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伍智毅 於 2014-1-2 00:05 編輯
【五氣溢發消渴黃癉第六】
黃帝問曰:人之善病消癉者,何以候之?
岐伯對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
夫柔弱者必剛強,剛強多怒,柔者易傷也。
此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衡直揚,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太素》作留積),腹皮充脹(《太素》作髖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渴,故為消癉,此言其剛暴而肌肉弱者也。
面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癉也。
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
曰:有病口甘者,病名曰何,何以得之?
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
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發也。
此人必數食美而多食甘肥,肥令人內熱,甘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癉(《素問》作渴)。
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凡治消癉,治偏枯、厥氣逆滿,肥貴人則膏粱之病也。
鬲塞閉絕,上下不通,暴憂之病也。
消癉脈實大,病久可治;
脈懸絕小堅,病久不可治也。
曰:熱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石藥發疽(《素問》作癉),芳草發狂。
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
今禁膏粱。
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愿聞其說?
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夫熱氣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也,至甲乙日當愈甚( 《素問》作當更論)。
癉成為消中。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7213&pid=401815&fromuid=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