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楊籍富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春秋繁露】

 關閉 [複製鏈接]
2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5 14:02:55 | 只看該作者

春秋繁露●保位權

 

1保位權:民無所好,君無以權也。

 

民無所惡,君無以畏也。

 

無以權,無以畏,則君無以禁制也。

 

無以禁制,則比肩齊勢而無以為貴矣。

 

故聖人之治國也,因天地之性情,孔窮之所利,以立尊卑之制,以等貴賤之差。

 

設官府爵祿,利五味,盛五色,調五聲,以誘其耳目,自令清濁昭然殊體,榮辱踔然相駁,以感動其心,務致民令有所好。

 

有所好然後可得而勸也。

 

既有所勸,又有所畏,然後可得而制。

 

制之者,制其所好,是以勸賞而不得多也。

 

制其所惡,是以畏罰而不可過也。

 

所好多則作福,所惡多則作威。

 

作威則君亡權,天下相怨;

 

作福則君亡德,天下相賤。

 

故聖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過節;

 

使之敦樸,不得無欲。

 

無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

 

國之所以為國者德也,君之所以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

 

德共則失恩,威分則失權。

 

失權則君賤,失恩則民散。

 

民散則國亂,君賤則臣叛。

 

是故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

 

固執其權,以正其臣。

 

聲有順逆,必有清濁,形有善惡,必有曲直。

 

故聖人聞其聲則別其清濁,見其形則異其曲直。

 

於曲之中,必見其直;

 

於直之中,必見其曲。

 

於聲無小而不取,於形無小而不舉。

 

不以著蔽微,不以眾掩寡,各應其事以致其報。

 

黑白分明,然後民知所去就,民知所去就,然後可以致治,是為象則。

 

為人君者居無為之位,行不言之教,寂而無聲,靜而無形,執一無端,為國源泉。

 

因國以為身,因臣以為心。

 

以臣言為聲,以臣事為形。

 

有聲必有響,有形必有影。

 

聲出於內,響報於外;

 

形立於上,影應於下。

 

響有清濁,影有曲直,響所報非一聲也,影所應非一形也。

 

故為君虛心靜處,聰聽其響,明視其影,以行賞罰之象。

 

其行賞罰也,響清則生清者榮,響濁則生濁者辱,影正則生正者進,影枉則生枉者絀。

 

擊名考質,以參其實。

 

賞不空施,罰不虛出。

 

是以君臣分職而治,各敬而事,爭進其功,顯廣其名,而人君得載其中,此自然致力之術也。

 

聖人由之,故功出於臣,名歸於君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5 14:03:09 | 只看該作者

春秋繁露●考功名

 

1考功名:考之法。

 

考其所積也。

 

天道積聚眾精以為光,聖人積聚眾善以為功。

 

故日月之明,非一精之濼也;

 

聖人致太平,非一善之功也。

 

明所從生,不可為源,善所從出,不可為端,量勢立權,因事制義。

 

故聖人之為天下同利也,其猶春氣之生草也,各因其生小大而量其多少,各順其勢,傾側而制於南北。

 

故異孔而同歸,殊施而鈞德,其趣於同利除害一也。

 

是以同利之要在於致之,不在於多少;

 

除害之要在於去之,不在於南北。

 

考絀陡,計事除廢,有益者謂之公,名責實,不得虛言,有功者賞,有罪者罰,功盛者賞顯,罪多者罰重。

 

不能致功,雖有賢名不予之賞;

 

官職不廢,雖有愚名,不加之罰。

 

賞罰用於實,不用於名,賢愚在於質,不在於文。

 

故是非不能混,喜怒不能傾,奸軌不能弄,萬物各得其冥,則百官勸職,爭進其功。

 

2考功名: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

 

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部,四試而一考。

 

天子歲試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後三考而絀陟,命之曰計。

 

3考功名:考試之法,合其爵祿,並其秩,積其日,陳其實,計功量罪,以多除少,以名定實,先內弟之。

 

其先比二三分以為上中下,以考進退,然後外集。

 

通名曰進退,增減多少,有率為弟。

 

九分三三列之,亦有上中下,以一為最,五為中,九為殿。

 

有余歸之於中,中而上者有得,中而下者有負。

 

得少者以一益之,至於四,負多者以四減之,至於一,皆逆行。

 

三四十二而成於計,得滿計者絀陟之。

 

次次每計,各逐其弟,以通來數。

 

初次再計,次次四計,各不失故弟,而亦滿計絀陟之。

 

4考功名:初次再計,謂上弟二也。

 

次次四計,謂上弟三也。

 

九年為一弟,二得九,並去其六,為置三弟,六六得等,為置二,並中者得三盡去之,並三三計得六,並得一計得六,此為四計也。

 

絀者亦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5 14:03:22 | 只看該作者

春秋繁露●通國身

 

1通國身:氣之清者為精,人之清者為賢。

 

治身者以積精為寶,身以心為本,國以君為主。

 

精積於其本,則血氣相承受;

 

賢積於其主,則上下相制使。

 

血氣相承受,則形體無所苦;

 

上下相制使,則百官各得其所。

 

形體無所苦,然後身可得而安也;

 

百官各得其所,然後國可得而守也。

 

夫欲致精者,必虛靜其形;

 

欲致賢者,必卑謙其身。

 

形靜誌虛者,精氣之所趣也;

 

謙尊自卑者,仁賢之所事也。

 

故治身者務執虛靜以致精,治國者務盡卑謙以致賢。

 

能致精則合明而壽,能致賢則德澤洽而國太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5 14:03:35 | 只看該作者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

 

1三代改制...:《春秋》曰「王正月」,《傳》曰:「王者孰謂?

 

謂文王也。

 

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

 

王正月也。

 

何以謂之王正月?

 

曰:王者必受命而後王。

 

王翥和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一統於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繼人,通以己受之於天也。

 

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應變,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謂之王正月也。

 

王者改制作科奈何?

 

曰:當十二色,歷各法而正色,絀三之前曰五帝,帝迭首一色,順數五而相複,咸作國號,遷宮邑,易官名,制禮作樂。

 

故湯受命而王,應天變夏作殷號,時正白統。

 

親夏故虞,絀唐謂之帝堯,以神農為赤帝。

 

作宮邑於下洛之陽,名相官曰尹。

 

作漢樂,制質禮以奉天。

 

文王受命而王,應天變殷作周號,時正赤統。

 

親殷故夏,絀虞謂之帝舜,以軒轅為黃帝,推神農以為九皇。

 

作宮邑於豐。

 

名相官曰宰。

 

作武樂,制文禮以奉天。

 

武王受命,作宮邑於,制爵五等,作象樂,繼文以奉天。

 

周公輔成王受命,作宮邑於洛陽,成文武之制,作汋樂以奉天。

 

殷湯之後稱邑,示天之變反命。

 

故天子命無常。

 

唯命是德慶。

 

故《春秋》應天作新王之事,時正黑統。

 

王魯,尚黑,絀夏,親周,故宋。

 

樂宜親招武,故以虞錄親,樂制宜商,合伯子男為一等。

 

然則其略說奈何?

 

曰:三正以黑統初。

 

正日月朔於營室,斗建寅。

 

天統氣始通化物,物見萌達,其色黑。

 

故朝正服黑,首服藻黑,正路輿質黑,馬黑,大節綬幟尚黑,郊牲黑,冠於阼,昏禮逆於庭,喪禮殯於東階之上。

 

祭牲黑牡,樂器黑質。

 

法不刑有懷任新產,是月不殺。

 

聽朔廢刑發德,具存二王之後也。

 

親赤統,故日分平明,平明朝正。

 

正白統奈何?

 

曰:正白統者,歷正日月朔於虛,斗建丑。

 

天統氣始蛻化物,物始芽,其色白,故朝正服白,首服藻白,正路輿質白,大節綬幟尚白,旗白,大寶玉白,郊牲白,犧牲角繭。

 

冠於堂,昏禮逆於堂,喪事殯於楹柱之間。

 

祭牲白牡,薦尚肺。

 

樂器白質。

 

法不刑有身懷任,是月不殺。

 

聽朔廢刑發德,具存二王之後也。

 

親黑統,故日分鳴晨,鳴晨朝正。

 

正赤統奈何?

 

曰:正赤統者,歷正日月朔於牽牛,斗建子。

 

天統氣始施化物,物始動,其色赤,故朝正服赤,首服藻赤,正路輿質赤,馬赤,大節綬,幟尚赤,旗赤,大寶玉赤,郊牲,犧牲角栗。

 

冠於房,喪禮殯於西階之上。

 

祭牲牡,薦尚心。

 

樂器赤質。

 

法不刑有身,重懷藏以養微,是月不殺。

 

聽朔廢刑發德,具存二王之後也。

 

親白統,故日分夜半,夜半朝正。

 

改正之義,奉元而起。

 

古之王者受命而王,改制稱號正月,服色定,然後郊告天地及群神,遠追祖安道爾,然後布天下。

 

諸侯廟受,以告社稷宗廟山川,然後感應一其司。

 

三統之變,近夷遐方無有,生煞者獨中國。

 

而三代改正,必以三統天下。

 

曰:三統五端,化四方之本也。

 

天始廢始施,地必待中,是故三代必居中國。

 

法天奉本,執端要以統天下,朝諸侯也。

 

是以朝正之義,天子純統色衣,諸侯統衣纏緣紐,大夫士以冠,參近夷以綏,遐方各衣其服而朝,所以明乎天統之義也。

 

其謂統三正者,曰:正者,正也,統致其氣,萬物皆應,而正統正,其余皆正,凡歲之要,在正月也。

 

法正之道,正本而末應,正內而外應,動作舉錯,靡不變化隨從,可謂法正也。

 

故君子曰:「武王其似正月矣。」

 

《春秋》曰:「杞柏來朝。」

 

王者之後稱公,杞何以稱伯?

 

《春秋》上絀夏,下存周,以《春秋》當新王。

 

《春秋》當新王者奈何?

 

曰:王者之法,必正號,絀王謂之帝,封其後以小國,使奉祀之。

 

下存二王之後以大國,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客而朝。

 

故同時稱帝者五,稱王者三,所以昭五端,通三統也。

 

是故周人之王,尚推神農為九皇,而改號軒轅謂之黃帝,因存帝顓頊、帝嚳、帝堯之帝號,絀虞而號舜曰帝舜,錄五帝以小國。

 

下存禹之後於杞,存湯之後於宋,以方百裡,爵號公。

 

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先王客而朝。

 

《春秋》作新王之事,變周之制,當正黑統。

 

而殷周為王者之後,絀夏改號禹謂之帝,錄其後以小國,故曰絀夏存周,以《春秋》當新王。

 

不以杞侯,弗同王者之後也。

 

稱子又稱伯何?

 

見殊之小國也。

 

黃帝之先謚,四帝之後謚,何也?

 

曰:帝號必存五,帝代首天之色,號至五而反。

 

周人之王,軒轅直首天黃號,故曰黃帝雲。

 

帝號尊而謚卑,故四帝後謚也。

 

帝,尊號也,錄以小何?

 

曰:遠者號尊而地小,近者號卑而地大,親疏之義也。

 

故王者有不易者,有三而複者,有四而複者,一朋而複者,有九而複者,明此通天地、陰陽、四時、日月、星辰、山川、人倫,德侔天地者稱皇帝,天佑而子之,號稱天子。

 

故聖王生則稱天子,崩遷則存為三王,絀滅則為五帝,下至附庸,絀為九皇,下極其為民。

 

有一謂之三代,故雖絕地,宗於代宗。

 

故曰:聲名魂魄施於虛,極壽無疆。

 

何謂再而複,四而複?

 

《春秋》鄭忽何以名?

 

《春秋》曰:伯子男一也,辭無所貶。

 

何以為一?

 

曰:周壽五等,《春秋》三等。

 

《春秋》何三等?

 

曰:王者以制,一商一夏,一質一文。

 

商質者主天,夏文者主地,《春秋》者主人,故三等也。

 

主天法商而王,其道佚陽,親親而多仁樸。

 

故立嗣予子,篤母第,妾以子貴。

 

昏冠之禮,字子以父。

 

夫婦,對坐而食,喪禮別葬,祭禮先臊,夫妻昭穆別位。

 

制爵三等,祿士二品。

 

制郊宮明堂員,其屋高嚴侈員,惟祭器員。

 

玉厚九恰好,白藻五絲,衣制大上,首服嚴員。

 

驚輿尊蓋,法天列象,垂四驚。

 

用錫舞,舞溢員。

 

先毛血而後用聲。

 

正刑多隱,親戚多諱。

 

封禪於尚位。

 

主地法夏而王,其道進陰,尊尊而多義節。

 

故立嗣與孫,篤世子,妾不以子稱貴號。

 

昏冠之禮,字子以母。

 

別眇夫婦,同坐而食,喪禮合葬,祭禮先亨,婦從夫為昭穆。

 

制爵五等,祿十三品。

 

制郊宮明堂方,其屋卑污方,祭器方。

 

玉厚八分,白藻四絲,衣制大下,首服卑退。

 

驚輿卑,法地周象載,垂二驚。

 

樂設鼓,用織施舞,舞溢方。

 

先亨而後用聲。

 

正刑天法,封壇於下位。

 

主天法質而王,其道佚陽,故立嗣予子,篤母弟,妾以子貴。

 

昏冠之禮,字子以父。

 

別眇夫婦,對坐而食,喪禮別葬,祭禮先嘉疏,夫婦昭穆別位。

 

制爵三等,祿士二品。

 

制郊宮明堂內員外橢,其屋如倚靡員橢,祭器橢。

 

玉厚七分,白藻三絲,衣長前衽,首服員轉。

 

驚輿尊蓋,備天列象,垂四驚。

 

樂鼓,用羽龠舞,舞溢橢。

 

先用玉聲而後烹,正刑多隱,親戚多赦。

 

封壇於左位。

 

主地法文而王,其道進陰,尊尊而多禮文。

 

故立嗣予孫,篤世子,妾不以子稱貴號。

 

昏冠之禮,字子以母。

 

別眇夫妻,同坐而食,喪禮合葬,祭禮先,婦從夫為昭穆。

 

制爵五等,祿士三品。

 

制郊宮明堂內方外衡,其屋習而衡,祭器衡同,作秩機。

 

玉厚六分,白藻三絲,衣長後衽,首服習而垂流。

 

驚輿卑,備地用象載,垂二驚。

 

樂縣鼓,用萬舞,舞溢衡。

 

先烹而後用樂,正刑天法,封壇於左位。

 

2三代改制...:四法修於所故,祖於先帝,故四法如四時然,終而複始,窮則反本。

 

四法之天施符授聖人,王法則性命形乎先祖,大昭乎王君。

 

故天將授舜,主天法商而王,祖錫姓為姚氏。

 

至舜形體大上而員首,而明有二童子,性長於天文,純於孝慈。

 

天將授禹,主地法夏而王,祖錫姓為姒氏,至禹生發於背,形體長,長足,疾行先左,隨以右,勞左佚右也。

 

性長於行,習地明水。

 

天將授湯,主天法質而王,祖錫姓為子氏。

 

謂契母吞玄鳥卵生契,契先發於胸。

 

性長於人倫。

 

至湯,體長專小,足左扁而右便,勞右佚左也。

 

性長於天光,質易純仁。

 

天將授文王,主地法文而王,祖錫姓姬氏。

 

謂後稷母姜原履天之跡而生後稷。

 

後稷長於邰土,播田五。

 

至文王,形體博長,有四乳大足,性長於地文勢。

 

故帝使禹、皋論姓,知殷之德陽德也,故以子為姓;

 

知周之德陰德也,故以姬為姓。

 

故殷王改文,以男書子,周王以女書姬。

 

故天道合以其類動,非聖人孰能明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5 14:03:4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

 

1官制象天:王者制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士元士,凡百二十人,而列臣備矣。

 

吾聞聖王所取儀,金天之大經,官制亦角者,此其儀與?

 

三人而為一選,儀於三月而為一時也。

 

四選而止,儀於四時而終也。

 

三公者,王之所以自持也。

 

天以三成之,王以三自持。

 

立成數以為植而四重之,其可以無失矣。

 

備天數以參事,治謹於道之意也。

 

此百二十臣者,皆先王之所與直道而行也。

 

是故天子自參以三公,三公自參以九卿,九卿自參以三大夫,三大夫自參以三士。

 

三人為選者四重,自三之道以治天下,若天之四重,自三之時以終始歲也。

 

一陽而三春,非自三之時與?

 

而天四重之,其數同矣。

 

天有四時,時三月;

 

王有四選,選三臣。

 

是故有孟、有仲、有季,一時之情也;

 

有上、有下、有中,一選之情也。

 

三臣而為一選,四選而止,人情盡矣。

 

人之材固有四選,如天之時固有四變也。

 

聖人為一選,君子為一選,善人為一選,正人為一選,由此而下者,不足選也。

 

四選之中,各有節也。

 

是故天選四堤十二而人變盡矣。

 

盡人之變合之天,唯聖人者能之,所以立王事也。

 

何謂天之大經?

 

三起而成日,三日而成規,三旬而成月,三月而成時,三時而成功。

 

寒暑與和,三而成物;

 

日月與星,三而成光;

 

天地與人,三而成德。

 

由此觀之,三而一成,天之大經也,以此為天制。

 

是故禮三讓而成一節,官三人而成一選。

 

三公為一選,三卿為一選,三大夫為一選,三士為一選,凡四選。

 

三臣應天之制,凡四時之三月也。

 

是故其以三為選,取諸天之經;

 

其以四為制,取諸天之時;

 

其以十二臣為一條,取諸歲之度;

 

其至十條而止,取之天端。

 

何謂天之端?

 

曰: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

 

天為一端,地為一端,陰為一端,陽為一端,火為一端,金為一端,木為一端,水為一端,土為一端,人為一端,凡十端而畢,天之數也。

 

天數畢於十,王者受十端於天,而一條之率。

 

每條一端以十二時,如天之每終一歲以十二月也。

 

十者天之數也,十二者歲之度也。

 

用歲之度,條天之數,十二而天數畢。

 

是故終十歲而用百二十月,條十端亦用百二十臣,以率被之,皆合於天。

 

其率三臣而成一慎,故八十一元士為二十七慎,以持二十七大夫;

 

二十七大夫為九慎,以持九卿;

 

九卿為三慎,以持三公;

 

三公為一慎,以持天子。

 

天子積四十慎以為四選,選一慎三臣,皆天數也。

 

是故以四選率之,則選三十人,三四十二,百二十人,亦天數也。

 

十端積四十慎,慎三臣,三四十二,百二十人,亦天數也。

 

以三公之勞率之,則公四十人,三四十二,百二十人,亦天數也。

 

故散而名之為百二十臣,選而寶之為十二長,所以名之雖多,莫若謂之四選十二長,然而分別率之,皆有所合,無不中天數者也。

 

求天數之微,莫若於人。

 

從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節,三四十二,十二節相持而形體立矣。

 

天有四時,每一時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歲數終矣。

 

官有四選,每一選有三人,三四十二,十二臣相參而事治行矣。

 

以此見天之數,人之形,官之制,相參相得也。

 

人之與天,多此類者,而皆微忽,不可不察也。

 

天地之理,分一歲之變為以四時,四時亦天之四選已。

 

是故春者少陽之選也,夏者太陽之選也,秋者少陰之選也,冬者太陰之選也。

 

四選之中各有孟、仲、季,是選之中有選,故一歲之中有四時,一時之中有三長,天之節也。

 

人生於天而體天之節,故亦有大小厚薄之變,人之氣也。

 

先王因人之氣,而分其變以為四選,是故三公之位,聖人之選也。

 

三卿之位,君子之選也;

 

三大夫之位,善人之選也;

 

三士之位,正直之選也。

 

分人之變以為四選,選立三臣,如天之分歲之變以為四時,時有三節也。

 

天以四時之選十二節相和而成歲,王以四位之選與十二臣相砥礪而致極,道必極於其所至,然後能得天地之美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5 14:04:0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繁露●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

 

1堯舜不擅...:堯舜何緣而得擅移天下哉?

 

《孝經》之語曰:「事父孝,故事天明。」

 

事天與父,同禮也。

 

今父有以重予子,子不敢擅予他人,人心皆然。

 

則王者亦天之子也,天以天下予堯舜,堯舜受命於天而王天下,猶子安敢擅以所重受於天者予他人也。

 

天有不以予堯舜漸奪之,故明為子道,則堯舜之不私傳天下而擅移位也,無所疑也。

 

儒者以湯武為至聖大賢也,以為全道究義盡美者,故列之堯舜,謂之聖王,如法則之。

 

今足下以湯武為不義,然則足下之所謂義者,何世之王也?

 

曰;

 

弗知。

 

弗知者,以天下王為無義者耶?

 

其有義者而足下不知耶?

 

則答之以神農。

 

應之曰:神農之為天子,與天地俱起乎?

 

將有所伐乎?

 

神農氏有所伐可,湯武有所伐獨不可,何也?

 

且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

 

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

 

《詩》云:「殷士膚敏,裸將於京,侯服於周,天命靡常。」

 

言天之無常予,無常奪也。

 

故封泰山之上。

 

禪梁父之下,易姓而王,德如堯舜者七十二人。

 

王者,天之所予也,其所伐皆天之所奪也。

 

今唯以湯武之伐桀紂為不義,則七十二王亦有伐也。

 

推足下之說,將以七十二王為皆不義也!

 

故夏無道而殷伐之,殷無道而周伐之,周無道而秦伐之,秦無道而漢伐之。

 

有道伐無道,此天理也,所從來久矣,寧能至湯武而然耶?

 

夫非湯武之伐桀紂者,亦將非秦之伐周,漢之伐秦,非徒不知天理,又不明人禮。

 

禮,子為父隱惡。

 

今使伐人者而信不義,當為國諱之,豈宜如誹謗者,此所謂一言而再過者也。

 

君也者,掌令者也,令行而禁止也。

 

今桀紂令天下而不行,禁天下而不止,安在其能臣天下也?

 

果不能臣天下,何謂湯武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5 14:04:1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15 15:55 編輯

春秋繁露●服制

 

1服制:率得十六萬國三分之,則各度爵而制服,量祿而用財。

 

飲食有量,衣服有制,宮室有度,畜產人徒有數,舟車甲器有禁。

 

生有軒冕、之服位、貴祿、田宅之分,雖有賢才美體,無其爵不敢服其服;

 

雖有富家多貲,天子服有文章,不得以燕公以朝;

 

將軍大夫不得以燕;

 

將軍大夫以朝官吏;

 

命士止於帶緣。

 

散民不敢服雜采,百工商賈不敢服狐貉,刑余戮民不敢服絲玄乘馬,謂之服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5 14:04:2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15 15:54 編輯

春秋繁露●度制

 

1度制:孔子曰:「不患貧而患不均。」

 

故有所積重,則有所空虛矣。

 

大富則驕,大貧則憂。

 

憂則為盜,驕則為暴,此眾人之情也。

 

聖者則於眾人之情,見亂之所從生。

 

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於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於憂。

 

以此為度而調均之,是以財不匱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今世棄其度制,而各從其欲。

 

欲無所窮,而欲得自恣,其勢無極。

 

大人病不足於上,而小民贏瘠於下,則富者愈貪利而不肯為義,貧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難治也。

 

2度制:孔子曰:「君子不盡利以遺民。」

 

《詩》云「彼有遺秉,此有不斂,伊寡婦之利。」

 

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

 

《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以此防民,民猶忘義而爭利,以亡其身。

 

天不重與,有角不得有上齒。

 

故已有大者,不得有小者,天數也。

 

夫已有大者又兼小者,天不能足之,況人乎?

 

故明聖者象天所為,為制度,使諸有大奉祿亦皆不得兼小利,與民爭利業,乃天理也。

 

3度制:凡百亂之源,皆出嫌疑纖微,以漸寢稍長至於大。

 

聖人章其疑者,別其微者,絕其纖者,不得嫌以蚤防之。

 

聖人之道,眾堤防之類也。

 

謂之度制,謂之禮節。

 

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制,朝廷有位,鄉黨有序,則民有所讓而不敢爭,所以一之也。

 

《書》曰:「舉服有庸,誰敢弗讓,敢不敬應。」

 

此之謂也。

 

4度制:凡衣裳之生也,為蓋形暖身也。

 

然而染五采,飾文章者,非以為益肌膚血氣之情也,將以貴貴尊賢,而明別上下之倫,使教亟行,使化易成,為治為之也。

 

若去其度制,使人人從其欲,快其意,以逐無窮,是大亂人倫,而靡斯財用也,失文采所遂生之意矣。

 

上下之倫不別,其勢不能相治,故苦亂也。

 

嗜欲之物無限,其勢不能相足,故苦貧也。

 

今欲以亂為治,以貧為富,非反之制度不可。

 

古者天子衣文,諸侯不以燕,大夫衣祿,士不以燕,庶人衣縵,此其大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5 14:04:4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15 15:54 編輯

春秋繁露●爵國

 

1爵國:《春秋》曰:「會宰周公。」

 

又曰:「公會齊侯、宋公、鄭伯、許男、滕子。」

 

又曰:「初獻六羽。」

 

《傳》曰:「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其余大國稱侯,小國稱伯、子、男。」

 

凡五等。

 

故周爵五等,士三品,文多而實少。

 

《春秋》三等,合伯、子、男為一爵,《春秋》曰:「荊。」

 

《傳》曰:「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

 

凡四等,命曰附庸,三代共之。

 

然則其地列奈何?

 

曰:天子邦圻千裡,公侯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附庸字者方三十裡,名者方二十裡,人氏者方十五裡。

 

《春秋》曰:「宰周公。」

 

《傳》曰:「天子三公。」

 

「祭伯來」,《傳》曰:「天子大夫。」

 

「宰渠伯糾」,《傳》曰:「下大夫。」

 

「石尚」,《傳》曰:「天子之士也。」

 

「王人」,《傳》曰:「微者,謂下士也。」

 

凡五等。

 

《春秋》曰:「作三軍。」

 

《傳》曰:「何以書譏。何譏爾?古者上卿、下卿、上士、下士。」

 

凡四等。

 

小國之大夫與次國下卿同,次國大夫與大國下卿同,大國下大夫與天子下士同。

 

二十四等,祿八差。

 

有大功德者受大爵士,功德小者受小爵士,大材者執大官位,小材者受小官位,如其能,宣治之至也。

 

故萬人者曰英,千人者曰俊,百人者曰杰,十人者曰豪。

 

豪杰俊英不相陵,故治天下如視諸掌上。

 

其數何法以然?

 

曰:天子分左右五等,三百六十三人,法天一歲之數。

 

五時色之象也。

 

通佐十上卿與下卿而二百二十人,天庭之象也。

 

倍諸侯之數也。

 

諸侯之外佐四等,百二十人,法四時六甲之數也。

 

通佐五,而六十人,法日辰之數也。

 

佐之必三三而相複,何?

 

曰:時三月而成大,辰三而成象。

 

諸侯之爵或五何?

 

法天地之數也。

 

五官亦然。

 

然則立置有司,分指數柰何?

 

曰:「諸侯大國四軍,古之制也。其一軍以奉公家也。凡口軍三者何?曰:大國十六萬口而立口軍三。何以言之?曰:以井田準數之。方裡而一井,一井而九百畝而立口。方裡八家,一家百畝,以食五口。上農夫耕百畝,食九口,次八人,次七人,次六人,次五人。多寡相補,率百畝而三口,方裡而二十四口。方裡者十,得二百四十口。方十裡為方裡者百。得二千四百口。方百裡為方裡者萬,得二十四萬口。法三分而除其一」。

 

城池、郭邑、屋室、閭巷、街路市、官府、園囿、萎、台沼、椽采,得良田方十裡者六十六,與方裡六十六,定率得十六萬口。

 

三分之,則各五萬三千三百三十三口,為大口軍三。

 

此公侯也。

 

天子地方千裡,為方百裡者百。

 

亦三分除其一,定得田方百裡者六十六,與方十裡者六十六,定率得千六百萬口。

 

九分之,各得百七十七萬七千七百七十七口,為京口軍九。

 

三京口軍以奉王家。

 

故天子立一後,一世夫人,中左右夫人,四姬,三良人。

 

立一世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二百四十三下士。

 

有七上卿,二十一下卿,六十三元士,百二十九下士。

 

王後置一太傅、太母,三伯,三丞。

 

世夫人,四姬,三良人,各有師傅。

 

世子一人,太傅,三傅,三率,三少。

 

士入仕宿衛天子者比下士,下士者如上士之下數。

 

王後御衛者,上下御各五人。

 

世夫人、中左右夫人、四姬,上下御各五人。

 

三良人,各五人。

 

世子幻妃姬及士衛者,如公侯之制。

 

王後傅,上下史五人;

 

三伯,上下史各五人;

 

少伯,史各五人。

 

世子太傅,上下史各五人;

 

少傅,亦各五人;

 

三率、三下率,亦各五人。

 

三公,上下史各五人;

 

卿,上下史各五人;

 

大夫,上下史各五人;

 

元士,上下史各五人;

 

上下卿、上下士之史,上下亦各五人。

 

卿大夫、元士,臣各三人。

 

故公侯方百裡,三分除其一,定得田方十裡者六十六,與方裡六十六,定率得十六萬口。

 

三分之,為大國口軍三,而立大國。

 

一夫人,一世婦,左右婦,三姬,二良人。

 

立一世子,三卿,九大夫,二十七上士,八十一下士,亦有五通大夫,立上下士。

 

上卿位比天子之元士,今八百石。

 

下卿六百石,上士四百石,下士三百石。

 

夫人一傅母,三伯,三丞。

 

世婦,左右婦,三姬,二良人,各有師保。

 

世子一上傅、丞。

 

士宿衛公者,比公者,比上卿者有三人,下卿六人,比上下士者如上下之數。

 

夫人衛御者,上下御各五人;

 

世婦、左右婦,上下御各五人;

 

二卿,御各五人;

 

世子上傅,上下史各五人;

 

丞,史各五人;

 

三卿、九大夫,上士史各五人,下士史各五人;

 

通大夫、士,上下史各五人;

 

卿,臣二人。

 

此公侯之制也。

 

公侯賢者為州方伯,錫斧鉞,置虎賁百人。

 

故伯七十裡,七七四十九,三分除其一,定得田方十裡者二十八,與方十裡者六十六,定率得十萬九千二百一十二口,為次國口軍三,而立次國。

 

一夫人,世婦,左右婦,三良人,二孺子。

 

妝世子,三卿,九大夫,二十七上士,八士下士,與五通大夫,五上士,十五下士。

 

其上卿,位比大國之下卿,今六百石;

 

下卿四百石,上士三百石,下士二百石。

 

夫人一傅母,三伯,三丞。

 

世婦,左右婦,三良人,二御人,各有帥保。

 

世子一上下傅。

 

士宿衛公者,比上卿者三人,下卿六人,比上下士如上下之數。

 

夫人御衛者,上下御各五人。

 

世婦、左右婦,上下御各五人;

 

二御,各五人;

 

世子上傅,上下史各五人,丞、史各五人;

 

三卿、九大夫上下史各五人,下士史各五人;

 

通大夫,上下史各五人;

 

卿,臣二人。

 

故子男方五十裡,五五二十五,為方十裡者六十六,定率得發口,為小國口軍三,而立小國。

 

夫人,世婦,左右婦,三良人,二孺子。

 

立一世子,三卿,九大夫,二十七上士,八十一下士,與五通大夫,五上士,十五下士。

 

其上卿比次國之下卿,今四百石。

 

下卿三百石,上士二百石,下士百石。

 

夫人一傅母,三伯,三丞。

 

世婦,左右婦,三良人,一御人,各有師保。

 

世子一上下傅。

 

士宿衛公者,比上卿者三人,下卿六人。

 

夫人御衛者,上下御各五人;

 

世婦,左右婦,上下御卿六人。

 

夫人御衛者,上下御各五人;

 

世婦,左右婦,上下御各五人;

 

二御人,各五人;

 

世子上傅,上下史各五人;

 

三卿、九大夫,上下史各五人;

 

士,各五人;

 

通大夫,上下史亦各五人;

 

卿,臣二人。

 

此周制也。

 

《春秋》合伯子男為一等,故附庸字者地方三十裡,三三而九,三分而除其一,定得田方十裡者六,定率得一萬四千四百口,為口師三,而立一宗婦、二妾、一世子,宰歪、士一,秩士五人。

 

宰視子男下卿,今三百石。

 

宗婦有師保,御者三人,妾各二人,世子一傅。

 

士宿衛君者,比上卿,下卿一人,上下各如其數。

 

世子傅,上下史各五人。

 

稱名善者,地方半字君之地。

 

三分除其一,定得田方十裡者三,定率得七千二百口。

 

一世子宰,今二百石。

 

下四半三半二十五。

 

三分除其一,定得田方十裡者一,與方裡者五,定率得三千六百口。

 

一世子宰,今百石,史五人,宗婦仕衛世子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5 14:04:53 | 只看該作者

春秋繁露●仁義法

 

1仁義法:《春秋》之所治,人與我也。

 

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

 

以仁安人,以義正我,故仁之為言人也,義之為言我也,言名以別矣。

 

仁之於人,義之與我者,河不察也。

 

眾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義設人。

 

詭其處而逆其理,鮮不亂矣。

 

是故人莫欲亂,而大抵常亂。

 

凡以暗於人我之分,而不省仁義之所在也。

 

是故《春秋》為仁義法。

 

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

 

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

 

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

 

昔者晉靈公殺膳宰以淑飲食,彈大夫以娛其意,非不厚自愛也,然而不得為淑人者,不愛人也。

 

質於愛民,以下至於鳥獸昆蟲莫不愛。

 

不愛,奚足謂仁?

 

仁者,愛人之名也。

 

《傳》無大之之辭。

 

自為追,則善其所恤遠也。

 

兵已加焉,乃往救之,則弗美。

 

未至豫備之,則美之,善其救害之先也。

 

夫救蚤而先之,則害無由起,而天下無害矣。

 

然則觀物之動,而先覺其萌,絕亂塞害於將然而未形之時,《春秋》之志也,非堯舜之智,知禮之本,孰能當此?

 

故救害而先知之,明也。

 

公之所恤遠,而《春秋》美之。

 

詳其美恤遠之意,則天地之間然後快其仁矣。

 

非三王之德,選賢之精,孰能如此?

 

是以知明先,以仁厚遠。

 

遠而愈賢、近而愈不肖者,愛也。

 

故王者愛及四夷,霸者愛及諸侯,安者愛及封內,危者愛及旁側,亡者愛及獨身。

 

獨身者,雖立天子諸侯之位,一夫之人耳,無臣民之用矣。

 

如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

 

《春秋》不言伐梁者,而言梁亡,蓋愛獨及其身者也。

 

故曰仁者愛人,不在愛我,此其法也。

 

義雲者,非謂正人,謂正我。

 

雖有亂世枉上,莫不欲正人。

 

奚謂義?

 

昔者楚靈王討陳蔡之賊,齊桓公執袁濤涂之罪,非不能正人也,然而《春秋》弗予,不得為義者,我不正也。

 

闔廬能正楚蔡之難矣,而《春秋》奪之義辭,以其身不正也。

 

潞子之於諸侯,無所能正,《春秋》予之有義,其身正也,趨而利也。

 

故曰義在正我,不在正人,此其法也。

 

夫我無之求諸人,我有之而誹諸人,人之所不能受也。

 

其理逆矣,何可謂義?

 

義者,謂宜在我者。

 

宜在我者,而後可以稱義。

 

故言義者,合我與宜,以為一言。

 

以此操之,義之為言我也。

 

故曰有為而得義者,謂之自得;

 

有為而失義者,謂之自失。

 

人好義者,謂之自好;

 

人不好義者,謂之不自好。

 

以此參之,義,我也,明矣。

 

是義與仁殊。

 

仁謂往,義謂來,仁大遠,義大近。

 

愛在人謂之仁,義在我謂之義。

 

仁主人,義主我也。

 

故曰仁者人也,義者我也,此之謂也。

 

君子求仁義之別,以紀人我之間,然後辨乎內外之分,而著於順逆之處也。

 

是故內治反理以正身,據禮以勸福。

 

外治推恩以廣施,寬制以容眾。

 

孔子謂冉子曰:「治民者,先富之而後加教。」

 

語樊遲曰:「治身者,先難後獲。」

 

以此之謂治身之與治民,所先後者不同焉矣。

 

《詩》曰:「飲之食之,教之誨之。」

 

先飲食而後教誨,謂治人也。

 

又曰:「坎坎伐輻,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先其事,後其食,謂治身也。

 

《春秋》刺上之過,而矜下之苦,小惡在外弗舉,在我書而誹之。

 

凡此六者,以仁治人。

 

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於外,此之謂也。

 

且《論》已見之,而人不察,不攻人之惡,非仁之寬與?

 

自攻其惡,非義之全與?

 

此謂之仁造人,義造我,何以異乎?

 

故自稱其惡謂之情,稱人之惡謂之賊;

 

求諸己謂之厚,求諸人謂之薄;

 

自責以備謂之明。

 

責人以備謂之惑。

 

是故以自治之節治人,是居上不寬也;

 

以治人之度自治,是為禮不敬也。

 

為禮不敬,則傷行而民弗尊;

 

居上不寬,則傷厚而民弗親。

 

弗親則弗信,弗尊則弗敬。

 

二端之政詭於上,而僻行之則誹於下,仁義之處可無論乎?

 

夫目不視弗見,心弗論不得。

 

雖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

 

雖有聖人之至道,弗論不知其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5 14:05:0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15 15:56 編輯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1必仁且知:莫近於仁,莫急於智。

 

不仁而有勇力材能,則狂而操利兵也;

 

不智而辯慧狷給,則迷而乘良馬也。

 

故不仁不智而有材能,將以其材能以輔其邪狂之心,而贊其僻違之行,適足以大其非而甚其惡耳。

 

其強足以覆過,其御足以犯詐,其慧足以其辨足以飾非,其堅足以斷闢,其嚴足以拒諫。

 

此非無材能也,其施之不當而處之不義也。

 

有否心者,不可藉便執,其質愚者不與利器。

 

《論》之所謂不知人也者,恐不知別此等也。

 

仁而不智,則愛而不別也;

 

智而不仁,則知而不為也。

 

故仁者所以愛人類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2必仁且知:何謂仁?

 

仁者怛愛人,謹翕不爭,好惡敦倫,無傷惡之心,無隱忌之志,無嫉妒之氣,無感愁之欲,無險之事,無闢違之行。

 

故其心舒,其誌平,其氣和,其欲節,其事易,其行道,故能平易和理而無爭也。

 

如此者謂之仁。

 

3必仁且知:何謂之智?

 

先言而後當。

 

凡人欲舍行為,皆以其智先規而後為之。

 

其規是者,其所為得,其所事當,其行遂,其名榮,其身故利而無患,福及子孫,德加萬民,湯武是也。

 

其規非者,其所為不得,其所事不當,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絕世無複,殘類滅宗亡國是也。

 

故曰莫急於智。

 

智者見禍福遠,其知利害蚤,物動而知其化,事同而知其歸,見始而知其母,言之而無敢嘩,立之而不可廢,取之而不可舍,前後不相悖,終始有類,思之而有複,及之而不可厭。

 

其言寡而足,約而喻,簡而達,省而具,少而不可益,多而不可損。

 

其動中倫,其言當務。

 

如是者謂之智。

 

4必仁且知:其大略之類,天地之物有不常之變者,謂之異,小者謂之災。

 

災常先至而異乃隨之。

 

災者,天之譴也;

 

異者,天之威也。

 

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詩》云「畏天之威。」

 

殆此謂也。

 

凡災異之本,盡生於國家之失。

 

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

 

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以此見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謹案災異以見天意。

 

天意有欲也,有不欲也。

 

所欲所不欲者,人內以自省,宜有懲於心;

 

外以觀其事,宜有驗於國。

 

故見天意者之於災異也,畏之而不惡也,以為天欲振吾過,救吾失,故以此報我也。

 

《春秋》之法,上變古易常,應是而有天災者,謂幸國。

 

孔子曰:「天之所幸,有為不善而屢極。」

 

楚莊王以天不見災,地不見孽,則禱之於山川,曰:「天其將亡予邪?不說吾過,極吾罪也。」

 

以此觀之,天災之應過而至也,異之顯明可畏也。

 

此乃天之所欲救也,《春秋》之所獨幸也,莊王所以禱而請也。

 

聖主賢君尚樂受忠臣之諫,而況受天譴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5 14:05:2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16 06:32 編輯

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

 

1身之養重...:天之生人也,使人生義與利。

 

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

 

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

 

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

 

體莫貴於心,故養莫重於義,義之養生人大於利。

 

奚以知之?

 

今人大有義而甚無利,雖貧與賤,尚榮其行,以自好而樂生,原憲、曾、閔之屬是也。

 

人甚有利而大無義,雖甚富,則羞辱大惡。

 

惡深,非立死其罪者,即旋傷殃憂爾,莫通能以樂生而終其身,刑戮夭折之民是也。

 

夫人有義者,雖貧能自樂也。

 

而大無義者,雖富莫能自存。

 

吾以此實義之養生人,大於利而厚於財也。

 

民不能知而常反之,皆忘義而殉利,去理而走邪,以賊其身而禍其家。

 

此非其自為計不忠也,則其知之所不能明也。

 

今握棗與錯金,以示嬰兒,嬰兒必取棗而不敢金也。

 

握一斤金與千萬之珠,以示野人,野人必取金而不敢珠也。

 

故物之於人,小者易知也,其於大者難見也。

 

今利之於人小而義之於人大者,無怪民之皆趨利而不趨義也,固其所暗,故民不陷。

 

《詩》云:「示我顯德行。」

 

此之謂也。

 

先王顯德以示民,民樂而歌之以為詩,說而化之以為欲。

 

故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從上之意,不待使之,若自然矣。

 

故曰:聖人天地動、四時化者,非有他也,其見義大故能動,動故能化,化故能大行,化大行故法不犯,法不犯故刑不用,刑不用則堯舜之功德。

 

此大治之道也,先聖傅授而複也。

 

故孔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今不示顯德行,民暗於義,不能;

 

迷於道不能解,因欲大嚴以必正之,直殘賊天民而薄主德耳,其勢不行。

 

仲尼曰:「國有道,雖加刑,無刑也。國無道,雖殺之,不可勝也。」

 

其所謂有道無道者,示之以顯德行與不示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5 14:05: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16 06:33 編輯

春秋繁露●對膠西王越大夫不得為仁

 

1對膠西王...:命令相曰:「大夫蠡、大夫種、大夫庸、大夫睪、大夫車成,越王與此五大夫謀伐吳,遂滅之,雪會稽之恥,卒為霸主。

 

範蠡去之,種死之。

 

寡人以此二大夫者為皆賢。

 

孔子曰:『殷有三仁。』今以越王之賢,與蠡種之能,此三人者,寡人亦以為越有三仁。

 

其於君何如?

 

桓公決疑於管仲,寡人決疑於君。」

 

仲舒伏地再拜對曰:「仲舒智褊而學淺,不足以決之。雖然,王有問於臣,臣不敢不悉以對,禮也。臣仲舒聞,昔者魯君問於柳下惠曰:『我欲攻齊,何如?』柳下惠對曰:『不可。』退而有憂色,曰:『吾聞之也,謀伐國者,不問於仁人也。此何為至於我?』但見問而尚羞之,而況乃與為詐以伐吳乎?

 

其不宜明矣。

 

以此觀之,越本無一仁,而安得三仁?

 

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無為而習俗大化,可謂仁聖矣。

 

三王是也。

 

《春秋》之義,貴信而賤詐。

 

詐人而勝之,雖有功,君子弗為也。

 

是以仲尼之門,五尺童子,言羞稱五伯。

 

為其詐以成功,苟為而已也,故不足稱於大君子之門。

 

五伯者,比於他諸侯為賢者,比於仁賢,何賢之有?

 

譬猶武夫比於美玉也。

臣仲舒伏地再拜以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5 14:05:47 | 只看該作者

春秋繁露●觀德

 

1觀德:天地者,萬物之本,先祖之所出也。

 

廣大無極,其德昭明,歷年眾多,永永無疆。

 

天出至明,眾知類也,其伏無不也。

 

地出至晦,星日為明,不敢暗。

 

君臣、父子、夫婦之道取之此。

 

大禮之終也,臣子三年不敢當。

 

雖當之,必稱先君,必稱先人,不敢貪至尊也。

 

百禮之貴,皆編於月。

 

月編於時,時編於君,君編於天。

 

天之所棄,天下弗桀紂是也。

 

天子之所誅絕,臣子弗得立,蔡世子逢丑父是也。

 

天父父所絕,子孫不得屬,魯莊公之不得念母,術輒之辭父命是也。

 

故受命而海內順之,猶眾星之共北辰,流水之宗滄海也。

 

況生天地之間,法太祖先人之容貌,則其至德取象,眾名尊貴,是以聖人為貴也。

 

泰伯至德之侔天地也,上帝為之廢適易姓而子之。

 

讓其至德,海內懷歸之。

 

泰伯三讓而不敢就位。

 

伯邑考知群心貳,自引而激,順神明也。

 

至德以受命,豪英高明之人輻歸之。

 

高者列為公侯,下至卿大夫,濟濟乎哉,皆以德序。

 

是故吳魯同姓也,鐘離之會不得序而稱君,殊魯而會之,為其夷狄之行也。

 

雞父之戰,吳不得與中國為禮。

 

至於伯莒黃池之行,變而反道,乃爵而不殊。

 

召陵之會,魯君在是而不得為主,避齊桓也。

 

魯桓即位十三年,齊、宋、衛、燕舉師而東,紀、鄭與魯戮力而報之。

 

後其日,以魯不得遍,避紀侯與鄭厲公也。

 

《春秋》常辭,夷狄不得與中國為禮。

 

至之戰,夷狄反道,中國不得與夷狄為禮,避楚莊也。

 

邢衛,魯之同姓也,狄人滅之,《春秋》為諱,避齊桓也。

 

當其如此也,惟德是親,是故周之子孫,其親等也,四時等也,而春最先。

 

十二月等也,而正月最先。

 

德等也,則先親親。

 

魯十二公等也,而定哀最尊。

 

衛俱諸夏也,善稻之會,獨先內之,為其與我同姓也。

 

吳俱夷狄也,相之會,獨先外之,為其與我同姓也。

 

滅國十五有余,獨先諸夏,魯晉俱諸夏也,譏二名,獨先及之。

 

盛伯郜子俱當絕,而獨不名,為其與我同姓兄弟也。

 

外出者眾,以母弟出,獨大惡之,為其亡母背骨肉也。

 

滅人者莫絕,衛侯毀滅同姓獨絕,賤基其本祖而忘先也。

 

親等從近者始,立適以長,母以子貴先。

 

甲戌、己丑,陳侯鮑卒,書所見也,而不言其暗者。

 

隕石於宋五,六退飛,耳聞而記,目見而書,或徐或察,皆以其先接於我者序之。

 

其於會朝聘之禮亦猶是。

 

諸侯與盟者眾矣,而儀父獨漸進。

 

鄭僖公方來會我而道殺,《春秋》致其意,謂之如會。

 

潞子離狄而歸,黨以得亡,《春秋》謂之子,以領其意。

 

包來、首戴、洮、踐土與操之會,陳鄭去我,謂之逃歸;

 

鄭處而不來,謂之乞盟;

 

陳侯後至,謂之如會,莒人疑我,貶而稱人。

 

諸侯朝魯者眾矣,而滕薛獨稱侯。

 

州公化我,奪爵而無號。

 

吳楚國先聘我者見賢,曲棘與之戰,先憂我者見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5 14:06:0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繁露●奉本

 

1奉本:禮者,繼天地,體陰陽,而慎主客,序尊卑、貴賤、大小之位,而差外內、遠近、新故之級者也,以德多為象。

 

萬物以廣博眾多,歷年久者為象。

 

其在天而象天者,莫大日月,繼天地之光明,莫不照也。

 

星莫大於大辰,北斗常星。

 

部星三百,衛星三千。

 

大火二十六星,伐十三星,半斗星,二十八宿。

 

多者宿二十八九。

 

其猶著百莖而共一本,龜千歲而人寶。

 

是以三代傳決疑焉。

 

其得地體者,莫如山阜。

 

人之得天得眾者,莫如受命之天子。

 

下至公、侯、伯、子、男,海內之心懸於天子,疆內之民統於諸侯。

 

日月食,告凶,不以其行。

 

有星於東方,常星不見,地震,梁山沙鹿崩,宋、衛、陳、鄭災,王公大夫篡弒者,《春秋》皆書以為大異;

 

不言眾星之入、雨,原隰之襲崩,一國之小民死亡,不決疑於眾草木也。

 

唯田邑之稱,多著主名。

 

君將不言臣,臣不言師,王夷、君獲,不言師敗。

 

孔子曰:「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則之者,大也。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言其尊大以成功也。

 

齊桓晉文不尊周室,不能霸;

 

三代聖人不則天地,不能至王。

 

階此而觀之,可以知天地之貴矣。

 

夫流深者其水不測,尊至者其敬無窮。

 

是故天之所加,雖為災害,猶承而大之,其欽無窮,震夷伯之廟是也。

 

天無錯舛之災,地有震動之異。

 

天子所誅絕,所敗師,雖不中道,而《春秋》者不敢闕,謹之也。

 

故師出者眾矣,莫言還。

 

至師及齊師圍成,成降於齊師,其君劫外,不得已,故可直言也。

 

至於他師,皆其君之過也,而曰非師之罪。

 

是臣子之不為君父受罪,罪不臣子莫大焉。

 

夫至明者其照無疆,至晦者其暗無疆。

 

今《春秋》緣魯以言王義,殺隱桓以為遠祖,宗定哀以為考妣,至尊且高,至顯且明。

 

其基壞之所加,潤澤之所被,條條無疆,前是常數,十年鄰之,幽人近其墓而高明。

 

微國之君,卒葬之禮,錄而辭繁。

 

遠夷之君,內而不外。

 

當此之時,魯無鄙疆,諸侯之伐哀者皆言我。

 

邾妻庶其、鼻我,邾妻大夫。

 

其於我無以親,以近之故,乃得顯明。

 

隱桓,親《春秋》之先人也,益師卒而不日。

 

於稷之會,言其成宋亂,以遠外也。

 

黃池之會,以兩伯之辭,言不以為外,以近內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5 14:06:15 | 只看該作者

春秋繁露●深察名號

 

1深察名號:治天下之端,在審辨大。

 

辨大之端,在深察名號。

 

錄其首章之意,以窺其中之事,則是非可知,逆順自著,其幾通於天地矣。

 

是非之正,取之逆順,逆順之正,取之名號,名號之正,取之天地,天地為名號之大義也。

 

古之聖人,而效天地謂之號,鳴而施命謂之名。

 

名之為言,鳴與命也,號之為言,而效也。

 

而效天地者為號,鳴而命者為名。

 

名號異聲而同本,皆鳴號而達天意者也。

 

天不言,使人發其意;

 

弗為,使人行其中。

 

名則聖人所發天意,不可不深觀也。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故號為天子者,宜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號為諸侯者,宜謹視所候奉之天子也。

 

號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禮義,使善大於匹夫之義,足以化也。

 

士者,事也;

 

民者,瞑也。

 

士不及化,可使守事從上而已。

 

各有分。

 

分中委曲,名眾於號,號春大全。

 

曲有名。

 

名也者,名其別離分散也。

 

號凡而略,名詳而目。

 

目者,遍辨其事也;

 

凡者,獨舉其大也。

 

一日祭。

 

祭之散名,春曰祠,夏曰祗,秋曰嘗,冬曰蒸。

 

獵禽獸者號,一日田。

 

田之散名,春苗,秋搜,冬狩,夏。

 

無有不皆中天意者。

 

物莫不有凡號,號莫不有散名,如是。

 

是故事各順於名,名各順於天。

 

天人之際,合而為一。

 

同而通理,動而相益,順而相受,謂之德道。

 

《詩》曰:「維號斯言,有倫有跡。」

 

此之謂也。

 

2深察名號:深察王號之大意,其中有五科:皇科、方科、匡科、黃科、往科。

 

合此五科,以一言謂之王。

 

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黃也,王者往也。

 

是故王意不普大而皇,則道不能正直而方;

 

道不能正直而方,則德不能匡運周遍;

 

德不能匡運周遍,則美不能黃;

 

美不能黃,則四方不能往;

 

四方不能往,則不全於王。

 

故曰:天覆無外,地載兼愛,風行令而一其威,雨布施而均其德。

 

王術之謂也。

 

3深察名號:深察君號之大意,春中亦有五科:元科、原科、權科、溫科、群科。

 

合此五科,以一言謂之君。

 

君者元也,君者原也。

 

君者權也,君者溫也,君者群也。

 

是故君意不比於元,則動而失本;

 

動而失本,則所為不立;

 

所為不立,則不效於原,不效於原,則自委舍;

 

自委舍,則化不行。

 

用權於變,則失中適之宜;

 

失中適之宜,則道不平,德不溫;

 

道不平,德不溫,則眾不親安;

 

眾不親安,則離散不群;

 

離散不群,則不全於君。

 

4深察名號:名生於真,非其真,弗以為名。

 

名者,聖人之所以真物也。

 

名之為言真也。

 

故凡百譏有者,各反其真,則者還昭昭耳。

 

欲審曲直,莫如引繩;

 

欲審是非,莫如引名。

 

名之審於是非也,猶繩之審於曲直也。

 

詰其名實,觀其離合,則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讕已。

 

今世暗於性,言之者不同,胡不試反性之名。

 

性之名非生與?

 

如其生之自然之資謂之性。

 

性者質也。

 

詰性之質於善之名,能中之與?

 

既不能中矣,而尚謂之質善,何哉?

 

性之名不得離質。

 

離質如毛,則非性已,不可不察也。

 

《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

 

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

 

故名隕石,則後其五,言退,則先其六。

 

聖人之謹於正名如此。

 

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五石、六之辭是也。

 

眾惡於內,弗使得發於外者,心也。

 

也。

 

人之受氣苟無惡者,心何哉?

 

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誠。

 

人之誠,有貪有仁。

 

仁貪之氣,兩在於身。

 

身之名,取諸天。

 

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

 

天有陰陽禁,身有情欲,與天道一也。

 

是以陰之行不得干春夏,而月之魄常厭於日光。

 

乍全乍傷,天之禁陰如此,安得不損其欲而輟其情以應天。

 

天所禁而身禁之,故曰身猶天也。

 

禁天所禁,非禁天也。

 

必知天性不乘於教,終不能。

 

察實以為名,無教之時,性何遽若是。

 

故性比於禾,善比於米。

 

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為米也。

 

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為善也。

 

善與米,人之所繼天而成於外,非在天所為之內也。

 

天之所為,有所至而止。

 

止之內謂之天性,止之外謂之人事。

 

事在性外,而性不得不成德。

 

民之號,取之瞑也。

 

使性而已善,則何故以瞑為號?

 

以者言,弗扶將,則顛陷猖狂,安能善?

 

性有似目,目臥幽而瞑,待覺而後見。

 

當其未覺,可謂有見質,而不可謂見。

 

今萬民之性,有其質而未能覺,譬如瞑者待覺,教之然後善。

 

當其未覺,可謂有善質,而不可說服力善,與目之瞑而覺,一概之比也。

 

靜心徐察之,其言可見矣。

 

性而瞑之未覺;

 

天所為也。

 

效天所為,為之起號,故謂之民。

 

民之為言,固猶瞑也,隨其名號以入其理,則得之矣。

 

是正名號者於天地,天地之所生,謂之性情。

 

性情相與為一瞑。

 

情亦性也。

 

謂性已善,奈其情何?

 

故聖人莫謂性善,累其名也。

 

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陰陽也。

 

言人之質而無其情,猶言天之陽而無其陰也。

 

窮論者,無時受也。

 

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

 

性如繭如卵。

 

卵待覆而成誰,繭待繅而為絲,性待教而為善。

 

此之謂真天。

 

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於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民受未能善之性於天,而退受成性之教於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

 

今案其真質,而謂民性已善者,是失天意而去王任也。

 

萬民之性苟已善,則王者受命尚何任也?

 

其設名不正,故棄重任而違大命,非法言也。

 

《春秋》之辭,內事之待外者,從外言之。

 

貪今萬民之性,待外教然後能善,善當與教,不當與性。

 

與性,則多累而不精,自成功而無賢聖,此世長者之所誤出也,非《春秋》為辭之術也。

 

不法之言、無驗之說,君子之所外,何以為哉?

 

或曰:性有善端,心有善質,尚安非善?

 

應之曰:非也。

 

繭有絲而繭非絲也,獷有而卵非也。

 

比類率然,有何疑焉。

 

天生民有《六經》,言性者不當異。

 

然其或曰性也善,或曰性未善,則所謂善者,各異意也。

 

性有善端,動之愛父母,善於禽獸,則謂之善。

 

此孟子之善。

 

循三綱五紀,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愛,敦厚而好禮,乃可謂善。

 

此聖人之善也。

 

是故孔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得見有常者斯可矣。」

 

由是觀之,聖人之所謂善,未易當也,非善於禽獸則謂之善也。

 

使動其端善於禽獸則可謂之善,善奚為弗見也?

 

夫善於禽獸之未得為善也,猶知於草木而不得名知。

 

萬民之性善於禽獸而不得名善,知之名乃取之聖。

 

聖人之所命,天下以為正。

 

正朝夕者視北辰,正嫌疑者視聖人。

 

聖人以為無王之世,不教之民,莫能當善。

 

善之難當如此,而謂萬民之性皆能當之,過矣。

 

質於禽獸之性,則萬民之性善矣;

 

質於人道之善,則民性弗及也。

 

萬民之性善於禽痹嗜許之,聖人之所謂善者弗許。

 

吾質之命性者異孟子。

 

孟子下質於禽獸之所為,故曰性已善;

 

吾上質於聖人之所為,故謂性未善。

 

善過性,聖人過善。

 

《春秋》大元,故謹於正名。

 

名非所始,如之何謂未善已善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5 14:06:29 | 只看該作者

春秋繁露●實性

 

1實性: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

 

今謂性已善,不幾於無教而如其自然!

 

又不順於為政為道矣。

 

且名者性之實,實者性之質。

 

質無教之時,何遽能善?

 

善如米,性如禾。

 

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

 

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

 

米與善,人之繼天而成於外也,非在天所為之內也。

 

天所為,有所至而止。

 

止之內謂之天,止之外謂之王教。

 

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

 

故曰性有善質,而未能為善也。

 

豈敢美辭,其實然也。

 

天之所為,止於繭麻與禾。

 

以麻為布,以繭為絲,以米為飯,以性為善,此皆聖人所繼天而進也,非情性質樸之能至也,故不可謂性。

 

正朝夕者視北辰,正嫌疑者視聖人。

 

聖人之所名,天下以為正。

 

今按聖人言中,本無性善名,而有善人吾不得見之矣。

 

使萬民之性皆已能善,善人者何為不見也?

 

觀孔子言此之意,以為善甚難當。

 

而孟子以為萬民性皆能當之,過矣。

 

聖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中民之性如繭如卵。

 

卵待覆二十日而後能為雛,繭待繰以涫湯而後能為絲,性待漸於教訓而後能為善。

 

善,教訓之所然也,非質樸之所能至也,故不謂性。

 

性者宜知名矣,無所待而起,生而所自有也。

 

善所自有,則教訓已非性也。

 

是以米出於粟,而粟不可謂米;

 

玉出於璞,而璞不可謂玉;

 

善出於性,而性不可謂善。

 

其比多在物者為然,在性者以為不然,何不通於類也?

 

卵之性未能作雛也,繭之性未能作絲也,麻之性未能為縷也,粟之性未能為米恥。

 

《春秋》別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必各因基其真。

 

真其義也,真真情也,乃以為名。

 

名石則後其五,退飛則先其六,此皆其真也。

 

聖人於言無所苟而已矣。

 

性者,天質之樸也;

 

善者,王教之化也。

 

無其質,則王教不能化;

 

無其王教,則質樸不能善。

 

質而不以善性,其名不正,故不受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5 14:06:4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繁露●諸侯

 

1諸侯:生育養長,成而更生,終而複始,其事所以利活民者無已。

 

天雖不言,其欲贍足之意可見也。

 

古之聖人,見天意之厚於人也,故南面而君天下,和以兼利之。

 

為其遠者目不能見,其隱者耳不能聞,於是千裡之外,割地分民,而建國立君,使為天子視所不見,聽所不聞,朝者召而問之也。

 

諸侯之為言,猶諸候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5 14:06:5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16 06:35 編輯

春秋繁露●五行對

 

1五行對:河閒獻王問溫城董君曰:「《孝經》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何謂也?」

 

對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為冬,金為秋,土為季夏,木為春。

 

春主生,夏主長,季夏主養,秋主收,冬主藏。

 

藏,冬之所成也。

 

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長之;

 

父之所長,其子養之;

 

父之所養,其子成之。

 

諸父所為,其子皆奉承而續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盡為人之道也。

 

故五行者,五行也。

 

由此觀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

 

故曰:夫孝者,天之經也。

 

此之謂也。

 

王曰:「善哉。天經既得聞之矣,願聞地之義。」

 

對曰:地出雲為雨,起氣為風。

 

風雨者,地之所為。

 

地不敢有其功名,必上之於天。

 

命若從天氣者,故曰天風天雨也,莫曰地風地雨也。

 

勤勞在地,名一歸於天,非至有義,其孰能行此?

 

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謂大忠矣。

 

土者,火之子也。

 

五行莫貴於土。

 

土之於四時無所命者,不與火分功名。

 

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

 

忠臣之義,孝子之行,取之土。

 

土者,五行最貴者也,其義不可以加矣。

 

五聲莫貴於宮,五味莫美於甘,五色莫盛於黃,此謂孝者地之義也。

 

王曰:「善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5 14:07:07 | 只看該作者

春秋繁露●為人者天

 

1為人者天:為生不能為人,為人者天也。

 

人之人本於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

 

人之血氣,化天誌而仁;

 

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

 

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

 

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

 

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

 

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春秋冬夏之類也。

 

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

 

樂,夏之答也;

 

哀,冬之答也。

 

天之副在乎人。

 

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

 

故曰受,由天之號也。

 

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

 

使其出也,答天之出四時而必忠其受也,是可生可殺,而不可使為亂。

 

故曰:「非道不行,非法不言。」

 

此之謂也。

 

2為人者天:傅曰:唯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一國則受命於君。

 

君命順,則民有順命;

 

君命逆,則民有逆命。

 

故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此之謂也。

 

3為人者天:傅曰:政有三端:父子不親,則致其愛慈;

 

大臣不和,則敬順其禮;

 

百姓不安,則力其孝弟。

 

孝弟者,所以安百姓也。

 

力者,勉行之身以化之。

 

天地之數,不能獨以寒暑成歲,必有春夏秋冬。

 

聖人之道,不能獨以威勢成政,必有教化。

 

故曰:先之以博愛,教以仁也;

 

難得者,君子不貴,教以養也。

 

雖天子必有尊也,教以孝也;

 

必有先也,教以弟也。

 

教化之功不大乎?

 

4為人者天:傅曰:天生之,地載之,聖人教之。

 

君者,民之心也;

 

民者,君之體也。

 

心之所好,體必安之;

 

君之所好,民必從之。

 

故君民者,貴孝弟而好禮義,重仁廉而輕財利,躬親職此於上,而萬民聽,故曰:「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

 

此之謂也。

 

衣服容貌者,所以說目也;

 

聲音應對者,所以說耳也;

 

好惡去就者,所以說心也。

 

故君子衣服中而容貌恭,則目說矣;

 

言理應對遜,則耳說矣;

 

好仁厚而惡淺薄,就善人而遠僻鄙,則心說矣。

 

故曰:「行思可樂,容止可觀。」

 

此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5 15:09 , Processed in 0.10350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