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8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世界之最/世界之最/吉林發現罕見百斤“太歲”形似怪異肉餅】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 00:14: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世界之最/世界之最/吉林發現罕見百斤“太歲”形似怪異肉餅

 

【標題】:吉林發現罕見百斤“太歲”形似怪異肉餅

 

【內容】:一重達49公斤的特大“太歲”,在吉林樺甸夾皮溝雲峰村雙合屯被發現,令人歎為觀止。

 

這塊重達49公斤形似怪異肉餅狀的“太歲”,是2002年5月30日在吉林樺甸夾皮溝雲峰村雙合屯發現的。

 

其長度約140釐米,厚度約15-17多釐米,徑寬約47釐米。

 

從外觀上看,呈“八”字形,中間相互聯接,呈兩片肺葉狀,外表沾滿了厚厚的腐殖土,因體積重量太大太重,取出時被折斷為兩部分。

 

如此大的“太歲”現世十分罕見。

 

這個“太歲”被保存於紙盒箱中雖已半年有餘,依然不腐爛、無蟲蛀、不變質,“太歲”仍鮮活如初,無任何異味。

 

洗去表皮腐殖土,會看到它的肉,色澤並不一致,大體上是越豐滿的地方,越現橙紅色,裏面有一些類似血管狀的東西。

 

摸上去有粘忽忽的感覺,好像裏邊水分很大,就像是牛蹄筋一樣,刀割上去很費力。

 

發現者韓增祿介紹,2002年5月30日,他與二兒子上山找牛。

 

當時,二兒子在溝塘子的一處山戧子旁腳下觸到一軟綿綿的東西,韓增祿聞訊趕去仔細地察看,地上有兩釐米厚黑土和腐葉,用手輕輕觸摸軟軟的,很有彈性。

 

經挖掘發現,其物通體為黑褐色,局部呈珊瑚狀,就像堆在地上的兩堆牛糞,總體看上去是兩片肺葉狀既不像動物、也說不上是植物的神秘“肉坨”。

 

令人驚奇的是,在“肉坨”身上最上面一層是當年落下的枯葉,枯葉下面是一層土,土的下面是“肉坨”。

 

更令人驚奇的是“肉坨”肚皮底下是一層枯樹葉,沒有任何根系。

 

據韓增祿講,當時因為聽老年人說過,所以當時他第一反應就是,這個“肉坨”可能就是民間流傳了幾千年的神秘“太歲”。

 

第一目擊證人樺甸夾皮溝鎮李廣林把“太歲”採取回家中後,他自己吃了一點,沒有什麼特殊的味道,放到口中就化了。

 

太歲”是什麼東西?

 

有沒有科學研究的價值?

 

對生命的起源和世界的神秘現象是不是有所發現?

 

“太歲”的傳說與現實“在太歲頭上動土”是中國的一句老話,它表明一種文化忌諱。

 

過去人們認為,不信這種忌諱、真的會招致災禍。

 

唐代《酉陽雜俎》一書記載:有個叫王豐的人,“于太歲頭上掘坑,見一肉塊,大如牛,蠕蠕而動,遂填,其肉隨填而長。

 

豐懼,棄之。

 

經宿,長塞於庭。

 

豐兄弟奴婢數日內悉暴卒,唯一女存焉。”

 

《廣異記》中也說:晃良貞不怕鬼怪,每年者要在“太歲”頭上挖土。

 

有一次挖出肉塊,用鞭子打了幾百下,扔到大路上了。

 

當夜有人看見有些神人騎馬坐車來慰問那肉塊,並問:“太歲兄,你為什麼受他辱打而不報仇呢?”

 

回答是:那人血氣方剛,我也沒辦法。

 

天明後“太歲”就不見了。

 

在中國民間,“太歲”向來被人們看作是一種神秘莫測的力量,一種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響人們命運的力量。

 

它無影無蹤,而又無處不在。

 

其實,“太歲”實際上是古代人假設的一種天體。

 

作為一種具體的生物,“太歲”是真實存在的。

 

在《山海經》、《本草綱目》等古籍中均有詳盡記載,稱其為“肉芫”,“視肉”、“土肉”、“聚肉”、“封”等。

 

在中國神話史書《山海經》中,就有對“肉芫”的記載:“聚肉有眼而無胃,與彼馬勒頗相仿佛,奇在不盡,食人薄味。”

 

晉代著名學者郭璞在注釋《山海經》時,對“視肉”做的解釋是:“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

 

食之無盡,尋複更生如故。”

 

唐代著名學者虞世南的《北堂書抄》中也有一條關於“土肉”的記載,他的史料轉錄於《臨海異物志》,文中說:“土肉,正黑,大如小兒,臂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釵股,堪炙食。”

 

到了明代,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類,稱其為“本經上品”,並將芫分為五類,其中對“肉芫”是這樣描述的:“肉芫狀如肉,附于大石,頭尾俱有,乃生物也。

 

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黃者如紫金。”

 

同時,《本草綱目》“芫”類條目中還列舉了幾部以“芫”為主的藥方,說明“芫”類對一些疑難病症有特殊療效,其共同特點是:“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據吉林大學微生物專家解釋,俗稱的“太歲”是介於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粘細菌,生活於土壤中,生命力極強,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細菌複合體。

 

吉林樺甸夾皮溝雲峰村雙合屯發現的這塊“太歲”,被保存於紙盒箱中雖已半年有餘,依然不腐爛、無蟲蛀、不變質,“太歲”仍鮮活如初,無任何異味。

 

“太歲”到底是何物?

 

查閱古籍文獻瞭解到,“太歲”是古代傳說中的神名。

 

古籍中的“太歲”就是“視肉”、“肉芫”,與在本市發現的“怪肉”極為相似。

 

在中國神話史書《山海經》中,就有對“肉芫”的記載:“聚肉有眼而無胃,與彼馬勒頗相仿佛,奇在不盡,食人薄味。”

 

晉代著名學者郭璞在注釋《山海經》時,對“視肉”這樣解釋:“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

 

食之無盡,尋複更生如故。”

 

唐代著名學者虞世南的《北堂書抄》中也有一條關於“土肉”的記載,他的史料轉錄於《臨海異物志》,文中說:“土肉,正黑,大如小兒,臂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釵股,堪炙食。”

 

到了明代,名醫李時珍綜合了前人的著述,在《本草綱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類,稱其為“本經上品”,並將芫分為五類,其中對“肉芫”是這樣描述的:“肉芫狀如肉,附于大石,頭尾俱有,乃生物也。

 

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黃者如紫金。”

 

同時,《本草綱目》“芫”類條目中還列舉了幾部以“芫”為主的藥方,說明“芫”類對一些疑難病症有特殊療效,其共同特點是:“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序號】:1911

 

引用:http://tw.18dao.net/%E4%B8%96%E7 ... 0%E8%82%89%E9%A4%85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6 00:5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