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厥陰心包經之歌】
脅上際為腋。
自屬心包,上循胸出脅,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下循 內之天泉穴,以介乎太陰少陰兩經之中間,入肘中之曲澤也。
天池:在腋下三寸,乳後一寸,著脅直腋橛肋間。
天泉:在曲腋下,去臂二寸,承臂(校注:手少陽三焦經發揮中即云「在肩端 上舉臂取之」,《甲乙經》亦作「舉臂取之」。
據此,當用「舉」)取之。
曲澤:在肘內廉下陷中,屈肘得之。
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由肘中下臂,行臂兩筋之間,循 門、間使、內關、大陵,入掌中勞宮穴,循中指,出其端之中衝云。
門:在掌後,去腕五寸。
間使: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
內關:在掌後,去腕二寸。
大陵:在掌後,兩筋間陷中。
勞宮:在掌中央,屈無名指取之。
《資生經》曰:屈中指;
以今觀之,莫若屈中指、無名指兩者之間為允(校注:「允」,作「得當」講。
《後漢書‧虞詡傳》:「祖文經為郡縣獄吏,案法平允」即是。
據以引申為「妥當」之解,他本或改「允」為「妥」,非。)
中衝: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
其支別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小指次指,無名指也,自小指逆數之,則為次指云。
支別者,自掌中勞宮穴別行,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也。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盛者:寸口大十倍於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4120&pid=727524&fromuid=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