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嬰-南方震盪】 當赤道東太平洋海域,出現異常高海溫時,太平洋東西側的氣候就會異於往常,秘魯漁獲會顯著減少,影響當地生計。
此現象多出現在年底耶誕節後,因此秘魯當地人以西班牙文「ElNino」即代表「聖嬰」以稱呼該現象。
同時,英國氣象學家發現在澳洲達爾文的氣壓會上升,而大溪地的氣壓會下降,乃以「南方震盪」稱之。
此二現象,就被合稱之為「聖嬰-南方震盪」。
「南方震盪」又被以「遙地相關」稱之。
倘若東側太平洋海域海溫異常偏冷,則以西班牙文「LaNino」稱之,中文翻譯為「反聖嬰」。
此時西側海溫會異常偏高,易於出現旺盛上升氣流與豪雨,如2011年澳洲東北大洪災,當地氣壓因此偏低,而太平洋東側反出現氣壓偏高現象。
臺灣地區位處副熱帶,氣候研究發現:聖嬰年時,冬季偏暖,春季多雨,而夏季颱風侵襲機率降低。
反之,反聖嬰年時,冬季偏冷,春季少雨,而夏季颱風侵襲機率增高。
當然,以上規律並非每次都一定會發生,而是機率較高,但此對於氣候預報與相關因應策略的準備,相當重要。
2006至2007年間,赤道太平洋聖嬰現象明顯,暖冬造成近海鯖魚量少,漁獲低迷;
冷水性的日本鯷捕獲量驟減,沿岸吻仔漁況不佳,冬季鰻苗的捕撈量亦陷入低水準;
對近海漁業影響大。
此外,登革熱過冬,臺南出現十年來最大疫情,顯示聖嬰年後需注意疫情感染。
2010至2011年間,赤道太平洋反聖嬰現象明顯,臺灣各地氣溫下降,北部地區陰雨綿綿,但中南部地區長期無雨,出現嚴重乾旱。
近海海溫偏低持續,梅雨期短,5、6月三次颱風過門不入。
僅能期望夏季西北太平洋形成颱風,並進入臺灣領域,供應夏季用水需求。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