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0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對渡口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2 17:21: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對渡口岸

 

清代臺灣與中國大陸通航的特設港口。

 

1684年(康熙23年)清廷將臺灣納入版圖後,運用特許航線的規劃,讓臺灣的發展依附於福建,此即「對渡」政策。

 

臺、閩進行對渡的口岸,又稱正口。

 

1783年(乾隆48年)以前,臺閩的對渡口岸有二:福建的廈門與臺灣的鹿耳門。

 

1784、1788年(乾隆49、53年)鑒於臺灣中、北部土地漸闢,先後開放泉州蚶江與彰化鹿港對渡,福州五虎門與臺北八里坌對渡。

 

至此,臺閩共有6個對渡口岸。

 

1810年(嘉慶15年)清廷下令,臺閩6處正口可自由通航,不拘對渡。

 

因此,從廈門可對渡鹿港、八里坌,其他5個港口也可以互相通航。

 

1826年(道光6年)清廷在臺灣片面開放第7、8個正口:雲林的五條港、宜蘭的烏石港。

 

在對渡政策下,除非從事偷渡與走私,否則船隻都要照規定航行。

 

由於對渡口岸的規定,清廷才能在正口強制船隻執行「臺運」的任務。

 

1858年(咸豐8年)臺灣開港,外國輪船可在安平、打狗(今高雄)、淡水、基隆入港貿易,使得臺灣航運的主力,逐漸從帆船轉移到輪船。

 

透過輪船航線的開闢,臺灣更可與大陸沿海的港埠互通。

 

以往透對過渡將臺閩局限在一起的作法,也顯得毫無意義。

 

1874年(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後,在欽差大臣沈葆楨的奏准下,清廷廢除實施近200年的對渡政策。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634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8 11:42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