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面變化】 海平面是海水表面的平均高度,各地會有些微量差異,經長時間的驗潮儀(潮位計)觀測及計算潮汐所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和下降高度後,取其平均值而得。
所以海平面是一個統計概念,指一段時間海平面的平均值,稱為「平均海平面」(MeanSeaLevel,MSL)。
大地測量把平均海平面做為陸地垂直標高的基準面,亦即海拔0公尺的位置;
地形學則把平均海平面當做陸地侵蝕過程的基準面。
海平面的測量和各地陸地高度的測量是相對的,因此海平面變化可以是海平面本身的升降,也可以是陸地的相對升降所造成。
根據研究,科學家發現在2萬年前的第四紀最後一次冰期中,當時海平面比現在低120公尺左右,距今一萬多年冰期結束後,冰河的融入導致海平面快速上升,至距今7,000年前到達最高點後,上升漸趨緩。
但由於工業革命後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及人類開發產生的溫室效應提高,全球暖化的影響,全球海平面上升有加快的趨勢。
根據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IPCC)2007年的報告,預估至本世紀末若全球溫度平均上升4℃左右,海平面可能上升26-59公分,將會淹没全球一些沿海的低地,也會加速海岸侵蝕。
臺灣周圍海域的海平面變化,根據曾于恆教授2008年發表的研究報告,1961至2003年間年平均以2.51mm速率上升,1993年至2003年間,年平均以3.93mm的速率上升,上升速率有加快的趨勢。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6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