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章)總論】 就自然環境而言,「風險管理」是指對一地區可能發生的災害、事故的作用加以處理,以避免可能發生損失。
風險管理牽涉到資源的特性、作用的特性與利用資源的可能災害、損失等問題。
隨著地表自然作用的規模與頻率越來越大,人類可能承受的災害風險也越來越高。
因此透過系統的分析,對於將可能發生風險的地點、原因與可能發生的演變,可有更深入的瞭解,從而減少風險的損失。
環境的風險管理牽涉到許多環境敏感地區的可能變化,其課題包括有:災害識覺、災害潛勢、國土資訊系統、風險溝通、流域治理、社會生態系統,以及人類安全的問題。
臺灣地區從1996年賀伯颱風侵襲之後,幾乎每年都有或多或少的災害,也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
有些損失可透過事前的風險分析、管理,避免不必要的開發、建設等來避免,例如各項在高山地區的交通開發建設。
然另一方面,因降雨的總量與強度都有增加與增強之趨勢,遂造成災害損失也有不斷升高之趨勢。
透過風險管理,可以增加國人的危機意識,瞭解可能發生的災害原因與影響,並可提供有關之決策有更完整的背景瞭解與更完善的預防措施。
因此,許多已開發的國家,對於該國可能發生的環境風險,皆透過風險管理以減輕其災害的損失與影響,及早作出因應措施。
風險管理可以分為幾個層次。
不但不同地理區之間存有差異,例如山地與海岸地帶會面對不同的問題;
同時,不同地質區的特性也有差異,例如斷層帶附近所開發的公共工程、重大建設,都要冒著發生災害的風險。
如何透過風險管理來降低風險,便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臺灣的風險管理所面對的問題,有因為全球環境變遷、海水面上升所造成的課題,還有因為生物多樣性被破壞,導致生態危機的問題,以及由於人為開發,產生誘發環境災害的可能問題。
另外,人口成長、都市化、工業化、邊際土地高度利用的現象,在在都增高了環境災害的風險。
因此,如何有效的運用風險管理的工具,例如預警系統、國土監測、國土規劃、環境影響評估等方式,亦為風險管理的重要一環。
對臺灣的居民而言,皆須承受島嶼生態的脆弱性與不可復原性的風險,是故在開發過程中,尤應被列入慎重考慮。
許多土地利用的方式,必須以流域治理的角度,對於其可能發生環境災害的風險因子進行全面性的瞭解。
顯見風險管理對臺灣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6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