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人口考古學】 所謂的人口考古學,是從英文”demographicarchaeology”翻譯過來的,它是眾多考古學研究領域裡,其中一種研究取向與議題。
人口考古學的研究主旨,是在研究過去人口的幾項基本特徵,例如人口數量、性別、年齡組成、出生率與死亡率等資訊,以及人口與社會內部關係的發展,更廣泛的來說,也就是討論古代人口結構以及人口在時間空間中的變化過程,以及與其所處的社會、經濟、文化、公共衛生、生態環境等面向間如何相互影響,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人口考古學研究的發展,大約在二十世紀初期,於歐美各國開始興起,到了六零年代,受到了新考古學思潮的影響,對於人口研究的重點除了在於了解過去人群的人口數量、時間與空間上的分布模式與密度、成長率的消長外,更加重視人口發展與社會組織發展之間的內在關係的研究,期望以人口發展的理論與知識背景,來詮釋過去社會的發展過程。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人口考古學的研究取向是,以「人口」為研究對象,同時綜合考古學、統計學、社會學、經濟學、民族學、生物學等眾多學科領域的理論架構與資訊,試圖呈現過去人類社會中,人口如何因應不同的社會條件而在數量、性別與年齡組成、文化或民族構成等特質上有所變動與發展的過程,或是人口如何影響社會、經濟、文化等面向的發展,由此進而了解人口發展與社會發展間的內部聯繫所在,然後就可以更進一步地解釋過去社會的發展歷程。
考古學家要如何從遺址出土的各種考古資料,來進行有關「人口」的各項研究呢?
比較具體的研究方法包括了從聚落型態、人工遺物與生態遺留的數量與空間分布模式、墓葬資料,以及歷史與民族誌資料著手,舉例來說,聚落型態的分析可以提供遺址面積、遺址居住空間、房舍大小與數量、遺址分布範圍等資訊來計算過去曾居住於此聚落可能包含的人口數量;
或是從墓葬中出土的人骨、陪葬品、葬具等來分析墓葬中死者的數目、性別、年齡、可能具有的社會地位等,累積一定程度的墓葬資料時,便能大概了解過去社會中的人口數量、年齡與性別組成,甚或是否具有社會階級等各種有關人口方面的資訊。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46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