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香薷散】
拼音
xiāngrúsǎn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香薷散處方白扁豆(微炒)、厚樸(去粗皮.姜汁炙熟),各半斤。
香薷(去土)一斤。
炮制右粗末。
功能主治治臟腑泠熱不調,飲食不節,或食腥、生冷過度,或起居不節,或路臥濕地,或當風取涼,而風冷之氣,歸于三焦,傳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于,腸胃虛弱,因飲食變亂于腸胃之間,便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亂氣逆。
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發者,有發熱頭痛,體疼而復吐利虛煩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轉筋拘急疼痛,或但嘔而無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脈欲絕,或煩悶昏塞而欲死者,此藥悉能主之。
用法用量每三錢,水一盞,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連吃二服,立有神效,隨病不拘時。
備注《活人書》方不用白扁豆,加黃連四兩碎,以生姜汁同研勻,炒令黃色,名曰黃連香薷散。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類證活人書》卷十八:香薷散別名黃連香薷飲(《丹溪心法》卷一)。
處方厚樸(去皮)60克香薷(穗)45克黃連60克(后二味,入生姜120克同杵,炒令紫色)制法上搗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夏月外感風寒,飲食不節,脾胃升降失常,致成霍亂吐利,腹痛轉筋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酒75毫升,慢火同煎至150毫升,去滓,用新汲井水浸極冷,頓服之。
藥冷則速效也。
注意煎服時不得犯鐵器。
摘錄《類證活人書》卷十八
《家庭治病新書》方名香薷散組成香薷1錢,陳皮1錢,白扁豆3錢,茯苓3錢,厚樸1錢5分,黃連8分,甘草5分。
主治霍亂吐瀉,身熱腹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圣濟總錄》卷三十四方名香薷散組成香薷2兩。
主治中暑煩躁。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水1盞,煎取7分,不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制備方法上為散。
《局方》卷二方名香薷散別名香薷湯組成白扁豆(微炒)半斤,厚樸(去粗皮,姜汁炙熟)半斤,香薷(去土)1斤。
功效祛暑解表,化濕和中。
主治夏月乘涼飲冷,外感于寒,內傷于濕,致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頭重身倦,胸悶泛惡,或腹痛吐瀉,舌苔白膩,脈浮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入酒1分,煎7分,去滓,水中沉冷,連吃2服,不拘時候。
立有神效。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附注香薷湯(《圣濟總錄》卷三十八)。
本方方名,《直指附遺》引作“香薷飲”。
《圣惠》卷七十八方名香薷散組成香薷3分,前胡(去蘆頭)3分,麥門冬(去心)3分,人參(去蘆頭)半兩,白術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訶黎勒皮半兩。
主治產后霍亂,吐利煩渴,心胸滿悶。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制備方法上為粗散。
《校注婦人良方》卷七方名香薷散組成香薷2錢,白扁豆1錢,厚樸(姜制)1錢,茯苓1錢。
主治寒溫不適,飲食失調,或外因風寒暑邪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亂氣逆,發熱頭痛或疼痛嘔噦,四肢逆冷。
用法用量上水煎,冷服,連進2-3劑。
附注加黃連,名“黃連香薷飲”。
引用:http://big5.wiki8.com/xiangrusan_70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