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氣溫熱篇】
章虛穀曰:人身生陽之氣,根於腎臟,始發於肝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如是生生不息,則安和無患也。
邪伏血氣之中,必隨生陽之氣而動,動甚則病發。
然其發也,隨氣所注而無定處,故《難經》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
如仲景所論,或發於陰經,或發於陽經,正合《難經》之言也。
今《內經》按生氣之序,首列肝,次以心、脾、肺、腎,以明邪隨生氣而動,其於不定之中,自有一定之理,足以印證《難經》、仲景之言,而軒、岐、越人、仲景之一脈相承,更可見矣。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
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滿泄,而頷痛。
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
刺足太陰、陽明。
吳鞠通曰:脾病,頭先重者,脾屬濕,土性重,經謂濕之中人也。
首如裹,故脾病頭先重也。
頰,少陽部也。
土之與木,此負則彼勝,土病而木病亦見也。
煩心,脾脈注心也。
顏青、欲嘔,亦木病也。
腰痛不可用俯仰,脾病則胃不能獨治,陽明主合同束而利機關,故痛而至於不可俯仰也。
腹滿泄,脾經本病。
頷痛,亦木病也。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
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
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
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吳鞠通曰:肺病,先惡風寒者,肺主氣,又主皮毛。
肺病則氣 郁,不得捍衛皮毛也。
舌上黃者,肺氣不化,則濕熱聚而為黃苔也。
章虛穀曰:若外邪初感而非內熱,其苔必白。
喘,氣鬱極也。
咳,火克金也。
胸膺,背之腑也。
皆天氣主之。
肺主天氣,肺氣鬱極故痛也。
走者,不定之詞,不得太息,熱閉肺臟也。
頭痛不堪,亦天氣 郁,熱不得泄,直上衝腦也。
鬱熱而腠開汗出,其熱暫泄則寒也。
略參章氏。
腎熱病者,先腰痛 酸,苦渴數飲,身熱。
熱爭則項痛而強, 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澹澹然。
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
刺足少陰、太陽。
吳鞠通曰:腎病,腰先痛者,腰為腎之府,又腎脈貫脊,會於督之長強穴, ,腎脈入跟中以上 內,太陽之脈,亦下貫 內, 即 也。
酸,熱鑠液也。
苦渴數飲,腎主五液而惡燥,病熱則液傷而燥,故苦渴而飲水求救也。
項,太陽之脈,從顛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腎病至於熱爭,臟病甚而移之腑,故項痛而強也。
寒,熱極為寒也。
足下熱,腎脈從小指之下,邪趨足心涌泉穴,病甚而熱也。
不欲言,有無可奈何之苦也。
邪氣上逆,則項更痛,員員澹澹,一身不能自主,難以形狀之病也。
略參章氏。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
心熱病者,顏先赤。
脾熱病者,鼻先赤。
肺熱病者,右頰先赤。
腎熱病者,頤先赤。
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章虛穀曰:此更詳五臟熱邪未發,而必先見於色之可辨也。
左頰、顏、鼻、右頰、頤,是肝、心、脾、肺、腎臟之氣,應於面之部位也。
病雖未發,其色先見,可見邪本伏於氣血之中,隨氣血流行而不覺,更可印證《難經》所云: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
故其發也,必隨生氣而動。
則先見色於面,良工望而知其邪動之處,乘其始動,即刺而泄之,使邪勢殺而病自輕,即《難經》所云: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者,是為上工治未病也。
用藥之法,亦可類推矣。
治諸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
必寒衣之,居此寒處,身寒而止。
章虛穀曰:以其久伏之邪,熱從內發,故治之必先飲寒水,從裡逐熱,然後刺之,從外而泄。
再衣以寒,居處以寒,身寒熱除而後止。
雄按:今人不讀《內經》,雖溫、熱、暑、疫諸病,一概治同傷寒,禁其涼飲,濃其衣被,閉其戶牖,因而致殆者,我見實多。
然飲冷亦須有節,過度則有停飲、腫滿、嘔利等患,更有愈後手指、足縫出水。
速投:米仁三兩,茯苓三兩,白朮一兩,車前五錢,桂心一錢,名驅濕保脫湯。
連服十劑,可免腳趾脫落。
此即諺所謂「脫腳傷寒也」,亦不可不知。
若飲冷雖多,而汗出亦多,必無後患。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
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
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病內連腎。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26538&pid=255948&fromuid=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