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25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上部】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2-15 11:47: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上部

 

上部(眼耳口鼻舌牙咽喉是也)

 

脈 眼病寸脈浮數。關脈弦數。為風熱內障。寸關浮弦而澀。為風濕腫癢。寸脈弦而沉。為氣熱癢痛。弦而滑。為痰火攻上。寸浮。關弦。尺澀。為血虛。火盛。水衰。眼目昏暗。

 

耳病 腎脈浮而盛。為風。浮而數為熱。澀而濡為虛。右寸滑數。為肺經痰火上攻於耳。

 

口病 關脈洪數。脾氣通於口。脾熱則口臭。熱甚則口縻。口瘡。胃熱則唇口生瘡。口內腥臭。 鼻病 右寸脈洪數。鼻乃肺之竅。鼻病皆肺熱所致。肺傷風熱。右寸浮數。而鼻塞不聞香臭。 舌病 左寸脈滑數。蓋舌乃心之苗。舌病皆心熱所致。心脈系舌本。脾脈絡於舌傍。肝脈絡舌本。心熱盛。則舌生瘡破裂。肝熱盛。則血上涌。脾熱則舌強。甚則滑而胎。

 

風寒所中。則舌卷縮而不能言。 牙病 屬腎虛胃火。右關洪數。溢過寸口。兼浮者。為風。兼沉者。為寒。濡細者。為濕。 咽喉 腫痛。兩寸必浮洪而數。雖有數種之名率皆上焦風熱所致。

 

症 按東垣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清陽氣上散於目。而為精。其氣走於耳而為聽。若因心煩事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致脾胃虛弱。心火旺盛。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

 

邪害空竅。猶天明而日月不明也。

 

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上注於目。脾者諸陰之首也。

 

目者。血脈之宗也。

 

脾虛。則五臟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於目矣。

 

心者。君火也。

 

主人之精。宜靜而安。相火化行其令。相火者,包絡也。

 

主百脈。皆營於目。既勞役運動。勢乃妄行。又因邪氣所並。而損血脈。故諸病生焉。經曰。目得血而能視。血氣盛。則精盛。

 

血氣衰。則精弱。精弱則水虛。水虛則火動。火動則東方實。東方實則肝邪盛。而視物不真矣。

 

所以視植物為動物者。有之。視動物為植物者有之。然血有太過不及。皆能為痛。太過則目壅塞而障痛。不及則無血養而枯痛。目之銳。皆少陽經也。

 

血少氣多。目之上綱。太陽經也。

 

血多氣少。目之下綱。陽明經也。

 

血氣俱多。惟足厥陰經。連於目系而已。血太過者。血得熱而溢於上。所以作痛。治之之法。風熱者。發以散之。血少神勞。腎虛者。

 

補血滋陰以調之。實者決之。虛者補之。辛以散之。涼以清之。隨其病而藥之。無不愈也。

 

按諸書論耳症不一。有氣聾。熱聾。陰虛聾。膿耳。 耳。氣厥而聾。又挾風與勞損而聾者。蓋十二經脈。上絡於耳。其陰諸經。適有交並。則臟氣逆而厥。厥氣摶入於耳。是為厥聾。必兼眩運。況耳為宗脈之所附。若脈虛而風邪乘之。經氣閉而不宣。謂之風聾。必兼頭痛。如瘦悴力怯。昏昏積積而暗暗然者。為勞聾。必兼虛怯等症。此好色腎虛者有之。有痰火上升。鬱於耳中而鳴。有熱氣乘虛。隨脈入耳。結為膿汁。謂之膿耳。或耳有津液。風熱摶之。結硬成核塞耳。亦令暴聾。為 耳。大抵耳屬足少陰之經。腎之寄竅也。

 

腎氣通於耳。所主者精。精氣充足。則耳聞而聰也。

 

若勞傷氣血。精脫腎敗。則耳聾矣。

 

治之之法。風者散之。熱者涼之。腎虛者補而養之。痰火者清而降之。各隨其宜。不可不察也。

 

 口臭生瘡。皆脾胃中有濁熱所致。蓋脾熱則口乾燥。胃熱則唇破裂。又云:五臟之氣。皆通於口。

 

是以脾熱則口甘。肝熱則口酸。腎熱則口咸。肺熱則口辛。心熱則口苦。胃熱則口淡。膽熱則口酸苦。皆因謀慮不決而得。 丹溪云:鼻乃肺之竅。因心肺上病而不利也。

 

有寒有熱。

 

寒邪傷於皮毛。氣不利而壅塞。熱壅清道。所以塞而不聞香臭矣。

 

又有面鼻紅紫黑。皆熱傷血而血熱所致。蓋面乃陽中之陽。鼻居面中。一身之血運到面鼻。皆為至清至精之血。多酒之人。酒氣熏蒸於上。面鼻得酒熱之氣。血為極熱。血熱復遇感冷。污濁凝結不行。面鼻紫黑而腫。俗名酒 鼻是也。

 

治宜清熱。化滯血。生新血。或曰酒 鼻者。皆由肺經壅熱所致。蓋肺氣通於鼻。清氣出入之道路。或因飲酒。氣血壅滯上焦。邪熱伏留不散。為鼻瘡矣。

 

或肺經素有風熱。雖不因酒。亦自生也。

 

 鼻塞肉。亦由於此。 舌病。乃心肝脾壅熱所致。說見脈下。 牙齒腫痛。按東垣論云:齒者腎之標。骨之余。上齦隸於脾土。足陽明胃之脈貫絡也。

 

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足陽明。喜寒飲而惡熱。熱甚則齒動齦脫。作痛不已。有惡寒痛者。有惡熱痛者。有惡寒惡熱痛者。有惡熱飲。少寒飲多痛者。有動搖痛者。有齒袒則痛者。有齒齦為疳所蝕。血出而痛者。有 腫起而痛者。有脾胃中有風邪。但覺風而痛者。

 

有痛而臭不可近者。蓋齒為關門。腎之榮。骨之余也。

 

腎衰則齒豁。精固則齒堅。大腸虛。

 

則齒露。大腸壅。則齒浮。挾風則攻於頭面。眼目疳 則HT 脫為痔。亦有氣鬱而致者。醫者誠能求其本而療之。厥疾弗瘳者。未之有也。

 

 喉痹。按子和云:熱氣上行。搏於喉之兩旁。近外腫作。以其形似。是謂乳蛾。一為單。兩為雙也。

 

比乳蛾差小者。名喉痹。熱結於舌下。復生一小舌。名曰重舌。脹熱。結於舌中腫起。名曰水舌。脹熱結於咽喉。腫繞於外。且麻且癢。腫而大者。名曰纏喉風。喉痹暴發暴死者。名曰走馬喉痹。其名雖殊。火則一也。

 

夫少陰君火。心主之脈。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二火皆主其脈。並絡於喉。氣熱則內結。結甚則腫脹。腫脹甚則閉。閉甚則不通而死矣。

 

至於嗌乾咽痛。頷腫舌本強。皆君火之為也。

 

惟喉痹急。連屬相火也。

 

經云:甚者從之。又云:龍火以火逐之。故古人療喉痹等症。用甘桔等湯治之。世醫不達此旨。妄云大寒之劑。或至冷草藥服之。 其氣而不救者。吾見多矣。

 

其出血之法。最為緊要。但人畏針。委曲旁求。若病之急者。即閉而死。良可痛哉。

 

治 河間云:目疾在腑為表。當除風散熱。在臟為裡。當養血安神。如暴失明。昏澀翳膜。

 

眵淚斑瘡。入眼暴散。皆表也。

 

此風熱所乾。宜表散以去之。如昏弱不欲視物。內障見黑花。瞳散睛背。久病。皆裡也。

 

此血少神勞。腎虛所致。宜養血補水安神。王節齋云:眼痛亦腫。古方用藥。內外不同。在內湯藥。則用苦寒辛涼之劑。以瀉其火。在外點洗。則用辛熱辛涼之藥。以散其邪。故點藥莫要於冰片。而冰片大辛熱。以其辛性急。故借以拔出火毒。

 

而散其熱氣。古方用燒酒洗眼者。皆此意也。

 

大概火眼是火邪上攻於目。故內治用苦寒之藥治其本也。

 

然火邪既客於目。從內出外。若外用寒涼以阻逆之。則鬱火內攻。不得散矣。

 

故點藥用辛熱。而洗眼用熱湯。是火抑則發。因而散之。從內達外法也。

 

治法云:久病目昏暗。

 

熟地黃、當歸為君。防風、羌活、甘菊佐之。暴發赤腫。芩連、防風為君。以瀉火。四物為佐。以涼血養血。羌活、柴胡、甘菊為使。以疏風散熱。血氣壅盛而痛。四物、加龍膽草、大黃以下之。肥人多是痰火。宜涼血清熱行痰。痛人多是血少火盛。宜養血藥為主。少加風藥佐之。 丹溪云:耳聾。屬少陽厥陰二經鬱熱多。有氣閉者。有痰火上攻而鳴。或聾。治宜開痰散風熱。通聖散、滾痰丸之類。皆可用。大病後與陰虛火動而聾者。

 

宜滋陰降火。以四物湯,加知母、黃柏、耳鳴。宜當歸龍會丸。飲酒濃味之人。宜木香檳榔丸。王節齋云:耳鳴一症。世人多作腎虛。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鬱於耳中而為鳴。鬱甚則壅閉矣。

 

大抵此症。多因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惱怒而得。怒則氣上逆。而少陽之火客於耳也。

 

若腎虛而鳴者。其鳴不甚。治宜詳之。 口病或瘡。皆中上二焦積熱。輕者瀉黃散。重者涼膈散主之。口病服涼藥不愈者。此酒色過度。勞役不睡。或因憂思損傷中氣。虛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加附子、或官桂、冷服。一方、治口瘡。以黃連六錢、官桂一錢、為未。噙下。或調付瘡上。甚效。口臭以黃連、生甘草、藿香、蘭草、扁豆、砂仁為末。清茶調下。 鼻塞不利。有肺熱。或肺經素有火邪。久鬱於內。遇寒便塞。宜清肺降火。而佐以通氣之劑。亦有感冒風寒而致。鼻塞聲重。或流清涕者。作風寒治。宜表而散之。鼻或紅。及酒 鼻者。皆熱傷肺經。以致血氣壅滯。宜涼血化滯。清肺藥主之。 舌腫舌瘡。皆心熱所致。治宜瀉心湯。甚者黃連解毒湯。舌胎者。治各有法。如傷寒舌胎。或黃或黑者。諒輕重下之。詳見本門。雜病舌胎。宜清之。黃連解毒湯。或涼膈散。選而用之。 王節齋云、牙床腫痛。或齒動搖。或黑爛脫落。世人皆作腎虛治。殊不知此屬陽明經濕熱。蓋齒雖屬腎。而生於牙床。上下牙床屬陽明大腸與胃。猶木生於土也。

 

腸胃傷於美酒濃味。膏粱黏滑之物。致濕上攻。則牙床不清。而為腫為痛。或出血。或生蟲。故齒不得安。而動搖黑爛脫落矣。

 

治宜瀉陽明經之濕熱。去腸胃中之伏火。則牙床清寧。而齒自安固矣。

 

以防風通聖散。去芒硝主之。 丹溪云:喉痹之病。多屬痰熱。雖有數種之名。輕重之異。乃火之微甚故也。

 

微者以酸KT 之。甚者以辛散之。甚而急者。惟用針砭刺出血。最為上策。人火以涼治之。龍火以火逐之。或用吐法尤妙。經云:咽與喉。會厭與舌。同在一門。而用各異。喉以候氣。故通於天。會厭管乎其上。少司開闔。掩其厭。則食下不掩。其喉必錯。必舌抵上。則會厭能閉其喉矣。

 

四者相交為用。缺一。則飲食廢而死矣。

 

方 四物菊花湯治一切眼疾。清熱。養血。疏風。

 

川芎(七分) 當歸(酒浸一錢五分) 白芍藥(一錢五分) 淮生地(一錢) 甘菊花(一錢五分)

 

防風(七分) 黃連(八分) 白扁豆(七分) 甘草(生用五分) 甘州枸杞子(八分)

 

上作一服。水一鐘半。煎八分。食後服。兼有他症。依後加減。

 

肝經壅熱。加龍膽草(一錢)、黃芩(一錢)、赤芍藥(八分)、青皮(五七分)、甚者。加大黃、酒蒸過(三錢)、下之。

 

肺經壅熱。白睛紅。加桑白皮、黃芩、山梔、麥門冬、石膏(各等分)。

 

心經壅熱。睛紅內障。加赤茯苓、麥門冬、倍黃連、膽腑熱。睛紅腫痛。隱澀難開。加龍膽草、柴胡(各一錢)、青皮(七分)。

 

胃中伏火上攻。赤腫脹痛。加連翹、黃芩、石膏(各一錢五分)、大黃(三錢)。

 

肝腎虛眼暗。加熟地黃、山藥(各一錢二分)、黃柏(八分)、五味子(五分),去黃連。

 

翳膜遮睛。加草決明、密蒙花(各一錢)、木賊(八分)、外用點藥。

 

能遠視。不能近視。乃血盛氣虛。加人參、白茯苓(各一錢)、石菖蒲(五分)。

 

能近視。不能遠視。乃氣盛血虛。倍當歸,加熟地黃(一錢五分)。

 

風熱火眼。加羌活、柴胡、黃芩(各一錢)、連翹、赤芍藥(各八分)、大黃(三錢)。

 

目疾久服寒涼傷脾。致脾胃虛損。不能生血。反昏暗者。宜服清神益氣湯。

 

又方 固本還睛丸(出醫學正傳) 治肝腎脾肺虛損。風熱乘之。以致目暗不明。視物昏花。

 

或翳膜朦蔽。內外障痛。一切眼疾。並宜服之。

 

久服誠有奇效。非惟明目。且能滋養百骸。調和五臟。

 

天門冬(去心二兩) 淮生地黃(二兩) 人參(一兩五錢) 麥冬(去心二兩) 淮熟地黃(二兩)

 

當歸(一兩五錢) 五味子(七錢) 青相子(一兩) 石斛(一兩五錢去根) 牛膝(酒洗一兩)

 

犀角(一兩炒) 川芎(一兩) 枳殼(麩炒一兩) 黃連(酒炒一兩) 菟絲子(酒洗去土蒸熟搗碎晒乾一兩五錢) 枸杞子(甘州者去梗一兩五錢) 柏子仁(去殼淨炒一兩五錢) 決明子(炒一兩五) 杜仲(薑汁炒斷絲一兩) 羚羊角(白者一兩) 黃柏(鹽酒炒一兩五錢)

 

上二十一味。除二冬二地酒煮搗膏。柏子仁另研。余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九十丸。空心鹽酒送下。忌煎炒五辛發物。

 

又方 和氣飲治耳鳴久聾。

 

川芎(一錢) 當歸(一錢) 烏藥(一錢五分) 陳皮(八分) 貝母(一錢) 黃芩(酒炒一錢)

 

山梔(八分) 桔梗(七分) 升麻(三分) 木通(八分) 木香(三分) 石菖蒲(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薑三片。煎熟。加蔥自然汁半盞。和服。

 

又方 加減涼膈散治口鼻舌諸病。皆由上焦壅熱所致。

 

連翹 梔子 黃芩 石膏 大黃(各一錢五分) 防風 荊芥 薄荷(各八分) 甘草(四分)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生地黃 麥門冬(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一鐘半。煎。食後服。

 

口瘡。加黃連(一錢二分)、桂(二分)、唇瘡,加同上。

 

腮腫。加升麻(五分)、白芷(七分)、牛蒡子(一錢五分)、倍石膏。

 

舌腫脹。加白芍藥、黃連(各一錢)、玄明粉(八分)。

 

舌瘡。加黃連、青黛(各一錢)、舌胎。加同上。

 

牙縫舌根。無故出血。加牡丹皮、側柏葉、槐實(各一錢)。

 

牙疼。加升麻(五分)、白芷(八分)、黃連(一錢)、川椒(七粒)。

 

走馬牙疳。以女人溺桶中白垢。火 一錢。銅綠(三分)、膽礬(二分)、麝香(一分)、研末敷上。立效。

 

咽喉腫痛。加黃連、山豆根(各一錢)、玄參、桔梗(各八分)、牛蒡子(一錢五分)、升麻(三分)、一法本方加馬蘭根、夏枯草(各二錢三錢)、大抵咽喉之症。所關甚急。煎藥則但能拔去火邪耳。惟以針刺出血。為急要法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68341&pid=325566&fromuid=526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9 07:16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