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氣湯】 (仲景)、治傷寒陽明腑證,陽邪入裡。 胃實不大便,發熱譫語,自汗出,不惡寒,痞滿燥實堅全見,雜病三焦大熱,脈沉實者。
(陽明外證,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是也。此為在經,仍當汗散。若熱邪已入胃腑,痞滿燥熱堅全見者,為當下。實則譫語,亂言無次也。虛則鄭聲,一語頻言也。陽明多血多氣,法當
自汗,過汗亡液,無水以制火,腸胃有燥糞,結而不下,故妄見妄言也。經曰:何緣行陽明病?曰:太陽病,若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屬陽明。胃實,大便難也。 又曰:太陽初病,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陽明證,能食為中風,風陽邪,能消穀。不能食為中寒,寒陰邪,不能消穀,以此為辨。胸悶不食為痞,胸腹膨脹為滿。大便枯少為燥 ,腹滿痛不大便為實,按之石硬為堅,) 亦治陽明剛痙。
(此太陽兼陽明證,其證腹滿口噤,臥不著席,攀足、齒而無汗,謂之剛痙,宜下之者。以陽明主潤宗筋,風寒濕熱,傷陽明胃,津液不行,筋失所養,故以此湯下濕熱,行津液。喻嘉言曰
:傷寒腹滿可下,胸滿不可下,謂熱邪尚在表也。此證入裡之熱,極深極重,陽熱既極,陰血立至消亡。小小下之,尚不能勝。必大下之,以承領其一線之陰,陰氣不盡為陽所劫,因而得生 者多矣。既有下多亡陰之大戒,復有急下救陰之活法。學人深造,端在斯矣。經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以胃為水穀之海,四旁病,皆傳入胃。已入胃腑,則不復傳他經 矣。) 大黃四兩酒洗。
王海藏曰:邪氣居高,非酒不到。
若用生者,則遺高分之邪熱。
病愈後,先煎朴大黃,淡豉不熱淫於內,治以鹹寒。
氣堅者以咸軟之,熱盛者以寒消之。
故用芒硝之鹹寒,以潤燥軟堅。
郁奪枳實大氣大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此斷其入陽明之路,仍從外解,則不內攻也。
又曰:陽明病,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皆仲景慎於攻下之意也。
喻嘉言曰:陽明以胃實為正,則皆下證也。
陽明之邪,其來路則由太陽。
凡陽明證見八九,而太陽證有一二未罷,仍從太陽而不從陽明,可汗而不可下也。
其去路則趨少陽,凡陽明證雖見八九,而少陽證略見一二,則從少陽而不從陽明,汗下兩不可用也。
惟風寒之邪,已離太陽,未接少陽,恰在陽明界內,亟為攻下,則不再傳他經,津液元氣,兩無虧損矣。
庸愚無識,必待七日,傳經已盡,方敢議下,不知太陽有十余日不解者。
若不辨經,而但計日,其誤下仍在太陽。
至陽明二三日,即顯下證景古人有治惡寒戰栗用大承氣下燥而愈者,此陽邪入裡,熱結於裡,表虛無陽,故惡寒戰栗。
此陽盛格陰,乃熱病,非寒證。誤投熱藥,則死矣。)
加甘草等分,名三一承氣湯。
治大承氣證,腹滿實痛。
調胃證,譫語下利。
小承氣證,內熱承氣仲景與仲入六草(醫芍大便上乘入未嘗云脾弱也。喻嘉言曰:脾弱即當補矣,何為反用大黃朴實乎?此脾土過燥,使腸胃津液枯槁,致中消便難,使脾果弱,非溏即瀉,
焉能反約少胃中之穀食乎。陽明證中,凡宜攻下者,惟恐邪未入胃,大便勿硬。又恐初硬後溏,未可妄攻,故先與小承氣,試其轉失氣,方可攻之,皆是慮夫脾氣之弱也。若脾約證,在太陽 即當下矣,何待陽明耶,朱丹溪曰:此由久病,大汗大下之後,陰血枯槁,內火燔灼,熱傷元氣,又傷於脾而成。肺金受火,氣無所攝,腎為肺子,肺耗則液虧,金耗則木寡於畏,土欲不傷 ,其可得乎。肺失傳送,脾失轉輸,故大便秘而小便數也。理宜滋養陰血,使火不熾而金化行,木有制而脾土暈,津液乃能入胃腸,潤而通矣。此方施之熱盛而氣實者則安,若熱盛而血虛者 ,勿膠柱而鼓瑟也。) 當下諸證,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
脈滑大,表裡證不明,而內燥燥,此邪熱入中燥者證也。
子四逆宗筋承氣少陰空者摸床而愈忌下諸證(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脈浮大為在表,不可下。惡寒為邪在表,不可下。
不能胃邪熱邪可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