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世界之謎/神秘的海底世界】
【標題】:神秘的海底世界
【內容】:在我們這個星球上,人類惟一沒有征服的地方就是洋底世界。
今天的人類,已多次登上地球上最高的地方——珠穆朗瑪峰;
多次到宇宙空間旅行,人造的探測器已達到太陽系的外太空。
然而,大洋的最深處是個什麼樣子,人們還是不清楚的。
因為到大洋底去探險,花費巨大,許多問題難以解決。
然而,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探測洋底世界的回報會是極其豐厚的,因為在這個黑暗的世界裏,礦產、天然氣、石油的儲藏量十分豐富。
另外,對洋底奇妙世界的探索成果,很有可能改變我們對地球上生命起源和進化的傳統觀點。
在這些現實的利益之外,還有一些無形的、但又確確實實的滿足,這就是探索地球最後邊沿的巨大快樂。
海洋--這個至今沒有被人類征服的地方,占地球表面的3/4,海水量達到140億立方千米,平均深度有3700米。
大洋錯綜複雜的食物網養育了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它比陸地上的任何生態系統都要複雜得多,從生活在洋底火山口邊的吃硫磺的微生物、細菌,到各種深海魚類,它們放出的螢光能照亮很遠的地方,吸引了眾多的供它們食用的生物。
在有些地方,甚至還可能潛藏著有待發現的被稱之為“海怪”的動物新種,有20米長的大烏槍鰂。
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在這個海底世界裏,潛在的經濟價值同樣是不可估量的:能量巨大的漩渦洋流,影響著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氣象,若能瞭解它們的形成機理和規律,可預報氣候災害的發生,免于損失數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大洋還有巨大的有商業開發價值的鎳、錳、鐵、鈷、銅等;
深海的細菌、魚類和植物,有可能成為保護人類健康與長壽的神奇藥物之源。
有人估計,在今後幾十年裏,從大洋獲得的利益會遠遠超過人類目前探測太空的收益。
如果人們能自由安全地出入洋底,其經濟效益會立竿見影的。
但是,到達洋底和到達外太空一樣,沒有特殊的裝備,人是不可能到達洋底的。
常識告訴我們,若沒有氧氣筒的幫助,人是不能長時間的下潛到3米以下的水裏——這只不過是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千分之一!
隨著不斷地潛入水下,壓力也在不斷增加。
人的內耳、肺和一些孔道就會感到壓力,令人痛苦。
水下溫度低,會很快吸走人體的熱量。
使得人難以在3米以下的水裏堅持2~3分鐘。
由於以上這些原因,當代深海的探險,不得不坐等兩項關鍵技術的發展:深海球形潛水器和深潛鐵鏈栓系鋼球深潛器。
會游泳的人一直在尋思,如何在水下得到氧氣?
千百年來,一直如此。
古代希臘的潛水者是從充滿氣的瓶子裏獲得氧氣,近代潛水者則多用壓縮空氣的辦法,進人潛水。
通常人可以潛入到30米的深度。
甚至最有經驗的使用水下呼吸器的人也不敢冒險潛到45米以下,因為深潛壓力的增加和上浮水面的過程的壓力變化,造成減壓病甚至死亡。
使用密封的潛水服,也只能潛入到440米的深處。
球形深海潛水器創造了下潛923米的深度,但操作十分困難。
後來又發明了體積很小的深海潛艇,但它只能供科學研究用。
先進的深海潛艇配備有水下攝影機、收集標本筐和具有人手功能的操作機械臂。
深潛器的實踐做了肯定地回答。
美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國都出於不同目的研製出深水潛艇,收集到大海深處的動物、植物、岩石、水樣等資料標本。
這就開闢了一個深海探測的新時代。
人們獲得了大量的深海世界裏的資訊,從而改變了生物學、地質學和大洋地理學某些傳統的看法。
科學家們用新的目光來看待風海流的變化規律;
太平洋的厄爾尼諾現象,對具有商業價值的魚群有極大的危害,並且還會誘發地球上氣候的奇特變化。
大洋環流的不穩定性,可能導致全球性的氣候改變,或使現在地球上穩定的氣候慢慢消失。
科學家們還認識到,大洋底的海床並不是平坦的,它高低起伏,比我們的陸地地形更複雜,它的峽谷能裝得下喜馬拉雅山山脈。
更令人驚異的是,大洋底還有一條獨特的、全球範圍的、長達60000千米的大山脈,它像一條巨蛇一樣,蜿蜒穿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科學家們稱這條洋底大山為“大洋中脊”。
到20世紀70年代末,當地質學家們仔細研究了大洋中部的諸山脈後,使他們更堅信了大地板塊結構的理論。
根據這一理論,地球的表面不是單一的石頭外殼,它是由若干塊巨大板塊構造組成的,這些板塊構造最小的也有數千平方千米,它們飄浮在地幔之上。
大洋中脊的隆起部分,可能是最初創造地殼的地方;
新的板塊構造也許在形成海床之前就被它下面的地殼內營力作用下造成的。
從大西洋中脊上采來的岩樣已證明了這一點。
這正是板塊結構理論正確性的驚人證據。
洋底不斷流出的、熾熱的、富有礦物質的海水原來來自洋底像煙囪一樣的山峰,這又是一個證據。
它表明岩石下仍有巨大的熱量,它來自相對年輕的底質構造。
在這裏,有被稱之為熱液噴出口,其平均深度為2225米。
海洋地質學家們已仔細研究了洋底熱液噴出口。
觀察後發現,這些噴出口,實際上是洋底的間歇噴泉,就像美國的黃石公園的“忠實泉”一樣。
熾熱的海水從洋底裂縫裏流出來,雖然溫度高達400℃,但因為這裏的壓力太大了,所以不會沸騰。
熱水噴出後,很快冷卻。
噴出的水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包括鋅、銅、鐵、硫磺混合物和矽,它們集落在海床上。
這些東西越積越厚,最後形成煙囪狀的山峰像個“黑色吸煙人”。
這些熱噴口處的化學反應,回答了困擾科學家多年的問題。
在其成分不斷地被腐蝕時,為什麼海水中存在的大量的鎂能保持相對穩定?
現在認識到,鎂是在熱水流過岩石時從海水中被剝離下來的。
當科學家們把這些熱噴口看成是研究海底世界的化學實驗室時,有商業頭腦的企業家卻把它看成是金屬冶煉廠,因為它們能從地球的內部獲得巨大的有價值的各種金屬。
海洋地質學家很早就知道,在4300米到5200米深的洋底,鋪了一層錳結核。
這些土豆大小的錳核,含有鐵、鎳、鈷以及其他別的金屬。
從20世紀70年代始,已有不少採礦公司用先進的設備來採集它們。
如果說洋底的熱噴口令人驚奇,那麼更令科學家們感到吃驚的是,在這些含硫的間歇泉四周竟會有生命!
這真是大大地出人意料之外。
1977年,科學家們在這些熱噴口的水裏發現不少微生物,而且還發現一條20釐米長的管狀蠕蟲。
一條紅皮膚、藍眼睛的怪魚!
這個事實被新聞報導後,起初許多人不相信這個事實,但這種“不信”很快被“好奇”所代替。
人們自然又提出這樣的疑問:若真有生物,它們靠吃什麼為生呢?
哪里根本沒有光,它們又是怎麼生存的?
令人奇怪的是,在100多年前,俄國的一個科學家就發現了上述的事實,他說水下的細菌,是靠氧的硫化物生存的,而這種化合物對多數生命是劇毒的!
現在科學家們已弄清了這些細菌與地面上光合成的細菌正好相反,是從化學物質中獲得生存能量;
陸地上光合成的細菌是從光中獲得能量。
現在許多生物學家相信地球上存在著通過化學合成的生命形式。
而海底熱噴口也許是研究我們這個星球上的生命是怎樣形成的最好實驗室。
近些年來,圍繞著人們要不要進入更深的洋底的問題,爭論十分激烈。
科學家和政治家在辯論:繼續向更深的洋底進軍值得不值得?
大多數人承認,探測大洋底是一項極有理論與實用價值的事業,但花費太大,因此猶豫不決。
有人則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這是白白浪費金錢。
美國、法國就有人反對再建造更為先進的深海探測器。
但贊成者仍是多數,他們認為,把探測世界大洋底的實踐比作是當今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其理由是“那肯定是一個無法想像的神奇世界”,探測這個未知“新大陸”,肯定會改變人類許多傳統的觀點,並為人類帶來巨大的利益。
在探測洋底事業中,美國、日本、法國等國的科學家們工作最出色,其中日本投資最大,成就也最顯著。
日本人總是對新的市場抱有極大的興趣,他們把世界大洋也看成一個新的市場,所以他們對海洋抱有極大的熱情。
對於日本來說,他們對探測洋底有興趣,是因為日本這個島國,它的南部正好在地殼三個結構帶的匯合處——這當然是很不幸的。
由於這個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並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來。
據科學家估計:這裏地震釋放能量占全球十分之一。
日本多地震的原因就在於此。
1932年東京大地震死了14萬人。
因此,要預報地震,也是日本人探測洋底的重要理由。
日本的科學家們發現,太平洋板塊構造的邊沿,從東向西,在擠壓日本陸塊。
日本的深海探測器可達到1萬多米深的洋底,研究人員能從螢幕上看到機器人僅用了35分鐘就下潛到10911.4米的深度。
在這個深度,人們發現了一條海蛞蝓、蠕蟲和小蝦,這再次證明在地球環境最惡劣的地方,也有多種生命形式存在。
1996年,一個嶄新的、革命性的海底探測船在美國加里福尼亞中部的海岸城市蒙特裏下水,開始她的處女航。
這條深海探測船的名字叫深飛1號,它長4米,重1315千克,外形像一個胖鼓鼓的有翼的魚雷。
它在水下航行時,很像一隻輕捷迅速的飛鳥。
與那些正繞著大洋航行,拖著深海探測器的動作遲緩的潛艇相比,深飛1號就像一架水中的F16戰鬥機。
它能做特技飛行,比如橫滾等,還能與快速遊動的鯨群賽跑,或垂直跳出水面,駕駛人員可以從艙中看到艙外的一切。
它可以在水面上飛行,也可以潛到1000米以下做各種科學考察活動。
【序號】:216
引用:http://tw.18dao.net/%E4%B8%96%E7 ... 5%E4%B8%96%E7%95%8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