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4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出口擴張時期】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2 21:39: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出口擴張時期

 

1960年代以出口為導向的工業化時期。

 

1950年代政府推動「進口替代」工業化政策,由於國內市場規模小,以內銷為主的產業自1958年起面臨生產過剩的危機,政府改採出口導向政策,促使臺灣經濟轉向出口貿易,1959-1960年施行獎勵出口政策,修正經貿法令與制度,制定「獎勵投資條例」,以鼓勵國外資本的投資獎勵及技術合作,而國內由於農業技術改良,累積約100萬的農村過剩人口,成為勞動力的主要來源。

 

在國際方面,正值國際分工萌芽之際,美國、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擬在臺灣拓展市場並尋求低廉勞動力,因此以勞力密集為主的加工出口產業吸收大量外資,運用低廉勞工,在1960年代帶來臺灣高度經濟成長(GNP年平均成長11.1%),產業結構亦在外資與出口擴張的工業化下,1963年之後蛻變為以工業為主,工業生產的年平均成長率19.4%,出口成長率29.7%,貿易收支從1971年起由赤字轉為黑字,國內資本急速累積,逐漸與國際經濟緊密結合。

 

歷經第一次出口擴張時期,臺灣產業結構亦發生改變,政府為吸引外人投資,採取開放政策,鼓勵出口,以輕工業為主,由出口帶動經濟,此一時期臺灣產業以傳統製造業為主,重視勞力密集與生產導向,並以大量勞力、大量資本帶動經濟成長,逐漸由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

 

第一次出口擴張政策的主要推動者為尹仲容、李國鼎,中央研究院院士劉大中、蔣碩傑等「財經六院士」扮演重要的建言者。

 

在法令與政策方面,1958年公布「改進外匯貿易方案」,恢復單一匯率,擴大進口管制。

 

1962年推動品管制度,簡化出口檢驗程序,提升出口競爭能力。

 

1966年設立高雄加工出口區以推動自由貿易。

 

1968年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建議修訂「獎勵投資條例」,以加速資本折舊、鼓勵公司股票上市。

 

1969年經濟部設立國際貿易審議委員會及國際貿易局;

 

1970年經濟部結合民間工商團體設立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簡稱外貿協會),協助業者拓展對外貿易。

 

這些政策措施,主要精神是由保護國內市場的進口替代政策改為出口擴張政策,包括取消複式匯率,並讓新臺幣匯率貶值到較合理的水準,同時採取外銷沖退稅制度和外銷貸款制度,以及對投資的租稅減免。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928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03:26 , Processed in 0.08398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