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文曲 於 2012-6-8 14:39 編輯
【老子道德經四十九章】
第四十九章預習中的理解: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在學識或技藝上有獨特見解或功夫的人沒有感情,拿眾多的人民情緒當多思想。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好的人或事物我熟悉的,非好的人或事物我也是熟悉的,合宜專長於。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消息事物我憑證的,非消息事物我也是憑證的,合宜可靠。
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
在學識或技藝上有獨特見解、功夫的人處於時間裡面,悲傷悽愴;發展或潛力時間裡面,水濁不清他的思想。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眾多的人民都解釋或說明文義的文字(聖人文字)(用)他的聽覺器官眼睛(個人感官),品德崇高、通達事理的人都幼童這個。
大約記錄老師解惑課的直譯文章如下: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品德崇高和通達事理的人沒有感情或情緒,拿眾多的人民感情或情緒當做中央。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熟悉的人我專長於,未熟悉的人我也專長於,獲取正面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誠實的人我不懷疑的,非誠實的人我也不懷疑的,獲取可靠。
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
品德崇高和通達事理的人決定於時間裡面,恐懼害怕,是時間裡面,全部他的情感或情緒。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眾多的人民都集中精神他的聽覺器官眼睛,品德崇高和通達事理的人都幼稚的。
本篇內容教導學術的學習者和施用者,如何做一個聖人,越有力量的人,越要求品德和通達事理,處事要以法為中庸,非以私為立場。
什麼是聖人?並非普通的遵守行為規範,道德高尚的人,也不是這個x家、那個x家。
真正能稱之為聖人的人,是擁有改變環境發展到好的並影響萬物發展方向的力量,且又處事中庸、所作所為都符合好的正面邏輯的能力。
他們為人處事,不會站在自己的情緒觀點,而是注重於事物是否符合正面的好的邏輯法則來著手。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就定格聖人名詞之標準,一個能力者,不以己為中心,而以對方的合理的正面的需求為出發點。
聖人做事,無分受助對象強弱,皆用專業能力來實行展現,來將事物發展和達到正面的好的結果;
聖人待人,不會武斷輕率,都予以不疑不棄,給與有求的眾人改善困境的機會。
面對誠實的人不會懷疑別人的誠實,此為不疑;面對撒謊的人,先諒解,再給予一次機會讓他們糾正錯誤誠實以待而得到幫助,此為不棄。
唯有先不棄,才會有最真實可靠的判斷,這是聖人公平公正且又慈悲的胸懷。
聖人不是七情六慾的普通能力者,聖人是最高純的人靈。
因洞悉和掌握事物吉凶的生發法則,有改變世界萬物的能力,為高傑;因所作所為符合法則規範邏輯,為純正。
聖人就是這樣的人法合一者。
人法合一者,其人性符合法則運作邏輯,學術法則亦為其人御用,其所見所聞所行之下即是自然法則的應生。
聖人不能用是否掌握時間法則的生死力量來單一衡量,只懂得運用時間法則而品德不高尚行事不通達符合規範邏輯者,難免因力量而膨脹私慾,只會大禍於蒼生。
如果一個學習者,不注重品行的修養認識與學習,終成大患,即便掌握學術法則,但卻不能稱為聖人,只能稱之為「佳兵者」,其破壞能力,作者用「怵怵」二字形容,意味沉重深遠。
學術法則有再造事物的力量,但法則本有其次序規律運作,不能因人為因素失衡,而天下大亂,這也是為何學術法則難以學習傳承的緣故,不能人法合一的修習方式,難以修成正果。
世間不乏各種能力者,私慾渾其心,利用自己的力量和影響,號召民眾崇拜他追隨他,他的能力施用,都建立在一己奢貪之上,各種手段控制來榨取和利用追隨者。
可歎的是,依舊迷濛不清的很多人,一如既往的盲目尊崇,把尊崇的對象捧於神、聖之類等等的高壇,而這高壇之上者,其行為如孩童一樣好涉與無知。
也許有人認為,孩童最天真無慾最純善。
但是,不要單一看待孩童作為。
孩童若無教導,對是非沒有自己的善惡好壞之分;對新鮮事物都有涉取佔有的慾望;孩童也喜功好大,喜歡表揚認可,負面批評總會打擊他們的情緒;
孩童沒有自己正確的品格觀,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才能成熟品德,孩童對待事物處於無知和學習的狀態,不能通達事物源理......總而言之,孩童是代表沒有正確認識能力的人,是一個各種情性的受體與載體。
當一個能力者或成功者,若好於利用能力控制或統治大眾而非造福大眾,其行為如孩童一樣無知有欲,這樣有能力無智慧的人,容易成為胡作非為的「惡人」。
能力者有各種,聖人只一種,在研習學術的同時修習品行,才可能成長符合聖人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