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煩】
虛煩
虛煩者。其人無大熱。心中溫溫欲吐。而又不能吐。致內擾而煩。然名為虛煩。而其證有因於虛者。亦有因於實者。皆邪熱傳裡之候。宜分別施治。有邪熱傳入少陽而發煩者。經云。
傷寒五六日。往來寒熱。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小柴胡湯主之。蓋少陽既不可發汗。
而裡未實又不可下。故以小柴胡湯兩和其表裡。表裡俱和。則煩自除矣。
又有陽熱之氣。下陷入胸中。而作虛煩。宜用吐法以宣其熱。如經云。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 。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又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此皆取吐之劑。宜按其兼證。分別加減。其吐中有發散之義。足以升舉下陷之陽邪。此乃吐虛煩之大法。至於煩之實者。非大吐不能除。如經云。病患手足厥冷。脈下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宜瓜蒂散。則同一取吐。而輕重又不同矣。
病在胸中者當吐。其胃實者。又非吐法所能除。經云。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調胃承氣湯主之。所謂陽明病者。胃家實是也。
與調胃承氣以滌其煩。是於微利之中。仍寓和解之義也。
煩熱者。因熱而煩。其所患皆陽熱之證。無陰證也。
至虛煩。則有陽病。又有陰病。經云。少陰病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少陰病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又云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蓋少陽為陽中之樞。少陰為陰中之樞。熱傷少陰。津液被耗。邪熱內擾。故各以其兼證。施種種存陰滌煩之法。亦和解之義也。
至陰寒證。則反以煩為可轉陽之機。故又云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為可治也。
少陽病有煩而悸者。此屬胃。胃不和則煩而悸。和胃為主。又有悸而煩者。如經云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是也。
大凡先煩而後悸者。屬實。先悸而後煩者。屬虛。補虛泄實。治各不同矣。
別有所謂懊 者。比煩而甚者也。
宜因證而分別吐下。如經云。陽明病。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 。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宜梔子豉湯。此宜吐者也。
又經云。陽明病。心中懊而煩。胃有燥矢者。可攻。此宜下者也。
更有因蛔厥而時自煩者。經云。傷寒蛔厥者。
其人當吐蛔。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此得之於時煩時止。得食復煩。
與熱鬱者不同。臨證時當細辨也。
有病已愈而猶煩者。經云。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又云。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脾胃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即愈。此可勿藥。即藥亦不過平調脾胃。慎勿再與泄熱。重傷胃氣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0%8B%E6%BA%90/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4975&pid=691318&fromuid=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