2 13:27:09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發汗病解。則不惡寒。發汗病不解。表實者。

 

亦不惡寒。今發汗病且 不解。

 

又反惡寒者。

 

營衛俱虛也。

 

汗出則營虛。惡寒則衛虛。與芍藥甘草附 子湯。

 

以補營衛。〔徐〕汗後而表不解。是證仍如故。

 

而惡寒獨曰反。比前 有加也。

 

〔錢〕或曰。

 

既云發汗病不解。安知非表邪未盡乎。

 

曰。

 

若傷寒汗 出不解。則當仍有頭痛發熱。脈浮緊之辨矣。

 

而仲景非唯不言發熱且毫不更 用解表。

 

而毅然斷之。

 

曰虛故也。

 

則知所謂虛者陽氣也。

 

其脈必微弱。

 

或虛大虛數。

 

而見汗出但惡寒之證如附子瀉心證。及用桂枝加 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之類。 故曰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芍藥 甘草(各三兩炙○玉函。作各一兩。) 附子(一 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

 

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疑非仲景方。(玉函 。千金翼。五升。作三升。 無疑非仲景方五字。五合。玉函。作三合。千金翼。作二合。成本。無三服 之三字。方作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
 樓主| 發表於 2014-9-2 13:27:38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周〕汗多為陽虛。

 

而陰則素弱。補陰當用芍藥。回陽當用附子。勢不得不 芍附兼資。然又懼一陰一陽兩不相和也。

 

於是以甘草和之。

 

庶幾陰陽諧。

 

而 能事畢矣。

 

〔柯〕腳攣急。與芍藥甘草湯。本治陰虛。

 

此陰陽俱虛。 故加附子。皆仲景治裡不治表之義。〔汪〕叔和認為傷寒病發汗不解而惡寒 。乃表邪未盡。仍宜發汗。因疑此方。 為非仲景意。似不可用。故內台方議亦云。

 

若非大汗出。

 

又反惡寒。其脈沉 微。及無熱證者。

 

不可服也。

 

明乎此。

 

而此方之用。可無疑矣。

 

柯氏曰案少陰亡陽之證。未曾立方。本方恰與此症相合。芍藥止汗。收肌表 之余津。甘草和中。除咽痛而止吐利。附子固少陰。

 

而招失散之陽。溫經絡 而緩脈中之緊。

 

此又仲景隱而未發之旨歟。 案此方。於芍藥甘草湯中。加附子。於四逆湯中。去乾薑。代芍藥。陰陽雙 救之意。可自知也。

 

發汗若下之。

 

病仍不解煩躁者。

 

茯苓四逆湯主之。

 

(脈經。千金翼。作發汗 吐下以後不解煩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8#
 樓主| 發表於 2014-9-2 13:27:48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發汗若下。病宜解也。

 

若病仍不解。則發汗外虛陽氣。下之內虛陰氣 。陰陽俱虛。邪獨不解。故生煩躁。與茯苓四逆湯。

 

以復陰陽之氣。〔程〕 發汗下後。病仍不解。

 

而煩躁者。

 

此時既有未解之外寒。復有內熱之煩躁。 大青龍之證備具矣。

 

不為所誤者。

 

幾何。不知得之汗下後。則陽虛為陰所凌 。故外亡而作煩躁。 必須溫補兼施。〔徐〕此證惑人。

 

在病仍不解四字。〔汪〕此虛煩虛躁。乃 假熱之象也。

 

〔鑒〕大青龍證。不汗出之煩躁。乃未經汗下之須躁屬實。 此條病不解之煩躁。乃汗下後之煩躁屬虛。然脈之浮緊沉微。自當別之。

 

恐 其誤也。

 

故諄諄言之也。

 

案此湯症。陽症俱備。

 

而不然者。

 

身雖煩熱。

 

而手足指尖。微有厥冷。雖有 煩渴引飲。

 

亦自喜熱而惡冷。 舌苔白滑。

 

或假生燥苔。脈雖洪大。

 

或散而數。

 

或弦大浮疾而空虛。無力無 底。總之取脈不取症。庶幾無失真的矣。

 

茯苓四逆湯方茯苓(四兩○成本。作六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 。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上五味。

 

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玉函。味下。 有 咀二字。三升。作一升二合。去滓以下。作分溫再服日三。千金翼。三 升。作二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9#
 樓主| 發表於 2014-9-2 13:28:02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四逆湯。

 

以補陽。加茯苓人參。

 

以益陰。〔柯〕先汗後下。於法為順 。

 

而表仍不解。是妄下亡陰。陰陽俱虛。

 

而煩躁也。

 

故制茯苓四逆。固陰以 收陽。先下後汗。於法為逆。

 

而表症反解。內不嘔渴。似於陰陽自和。

 

而實 妄汗亡陽。所以虛陽擾於陽分。晝則煩躁也。

 

故專用乾薑附子。固陽以配陰 。二方皆從四逆加減。

 

而有救陽救陰之異。

 

此比四逆為緩。固裡宜緩也。

 

薑 附者。

 

陽中之陽也。

 

用生附而去甘草。則勢力更猛。比四逆為峻。回陽當急 也。

 

一去甘草。一加茯苓。

 

而緩急自別。加減之妙。見用方之神乎。

 

案千金方。婦人產後。淡竹茹湯方後云。

 

若有人參。入一兩。若無。納茯苓 一兩半。

 

亦佳。蓋人參茯苓。 皆治心煩悶。及心虛驚悸。安定精神。 聖濟總錄。治霍亂臍上築悸。平胃湯。(即本方) 發汗後惡寒者。

 

虛故也。

 

不惡寒但熱者。

 

實也。

 

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原注]玉函云。

 

與小承氣湯。○玉函。脈經。千金翼。故也下。有芍藥 甘草附子湯主之九字。乃合前條。為一則耳。

 

又調胃承氣湯。 作小承氣湯。千金翼注。一云。

 

調胃承氣湯。程。喻。錢。及王肯堂校千金 翼。熱上。有惡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0#
 樓主| 發表於 2014-9-2 13:28:11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汗出而惡寒者。

 

表虛也。

 

汗出而不惡寒。但熱者。

 

裡實也。

 

經曰。

 

汗 出不惡寒者。

 

此表解裡未和。 (見下編十棗湯條。)與調胃承氣湯和胃氣。〔程〕汗後不惡寒反惡熱。其 人大便必實。由發汗後。亡津液所致。病不在營衛。

 

而在胃矣。

 

法當和胃氣 。〔錢〕既汗之後。陽氣已虛。不宜大下。故當與調胃承氣湯。即陽明篇所 謂。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是也。

 

〔柯〕虛實俱指胃言。汗 後正氣奪則胃虛。故用附子芍藥。邪氣盛則胃實。故用大黃芒硝。

 

此自用甘 草。是和胃之意。

 

此見調胃承氣。是和劑而非下劑也。

 

案陽明篇。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

 

屬胃也。

 

調胃承氣湯主之 。正與此條發矣。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

 

少少與飲之。

 

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

 

([原注] 即豬苓散是○脈經。後。作若。干字。作燥。無煩躁之躁字。 欲得飲水。玉函。作其人欲引水。玉函。脈經。少少與。作當稍二字。胃氣 。作胃中。五苓上。成本。玉函。 並有與字。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6 02:3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