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楊籍富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潛夫論】

 關閉 [複製鏈接]
21#
 樓主| 發表於 2013-3-9 06:50:36 | 只看該作者

潛夫論●愛日

 

1愛日:國之所以為國者,以有民也;

 

民之所以為民者,以有穀也;

 

穀之所以豐殖者,以有人功也;

 

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

 

治國之日舒以長,故其民閒暇而力有餘;

 

亂國之日促以短,故其民困務而力不足。

 

2愛日:所謂治國之日舒以長者,非謁羲和而令安行也,又非能增分度而益漏刻也。

 

乃君明察而百官治,下循正而得其所,則民安靜而力有餘,故視日長也。

 

所謂亂國之日促以短者,非謁羲和而令疾驅也,又非能減分度而損漏刻也。

 

乃君不明則百官亂而姦宄興,法令鬻而役賦繁,則希民困於吏政,仕者窮於典禮,冤民就獄乃得直,烈士交私乃見保,姦臣肆心於上,亂化流行於下,君子載質而車馳,細民懷財而趨走,故視日短也。

 

3愛日:《詩》云:「王事靡盬,不遑將父。」

 

言在古閒暇而得行孝,今迫促不得養也。

 

孔子稱庶則富之,既富則教之。

 

是禮義生於富足,盜竊起於貧窮,富貴生於寬暇,貧窮起於無日。

 

聖人深知力者乃民之本也而國之基,故務省役而為民愛日。

 

是以堯敕羲和,「欽若昊天,敬授民時」;

 

邵伯訟不忍煩民,聽斷棠下,能興時雍而致刑錯。

 

4愛日:今則不然。

 

萬官撓民,令長自衒,百姓廢桑而趨府庭者,非朝晡不得通,非意氣不得見,訟不訟輒連月日,舉室釋作,以相瞻視,辭人之家,輒請鄰里應對送餉,比事訖,竟亡一歲功,則天下獨有受其飢者矣,而品人俗士之司典者,曾不覺也。

 

郡縣既加冤枉,州司不治,今破家活,達詣公府。

 

公府不能昭察真偽,則但欲罷之以久困之資,故猥說一科,令此注百日,乃為移書,其不滿百日,輒更造數,甚違邵伯訟棠之義。

 

此所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雖多亦奚以為者也。

 

5愛日: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

 

從此觀之,中材以上,皆議曲直之辯,刑法之理可;

 

鄉亭部吏,足以斷決,使無怨言。

 

然所以不者,蓋有故焉。

 

6愛日:《傳》曰:「惡直醜正,實繁有徒。」

 

夫直者真正而不撓志,無恩於吏。

 

怨家務主者結以貨財,故鄉亭與之為排直家,後反覆時吏坐之,故共枉之於庭。

 

以羸民與豪吏訟,其勢不如也。

 

是故縣與部并,後有反覆,長吏坐之,故舉縣排之於郡。

 

以一人與一縣訟,其勢不如也。

 

故郡與縣并,後有反覆,太守坐之,故舉郡排之於州。

 

以一人與郡訟,勢不如也。

 

故州與郡并,而不肯治,故乃遠詣公府爾。

 

公府不能察,而苟欲以錢刀課之,則貧弱少貨者終無已曠旬滿祈。

 

豪富饒錢者取客使往,可盈千日,非徒百也。

 

治訟若此,為務助豪猾而鎮貧弱也,何冤之能治?

 

7愛日:非獨鄉部辭訟也。

 

武官斷獄,亦皆始見枉於小吏,終重冤於大臣。

 

怨故未讎,輒逢赦令,不得復治,正士懷冤結而不得信,猾吏崇姦宄而不痛坐。

 

郡縣所以易侵小民,而天下所以多飢窮也。

 

8愛日:於上天感動,降災傷穀,但以人功見事言之,今自三府以下,至于縣道鄉亭,及從事督郵,有典之司,民廢農桑而守之,辭訟告訴,及以官事應對吏者,一人之,日廢十萬人,人復下計之,一人有事,二人獲餉,是為日三十萬人離其業也。

 

以中農率之,則是歲三百萬口受其飢也。

 

然則盜賊何從消,太平何從作?

 

9愛日:孝明皇帝嘗問:「今旦何得無上書者?」

 

左右對曰:「反支故。」

 

帝曰:「民既廢農遠來詣闕,而復使避反支,是則又奪其日而冤之也。」

 

乃敕公車受章,無避反支。

 

上明聖主為民愛日如此,而有司輕奪民時如彼,蓋所謂有君無臣,有主無佐,元首聰明,股肱怠惰者也。

 

《詩》曰:「國既卒斬,何用不監!」

 

傷三公居人尊位,食人重祿,而曾不肯察民之盡瘁也。

 

10愛日:孔子病夫「未之得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者。

 

今公卿始起州郡而致宰相,此其聰明智慮,未必闇也,患其苟先私計而後公義爾。

 

《詩》云:「莫肯念亂,誰無父母!」

 

今民力不暇,穀何以生?

 

「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嗟哉,可無思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表於 2013-3-9 06:50:48 | 只看該作者

潛夫論●斷訟

 

1斷訟:五代不同禮,三家不同教,非其苟相反也,蓋世推移而俗化異也。

 

俗化異則亂原殊,故三家符世,皆革定法。

 

高祖制三章之約,孝文除克膚之刑,是故自非殺傷盜贓,文罪之法,輕重無常,各隨時宜,要取足用勸善消惡而已。

 

2斷訟:夫制法之意,若為藩籬溝壍以有防矣,擇禽獸之尤可數犯者,而加深厚焉。

 

今姦宄雖眾,然其原少;

 

君事雖繁,然其守約。

 

知其原少姦易塞,見其守約政易治。

 

塞其原則姦宄絕,施其術則遠近治。

 

3斷訟:今一歲斷獄,雖以萬計,然辭訟之辯,鬭賊之發,鄉部之治,獄官之治者,其狀一也。

 

本皆起民不誠信,而數相欺紿也。

 

「舜勑龍以讒說殄行,震驚朕師」,乃自上古患之矣。

 

故先慎己唯舌,以元示民。

 

孔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

 

脈脈規規,常懷姦唯,昧冒前利,不顧廉恥,苟且中,後則榆解奴抵,以致禍變者,比屈是也。

 

4斷訟:非唯細民為然,自封王侯貴戚豪富,尤多有之。

 

假舉驕奢,以作淫侈,高負千萬,不肯償責。

 

小民守門號哭啼呼,曾無怵惕慚怍哀矜之意。

 

苟崇聚酒徒無行之人,傳空引滿,啁啾罵詈,晝夜鄂鄂,慢游是好。

 

或毆擊責主,人於死亡,群盜攻剽,劫人無異。

 

雖會赦贖,不當復得在選辟之科,而州司公府反爭取之。

 

且觀諸敢妄驕奢而作大責者,必非救飢寒而解困急,振貧窮而行禮義者也,咸以崇驕奢而奉淫湎爾。

 

5斷訟:《春秋》之義,責知誅率。

 

孝文皇帝至寡動,欲任德,然河陽侯陳信坐負六日免國。

 

孝武仁明,周陽侯田彭祖坐當軹侯宅而不與免國,黎陽侯邵延坐不出持馬,身斬國除。

 

二帝豈樂以錢財之故而傷大臣哉?

 

乃欲絕詐欺之端,必國家法,防禍亂之原,以利民也。

 

故一人伏正罪而萬家蒙乎福者,聖主行之不疑。

 

永平時,諸侯負責,輒有削絀之罰。

 

此其後皆不敢負民,而世自節儉,辭訟自消矣。

 

6斷訟:今諸侯貴戚,或曰勑民慎行,德義無違,制節謹度,未嘗負責,身絜規避,志厲青雲。

 

或既欺負百姓,上書封祖,願且償責,此乃殘掠官民,而還依縣官也,其誣罔慢易,罪莫大焉。

 

7斷訟:《孝經》曰:「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今欲變巧偽以崇美化,息辭訟以閒官事者,莫若表顯有行,痛誅無狀,導文武之法,明詭詐之信。

 

8斷訟:今侯王貴戚不得浸廣,姦宄遂多。

 

豈謂每有爭鬭辭訟,婦女必致此乎?

 

亦以傳見。

 

凡諸禍根不早斷絕,則或轉而滋蔓,人若斯邪。

 

是故原官察之所以務念,臣主之所以憂勞者,其本皆鄉亭之所治者,太半詐欺之所生也。

 

故曰:知其原少則姦易塞也,見其守約則政易持也。

 

9斷訟:或婦人之行,貴令鮮絜,今以適矣,無顏復入甲門,縣官原之,故令使留所既入家。

 

必未昭亂之本原,不惟貞絜所生者之言也。

 

貞女不二心以數變,故有匪石之詩;

 

不枉行以遺憂,故美歸寧之志。

 

一許不改,蓋所以長貞絜而寧父兄也。

 

其不循此而二三其德者,此本無廉恥之家,不貞專之所也。

 

若然之人,又何醜恡?

 

輕薄父兄,淫僻婦女,不惟義理,苟踈一德,借本治生,逃亡抵中,乎以致於刳腹芟頸滅宗之禍者,何所無之?

 

10斷訟:先王因人情喜怒之所能已者,則為之立禮制而崇德讓;

 

人所可已者,則為之設法禁而明賞罰。

 

今市賣勿相欺,婚姻無相詐,非人情之不可能者也。

 

是故不若立義順法,遏絕其原。

 

初雖慚恡於一人,然其終也,長利於萬世。

 

「小懲而大戒」,此所以全小而濟頑凶也。

 

11斷訟: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勸其德而樂其政,邪人痛其禍而悔其行。

 

諸一女許數家,雖生十子,更百赦,勿令得蒙一還私家,則此姦絕矣。

 

不則髡其夫妻,徙千里外劇縣,乃可以毒者心而絕其後,姦亂絕則太平興矣。

 

12斷訟:又貞絜寡婦,或男女備具,財貨富饒,欲守一醮之禮,成同穴之義,執節堅固,齊懷必死,終無更許之慮。

 

遭值不仁世叔,無義兄弟,或利其娉幣,或貪其財賄,或私其兒子,則彊中欺嫁,處迫脅遣送,人有自縊房中,飲藥車上,絕命喪軀,孤捐童孩。

 

此猶迫脅人命自殺也。

 

13斷訟:或後夫多設人客,威力脅載,守將抱執,連日乃綬,與彊掠人為妻無異。

 

婦人軟弱,猥為眾彊所扶與執迫,幽阨連日,後雖欲復脩本志,嬰絹吞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發表於 2013-3-9 06:51:0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24 編輯

潛夫論●衰制

 

1衰制:無慢制而成天下者,三皇也;

 

畫則象而化四表者,五帝也;

 

明法禁而和海內者,三王也。

 

行賞罰而齊萬民者,治國也;

 

君立法而下不行者,亂國也;

 

臣作政而君不制者,亡國也。

 

2衰制:是故民之所以不亂者,上有吏;

 

吏之所以無姦者,官有法;

 

法之所以順行者,國有君也;

 

君之所以位尊者,身有義身有。

 

義者、君之政也,法者、君之命也。

 

人君思正以出令,而貴賤賢愚莫得違也,則君位於上,而民氓治於下矣。

 

人君出令而貴臣驕吏弗順也,則君幾於弒,而民幾於亂矣。

 

3衰制:夫法令者,君之所以用其國也。

 

君出令而不從,是與無君等。

 

主令不從則臣令行,國危矣。

 

4衰制:夫法令者,人君之銜轡箠策也,而民者,君之輿馬也。

 

若使人臣廢君法禁而施己政令,則是奪君之轡策,而己獨御之也。

 

愚君闇主託坐於左,而姦臣逆道執轡於右,此齊騶馬傳所以沈胡公於貝水,宋羊叔䍧所以獘華元於鄭師,而莫之能御也。

 

是故陳恆執簡公於徐州,李兌害主父於沙丘,皆以其毒素奪君之轡策也。

 

《文言》故曰:「臣弒其君,子殺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蚤變也。」

 

是故妄違法之吏,妄造令之臣,不可不誅也。

 

5衰制:議者必將以為刑殺當不用,而德化可獨任。

 

此非變通者之論也,非叔世者之言也。

 

夫上聖不過堯、舜,而放四子,盛德不過文、武,而赫斯怒。

 

《詩》云:「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

 

是故君子之有喜怒也,善以止亂也。

 

故有以誅止殺,以刑禦殘。

 

6衰制:且夫治世者若登丘矣,必先躡其卑者,然後乃得履其高。

 

是故先致治國,然後三王之政乃可施也;

 

道齊三王,然後五帝之化乃可行也;

 

道齊五帝,然後三皇之道乃可從也。

 

7衰制:且夫法也者,先王之政也;

 

令也者,己之命也。

 

先王之政所以眾共也,己之命所以獨制人也,君誠能授法而時貸之,布令而必行之,則群臣百吏莫敢不悉心從己令矣。

 

己令無違,則法禁必行矣。

 

故政令必行,憲禁必從,而國不治者,未嘗有也。

 

此一弛一張,以今行古,以輕重尊卑之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表於 2013-3-9 06:51:14 | 只看該作者

潛夫論●勸將

 

1勸將:太古之民,淳厚敦朴,上聖撫之,恬澹無為,體道履德,簡刑薄威,不殺不誅,而民自化,此德之上也。

 

德稍弊薄,邪心孳生,次聖繼之,觀民設教,坐為誅賞,以威勸之,既作五兵,又為之憲,以正厲之。

 

《詩》云:「脩爾輿馬,弓矢戈兵,用戒作則,用逖蠻方。」

 

故曰:「兵之設也久矣。」

 

涉歷五代,以迄于今,國未嘗不以德昌而以兵彊也。

 

2勸將:今兵巧之械,盈乎府庫,孫、吳之言,聒乎將耳,然諸將用之,進戰則兵敗,退守則城亡。

 

是何也哉?

 

曰:彼此之情,不聞乎主上,勝負之數,不明乎將心,士卒進無利而自退無畏,此所以然也。

 

3勸將:夫服重上阪,出馳千里,馬之禍也。

 

然節馬樂之者,以王良足為盡力也。

 

先登陷陣,赴死嚴敵,民之禍也。

 

然節士樂之者,以明君可為效死也。

 

凡人所以肯赴死亡而不辭,非為趨利,則因以避害也。

 

無賢鄙愚智皆然,顧其所利害有異爾。

 

不利顯名,則利厚賞也;

 

不避聖辱,則避禍亂也。

 

非四者,雖聖王不能以要其臣,慈父不能以必其子。

 

明主深知之,故崇利顯害以與下市,使親踈貴賤賢鄙愚智,皆必順我令乃得其欲,是以一旦軍鼓雷震,旌旗並發,士皆奮激,競與死敵者,豈其情厭久生,而樂害死哉?

 

乃義士且以激其名,貪夫且以求其賞爾。

 

4勸將:今吏從軍敗沒死公事者,以十萬數,上不聞弔唁嗟歎之榮名,下又無祿賞之厚實,節士無所勸慕,庸夫無所貪利。

 

此其所以人懷沮懈,不肯復死也。

 

5勸將:軍起以來,暴師五年,典兵之吏,將下千數,大小之戰,歲十百合,而希有功。

 

歷察其敗,無他故焉,皆將不明變勢,而士不勸於死敵也。

 

其士之不能死也,乃其將不能效也,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士進有獨死之禍,退蒙眾生之福。

 

此所以臨陣亡戰,而競思奔北者也。

 

6勸將:孫子曰:「將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勇也,嚴也。」

 

是故智以折敵,仁以附眾,敬以招賢,信以必賞,勇以益氣,嚴以一令。

 

故折敵則能合變,眾附愛則思力戰,賢智集則陰謀得,賞罰必則士盡力,氣勇益則兵勢自倍,威令一則唯將所使。

 

必有此六者,乃可折衝擒敵,輔主安民。

 

7勸將:前羌始反時,將帥以定令之群,籍富厚之蓄,據列城而氣利勢,權十萬之眾,將勇傑之士,以誅草創新叛散亂之弱虜,擊自至之小寇,不能擒滅,輒為所敗,令遂雲烝起,合從連橫,掃滌并、源,內犯司隸,東寇趙、魏,西鈔蜀、漢,五州殘破,六郡削迹。

 

此非天之災,長吏過爾。

 

8勸將:孫子曰:「將者,民之司命,而國安危之主也。」

 

是故諸有寇之郡,太守令長不可以不曉兵。

 

今觀諸將,既無斷敵合變之奇,復無明賞必罰之信,然其士民又甚貧困,器械不簡習,將恩不素結,卒然有急,則吏以暴發虐其士,士以所拙遇敵巧。

 

此為吏驅怨以禦讎,士率縛手以待寇也。

 

9勸將:夫將不能勸其士,士不能用其兵,此二者與無兵等。

 

無士無兵,而欲合戰,其敗負也,治數也。

 

故曰:其敗者,非天之所災,將之過也。

 

10勸將:饒士處世,但患無典爾。

 

故苟有土地,百姓可富也;

 

苟有市列,商賈可來也;

 

苟有士民,國家可彊也;

 

苟有法令,姦邪可禁也。

 

夫國不可從外治,兵不可從中御。

 

郡縣長吏,幸得兼此數者丈斷已,而而不能以稱明詔安民氓哉,此亦陪克闒茸,無里之爾。

 

11勸將:夫世有非常之人,然後定非常之事,必道非常之失,然後見。

 

是故選諸有兵之長吏,宜踔躒豪厚,越取幽奇,材明權變,任將帥者。

 

不可苟惟基序,或阿親戚,便典兵官。

 

此所謂以其國與敵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發表於 2013-3-9 06:51:28 | 只看該作者

潛夫論●救邊

 

1救邊:聖王之政,普覆兼愛,不私近密,不忽踈遠,吉凶禍福,與民共之,哀樂之情,恕以及人,視民如赤子,救禍如引手爛。

 

是以四海歡悅,俱相得用。

 

2救邊:往者羌虜背叛,始自涼、并,延及司隸,東禍趙、魏,西鈔蜀、漢,五州殘破,六郡削迹,周迴千里,野無孑遺,寇鈔禍害,晝夜不止,百姓滅沒,日月焦盡。

 

而內郡之士不被殃者,咸云當且放縱,以待天時。

 

用意若此,豈人心也哉!

 

3救邊:前羌始反,公卿師尹咸欲捐棄涼州,卻保三輔,朝廷不聽。

 

後羌遂侵,而論者多恨不從惑議。

 

余竊笑之,所謂媾亦悔,不媾亦有悔者爾,未始識變之理。

 

地無邊,無邊亡國。

 

是故失涼州,則三輔為邊;

 

三輔內入,則弘農為邊;

 

弘農內入,則洛陽為邊。

 

推此以相況,雖盡東海猶有邊也。

 

今不厲武以誅虜,選材以全境,而云邊不可守,欲先自割,偄寇敵,不亦惑乎!

 

4救邊:昔樂毅以慱慱之小燕,破滅彊齊,威震天下,真可謂良將矣。

 

然即墨大夫以孤城獨守,六年不下,竟完其民。

 

田單師窮,率五千騎,擊走卻,復齊七十餘城,可謂善用兵矣。

 

圍聊、莒連年,終不能拔。

 

此皆以至彊攻至弱,以上智圖下愚,而猶不能克者何也?

 

曰:攻常不足,而守恆有餘也。

 

前日諸郡,皆據列城而擁大眾。

 

羌虜之智,非乃樂毅、田單也;

 

郡縣之阨,未若聊、莒、即墨也。

 

然皆不肯專心堅守,而反彊驅劫其民,捐棄倉庫,背城邑走。

 

由此觀之,非苦城乏糧也,但苦將不食爾。

 

5救邊:折衝安民,要在任賢,不在促境。

 

齊、魏卻守,國不以安。

 

子嬰自削,秦不以在。

 

武皇帝攘夷拆境,面數千里,東開樂浪,西置燉煌,南踰交阯,北築朔方,卒定南越,誅斬大宛,武軍所嚮,無不夷滅。

 

今虜近發封畿之內,而不能擒,亦自痛爾,非有邊之過也。

 

唇亡齒寒,體傷心痛,必然之事,又何疑焉?

 

君子見機,況已著乎?

 

6救邊:乃者,邊害震如雷霆,赫如日月,而談者皆諱之,曰焱并竊盜。

 

淺淺善靖,俾君子怠,欲令朝廷以寇為小,而不蚤憂,害乃至此,尚不欲救。

 

曰:「痛不著身言忍之,錢不出家言與之。」

 

假使公卿子弟有被羌禍,朝夕切急如邊民者,則競言當誅羌矣。

 

7救邊:今苟以己無慘怛冤痛,故端坐相仍,又不明脩禦之備,陶陶問澹,臥委天聽。

 

羌獨往來,深入多殺,己乃陸陸,相將詣闕,諧辭禮謝,退云狀,會坐朝堂,則無憂國哀民懇惻之誠,苟轉相顧望,莫肯違止,日晏時移,議無所定,己且須後。

 

後得小安,則恬然棄忘。

 

旬時之間,虜復為害,軍書交馳,羽檄狎至,乃復怔忪如前。

 

若此以來,出入九載,庶曰式臧,覆出為惡,佪佪潰潰,當何終極!

 

《春秋》譏「鄭棄其師」,況棄人乎?

 

一人吁嗟,王道為虧,況百萬之眾,號哭泣咸天心乎?

 

8救邊:且夫國以民為基,貴以賤為本。

 

是以聖王養民,愛之如子,憂之如家,危者安之,亡者存之,救其災患,除其禍亂。

 

是故鬼方之伐,非好武也,玁狁于攘,非貪土也,「以振民育德」,安彊宇也。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自彼互、羌,莫不來享」,普天思服,行葦賴德。

 

況近我民蒙禍若此,可無救乎?

 

9救邊:凡民之所以奉事上者,懷義恩也。

 

痛則無恥,福則不仁。

 

忿戾怨懟,生於無恥。

 

今羌叛久矣!

 

傷害多矣!

 

百姓急矣!

 

憂禍深矣!

 

上下相從,未見休時。

 

不一命大將以掃醜虜,而州稍稍興役,連連不已。

 

若排榩障風,探沙灌河,無所能禦,徒自盡爾。

 

今數州屯兵才餘萬人,皆廩食縣官,歲數百萬斛,又有月直。

 

但此人耗,不可勝供,而反憚暫出之費,甚非計也。

 

10救邊:是夫危者易傾,疑者易化。

 

今虜新擅邊地,未敢自安,易震蕩也。

 

百姓新離舊懷,思慕未衰,易將厲也。

 

誠宜因此遣大將誅討,迫脅離逖破壞之。

 

如寬假日月,蓄積富貴,各懷安固之後,則難動矣。

 

《周書》曰:「凡彼聖人必趨時。」

 

是故戰守之策,不可不早定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發表於 2013-3-9 06:51: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28 編輯

潛夫論●邊議

 

1邊議:明於禍福之實者,不可以虛論惑也;

 

察於治亂之情者,不可以華飾移也。

 

是故不疑之事,聖人不謀,浮游之說,聖人不聽。

 

何者?

 

計不背是實而更爭言也。

 

是以明君先盡人情,不獨委夫良將,脩己之備,無恃於人,故能攻必勝敵,而守必自全也。

 

2邊議:羌始反時,計謀未善,黨與未成,人眾未合,兵器未備,或持竹木枝,或空手相附,草食散亂,未有都督,甚易破也。

 

然太守令長,皆奴怯畏偄不敢擊。

 

故令虜遂乘勝上彊,破州滅郡,日長炎炎,殘破三輔,「覃及鬼方。」

 

若此已積十歲矣。

 

百姓被害,訖今不止。

 

而癡兒騃子,尚云不當救助,且待天時。

 

用意若此,豈人也哉!

 

3邊議:夫仁者恕己以及人,智者講功而處事。

 

今公卿內不傷士民滅沒之痛,外不慮久兵之禍,各懷一切,所脫避前,苟云不當動兵,而不復知引帝王之綱維,原禍變之所終也。

 

4邊議:《易》制禦寇,《詩》美薄伐,自古有戰,非乃今也。

 

《傳》曰:「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

 

兵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也,聖人所以興,亂人所以廢。」

 

齊桓、晉文、宋襄,衰世諸侯,猶恥天下有相滅而己不能救,況皇天所命四海主乎?

 

晉、楚大夫,小國之臣,猶恥己之身而有相侵,況天子三公典世任者乎?

 

公劉仁德,廣被行葦,況含血之人,己同類乎?

 

一人吁嗟,王道為虧,況滅沒之民百萬乎?

 

《書》曰:「天子作民父母。」

 

父母之於子也,豈可坐觀其為寇賊之所屠剝,立視其為狗豕之所噉食乎?

 

5邊議:除其仁恩,且以計利言之。

 

國以民為基,貴以賤為本。

 

願察開闢以來,民危而國安者誰也?

 

上貧而下富者誰也?

 

故曰:「夫君國,將民之以,民實瘠,而君安得肥?」

 

夫以小民受天永命,竊願聖主深惟國基之傷病,遠慮禍福之所生。

 

6邊議:且夫物有盛衰,時有推移,事有激會,人有愛化。

 

智者揆象,不其宜乎!

 

孟明補闕於河西,范蠡收責於故胥,是以大功建於當世,而令名傳於無窮也。

 

7邊議:今邊陲搔擾,日放族禍,百姓晝夜望朝廷救己,而公卿以為費煩不可。

 

徒竊笑之,是以晏子輕囷倉之蓄而惜一杯之鑽何異?

 

今但知愛見薄之錢穀,而不知末見之待民先也;

 

知傜伇出難動,而不知中國之待邊寧也。

 

8邊議:《詩》痛「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

 

今公卿苟以己不被傷,故競割國家之地以與敵,殺主上之民以餧羌。

 

為謀若此,未可謂知,為臣若此,未可謂忠,才智未足使議。

 

9邊議:且凡四海之內者,聖人之所以遺子孫也;

 

官位職事者,群臣之所以寄其身也。

 

傳子孫者,思安萬世;

 

寄其身者,各取一闋。

 

故常其言不久行,其業不可久厭。

 

夫此誠明君之所微察也,而聖主之所獨斷。

 

今言不欲動民與煩可也。

 

即然,當脩守禦之備。

 

必今之計,令虜不敢來,無所得;

 

令民不患寇,既無所失。

 

今則不然,苟憚民力之煩勞,而輕使受滅亡之大禍。

 

非人之主,非民之將,非主之佐,非勝之主者也。

 

10邊議:且夫議者,明之所見也;

 

辭者,心之所表也。

 

「維其有之,是以似之。」

 

諺曰:「何以服很?莫若聽之。」

 

今諸言邊可不救而安者,宜誠以其身若子弟補邊太守令長丞尉,然後是非之情乃定,捄邊乃無患。

 

邊無患,中國乃得安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發表於 2013-3-9 06:51:5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29 編輯

潛夫論●實邊

 

1實邊:夫制國者,必照察遠近之情偽,預禍福之所從來,乃能盡群臣之筋力,而保興其邦家。

 

2實邊:前羌始叛,草創新起,器械未備,虜或持銅鏡以象兵,或負板案以類楯,惶懼擾攘,未能相持。

 

一城易制爾,郡縣皆大熾。

 

及百姓暴被殃禍,亡失財貨,人哀奮怒,各欲報讎,而將帥皆怯劣軟弱,不敢討擊,但坐調文書,以欺朝廷。

 

實殺民百則言一,殺虜一則言百;

 

或虜實多而謂之少,或實少而謂之多。

 

傾側巧文,要取便身利己,而非獨憂國之大計,哀民之死亡也。

 

3實邊:又放散錢穀,殫盡府庫,乃復從民假貸,彊奪財貨。

 

千萬之家,削身無餘,萬民遺竭,因隨以死亡者,皆吏所餓殺也。

 

其為酷痛,甚於逢虜。

 

寇鈔賊虜,忽然而過,未必死傷。

 

至使所搜索剽奪,游踵塗地,或覆宗滅族,絕無種類;

 

或孤婦女,為人奴婢,遠見販賣,至今不能自治者,不可勝數也。

 

此之感天致災,尤逆陰陽。

 

4實邊:且夫士重遷,戀慕墳墓,賢不肖之所同也。

 

民之於徙,甚於伏法。

 

伏法不過家一人死爾。

 

諸亡失財貨,奪土遠移,不習風俗,不便水土,類多滅門,少能還者。

 

代馬望北,狐死首丘,邊民謹頓,尤惡內留。

 

雖知禍人,猶願守其緒業,死其本處,誠不欲去之極。

 

太守令長,畏惡軍事,皆以素非此土之人,痛不著身,禍不及我家,故爭郡縣以內遷。

 

至遣吏兵,發民禾稼,發徹屋室,夷其營壁,破其生業,彊劫驅掠,與其內入,捐棄羸弱,使死其處。

 

當此之時,萬民怨痛,泣血叫號,誠愁鬼神而感天心。

 

然小民謹劣,不能自達闕庭,依官吏家,迫將滅嚴,不敢有摯。

 

民既奪土失業,又遭蝗旱飢遺,逐道東走,流離分散,幽、冀、兗、豫,荊、楊、蜀、漢,飢餓死亡,復失太半。

 

邊地遂以兵荒,至今無人。

 

原禍所起,皆吏過爾。

 

5實邊:夫土地者,民之本也,誠不可久荒以開墾。

 

且扁鵲之治病也,審閉結而通鬱,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故病愈而名顯。

 

伊尹之佐湯也,設輕重而通有無,損積餘以補不足,故殷治而君尊。

 

賈誼痛於偏枯躄痱之疾。

 

今邊郡千里,地各有兩縣,戶財置敢百,而太守周迴萬里,空無人民,美田棄而莫墾發;

 

中州內郡,規地拓境,不能生邊,而口戶百萬,田畝一全,人眾地荒,無所容足,此亦偏枯躄痱之類也。

 

6實邊:《周書》曰:「土多人少,莫出其材,是謂虛土,可襲伐也。土少人眾,民非其民,可遺竭也。」

 

是故土地人民必相稱也。

 

今邊郡多害而役劇,動入禍門。

 

不為興利除害,有以勸之,則長無與復之,而門有寇戎之心。

 

西羌北虜,必生闚欲,誠大憂也。

 

7實邊:百工制器,咸填其邊,散之兼倍,豈有私哉?

 

乃所以固其內爾。

 

先聖制法,亦務實邊,蓋以安中國也。

 

譬猶家人遇寇賊者,必使老小羸軟居其中央,丁彊武猛衛其外。

 

內人奉其養,外人禦其難,蛩蛩距虛,更相恃仰,乃俱安存。

 

8實邊:詔書法令:二十萬口,邊郡十萬,歲舉孝廉一人;

 

員除世舉廉吏一人。

 

羌反以來,戶口減少,又數易太守,至十歲不得舉。

 

當職勤勞而不錄,賢俊蓄積而悉,衣冠無所覬望,農夫無所貪利,是以逐稼中災,莫肯就外。

 

古之利其民,誘之以利,弗脅以刑。

 

《易》曰:「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是故建武初,得邊郡,戶雖數百,令歲舉孝廉,以召來人。

 

今誠宜權時令邊郡舉孝一人,廉吏世舉一又,益置明經百石一人,內郡人將妻子來召著,五歲以上,與居民同均,皆得選舉。

 

又募運民耕邊入穀,遠郡千斛,近郡二千斛,拜爵五大夫。

 

可不欲爵者,使食倍賈於內郡。

 

如此,君子小人各有所利,則雖欲令無往,弗能正也。

 

均此苦樂、平傜伇、充邊境、安中國之要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發表於 2013-3-9 06:52:06 | 只看該作者

潛夫論●卜列

 

1卜列:天地開闢有神民,民神異業精氣通。

 

行有招召,命有遭隨,吉凶之期,天難諶斯。

 

聖賢雖察不自專,故立卜筮以質神靈。

 

孔子稱「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

 

又曰:「君子將有行也,問焉而已言,其受命而嚮。」

 

是以禹之得皋陶,文王之取呂尚,皆兆告其象,卜底其思,以成其吉。

 

2卜列:夫君子聞善則勸樂而進,聞惡則循省而改尤,故安靜而多福;

 

小人聞善,即懾懼而妄為,故狂躁而多禍。

 

是故凡卜筮者,蓋所問吉凶之情,言興衰之期,令人脩身慎行以迎福也。

 

3卜列:且聖王之立卜筮也,不違民以為吉,不專任以斷事。

 

故《鴻範》之占,大同是尚。

 

《書》又曰:「假爾元龜,罔敢知吉。」

 

《詩》云:「我龜既厭,不我告猶。」

 

從此觀之,蓍龜之情,儻有隨時儉易,不以誠邪?

 

將世無史蘇之材,識神者少乎?

 

及周史之筮敬仲,莊叔之筮穆子,可謂能「探賾索隱,鉤深致遠者矣。」

 

使獻公早納史蘇之言,穆子宿備莊叔之戒,則驪姬、豎牛之讒,亦將無由而入,無破國危身之禍也。

 

4卜列:聖人甚重卜筮,然不疑之事,亦不問也。

 

甚敬祭祀,非禮之祈,亦不為也。

 

故曰:「聖人不煩卜筮」,「敬鬼神而遠之」。

 

夫鬼神與人殊氣異務,非有事故,何奈於我?

 

故孔子善楚昭之不祀河,而惡季氏之旅泰山。

 

今俗人筴於卜筮,而祭非其鬼,豈不惑哉!

 

5卜列:亦有妄傳姓於五音,設五宅之符第,其為誣也甚矣!

 

古有陰陽,然後有五行。

 

五帝右據行氣,以生人民,載世遠,乃有姓名敬民。

 

名字者,蓋所以別眾猥而顯此人爾,非以絕五音而定剛柔也。

 

今俗人不能推紀本祖,而反欲以聲音言語定五行,誤莫甚焉。

 

6卜列:夫魚處水而生,鳥據巢而卯。

 

即不推其本祖,諧音而可,即呼鳥為魚,可內之水乎?

 

呼魚為鳥,可棲之木邪?

 

此不然之事也。

 

命駒曰犢,終不為馬。

 

是故凡姓之有音也,必隨其本生祖所土也。

 

太皞木精,承歲而王,夫其子孫咸當為角。

 

神農火精,承熒惑而王,夫其子孫咸當為徵。

 

黃帝土精,承鎮而王,夫其子孫咸當為宮。

 

少皞金精,承太白而王,夫其子孫咸當為商。

 

顓頊水精,承辰而王,夫其子孫咸當為羽。

 

雖號百變,音行不易。

 

7卜列:俗工又曰:「商家之宅,宜西出門。」

 

此復虛矣。

 

五行當出乘其勝,入居其隩乃安吉。

 

商家向東入,東入反以為金伐木,則家中精神日戰鬭也。

 

五行皆然。

 

又曰:「宅有宮商之第,直符之歲。」

 

既然者,放其上增損門數,即可以變其音而過其符邪?

 

今一宅也,同姓相伐,或吉或凶;

 

一宮也,同姓相伐,或遷或免;

 

一宮也,成、康居之日以興,幽、厲居之日以衰。

 

由此觀之,吉凶興衰不在宅明矣。

 

8卜列:及諸神祇太歲、豐隆、鉤陳、太陰將軍之屬,此乃天吏,非細民所當事也。

 

天之有此神也,皆所以奉成陰陽而利物也,若人治之有牧守令長矣。

 

向之何怒?

 

背之何怨?

 

君民道近,不宜相責,況神致貴,與人異禮,豈可望乎?

 

9卜列:且欲使人而避鬼,是即道路不可行,而室廬不復居也。

 

此謂賢人君子秉心方直,精神堅固者也。

 

至如世俗小人,醜妾婢婦,淺陋愚戇,漸染既成,又數揚精破膽。

 

今不順精誠所向,而彊之以其所畏,直亦增病爾。

 

何以明其然也?

 

夫人之所以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

 

人有恐怖死者,非病之所加也,非人功之所辜也。

 

然而至於遂不損者,精誠去之也。

 

蓋奔柙猛虎而不惶,嬰人畏螻蟻而發聞。

 

今通士或欲彊羸病之愚人,必之其所不能,吾又恐其未盡善也。

 

10卜列:移風易俗之本,乃在開其心而正其精。

 

今民生不見正道,而長於邪淫誑惑之中,其信之也,難卒解也。

 

唯王者能變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發表於 2013-3-9 06:52:1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31 編輯

潛夫論●正列

 

1正列:凡人吉凶,以行為主,以命為決。

 

行者、己之質也,命者、天之制也。

 

在於己者,固可為也;

 

在於天者,不可知也。

 

巫覡祝請,亦其助也,然非德不行。

 

巫史祈祝者,蓋所以交鬼神而救細微爾,至於大命,末如之何。

 

譬民人之請謁於吏矣,可以解微過,不能脫正罪。

 

設有人於此,晝夜慢侮君父之教,干犯先王之禁,不克己心,思改過善,而苟驟發請謁以求解免,必不幾矣。

 

不若脩己,小心畏慎,無犯上之必令也。

 

故孔子不聽子路,而云「丘之禱久矣」。

 

《孝經》云:「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

 

由此觀之,德義無違,神乃享;

 

鬼神受享,福祚乃隆。

 

故《詩》云:「降福禳禳,降福簡簡,威儀板板。既醉既飽,福祿來反。」

 

此言人德義茂美,神歆享醉飽,乃反報之以福也。

 

2正列:虢延神而亟亡,趙嬰祭天而速滅,此蓋所謂神不歆其祀,民不即其事也。

 

故魯史書曰:「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

 

楚昭不禳雲,宋景不移咎,子產距裨竈,邾文公違卜史,此皆審己知道,身以俟命者也。

 

晏平仲有言:「祝有益也,詛亦有損也。」

 

季梁之諫隨侯,宮之奇說虞公,可謂明乎天人之道,達乎神民之分矣。

 

3正列:夫妖不勝德,邪不伐正,天之經也。

 

雖時有違,然智者守其正道,而不近於淫鬼。

 

所謂淫鬼者,閑邪精物,非有守司真神靈也。

 

鬼之有此,猶人之有姦言賣平以干求者也。

 

若或誘之,則遠來不止,而終必有咎。

 

鬼神亦然,故申繻曰:「人之所忌,其氣炎以取之。人無釁焉,妖不自作。」

 

是謂人不可多忌,多忌妄畏,實致妖祥。

 

4正列:且人有爵位,鬼神有尊卑。

 

天地山川、社稷五祀、百辟卿士有功於民者,天子諸侯所命祀也。

 

若乃巫覡之謂獨語,小人之所望畏,士公、飛尸、咎魅、北君、銜聚、當路、直符七神,及民間繕治微蔑小禁,本非天王所當憚也。

 

5正列:舊時京師不防,動功造禁,以來吉祥應瑞,子孫昌熾,不能過前。

 

且夫以君畏臣,以上需下,則必示弱而取陵,殆非致福之招也。

 

6正列:嘗觀上記,人君身脩正、賞罰明者,國治而民安;

 

民安樂者,天悅喜而增曆數。

 

故《書》曰:「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孔子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此最卻凶災而致福善之本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發表於 2013-3-9 06:52: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36 編輯

潛夫論●相列

 

1相列:《詩》所謂「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是故人身體形貌皆有象類,骨法角肉各有分部,以著性命之期,顯貴賤之表,一人之身,而五行八卦之氣具焉。

 

故師曠曰「赤色不壽」,火家姓易滅也。

 

《易》之《說卦》:「《巽》為人多白眼」,相揚四白者兵死,此猶金伐木也。

 

《經》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聖人有見天下之至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

 

此亦賢人之所察,紀往以知來,而著為憲則也。

 

2相列:人之相法,或在面部,或在手足,或在行步,或在聲響。

 

面部欲溥平潤澤,手足欲深細明直,行步欲安穩覆載,音聲欲溫和中宮。

 

頭面手足,身形骨節,皆欲相副稱。

 

此其略要也。

 

3相列:夫骨法為祿相表,氣色為吉凶候,部位為年時,德行為三者招,天授性命決然。

 

表有顯微,色有濃淡,行有薄厚,命有去就。

 

是以吉凶期會,祿位成敗,有不必。

 

非聰明慧智,用心精密,孰能以中?

 

4相列:昔內史叔服過魯,公妋敖聞其能相人也,而見其二子焉。

 

叔服曰:「穀也食子,難也收子。穀也豐下,必有後於魯。」

 

及穆伯之老也,文伯居養;

 

其死也,惠叔典哭。

 

魯竟立獻子,以續孟氏之後。

 

及王孫說相喬如,子上幾商臣,子文憂越椒,叔姬惡食我,單襄公察晉厲,子貢觀邾魯,臧文聽禦說,陳咸見張,賢人達士,察以善心,無不中矣。

 

及唐舉之相李兌、蔡澤,許負之相鄧通、條侯,雖司命班祿,追敘行事,弗能過也。

 

5相列:雖然,人之有骨法也,猶萬物之有種類,材木之有常宜。

 

巧匠因象,各有所授,曲者宜為,輿,檀宜作輻,榆宜作轂,此其正法通率也。

 

若有其質,而工不材,可如何?

 

故凡相者,能期其所極,不能使之必至。

 

十種之地,膏壤雖肥,弗耕不穫;

 

千里之馬,骨法雖具,弗策不致。

 

6相列:夫觚而弗琢,不成於器;

 

士而弗仕,不成於位。

 

若此者,天地所不能貴賤,鬼神所不能貧富也。

 

或王公孫子,仕宦終老,不至於穀。

 

或庶隸廝賤,無故騰躍,窮極爵位。

 

此受天性命,當必然者也。

 

《詩》稱「天難忱斯」,性命之質,德行之招,參錯授,不易者也。

 

7相列:然其大要,骨法為主,氣色為候。

 

五色之見,王廢有。

 

智者見祥,脩善迎之,其有憂色,循行改尤。

 

愚者反戾,不自省思,雖休徵見相,福轉為災。

 

於戲君子,可不敬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發表於 2013-3-9 06:52:4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38 編輯

潛夫論●夢列

 

1夢列:凡夢:有直,有象,有精,有想,有人,有感,有時,有反,有病,有性。

 

2夢列:在昔武王,邑姜方震太叔,夢帝謂己:「命爾子虞,而與之唐。」

 

及生,手掌曰「虞」,因以為名。

 

成王滅唐,遂以封之。

 

此謂直應之夢也。

 

《詩》云:「惟熊惟羆,男子之祥;

 

惟虺惟蛇,女子之祥。」

 

「眾惟魚矣,實惟豐年;旐惟旄矣,室家蓁蓁。」

 

此謂象之夢也。

 

孔子生於亂世,日思周公之德,夜即夢之。

 

此謂意精之夢也。

 

人有所思,即夢其到;

 

有憂即夢其事。

 

此謂記想之夢也。

 

今事,貴人夢之即為祥,賤人夢之即為妖,君子夢之即為榮,小人夢之即為辱。

 

此謂人位之夢也。

 

晉文公於城濮之戰,夢楚子伏己而盬其腦,是大惡也。

 

及戰,乃大勝。

 

此謂極反之夢也。

 

陰雨之夢,使人厭迷;

 

陽旱之夢,使人亂離;

 

大寒之夢,使人怨悲;

 

大風之夢,使人飄飛。

 

此謂感氣之夢也。

 

春夢發生,夏夢高明,秋冬夢熱藏。

 

此謂應時之夢也。

 

陰病夢寒,陽病夢熱,內病夢亂,外病夢發,百病之夢,或散或集。

 

此謂氣之夢也。

 

人之情心,好惡不同,或以此吉,或以此凶。

 

當各自察,常古所從。

 

此謂性情之夢也。

 

3夢列:故先有差武者,謂之精;

 

晝有所思,夜夢其事,乍吉乍善,凶惡不信者,謂之想;

 

貴賤賢愚,男女長少,謂之人;

 

風雨寒暑謂之感;

 

五行王相謂之時,陰極即吉,陽極即凶,謂之反;

 

觀其所疾,察其所夢,謂之病;

 

心精好惡,於事驗。

 

謂之性:凡此十者,占夢之大略也。

 

4夢列:而決吉凶者之類以多反,其故哉?

 

豈人覺為陽,人寐為陰,陰陽之務相反故邪?

 

此亦謂其不甚者爾。

 

借如使夢吉事而己意大喜樂,發於心精,則真吉矣。

 

夢凶事而己意大恐懼憂悲,發於心精,即真惡矣。

 

所謂秋冬夢死傷也,吉者順時也。

 

雖然,財為大害爾,由弗若勿夢也。

 

5夢列:凡察夢之大體:清絜鮮好,貌堅健,竹木茂美,宮室器械新成,方正開通,光明溫和,升上向興之象皆為吉喜,謀從事成。

 

諸臭汙腐爛,枯槁絕霧,傾倚徵邪,劓刖不安,閉塞幽昧,解落墜下向衰之象皆為,計謀不從,舉事不成。

 

妖孽怪異,可憎可惡之事皆為憂。

 

圖畫䘏胎,刻鏤非真,瓦器虛空,皆為見欺紿。

 

倡優俳儛,侯小兒所戲弄之象,皆為觀笑。

 

此其大部也。

 

6夢列:夢或甚顯而無占,或甚微而有應,何也?

 

曰:本所謂之夢者,困不了察之稱,而懵憒冒名也。

 

故亦不專信以斷事。

 

人對計事,起而行之,尚有不從,況於忘忽雜夢,亦可必乎?

 

唯其時有精誠之所感薄,神靈之所告者,乃有占爾。

 

7夢列:是故君子之異夢,非妄而已也,必有事故焉。

 

小人之異夢,非桀而已也,時有真祥焉。

 

是以武丁夢獲聖而得傅說,二世夢白虎而其封。

 

8夢列:夫奇異之夢,多有故而少無為者矣。

 

人一寢之夢,或屢遷化,百物代至,而其主不能究道之,故占者有不中也。

 

此非古之罪也,乃夢者過也。

 

或言夢審矣,而說者不能連類傳觀,故其惡有不驗也。

 

此非書之罔,乃說之過也。

 

是故占夢之難者,讀其書為難也。

 

9夢列:夫占夢必謹其變故,審其徼候,內考情意,外考王相,即吉凶之符,善惡之效,庶可見也。

 

10夢列:且凡人道見瑞而脩德者,福必成,見瑞而縱恣者,福轉為禍;

 

見妖而驕侮者,禍必成,見妖而戒懼者,禍轉為福。

 

是故大姒有吉夢,文王不敢康吉,祀于群神,然後占于明堂,並拜吉夢。

 

修發戒懼,聞喜若憂,故能成吉以有天下。

 

虢公夢見蓐收賜之土田,目以為有吉,因史嚚,令國賀夢。

 

聞憂而喜,故能成凶以滅其封。

 

11夢列:《易》曰:「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

 

凡有異夢感心,以及人之吉凶,相之氣色,無問善惡,常恐懼脩省,以德迎之,乃其逢吉,「天祿永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發表於 2013-3-9 06:52:5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42 編輯

潛夫論●釋難

 

1釋難:庚子問於潛夫曰:「堯、舜道德,不可兩美,實若韓子戈伐之說邪?」

 

2釋難:潛夫曰:「是不知難而不知類。今夫伐者盾也,厥性利;戈者矛也,厥性害。伐為賊,伐為禁也,其不俱盛,固其術也。夫堯、舜之相於,人也,非戈與伐也,其道同仁,不相害也。舜、伐何如弗得俱堅?堯、伐何如不得俱賢哉?且夫堯、舜之德,譬猶偶燭之施明于幽室也,前燭即盡照之矣,後燭入而益明。此非前燭昧而後燭彰也,乃二者相因而成大光,二聖相德而致太平之功也。是故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眾良相德,而積施乎無極也。堯、舜兩美,蓋其則也。」

 

3釋難:伯叔曰:「吾子過矣。韓非之取矛盾以喻者,將假其不可兩立,以詰堯、舜之不得並之勢。而論其本性之仁與賊,不亦失是譬喻之意乎?」

 

4釋難:潛夫曰:「夫譬喻也者,生於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

 

物之有然否也,非以其文也,必以其真也。

 

今子舉其實文之性以喻,而欲使鄙也釋其文,鄙也惑焉。

 

且吾聞問陰對陽,謂之彊說;

 

論西詰東,謂之彊難。

 

子若欲自必以則昨反思,然後求,無苟目彊。」

 

5釋難:庚子曰:「周公知管、蔡之惡,以相武,使肆厥毒,從而誅之,何不仁也?若其不知,何不聖也?二者之過,必處一焉。」

 

6釋難:潛夫曰:「書二子挾庚子父以叛,然未知其類之與?抑抑相反?且天知桀惡而帝之夏,又知紂惡而王之殷,使虐二國,殘賊下民,多縱厥毒,滅其身,亦可謂不仁不知乎?」

 

7釋難:庚子曰:「不然。夫桀、紂者,無親於天,故天任而弗憂,誅之而弗哀。今管、蔡之與周公也,有兄弟之親,有骨肉之恩,不量能而使之,不堪命而任之,故曰異於桀、之與天也。」

 

8釋難:潛夫曰:皇天無親,帝王繼體之君,父事天。王者為子,故父事天也。

 

率土之民,「莫非王臣」也。

 

將而必誅,王法公也。

 

無偏無頗,親踈同也。

 

「大義滅親」,尊王之義也。

 

立弊之天為周公之德因斯也。

 

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

 

9釋難:秦子問於潛夫曰:「耕種、生之本也,學問、業之末也。

 

老聃有言:『大丈夫處其實,不居其華。』而孔子曰:『耕也,餒在其中;學也,祿在其中。』敦問今使舉世之人,釋耨耒而程相群於學,何如?」

 

10釋難:潛夫曰:「善哉問!君子勞心,小人勞力。故孔子所稱,謂君子爾。今以目所見,耕、食之本也。以心原道,即學、又耕之本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夫反德者為災。」

 

11釋難:潛夫曰:嗚呼!

 

而未此察乎?

 

吾語子。

 

夫君子也者,其賢宜君國而德宜子民也。

 

宜處此位者,唯仁義人,故有仁義者,謂之君子。

 

昔荀子有言:『夫仁也者愛人,愛人,故不忍危也;義也者聚人,聚人,故不忍亂也。』是故君子夙夜箴規,蹇蹇匪懈者,憂君之危亡,哀民之亂離也。

 

故賢人君子,推其仁義之心,愛之君猶父母也,愛居世之民猶子弟也。

 

父母將臨顛隕之患,子弟將有陷溺之禍者,豈能墨乎哉!

 

是以『仁者必有勇』,而德人必有義也。

 

12釋難:且夫一國盡亂,無有安身。《詩》云:『莫肯念亂,誰無父母。』言將皆為害,然有親者憂將深也。

 

是故賢人君子,既憂民,亦為身作。

 

夫蓋滿於上,沾溥在下,棟折欀崩,懼有厭患。

 

故大屋移傾,則下之人不待告令,各爭其柱之。

 

仁者兼護人家者,且自為也。

 

《易》曰:『王明,並受其福。』是以次室倚立而嘆嘯,楚女揭幡而激王。

 

仁惠之恩,忠愛之情,固能已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發表於 2013-3-9 06:53:1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45 編輯

潛夫論●交際

 

1交際:語曰:「人惟舊,器惟新。

 

昆弟世踈,朋友世親。」

 

此交際之理,人之情也。

 

今則不然,多思遠而忘近,背故而向新;

 

或歷載而益踈,或中路而相捐,悟先聖之典戒,負久要之誓言。

 

斯何故哉?

 

退而省之,亦可知也。

 

勢有常趣,理有固然。

 

富貴則人爭附之,此勢之常趣也;

 

貧賤則爭去之,此理之固然也。

 

2交際:夫與富貴交者,上有稱譽之用,下有貨財之益。

 

與貧賤交者,大有賑貸之費,小有假借之損。

 

今使官人雖兼桀、跖之惡,苟結駟而過士,士猶以榮而歸焉,況其實有益者乎?

 

使處子雖苞顏、閔之賢,苟被褐而造門,人猶以為辱而恐其復來,況其實有損者乎?

 

3交際:故富貴易得宜,貧賤難得適。

 

好服謂之奢僭,惡衣謂之困厄,徐行謂之飢餒,疾行謂之逃責,不候謂之倨慢,數來謂之求食,空造以為無意,奉贄以為欲貸,恭謙以為不肖,抗揚以為不得。

 

此處子之羈薄,貧賤之苦酷也。

 

4交際:夫處卑下之位,懷《北門》之殷憂,內見謪於妻子,外蒙譏於士夫。

 

嘉會不從禮,餞御不逮眾,貨財不足以合好,力勢不足以扙急。

 

歡忻久交,情好曠而不接,則人無故自廢踈矣。

 

漸踈則賤者逾自嫌而日引,貴人逾務黨而忘之。

 

夫以逾踈之賤,伏於下流,而望日忘之貴,此《谷風》所為內摧傷,而介推所以赴深山也。

 

5交際:夫交利相親,交害相踈。

 

是故長捄誓而廢,心無用者也。

 

交漸而親,必有益者也。

 

俗人之相於也,有利生親,積親生愛,積愛生是,積是生賢,情苟賢之,則不自覺心之親之,口之譽之也。

 

無利生踈,積踈生憎,積憎生非,積非生惡,情苟惡之,則不自覺心之外之,口之毀之也。

 

是故富貴雖新,其勢日親;

 

貧賤雖舊,其勢日除,此處子所以不能與官人競也。

 

世主不察朋交之所生,而苟信貴臣之言,此絜士所以獨隱翳,而姦雄所以黨飛揚也。

 

6交際:昔魏其之客,流於武安;

 

長平之吏,移於冠軍;

 

廉頗、翟公,載盈載虛。

 

夫以四君之賢,藉舊貴之夙恩,客猶若此,則又況乎生貧賤者哉?

 

唯有古烈之風,志義之士,為不然爾。

 

恩有所結,終身無解;

 

心有所矜,賤而益篤。

 

《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故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隘然後知其人之篤固也。

 

7交際:候羸、豫讓,出身以報恩;

 

鱄諸、荊軻,奮命以效用。

 

故死可為也,處之難爾。

 

龐勛、㪍貂,一旦見收,亦立為義報,況累舊乎?

 

故鄒陽稱之曰:「桀之狗可使吠堯,跖之客可使刺由。」

 

豈虛言哉?

 

俗士淺短,急於目前,見赴有益則先至,顧無用則後輩。

 

是以欲速之徒,競推上而不暇接下,爭逐前而不遑䘏後。

 

是故韓安國能遺田蚡五百金,而不能賑一窮;

 

翟方進稱淳于長,而不能薦一士。

 

夫安國、方進,前世之忠良也,而猶若此,則又況乎末塗之下相哉?

 

此姦雄所以逐黨進,而處子所以愈擁蔽也。

 

非明聖之君,孰能照察?

 

8交際:且夫怨惡之生,若二人偶焉。

 

苟相對也,恩情相向,推極其意,精誠相射,貫心達髓,愛樂之隆,輕相為死,是故侯生、豫子刎頸而不恨。

 

苟相背也,心情乖㸦,推極其意,分背奔馳,窮東極西,心尚未決,是故陳餘、張耳老相全滅而無感痛。

 

從此觀之,交際之理,其情大矣。

 

非獨朋友為然,君臣夫婦亦猶是也。

 

當其歡也,父子不能問;

 

及其乖也,怨讎不能先。

 

是故聖人常慎微以敦其終。

 

9交際:富貴未必可重,貧賤未必可輕。

 

人心不同好,度量相萬億。

 

許由讓其帝位,俗人有爭縣職,孟軻辭祿萬鍾,小夫貪於升食。

 

故曰:鶉鷃群游,終日不休,亂舉聚跱,不離蒿茆。

 

鴻鵠高飛,雙別乖離,通千達萬,志在陂池。

 

鸞鳳翱翔黃歷之上,徘徊太清之中,隨景風而飄颻,時抑揚以從容,意猶未得,喈喈然長鳴,蹶號振翼,陵朱雲,薄升極,呼吸陽露,曠旬不食,其意尚猶嗛嗛如也。

 

三者殊務,各安所為。

 

是以伯夷採薇而不恨,巢父木棲而自願。

 

由斯觀諸,士之志量,固難測度。

 

凡百君子,未可以富貴驕貧賤,謂貧賤之必我屈也。

 

10交際:《詩》云:「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

 

世有大男者四,而人莫之能行也,一曰恕,二曰平,三曰恭,四曰守。

 

夫恕者、仁之本也,平者、義之本也,恭者、禮之本也,守者、信之本也。

 

四本並立,四行乃具,四行具存,是謂真賢。

 

四本不立,四行不成,四行無一,是謂小人。

 

11交際:所謂恕者,君子之人,論彼恕於我,動作友聲。

 

故人君不開精誠以示賢忠,賢忠亦無以得達。

 

《易》曰:「王明,並受其福。」

 

是以忠臣必待明君乃能顯其節,良吏必得察主乃能成其功。

 

君不明,則大臣隱下不遏忠,又群司舍法而阿貴。

 

夫忠言所以為安也,不貢必危;

 

法禁所以為治也,不奉必亂。

 

忠之貢與不貢,法之奉與不奉,其秉皆在於君,非臣下之所能為也。

 

是故聖人求之於己,不以責下。

 

凡為人上,法術明而賞罰必者,雖無言語而勢自治。

 

12交際:治賈一倍,以相高。

 

苟能富貴,雖積狡惡,爭稱譽之,終不見非;

 

苟處貧賤,恭謹秪為不肖,終不見是。

 

此俗化之所以浸敗,而禮義之所以消衰也。

 

13交際:世有可患者三。

 

三者何?

 

曰:情實薄而辭稱厚,念實忽而文想憂,懷不來而外克期。

 

不信則懼失賢,信之則註誤人。

 

此俗世可猒之甚者也。

 

是故孔子疾夫言之過其行者,《詩》傷「蛇蛇碩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顏之厚矣。」

 

14交際:今世俗之交也,未相照察而求深固,探懷扼腕,拊心祝詛,苟欲相護論議而已,分背之日,既得之後,則相棄忘。

 

或受人恩德,先以濟度,不能拔舉,則因毀之,為生瑕釁,明言我不遺力,無奈自不可爾。

 

《詩》云:「知我如此,不如無生。」

 

先合而後忤,有初而無終,不若本無生意,彊自誓也。

 

15交際:「君子屢盟,亂是用長。」

 

大人之道,周而不比,微言相感,掩若同符,又焉用盟?

 

孔子恂恂,似不能言者,又稱「誾誾言,唯謹也」。

 

士貴有辭,亦憎多口。

 

故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與其不忠,剛毅木納,尚近於仁。

 

16交際:嗚呼哀哉!

 

凡今之人,言方行圓,口正心邪,行與言謬,心與口違;

 

論古則知稱夷、齊、原、顏,言今則必官爵職位;

 

虛談則知以德義為賢,貢薦則必閥閱為前。

 

處子雖躬顏、閔之行,性勞謙之質,秉伊、呂之才,懷救民之道,其不見資於斯世也,亦已明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發表於 2013-3-9 06:53:2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46 編輯

潛夫論●明忠

 

1明忠:人君之稱,莫大於明;

 

人臣之譽,莫美於忠。

 

此二德者,古來君臣所共願也。

 

然明不繼踵,忠不萬一者,非必愚闇不逮而惡名揚也,所道求之非其道之爾。

 

2明忠:夫明據下起,忠依上成。

 

「二人同心,則利斷金。」

 

能如此者,兩譽俱具。

 

要在於明操法術,自握權秉而已矣。

 

所謂術者,使下不得欺也;

 

所謂權者,使勢不得亂也。

 

術誠明,則雖萬里之外,幽冥之內,不得不求效;

 

權誠用,則遠近親踈,貴賤賢愚,無不歸心矣。

 

周室之末則不然,離其術而舍其權,怠於己而恃於人。

 

是以公卿不思忠,百僚不盡力,君王孤蔽於上,兆黎冤亂於下,故遂衰微侵奪而不振也。

 

3明忠:夫帝王者,其利重矣,其威大矣,徒懸重利,足以勸善;

 

徒設嚴威,可以懲姦。

 

乃張重利以誘民,操大威以驅之,則舉世之人,可令冒白刃而不恨,赴湯火而不難,豈云但率之以共治而不宜哉?

 

若鷹、也,然獵夫御之,猶使終日奮擊而不敢怠,豈有人臣而不可使盡力者乎?

 

4明忠:《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夫神明之術,其在君身,而忽之,故令臣鉗口結舌而不敢言。

 

此耳目所以蔽塞,聰明所以不得也。

 

制下之權,日陳君前,而君釋之,故令君臣懈弛而背朝。

 

此威德所以不照,而功名所以不建也。

 

5明忠:《詩》云:「我雖異事,及爾同僚。我即爾謀,聽我敖敖。」

 

夫惻隱人皆有之,是故耳聞啼號之音,無不為之慘悽悲懷而傷心者;

 

目見危怠之事,無不為之灼怛驚而赴救之者。

 

君臣義重,行路禮輕,過耳悟目之交,未恩未德,非貧非貴,而猶若此,則又況於北面稱臣被寵者乎?

 

6明忠:是故進忠扶危者,賢不肖之所共願也。

 

誠皆願之而行違者,常苦其道不利而有害,言未得言而身敗爾。

 

歷觀古來愛君憂主敢言之臣,治勢一成,君自不能亂也,況臣下乎?

 

法術不明而賞罰不必者,雖曰號令,然勢自亂。

 

亂勢一成,君自不能治也,況臣下乎?

 

是故勢治者,雖委之不亂;

 

勢亂者,雖懃之不治也。

 

堯、舜恭己无為而有餘,勢治也;

 

胡亥、王莽馳騖,勢亂也。

 

故曰:善者求之於勢,弗責於人。

 

是以明王審法度而布教令,不行私以欺法,不黷教以辱命,故臣下敬其言而奉其禁,竭其心而稱其職。

 

此由法術明而威權任也。

 

7明忠:夫術之為道也,精微而神,言之不足,而行有餘;

 

有餘,故能兼四海而照幽冥。

 

權之為勢也,健悍以大,不待貴賤,操之者重;

 

重,故能奪主威而順當也。

 

是以明君未嘗示人術而借下權也。

 

孔子曰:「可與權。」

 

是故聖人「顯諸仁,藏諸用。」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然後致其治而成其功。

 

功業效於民,美譽傳于世,然後君乃得稱明,臣乃得稱忠。

 

此所謂明據下作,忠依上成,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發表於 2013-3-9 06:53:35 | 只看該作者

潛夫論●本訓

 

1本訓:上古之世,太素之時,元氣窈冥,未有形兆,萬精合并,混而為一,莫制莫御。

 

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濁分別,變成陰陽。

 

陰陽有體,實生兩儀。

 

「天地壹鬱,萬物化淳。」

 

和氣生人,以統理之。

 

2本訓:是故天本諸陽,地本諸陰,人本中和。

 

三才異務,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氣乃臻,璣衡乃平。

 

3本訓:天道日施,地道日化,人道日為。

 

為者、蓋所謂感通陰陽而致珍異也。

 

人行之動天地,譬猶車上御駟馬,蓬中擢自照矣。

 

雖為所覆載,然亦在我何所之可。

 

孔子曰:「時乘六龍以御天。」

 

「言行、君子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從此觀之,天呈其兆,人序其勳,《書》故曰:「天功、人其代之。」

 

如蓋理其政以和天氣,以臻其功。

 

4本訓:是故道德之用,莫大於氣。

 

道者,之根也。

 

氣,所變也神,氣之所動也。

 

當此之時,正氣所加,非唯於人,百穀草木,禽獸魚鱉,皆口養其氣。

 

聲入於耳,以感於心,男女聽,以施精神。

 

資和以兆衃,民之胎,含嘉以成體。

 

及其生也,和以養性,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胑,實於血脈,以心性志耳,意目精欲,無不貞廉絜懷履行者。

 

此五帝三王所以能畫法像而民不違,正己德而世自化也。

 

5本訓:是故法令刑賞者,乃所以治民事而致整理爾,未足以興大化而升太平也。

 

夫欲歷三正之絕迹,臻帝、皇之極功者,必先原元而本本,興道而致和,以淳粹之氣,生敦龐之民,明德義之表,作信厚之心,然後化可美而功可成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發表於 2013-3-9 06:53: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50 編輯

潛夫論●德化

 

1德化:人君之治,莫大於道,莫盛於德,莫美於教,莫神於化。

 

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之也,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

 

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

 

情性者、心也,本也。

 

化俗者、行也,末也。

 

末生於本,行起於心。

 

是以上君撫世,先其本而後其末,慎其心而理其行。

 

心精苟亡,則姦匿所作,邪意無所載矣。

 

2德化:夫化變民心也,猶政變民體也。

 

德政加於民,則多滌暢姣好堅彊考壽;

 

惡政加於民,則多罷癃尪病夭昏扎瘥。

 

故《尚書》美「考終命」,而惡「凶短折」。

 

國有傷明之政,則民多病因;

 

有者,道之使也。

 

必有其根,其氣乃生;

 

必有其使,變化乃成。

 

是故道之為物也,至神以妙;

 

其為功也,至彊以大。

 

天之以動,地之以靜,日之以光,月之以明,四時五行,鬼神人民,億兆醜類,變異吉凶,何非氣然?

 

3德化:及其乖戾,天之尊也氣裂,地之大也氣動,山之重也氣徙,水之流也氣絕之,日月神也氣蝕之,星辰虛也氣隕之,旦有晝晦,宵有,大風飛車拔樹,僨電為冰,溫泉成湯,麟龍鸞鳳,蝥蠈蝝蝗,莫不氣之所為也。

 

以此觀之,氣運感動,亦誠大矣。

 

變化之為,何物不能?

 

4德化:是故上聖故不務治民事而務治民心,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導之以德,齊之以禮。」

 

務厚其情而明則務義,民親愛則無相害傷之意,動思義則無姦邪之心。

 

夫若此者,非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彊也,此乃教化之所致。

 

5德化:國有傷聰之政,則民多病身;

 

有傷賢之政,則賢多橫夭。

 

夫形體骨幹為堅彊也,然猶隨政變易,又況乎心氣精微不可養哉?

 

《詩》云:「敦彼行葦,羊牛勿踐履。方苞方體,惟葉握握。」

 

又曰:「鳶飛厲天,魚躍于淵。愷悌君子,胡不作人?」

 

公劉厚德,恩及草木,羊牛六畜,且猶感德。

 

6德化:消息於心,己之所無,不以責下,我之所有,不以譏彼;

 

感己之好敬也,故接士以禮,感己之好愛也,故遇人有恩;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善人之憂我也,故先勞人,惡人之忘我也,故常念人。

 

凡品則不然,論人不恕己,動作不思心;

 

無之己而責之人,有之我而譏之彼;

 

己無禮而責人敬,己無恩而責人愛;

 

貧賤則非人之不我憂也,富貴則是我之不憂人也。

 

行己若此,難以稱仁矣。

 

7德化:所謂平者,內懷尸鳩之恩,外執砥矢之心;

 

論士必定於志行,毀譽必參於效驗;

 

不隨俗而雷同,不逐聲而寄論;

 

苟善所在,不譏貧賤,苟惡所錯,不忌富貴;

 

不謟上而慢下,不猒故而敬新。

 

凡品則不然,內偏頗於妻子,外僭惑於知友;

 

得則譽之,怨則謗之;

 

平議無惇均,譏譽無效驗;

 

苟阿貴以比黨,苟剽聲以群吠;

 

事富貴如奴僕,視貧賤如傭客;

 

百至秉權之門,而不一至無勢之家。

 

執心若此,難以稱義。

 

8德化:所謂恭者,內不敢傲於室家,外不敢慢於士大夫;

 

見賤如貴,視少如長;

 

其禮先入,其言後出;

 

恩意無不荅,禮敬無不報;

 

覩賢不居其上,與人推讓;

 

事處其勞,居從其德,位安其卑,養甘其薄。

 

凡品則不然,內慢易於妻子,外輕侮於知友;

 

聰明不別真偽,心思不別善醜;

 

愚而喜傲賢,少而好陵長;

 

恩意不相荅,禮敬不相報;

 

覩賢不相推,會同不能讓;

 

動欲擇其佚,居欲處其安,養欲擅其厚,位欲爭其尊;

 

見人謙讓,因而嗤之;

 

見人恭敬,因而傲之,如是而自謂賢能智慧。

 

為行如此,難以稱忠。

 

9德化:所謂守者,心也。

 

有度之士,情意精專,心思獨覩,不驅於險墟之俗,不惑於眾多之口;

 

聰明懸絕,秉心塞淵,獨立不懼,遯世無悶,心堅金石,志輕四海,故守其心而成其信。

 

凡器則不然,內無持操,外無準儀;

 

傾側險詖,求同於心,口無定論,「不恆其德」,二三其行。

 

秉操如此,難以稱信。

 

10德化:夫是四行者,其輕如毛,其重如山,君子以為易,小人以為難。

 

孔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

 

又稱「知德者尠」。

 

俗之偏黨,自古而然,非乃今也。

 

凡百君子,競於驕僭,貪樂慢傲,如忠信未達,而為左右所掬按,當世而覆被,更為否愚惡狀之臣者,豈可勝哉?

 

孝成終沒之日,不知王章之直;

 

孝哀終沒之日,不知王嘉之忠也。

 

此後賢雖有憂君哀主之情,忠誠正直之節,然猶且沈吟觀聽行己者也。

 

11德化:「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相彼鳥矣,猶求。」

 

仁不忍踐履生草,則又況於民萌而有不化者乎?

 

君子脩其樂易之德,上及飛鳥,下及淵魚,不歡忻悅豫,則又況士庶而不仁者乎?

 

12德化:聖深知之,皆務正己以為表,明禮義以為教,和德氣於未生之前,正表義於咳笑之後。

 

民之胎也,合中和以成;

 

其生也,立方正以長。

 

是以為仁義之心、廉恥之志,骨著脈通,與體俱生,而無麤穢之氣,無邪淫之欲。

 

雖放之大荒之外,措之幽冥之內,終無違禮之之行;

 

投之危亡之地,納之鋒鍔之間,終無苟全之心。

 

舉世之人,行皆若此,則又烏所得亡夫姦亂之民而加辟哉?

 

「上天之載,無馨無臭,儀形文王,萬邦作孚。」

 

此姬氏所以崇美於前,而致刑錯於後。

 

13德化:聖人其尊德禮而卑刑罰,故舜先勑契以敬敷五教,而後命皋陶以五刑三居。

 

是故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誅過誤,乃以防姦惡而救禍敗,撿淫邪而內正道爾。

 

14德化:《詩》云:「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故民有心也,猶為種之有園也。

 

遭和氣則秀茂而成實,遇水旱則枯槁而生孽。

 

民蒙善化,則有士君子之心;

 

被惡政,則人有懷姦亂之慮。

 

故善者之養天民也,猶良工為麴豉也。

 

起居以其時,寒溫得其適,則一蔭之麴豉盡美而多量。

 

其愚拙工,則一蔭之麴豉皆臭敗而棄損。

 

今六合亦由一蔭也,黔首之屬猶豆麥也,「變化云為」,在將者爾。

 

遭良吏則皆懷忠信而履仁厚,遇惡吏則皆懷姦邪而行淺薄。

 

忠厚積則致太平,姦薄積則致危亡。

 

是以聖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

 

德者、所以脩己也,威者、所以治人也。

 

上智則下愚之民少,而中庸之民多。

 

中民之生世也,猶鑠金之在鑪也,從篤變化,唯冶所為,方圓薄厚,隨鎔制爾。

 

15德化:是故世之善否,俗之薄厚,皆在於君。

 

上聖和氣以化民心,正表儀以率群下,故能使民比屋可封,堯、舜是也。

 

其次躬道德而敦慈愛,美教訓而崇禮讓,故能使民無爭心而致刑錯,文、武是也。

 

其次明好惡而顯法禁,平賞罰而無阿私,故能使民辟姦邪而趨公正,理弱亂以致治彊,中興是也。

 

治天下,身處汙而放情,怠民事而急酒樂,近頑童而遠賢才,親謟諛而踈正直,重賦稅以賞無功,妄加喜怒以傷無辜,故能亂其政以敗其民,弊其身以喪其國者,幽、厲是也。

 

16德化: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我則改之。」

 

《詩》美「宜鑒于殷」,「自求多福」。

 

是故世主誠能使六合之內,舉世之人,咸懷方厚之情,而無淺薄之惡,各奉公政之心,而無姦陬之慮,則羲、農之俗,復見于茲,麟龍鸞鳳,復畜于郊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
 樓主| 發表於 2013-3-9 06:54:0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52 編輯

潛夫論●五德志

 

1五德志:「自古在昔」,天地開闢。

 

三皇迭制,各樹號謚,以紀其世。

 

天命五代,正朔三復。

 

神明感生,愛興有國。

 

亡于嫚以,滅於積惡。

 

神微精以,天命罔極。

 

或皇馮依,或繼體育。

 

太曎以前尚矣。

 

迪斯用來,頗可紀錄。

 

雖一精思,議而復誤。

 

故撰古訓,著《五德志》。

 

2五德志:世傳三皇五帝,多以為伏羲、神農為三皇;

 

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媧。

 

其是與非,未可知也。

 

我聞古有天皇、地皇、人皇,以為或及此謂,亦不敢明。

 

凡斯數,其於五經,皆無正文。

 

故略依《易繫》,記伏羲以來,以遺後賢。

 

雖多未必獲正,然罕可以浮游博觀,共求厥真。

 

3五德志:大人迹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

 

其相日角,世號太曎。

 

都于陳。

 

其德木,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作八卦,結繩為網以漁。

 

4五德志:後嗣帝嚳,代顓頊氏。

 

其相戴十,其號高辛。

 

厥質神靈,德行祇肅,迎逆日月,順天之則,能敘三辰以周民。

 

作樂《六英》。

 

世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雄、叔豹、季狸,忠肅恭懿,宣慈惠和,天下之人謂之八元。

 

5五德志:後嗣姜嫄,履大人迹生姬棄。

 

厥相披頤。

 

為堯司徒,又主播種,農植嘉穀。

 

堯遭水災,萬民以濟。

 

故舜命曰后稷。

 

初,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穀,故立以為稷,自夏以上祀之。

 

周之興也,以棄代之,至今祀之。

 

6五德志:大妊夢長人感己,生文王。

 

厥相四乳。

 

為西伯,興於岐。

 

斷虞、芮之訟而始受命。

 

武王駢齒,勝殷遏劉,成周道。

 

姬之別封眾多,管、蔡、成、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

 

邘、晉、應、韓,武之穆也。

 

凡、蔣、邢、茆、祚、祭,周公之胤也。

 

周、召、虢、吳、隨、邠、方、卬、自、潘、養、滑、鎬、宮、密、榮、丹、郭、楊、逄、管、唐、韓、楊、觚,欒、甘、鱗虞、王氏,皆姬姓也。

 

7五德志:有神龍首出常,感妊姒,生赤帝魁隗。

 

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

 

其德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

 

是以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耨。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8五德志:後嗣慶都,與龍合婚,生伊堯。

 

代高辛氏。

 

其眉八彩。

 

世號唐。

 

作樂《大章》。

 

始禪位。

 

武王克殷,而封其冑於鑄。

 

9五德志:含始吞赤珠,剋曰「玉英生漢」,龍感女媼,劉季興。

 

10五德志:大電繞樞炤野,感符寶,生黃帝軒轅。

 

代炎帝氏。

 

其相龍顏,其德土行。

 

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

 

作樂《咸池》。

 

是始制衣裳。

 

11五德志:後嗣握登,見大虹,意感生重華虞舜。

 

其目重瞳。

 

事堯,堯乃禪位曰:「格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厥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乃受終于文祖。

 

也號有虞。

 

作樂《九韶》。

 

禪位於禹。

 

武王克殷,而封胡公媯滿於陳,庸以元女大姬。

 

12五德志: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萬接,生白帝摯青陽。

 

世號少曎。

 

代黃帝氏,都于曲阜。

 

其德金行。

 

其立也,鳳皇適至,故紀於鳥。

 

鳳氏、曆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

 

祝鳩氏、司徒也,雎鳩氏、司馬也,尸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

 

五鳩、鳩民者也。

 

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夷民者也。

 

是故作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

 

有才子四人,曰重,曰該,曰脩,曰熙,實能金木及水,故重為勾芒,該為蓐收,脩及熙為玄冥。

 

恪恭厥業,世不失職,遂濟窮桑。

 

13五德志:後嗣脩紀,見流星,意感生白帝文命我禹。

 

其耳參漏。

 

為堯司空,主平水土,命山川,畫九州,制九貢。

 

功成,賜玄珪,以告勳于天。

 

舜乃禪位,命如堯詔,禹乃即位。

 

作樂《大夏》。

 

世號夏后。

 

14五德志:傳嗣子啟。

 

啟子太康、仲康更立。

 

兄弟五人,皆有昏德,不堪帝事,降須洛汭,是謂五觀。

 

15五德志:孫相嗣位,夏道浸衰。

 

於是后羿自鉏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滅相。

 

妃后緡方娠,逃出自竇,奔于有仍,生少康焉。

 

仍妃牧正。

 

16五德志:羿恃己射也,不脩民事,而淫于原獸;

 

棄武羅、伯因、熊髡、尨圉,而用寒浞。

 

浞、柏明氏讒子弟也。

 

柏明氏惡而棄之。

 

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為己相。

 

浞行媚于內,施賂于外,愚弄于民,虞羿于田,樹之詐匿,以取其國家,外內咸服。

 

羿猶不悛,將歸自田,家眾殺而烹之,以食其子,子不忍食諸,死于窮門。

 

17五德志:靡奔于有鬲氏。

 

浞因羿室生澆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
 樓主| 發表於 2013-3-9 06:54:15 | 只看該作者

潛夫論●志氏姓

 

1志氏姓:昔者聖王觀象於乾坤,考度於神明,探命曆之去就,省群后之德業,而賜姓命氏,因彰德功。

 

傳稱氏之徹官百,王公之子第千世能聽其官者,而物賜之姓,是謂百姓。

 

姓有徹品,於王謂之千品。

 

昔堯賜契姓,姬;

 

賜禹姓姒,氏曰有夏;

 

伯夷為姜,氏曰有呂。

 

下及三代,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

 

後世微末,因是以為姓,則不能故也。

 

故或傳本姓,或氏號邑謚,或氏於,爵,或氏於志,若夫五帝三王之世,所謂號也;

 

文、武、昭、景、成、宣、戴、桓,所謂謚也;

 

齊、魯、吳、楚、秦、晉、燕、趙,所謂國也;

 

王氏、侯氏、王孫、公孫,所謂爵也;

 

司馬、司徒、中行、下軍,所謂官也;

 

伯有、孟孫、子服、叔子,所謂字也;

 

巫氏、匠氏、陶氏,所謂事也;

 

東門、西門、南宮、東郭、北郭,所謂居也;

 

三烏、五鹿、青牛、白馬,所謂志也;

 

凡厥姓氏,皆出屬而不可勝紀也。

 

2志氏姓:衛侯滅邢,昭公娶同姓,言皆同祖也。

 

近古以來,則不必然。

 

古之賜姓,大諦可用,其餘則難。

 

周室衰微,吳、楚僭號,下歷七國,咸各稱王。

 

故王氏、王孫氏、公孫氏及謚氏官,國自有之,千八百國,謚官萬數,故元不可同也。

 

及孫氏者,或王孫之班也,或諸孫之班也,故同祖而異姓,有同姓而異祖。

 

亦有雜錯,變而相入,或從母姓,或避怨讎。

 

夫吹律定姓,唯聖能之。

 

今民散久,鮮克遠音律。

 

天主尊正其祖。

 

故且略紀顯者,以待士合揖損焉。

 

3志氏姓:伏羲姓風,其後封任、宿、須朐、顓臾四國,實司太曎與有濟之祀,且為東蒙主。

 

魯僖公母成風,蓋須朐之女也。

 

季氏欲伐顓臾,而孔子譏之。

 

4志氏姓:炎帝苖冑,四嶽伯夷,為堯典禮,「折民惟刑」,以封申、呂。

 

裔生尚,為文王師,克殷而封之齊,或封許、向,或封於紀,或封於申。

 

城在南陽宛北序山之下,故《詩》云:「亹亹申伯,王薦之事,于邑于序,南國為式。」

 

宛西三十里有呂望。

 

許在潁川,今許縣是也。

 

姜戎居伊、洛之間,晉惠公徙置陸渾。

 

州、薄、甘、戲、露、帖,及齊之國氏、高氏、襄、隰氏、士氏強氏、東郭氏、雍門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淵氏、子乾氏、公旗氏、翰公氏、賀氏、盧氏,皆姜姓也。

 

5志氏姓:黃帝之子二十五人,班為十二:姬、酉、祁、己、勝、蔵、伾、拘、釐、姞、衣氏也。

 

當春秋,晉有祁奚,舉子薦讎,以忠直著。

 

莒子姓己氏。

 

夏之興,有任奚為夏車正,以封於薛,後遷于祁,其嗣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樓主| 發表於 2013-3-9 06:54:29 | 只看該作者

潛夫論●敘錄

 

1敘錄:夫生於當世,貴能成大功,太上有立德,其下有立言。

 

闒茸而不才,先器能當官,未嘗服斯伇,無所效其勛。

 

中心時有感,援筆紀數文,字以綴愚情,財令不忽忘。

 

芻蕘雖微陋,先聖亦咨詢。

 

草創敘先賢,三十六篇,以繼前訓,左丘明《五經》。

 

2敘錄:先聖遺業,莫大教訓。

 

博學多識,疑則思間。

 

智明所成,德義所建。

 

夫子好學,「誨人不倦。」

 

故敘《讚學》第一。

 

3敘錄:凡士之學,貴本賤末。

 

大人不華,君子務寔。

 

禮雖媒紹,必載於贄。

 

時俗趨末,懼毀術。

 

故敘《務本》第二。

 

4敘錄:人皆智德,苦為利昏。

 

行汙求榮,戴盆望天。

 

「為仁不富,為富不仁。」

 

將修德行,必慎其原。

 

故敘《遏利》第三。

 

5敘錄:世不識論,以士卒化,弗問志行,官爵是紀。

 

不義富貴,仲尼所恥。

 

傷俗陵遲,遂遠聖述。

 

故敘《論榮》第四。

 

6敘錄:惟賢所苦,察妬所患,皆嫉過己,以為深怨。

 

或因類舋,或空造端。

 

痛君不察,而信讒言。

 

故敘《賢難》第五。

 

7敘錄:原明所起,述暗所生,距諫所敗,禍亂所成。

 

當塗之人,成欲專君,壅蔽賢士,以擅主權。

 

故敘《明暗》第六。

 

8敘錄:上覽先王,所以致太平,考績黜陟,著在《五經》。

 

罰賞之寔,不以虛名。

 

明豫德音,焉問揚庭。

 

故敘《考績》第七。

 

9敘錄:人君選士,咸求賢能。

 

君司貢薦,競進下材。

 

「憎是掊克」,何官能治?

 

買藥得鴈,難以為醫。

 

故敘《思賢》第八。

 

10敘錄:原本天人,參連相因,致和平機,述在於君,奉法選賢,國自我身。

 

姦門竊位,將誰督察?

 

故敘《本政》第九。

 

11敘錄:覽觀古今,爰暨書傳,君皆欲治,臣恆樂亂。

 

忠佞溷淆,各以類進,常若不明,而信姦論。

 

故敘《潛歎》第十。

 

12敘錄:夫位以德興,德貴忠立,社稷所賴,安危是繫。

 

非夫讜直貞亮,仁慈惠和,事君如天,視民如子,則莫保爵位,而全令名。

 

故敘《忠貴》第十一。

 

13敘錄:先王理財,「禁民為非。」

 

《洪範》憂民,《詩》刺末資。

 

浮偽者眾,本農必衰。

 

節以制度,如何弗議?

 

故敘《浮侈》第十二。

 

14敘錄:積微傷行,懷安敗名,明莫恣欲,而無悛容。

 

足以愎諫,聞善不從。

 

微安召辱,終必有凶。

 

故敘《慎微》第十三。

 

15敘錄:明主思良,勞精賢知。

 

百寮阿黨,不覈真偽,苟崇虛譽,以相誑曜,居官任職,則無功效。

 

故敘《寔貢》第十四。

 

16敘錄:聖人養賢,以及萬民。

 

先王之制,皆足代耕。

 

增爵損祿,必程以傾。

 

先益吏俸,乃可致平。

 

故敘《班祿》第十五。

 

17敘錄:君憂臣勞,古今通義。

 

上思致平,下宜竭惠。

 

貞良信士,咸痛數赦。

 

姦宄繁興,但以赦故。

 

乃敘《述赦》第十六。

 

18敘錄:先王御世,兼秉威德,賞有建侯,罰有刑渥。

 

賞重嚴禁,臣乃敬職。

 

將脩太平,必媚此法。

 

故敘《三式》第十七。

 

19敘錄:民為國基,穀為民命。

 

日力不暇,穀何由盛?

 

公卿師尹,「卒勞百姓」,輕奪民時,誠可憤諍!

 

故敘《愛日》第十八。

 

20敘錄:觀吏所治,鬭訟居多。

 

原禍所起,詐欺所為。

 

將絕其末,必塞其原。

 

民無欺紿,世乃平安。

 

故敘《斷訟》第十九。

 

21敘錄:五帝三王,優劣有情。

 

雖欲超皇,當先致平。

 

「必世後仁」,仲尼之經。

 

遭衰姦牧,得不用刑?

 

故敘《衰制》第二十。

 

22敘錄:聖王憂勸,選練將帥,授以鈇鉞,假以權貴。

 

誠多蔽暗,不識變勢,賞罰不明,安得不敗?

 

故敘《勸將》第二十一。

 

23敘錄:蠻夷猾夏,古今所患。

 

堯、舜憂民,皋陶術叛;

 

宣王中興,南仲征邊。

 

今民日死,如何弗蕃?

 

故敘《救邊》第二十二。

 

24敘錄:凡民之情,與君殊戾,不能遠慮,督取一制,苟扶私議,以為國計。

 

宜尋其言,以詰所謂。

 

故敘《邊議》第二十三。

 

25敘錄:邊既遠門,太守擅權。

 

臺閣不察,信其姦言,今懷郡縣,毆民內遷。

 

今又丘荒,慮必生心。

 

故敘《寔邊》第二十四。

 

26敘錄:天生神物,「聖人則之。」

 

蓍龜卜筮,以定嫌疑。

 

俗工淺源,莫盡其才。

 

自大非賢,何足信哉?

 

故敘《卜列》第二十五。

 

27敘錄:《易》有史巫,《詩》有工祝。

 

聖人先成,民後致力。

 

兆黎勸樂,神乃授福。

 

孔子不祈,以明在德。

 

故敘《巫列》第二十六。

 

28敘錄:五行八卦,陰陽所生,稟氣薄厚,以著其形。

 

天題厥象,人寔奉成。

 

弗修其行,福祿不臻。

 

故敘《相列》第二十七。

 

29敘錄:《詩》稱吉夢,書傳亦多,觀察行事,古驗不虛。

 

福從善來,禍由德痡,吉凶之應,與行相須。

 

故敘《夢列》第二十八。

 

30敘錄:論難撗發,令道不通。

 

後進疑惑,不知所從。

 

自昔庚子,而有責云。

 

「予豈好辯」?

 

將以明真。

 

故敘《釋難》第二十九。

 

31敘錄:朋友之際,義存六紀,「攝以威儀」,講習王道,善其久要,貴賤不改。

 

今民遷久,莫之能奉。

 

故敘《交際》第三十。

 

32敘錄:君有美稱,臣有令名,二人同心,所願乃成。

 

寶權神術,勾示下情,治勢一定,終莫能傾。

 

故敘《明忠》第三十一。

 

33敘錄:人天情通,氣感相和,善惡相徵,異端變化。

 

聖人運之,若御舟車,作民精神,莫能含嘉。

 

故敘《本訓》第三十二。

 

34敘錄:明王統治,莫大身化,道德為本,仁義為佐。

 

思心順政,責民務廣,四海治焉,何有消長?

 

故敘《德化》第三十三。

 

35敘錄:上觀太古,五行之運,咨之《詩》、《書》,考之前訓。

 

氣終度盡,後代復進。

 

雖未必正,可依傳問。

 

故敘《五德志》第三十四。

 

36敘錄:君子多識,「前言往行」。

 

「類族變物」,古有斯姓。

 

博見同□□□□□□□□□□□□□。

 

故敘《志民姓》第三十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7:43:10 | 只看該作者
【發表完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6-29 08:35 , Processed in 0.45312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