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正蔣問齋醫略伏邪篇】
詒按:傷寒既經化熱以後,其證治法,與伏溫大略相同。
其不同者,在即起自內達外之時,則恰與傷寒為對待耳。
太平御覽載曹植說,疫氣致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若夫殿處鼎食之家,若是者鮮矣。
此亦飢寒傷正,邪伏而後發也。
巢元方以疫癘與時氣溫熱相類,蓋不知由於一氣所伏,而有多寡輕重之分耳。
通鑒唐紀:關中比歲飢饉,兵民率皆瘦黑。
至麥始熟,市有醉人,當時以為嘉瑞。
人乍飽食,死者五之一。
此人飽食,非受風寒,蓋有伏邪內動也。
劉河間宣明方,治疫癘,不宜熱藥。
解表而用白虎湯、涼隔散,明其有伏熱在內也。
李東垣辯惑論載王辰改元,京師戒嚴,受敵半月。
解圍之後。
都人之不病者萬無一二,既病而死者接踵不絕,將近百萬。
豈俱感風寒耶,蓋伏邪所致耳。
丹溪心法附余,附傷寒直格心要論證治諸法,治伏邪甚善,當與吳氏溫疫論互閱。
丹溪心法:溫疫,眾人一般病者是。
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
首用大黃、黃芩,先攻其裡,亦因其內有伏邪也。
方約之謂溫熱之病,因外感內傷,觸動鬱火,自內而發之於外也。
此明言邪伏於中也。
元史耶律楚材用大黃治士卒病疫,亦足見其邪之伏於裡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42&pid=256588&fromuid=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