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慎柔五書】

 關閉 [複製鏈接]
4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29:18 | 只看該作者

治咳嗽,咯血

 

(咳嗽由於陽明衝任上虛,血不溫養;咯血由於絡血為邪氣吸攝,不能勻布。《內經》所謂真邪相攻亂而相引也。)


人參、五味子、桑白皮、白朮、黃?、白茯苓、地骨皮、熟地、柴胡、歸身、前胡、陳皮、甘草、枳殼、桔梗;


渴加烏梅半個;


熱加青蒿、知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29:54 | 只看該作者

治吐血後咳嗽

 

(此系任脈上虛,肺失溫養,方中多用清肺,未合。)


知母、貝母、天冬、麥冬、款冬花、天花粉、苡仁、杏仁、五味子、甘草、兜鈴、紫菀百合、桔梗、阿膠、當歸、生地、紫蘇、薄荷薑煎,入飴糖一匙,日三服。


血盛,加蒲黃、茜根、藕節、大薊、小薊、茅花。


痰,加南星、半夏、橘紅、茯苓、枳殼、枳實、栝蔞仁。


喘盛,加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萊菔子、葶藶子、蘇子。


熱盛,加山梔、黃連、黃柏、連翹。


風盛,加防風、荊芥穗、金沸草、甘菊、細辛、香附。


寒盛,加人參、芍藥、桂枝、五味子、白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30:27 | 只看該作者

治骨蒸

 

人參、黃芩、知母、地黃、葛根、石膏、粳米、麥冬、甘草、浮小麥一撮,水煎。


二十四種蒸病用藥法。以下方法,俱從五蒸湯見症加減。


所謂勞蒸者,毛折發焦,肌膚甲錯,其蒸在皮。


又症舌白唾血。加石膏、桑白皮。


外熱內寒,身振肉?,其蒸在肉。


又症食無味而嘔,煩躁不安。加芍藥。


發焦,鼻衄,或復尿血,其蒸在血。加生地、當歸、童子小便。


身熱煩躁,痛如針刺,其蒸在脈。


又症唾白,浪語,脈絡亂,緩急不調。


加生地、當歸、童便。(痛如針刺,血滯而散,不能融活故也。)


爪甲焦枯,眼黑脅痛,其蒸在髓。


又症髓沸骨中熱。


加天門冬、當歸、生地。


頭眩,熱悶,涎濁,眵淚,其蒸在腦,加生地、防風。


男子失精,女子白淫,其蒸在玉房。


加知母、黃柏、當歸、芍藥。


乍寒乍熱,中脘煩悶,其蒸在三焦,加竹葉、石膏。


小便赤黃,凝濁如膠,其蒸在膀胱。


又症右耳焦。加澤瀉、滑石。


大便秘泄,腹中雷鳴,其蒸在小腹。


又症下唇焦。


加赤茯苓、木通、生地。


大腹陰痛,口舌乾疼,其蒸在大腸。


又症右鼻孔干痛。


加大黃、芒硝。


口鼻干燥,腹脹自汗,睡臥不安,其蒸在胃。


又症舌下痛。加石膏、粳米、大黃、芒硝、干葛。


口苦耳聾,兩脅下痛,其蒸在膽。


又症眼色白。加柴胡、栝蔞。


裡急後重,肛門閉澀,其蒸在廣腸。加(缺)


小腹?痛,筋脈縱緩,陰器自強,其蒸在宗筋。加(缺)


眩暈下淚,躁怒不常,其蒸在肝。


又症眼黑。加川芎、當歸、前胡。


舌黑氣短,煩悶洒淅,其蒸在心。


又症舌乾,加黃連、生地、當歸。


唇干口瘡,胸腹脹滿,畏寒不食,其蒸在脾。


加芍藥、木瓜、苦參。


咳嗽喘滿,咯痰吐血,聲嘶音啞,其蒸在肺。


又症鼻干,加天冬,桔梗、紫菀、烏梅肉。


耳葉焦枯,香港腳酸痛,其蒸在腎。


加生薑、石膏、知母、寒水石、?本。


情想不寧,精物時下,其蒸在右腎。加(缺)


心膈噎塞,攻擊疼痛,俯仰煩冤,其蒸在膈。加(缺。)


上氣喘促,鼻干,身熱不安,其蒸在氣。加人參、黃芩、梔子。


以上共二十三種加減,系立齋先生引《醫林集》。


胞蒸,小便赤。


用澤瀉、茯苓、生地、沉香、滑石。


膀胱蒸,右耳焦。用澤瀉、滑石。


骨蒸,齒黑腹痛,足脛瘦。


用鱉甲、地骨皮、丹皮、當歸、生地。


臀蒸,腿細,肢腫,腑臟俱熱。用石膏、滑石。


膚蒸,肌肉熱。用牡丹皮。


實熱。加黃芩、黃連、黃柏、大黃。


虛熱,加烏梅、柴胡、蛤蚧、青蒿、鱉甲、丹皮。


以上出《體仁匯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33:34 | 只看該作者

薛立齋云:凡此諸症,虛勞熱病,皆由食肉與油膩、房勞、飲酒而成者,久蒸不除,變為疳症,即死。


亦有瘧久不愈,以致咳嗽失治,漸成骨蒸勞瘵,當推標本而治之。


按:薛立齋云:蒸病二十四種,止簡得二十三種。


《體仁匯編》言蒸病亦二十三種,且蒸病各異,各蒸下注,或有或無。


可見病之險難,人罕傳師,所以闕漏無憑,前後不一,俟博觀者補之。


海藏云:以上諸蒸,或臟病,或腑病,或腑臟俱病,脈絡氣血,交經相屬,用藥皆當合而用之。


君臣佐使,上下奇偶,表裡虛實,逆從通塞,汗下補吐,咸在其中。


凡蒸病不已,骨節間陰有干血,用行血丸。


(凡血實能令肌肉實腫,血虛亦能令腠理膜絡虛腫。腫則升降開合失常不能循環接濟,而遺溺滑精諸證先見,久則枯萎攣縮幻證迭出,故治虛中,緩中者內膜筋舒,氣活而無脹急也,靜參大黃 蟲丸當有悟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33:53 | 只看該作者

治一切勞傷

 

治一切勞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


大黃(十分,蒸)、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干地煉蜜丸小豆大。


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34:18 | 只看該作者

治一切勞瘵積滯,未經藥壞症者

 

當歸(炒)、乳香、沒藥(一錢)、人參、虻蟲(十四個,去翅足)、水蛭(十四個炒)、桃仁(十四粒,去皮尖)、大黃(四錢)。


蜜丸如桐子大,都作一服,可百丸,五更用百勞水下,取惡物為度,服白粥十日。


百勞水者,杓揚百遍,即甘瀾水也。


立齋先生止述獺爪治蟲,不及言古治蟲之方,今具於此,有心者究焉。


一肝癆熱,生長蟲,在肝,令人畏恐不安,眼中赤壅,治以五鳳丸。


烏雞卵(去黃,五枚)、吳萸(東行根,三升)、黃蠟(三兩)、乾漆(四兩)、粳米粉(半升)。


一心癆熱,有蟲長尺余,名蠱蟲,貫心即死,治以雷公丸。


雷丸(五枚)、陳皮、桃仁(各一兩一錢半)、貫眾、蕪荑、青葙子、乾漆(各一兩)、亂髮(一團)、僵蠶(十四枚)。


為末,蜜丸小豆大。


每二十丸,空心溫酒下。


一脾勞熱,內有白蟲在脾,令人好嘔,而胸中咳吐不出,治以吳萸根湯。


吳茱萸(東行根,一錢)、火麻子(八錢)、陳皮(一兩五錢)


水煎服,或下蟲,或下黃汁。


凡合此藥,禁聲勿語方驗。


一肺勞熱,瘦損,有蟲在肺,令人咳逆氣喘,所謂憂忿氣膈寒熱,皆膏肓之疾,針灸麥冬(五兩)、蜀椒(一兩)、遠志、防風、細辛、生薑、甘草(各五錢)、百部、人參、白朮黃?(各七錢五分)、桂心(二錢五分)、杏仁(二十四粒);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


每服一丸,含化,忌生冷肥膩。


一腎癆熱,蟯蟲生腎中,令人四肢腫急,治以千金散。


貫眾(三兩)、乾漆(二兩)、蕪荑、胡粉、槐白皮(各一兩)、吳萸(五十粒)、杏仁(四上為末,平旦井水調服方寸匕,漸加,病瘥即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35:04 | 只看該作者

傳尸癆蟲一十八種

 

傳尸自上注下,病與前人相似,故又曰注。


化精血歸於元陽之內,(句似有誤。)


變幻種類,最多古怪。


第一代,蟲如嬰兒,或如鬼,或如蛤蟆,遇丙丁日食起,醉歸心俞。


第二代,蟲如亂髮,或如守宮,或如蜈蚣,或如蝦,遇庚辛日食起,醉歸肺俞。


第三代,蟲如蚊如蟻,或如蜣螂,或如刺 ,遇庚辛日食起,醉歸厥陰。


第四代,蟲如亂絲,或如豬肝,或如蚯蚓、如蛇,遇戊巳日食起,醉歸脾俞。


第五代,蟲如鱉龜,或有頭無足,或有足無頭,或如鼠,或如精血,遇甲乙日食起,醉歸肝俞。


第六代,蟲如馬尾,有兩條,一雌一雄,或如鱉有頭足尾,或如爛面,或長或短,遇癸亥日食起,醉歸腎俞。


古又有九蟲:


一曰伏蟲,長四寸許,為諸蟲之長;


二曰蛔蟲,長尺許,貫心即殺人;


三曰白五曰肺蟲,其狀如蠶,令人咳嗽;


六曰?蟲,狀如蛤蟆,令人嘔吐呃逆,喜嘔,嘈雜,愛食泥炭、生米、茶、鹽、薑、椒等物;


七曰膈蟲,如瓜瓣,令人多唾;


八曰赤蟲,狀如生肉,令人腸鳴;


九曰蟯蟲,狀如菜蟲,形至細微,大抵諸蟲,皆因飲食不節,或飢飽失宜,或過飧腥膾炙?,或鱉、莧同食,以致中脘氣血不運而成積,積久成熱,濕熱熏蒸,與瘀血凝結,隨五行之氣變化,而為諸般奇怪之形,若腐草為螢是也。


凡蟲症,眼眶上下青黑,面色痿黃,臉上有幾條血絲,如蟹爪分明,飲食不進,肌肉不生,沉重寒熱。


若不早治,相生不已,貫心殺人。


又有山澗蛇虺、水蛭遺精,誤飲其水,或草木果實蟲聚,誤食以致心腹刺痛,或引腰脅,時作時止,諸藥不效,乃蟲症也。


雄砂丸主之。


鶴虱、蕪荑、乾漆、僵蠶(各三錢);貫眾、石榴皮(各五錢);朱砂、雄黃、雷丸、甘遂上為末,米粉煮糊,為丸,麻子大。


每十丸,五更時粥飲下。


善殺諸蟲,或加麝香少許又方單用雄黃末酒調下亦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35:26 | 只看該作者

取蟲法

 

凡取勞蟲,依五臟方選用,必俟其大醉日,方可取之。


取後隨補各臟,如取脾蟲後,則補脾;


取腎蟲後,則補腎。


若病甚者,不分臟腑,只用追病丹以斷其根。


又有輕者,用鰻魚食,或紫河車。


單陽虛者,金液丹最妙。


取蟲法,先令病家以皮紙糊一密室,不留罅隙,擇一老成人過遞,以安息水洒其過遞之人身,以雄黃、雌黃塗耳、目、口、鼻上。


備鐵鉗一把,布巾一幅,用香油二斤,入鍋微煎令沸,仍用高桶一只,置鍛石在內,生布巾蓋桶口。


俟月初蟲頭向上,卻服取蟲藥,五更初一服,五更三點時一服。


服後腹中疼痛,如刀斧擘,總不妨也。


至巳時,必須下蟲,或取臭穢如膠漆,或吐瀉膿血塊,皆於灰桶中,其蟲或從汗出,如紫蠶苗狀,或從耳、鼻、口中出,或小便出,怪形不一,或青黑,或黃紅。


大者即用鐵鉗取入油中煎,當日將油紙裹入瓦瓶內,鍛石填實,埋於深山遠僻處,以杜傳染。


其患人衣被席床,盡皆棄之。


醫者付藥遠避,其取下蟲色白者,食臟腑脂膏可三十日,服藥補之。


色黃赤者,食血肉可六十日,服藥補之。


色紫黑者,食精髓,病傳至腎,可謂極矣。冀其萬一,或為子孫除患則可。


又蟲白頭者亦難治,此危氏說也。


丹溪云:不必深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35:53 | 只看該作者

追蟲方

 

河車(一具,焙乾)、龍膽草、甘草(各二錢)、鱉甲(五錢)、大黃、苦參、黃柏、知母、貝母、敗鼓皮、人中白(各二錢半)、桔梗、胡黃連(二錢半)、犀角、莪朮、芒硝(各錢半)。


為末,蜜丸梧子大,辰砂末為衣。


每服捻丸至三十丸。


腹熱食前溫酒下,膈熱食後溫酒下,傳尸癆瘵俱可下,其余勞怯,一月平復。


天靈蓋(二指大)、檳榔(五個)、麝香、阿魏、甘遂、安息香(各三錢)、朱砂(一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


用薤白、蔥白各十四莖,青蒿二把,甘草,桃枝、柳枝各五寸,桑白皮,石榴根皮各一片,以童便四大碗,於瓷器內文武火煎,至一碗,去渣,分作三盞,調前藥末,五更初服。


男患女煎,女患男煎,服藥後知覺欲吐,即用白梅含之,五更盡,須下蟲及惡物黃水黑糞。


如未下,良久又進一服,天明更進一服。


如瀉不止,用龍骨、黃連等分為末


白薇\當歸(各一兩);人參、甘草每服五錢,水煎。


治卒中鬼擊,心腹如刺,下血不省,及臥魘嚙腳指不覺,並諸毒等症。


皂莢、藜蘆、雄黃(研)、礬(?研,各等分);


每用少許,吹入鼻中,未嚏再吹,以得嚏為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36:24 | 只看該作者

治尸厥脈動亂而若死

 

用石菖蒲末納鼻中,仍以桂末安於舌上,蘇合香丸亦可。


治尸厥不省,四肢逆冷,腹中如雷鳴,或痰氣不降。


焰砂(半兩)、硫黃(一兩)。


各為細末,每服三分,酒調灌之,良久再服即蘇。


慎柔以勞損劈分兩病,用意甚是,命名殊非。


前人虛勞損極,只以病之深淺立名,損上損有國中不同,究無專攻,亦無蠻補,陰陽之際,微有偏重,兼顧之辨而已。


至於癆瘵,別是一病,內夾奇邪,前人別以殺蟲毒藥加補藥治之,似《本草》所謂鬼注、蠱毒,西醫所謂長蟲、細蟲、扁蟲及遺傳諸證。


雖其本必由正虛,究與虛損之病,由於六淫七情迥異,本是兩病,不待剖析。


慎柔以損上損下為勞損之辨,是一病分二;又以瘵為損下之勞,是二病混一。


獨其論治虛損,以出汗、見血為轉關,實為扼要中肯,與張石頑虛損各案吻合,直接仲景真傳,迥非專主陰柔溫潤可比,世固有見汗、見血而速死者。


仲景所謂衛氣前通、陰氣前通絕證也。


此系真氣充周,血脈流暢,榮衛交通。


勞也者,過勤之謂也。


《內經》曰:四時陰陽生病,常起於過用,或過於勞心,或過於勞力,或過於房室,或過於飢飽,而其機尤在過用之後重感於邪,使勞氣不得休養。


如勞力之後,汗出而外撲風寒,口渴而內傷生冷,腠理外閉,經絡內凝。


其逼迫離位之氣血為所吸攝,不得反其故道,經絡氣血俱困,謂之虛勞。


此時急治得法,猶可一撥即轉,以其機尚靈也。


遷延誤治,機鈍勢折,陰陽開合,舉失其樞,所謂真邪相攻亂而相引也,臟腑肌肉俱減,謂之勞損。


復連、?之名,即由於此。


以其困而又困,不能振新也。五臟真氣不能相濟,四時更代,陰陽竭絕,骨萎髓枯,形脫色壞,窮無復之矣,謂之勞極。


此時惟專由邪傷藥誤,而稟賦素強,根氣尚伏,肉脫未盡,尺脈尚能緊而不斷者,猶可挽救,治之須知五行生化,輾轉相資之義,臟氣、天氣循環相應以緩待之。


若大勢日下,不及輾轉,庸有幾乎,凡體倦困臥不能反側,及寒熱似瘧而無汗,溏泄腹痛而面赤,胸痹氣阻而無嘔吐,皆上下內外斷絕不續之極,陰陽俱竭也。


治法當氣血初困之時,行氣為主,行血佐之,或微加酸斂,或微加苦堅。


東垣甘溫除熱、升陽散火諸法,可用於此時,及肌肉已減,當用血肉之品,補血為主,行氣,行血佐之,苦酸堅斂,皆在所後。


逮至勞極,法不外此,而飲食之調,起居之慎,導引之勤,尤不可忽。


人身為血肉之體,虛勞以積久而成,決非草木所能效靈,旦夕所能奏效。


此中進退消息,有不在形跡間者。


當轉關時,氣化將通未通,往往有沖突格拒之象,如胸痹氣阻,中滿食減,頭眩心煩,咳嗽多痰,筋骨脹疼,肌膚?腫,鼻塞聲瓮,寒熱往來等象,屢轉屢變,進退無常。


即至見汗、見血,機已大轉,仍不免時時發動,發動愈勤,轉關愈速,全在病家、醫家細心體察,以靜參之。


彼以血肉為膩而戒之,或用之不得其法以致困者,是悖也。


證減即喜,轉變即憂,毫無真見,用藥反時時錯過好機會者,益悖也。


天下萬病,情形之變幻,治法之微妙,未有甚於虛勞者。


癆瘵一門,證雖奇險,尚無許多變化,其治法尚無許多曲折也。


讀書臨證,悉心揣摩,其難易當默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36:47 | 只看該作者

醫案題辭

 

夫醫病者,無一定之治,然不可無一定之學。


譬如同一病也,有主於扶陽之說者,以扶陽之同歸。


《內經》云: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亦此意也。


乃淺夫窺其一隅,遂欲執此非彼,豈窮本達原之論乎?


今按慎柔之醫案,合之慎柔之學,若左券焉?


固無所不驗也。


若欲執慎柔之醫,以概天下之醫,則予豈敢?


至欲執天下之醫,以非慎柔之醫,則此書既付梨棗,公之海內,傳之千百世,其間自有識者定論,予不必贅。


夫慎柔往矣,慎柔之書燼矣,今復不能終秘,而炳諸日星,此亦有天也,非人也,予又何功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37:23 | 只看該作者

卷五

 

第五醫案

 

風例

 

金壇孝廉蔡長卿令堂,年六十余。


六脈俱數八至,按之中沉則滑而實,惟肝、腎二脈洪大而目扎,手搐身搖,面色紅白不時,遍身熱火攻刺,自言心中昏悶,四肢浮腫硬堅,此皆風火搖動之象,陰虛陽亢之症。


正經所謂:熱勝則腫,風勝則動也。


宜滋陰抑陽,用四物湯以養血為君,加山藥以扶中氣為臣,佐山萸以助陰養肝,使黑柏二分以引經,陳皮理胃氣為俾佐。


服二劑,診之,數脈退去一至。


又服四劑,又退一至,而昔日之虛洪,稍收斂有神矣。


外證四肢腫硬漸平,攻刺亦無,心中不言昏悶。


又四劑,前之硬滑,俱已空軟,數亦更減,然真陽未復,邪火未盡退也。


以六味丸料四兩作一劑,頓服之,腎經洪大脈全斂而火退矣。


復因夜間取涼太過,至下午覺身寒,唇昏紫黑,此邪火退而陰陽俱虛。


急用人參三錢,白朮一錢,甘草三分,白茯二錢,當歸二錢,附子一錢八分,官桂二分。


服至一茶盞,(前方已非全合,此方更非針對,其愈者,幸也,本人體壯,非藥之功。)


覺身大熱,口乾,時索水飲,發熱,此真氣虛不相合,和降不下故也。


至初更診之,六脈俱細急短數,略無和氣,予甚危之。


至明日再診,則有神氣,尚有六至余,此陰陽未全克復,元氣未充耳。


教以朝服六味一錢五分,間日服補中湯,數十劑而愈。


劉某夫人,年及三十,稟體元弱。


未病十日前,身如舟中行,後忽遍身痛,臍下痛,牙關緊不言,目瞪汗出,大小便不通,身熱。


(此下寒上衝,血隨氣逆,相搏而不得降也。)


延余視之,診其脈俱浮細,來往不定,一息十余至,重按則無。


退而思之,外證皆屬陽虛,脈又無神,臍下痛甚,目瞪至死而醒,陽和之氣欲絕,而胃氣虛,升降失司,故大小便不通。


且東垣云:裡虛則急。


以此思之,則內外俱虛,宜先建中,將四君去茯苓,加歸、?各二錢,熟附二分,午時服一帖,遍身痛稍緩,而小便溺矣。


申時又進前劑,汗止,遍身痛己,大便亦通,但臍下痛不減,及兩脅痛,此陽虛也,寒甚也。


又加附子五分,臍痛止矣。但大便了而不了,有欲出而不出之狀,正東垣所謂血虛,加當歸身,一帖而愈。


李子才,年四十余。


素性暴,忽因怒卒暈倒,(必怒未得泄。)脈浮中無沉,按數六至,此陽虛陷入陰中之證,以補中益氣加六味丸料少許,四帖而愈。


一少年,忽不思食,惡心,偶逢文期,強作文一日,晚即頭暈作嘔。


余脈之,二寸洪緩,以為勞碌而動心火,遂以加味逍遙散二劑,嘔不食,病亦不減。


其年正、二、三、四月淫雨,此濕勝而然也,(此濕從上受,遏其清陽。)以太無神朮散一劑,即不嘔惡,第頭暈未除,二寸脈猶如故,其脈狀有焰焰欲發之意,用前劑加紫蘇、防風取微汗。


頭暈除,脈亦退,第不思食耳,六君子一劑,飲食如常。


周近庵令愛,年十九。


左耳下紅腫,發熱作痛,脈之,六部俱數,八至無神,且素弱,經水不調。


予曰:此運氣病也。以小柴胡合四物加牛蒡子,內黃芩用酒炒,四劑而愈。


(此病曾近庵令子室,年二十余。兩耳下俱紅腫,痛甚發熱,其狀可畏。醫者以大黃行數次,又用敷藥,反覺坐臥不安,亦運氣病也。診之六脈俱細數少力,惡心不食。先以人參敗毒散一劑以發之,又用甘桔加牛蒡、射干、陳皮、半夏含漱之,次將小柴胡湯內加牛蒡,六劑而腫消,飲食猶未貪,異功散加牛蒡,四、五劑,脾胃健而全愈。)


馬山徐云所,六月受熱受勞,又飲酒,忽上膈不寬如刺痛,頭暈且重。


自以過食,曾以指探吐,即枕不得,惟坐而已。


予診之,二寸俱洪緩有力,關尺俱弱帶弦,此濕熱上干清陽之分,故頭暈重,胸膈痛,此時症耳。


用平胃加半夏、黃芩、紫蘇、木香,取微汗,此症即退,淮安客,年三旬外,季夏患癉瘧,單熱不寒,連日發於午後,熱躁譫語,至次日天明才退。


數日後,忽腹痛,晝夜無間,勺水不進,呼號欲絕,遇瘧發時即厥去,延醫治之,投藥皆不效。


求余診,脈弦細而濡。余謂:弦細為虛為暑,而濡為濕。蓋暑邪為瘧,濕熱乘虛內陷而腹痛。


用酒炒白芍、炙草五分,水煎,調下天水散五錢。


服後腹痛如失,次日瘧亦不發。(此案看似尋常,實非老手不辦,論證用藥,均極堅實。第痛厥皆屬血滯,似宜酌加桃仁、丹(缺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37:55 | 只看該作者

痢例

 

甲辰閏九月間,天氣寒熱不時,痢者甚眾。


予四弟永穆,年二十七歲。


忽患痢下紅,腹痛後重,已三日矣。


來取藥,付以芍藥湯一帖,香連丸二服。


不止,反增心口如刀?,當臍腹痛,肛門痛亦劇,聲撼四鄰,自分必死,告母決別,因整囊往鄉視之,晝夜不得臥,次數難定,日下紅血一桶,痛不可忍,發熱流汗不食。


脈之,六部皆豁大,浮中沉無力,四至。


予曰:雖痛,雖發熱,脈無力,已虛寒矣。


古人云:脫血益氣,此證正宜。


遂用異功散加升麻三分、木香五分、炒乾薑五分。


一劑,去後覺疏,痛亦可忍,至五更,腹痛如前。


予曰:此藥力盡也。急煎一劑與之,比前愈疏,痛亦減七八,即酣睡至日中方醒,云不甚好過。


予又曰:此藥只能支持一覺,再煎與之,遂安寢至晚,痛止,後重亦可,還服前劑而愈。


一、二日後,因吃雞肉,仍前腹痛、肛腫,穢下不止。


第三日,病勢篤極,復報予診之。


脈三至余,浮無沉,按之則大,脾命脈微,與補中益氣湯不應。


此虛脫之甚,加御米殼一錢,亦不應,下如洞泄,流汗發躁,尺脈漸欲收斂,予亦慌急,令人二更後往城取參,至早歸,補中益氣加人參二錢服之,下咽常憒


(參能令人憒,濕熱內盛者尤甚,歷試驗之。)


此正氣欲復,邪氣欲退也,頃之,精神頓增,痢稍緩,恐再作,又一劑。


下注、昏憒、發熱、躁諸症漸緩,脈亦有神,短脈退。


尋思久之,古人云:久泄久痢,湯劑不如丸、散。


即合參苓白朮散與服,覺疏下,至下午復躁熱。


予再脈之,左尺洪如火射狀,此陰虛火動之象。


與加減八味丸至六十丸,精神覺爽。


頃之,又下八、九十丸,睡至天明,病去十七。


方信立齋師加減八味丸治水涸之症。


即令朝暮服此丸,復合參苓白朮散,漸愈,覺小便痛,想動色事故耳,服以逍遙散、門冬、五味子而平。


(此病動色而不死,必體實而邪氣仍非深重者,前敘證似未協。細審尺脈收縮,當是血去痰生,痰伏下焦;尺脈洪射,當是下陽乍復與痰相激也。)


王春元二令郎,年甫七歲。


久患赤痢,消導削積之劑已服過多,後轉下白如涕,渾無糞。


診之症。宜溫補脾胃以生肺金,用補中益氣加炮薑、官桂各二分,其間人參止用三分,且陳腐不堪。


服四劑,手足略軟,言語亦健,第未溫耳,其下白仍不減,亦虛寒滑脫危症,宜補、宜澀、宜溫,復用前藥加好參五分、大附二分半、御米殼一分。


服一劑,則足已溫,大便即有糞,白退十八,自茲手足俱溫軟,泄自全止,還服前方,去御米殼、附子二味。


予歸,囑以如身中已溫暖,薑、桂亦去,後服參苓白朮散以培中氣。


使來歲乙巳厥陰風木之氣不能制,飲食尤宜慎之。


予友薛理還仆,遠行忍飢,又相毆脫力,時五月初,遂發熱譫語,以補中益氣及五苓數劑不效。


延予診之,六脈俱無,乍有則甚細,其外症則面赤、譫語、口碎。


一友曰:陽症見陰脈,證在死例。


予曰:當以陽虛從脈舍症治之,遂下附子理中湯冷服。


二帖,脈稍見;四帖則脈有神,而口碎愈矣;


六帖則脈如常,但譫語未已。


予曰:脈氣已完復,而譫語不休者,胃有燥糞,宜以膽導導之,果下燥結,譫語遂平。


(此證若大便滑易者,有瘀血也。以桃仁下馬見源精神素弱,且勞甚,餓時吃冷肉一塊,遂不快,發熱譫語作狂,乃飲食勞倦之症。鄉吐痰者,肺胃筋膜內傷也,多由飲食勞倦,宜堅筋以復其力。痰發於筋膜者也,筋膜傷而濕困之,則痰常多,筋膜傷而火激之,則痰暴涌。凡治痰欲除根本者,在補血養筋而堅之,筋力堅強,自液不外泄。)


下多亡陰,中氣大虛之故。


迎予診,六脈俱有四至,洪緩無力。


(缺)至半夜,反加吐痰不已。


起復診之,六脈俱細,此邪氣已去,真陰欲還,陽虛反發躁之象。


急用六君加薑、桂各三分,服即成寢,至明午方喚醒之。又一劑,欲睡不醒,精神反覺懶怠,邪氣盡退,而正氣將復矣。


至下午,吃米湯一盅,口知穀味,再用補中加乾薑、桂、門(缺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38:50 | 只看該作者

脾胃例

 

孝廉王於?父,年六十余。


六脈俱弦牢,右三關浮中沉甚豁大,左三略差;


外症晚則作飽,且大便不利。


此土受木制,脾胃不輸津液,中氣虧損之候也。


宜補脾胃生肺金,乃用補中益氣味驟收肺金以生新水。


服二劑,覺胸中稍寬,身中反有眩意,此正氣欲復,而邪漸退,故瞑眩耳。


又服數劑,復診之,則牢堅已去,第二尺俱洪。


此真陰真陽並虛,當平補之,用八珍,晚服六味丸,大腸漸潤,再數劑全愈。


邱生,年十八歲。


正月間,過食曲餅湯面,遂不快,發熱,頭痛。


邀予診之,脈略緊,中沉彼延別醫,用柴平湯一帖,病不減。


晚歸診之,脈洪汗出,而腹痛甚,不可按。


以元明粉泡湯下導滯丸二錢,其痛減半,尚有脹,再用前丸一劑,而飽脹如脫,但腹痛耳,復增瘧狀。


(諸症皆胃中有死血也,何不重加桃仁於劑中。)

予又診之,六脈俱細弦,此脾土受木乘,又被伐之過,宜用溫補,以理中湯二劑,肚痛除。


又以過食復飽,診之,弦細如前,仍以前湯,但溫脾胃,而食自消,諸症去。


湯如玉母,懷七月而生,後每大便甚艱,須二、三時方安,百治不效。


予謂:肺腸氣血不能之氣自如,調理數月而愈。


(每見雞雛初生,當肛門內,猶一片色如卵黃,是人物之生,以腸胃為最後。七月而生,腸力未全,必有補血堅筋強力固腸之法,隨時進退,與之終身。)


一婦,年五旬。


二寸浮洪,二尺小,右關弦,不思食,頭眩。


余曰:二寸浮洪,病主頭眩,亦主上膈不清,此陽氣虛而越上,不能歸根復元,以致丹田氣虛寒,不能養溫脾胃,是以右關脈弦,飲食不消而少飧也。


理宜斂陽氣歸於下焦丹田之內,下焦溫暖,脾胃自健,水穀自化矣。


用桂枝、白芍六分,五味子二分,白茯一錢,黑薑三分,人參五分,杜仲一錢,破故紙五分,炙草四分,湯泡半夏一錢,加煨薑,十余劑而愈。


蔣懷劬,年六十。


素吐白沫,已數十年矣。


忽喉中有噎意,以白予。


曰:此脾胃虛寒也,宜用人參調補中氣,彼辭以貧窶,自將白糖齏汁熬化含吐,及六七日,則溏泄,日五六次,神亦勞倦,食亦不貪。


延視之,六脈皆二至,來三五至則止,如雀啄之狀。


此元氣大虛,不能噓,反加浮洪粗大,數七八至,發熱、口碎,舌碎,乃虛陽上越之證,予思之,脈已犯難治之例,且吐沫不止,腎水泛,脾虛失統也。


用(缺)。


病亦稍退。


稍勞即復,服數劑復減,再勞又如故。


至兩三月後,藥亦不受,亦不效,五六日而歿。


先賢云:粗大之脈難治。書此以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40:58 | 只看該作者

虛勞例

 

曹桐江令堂,年六十外。


九月間,發熱,少飧。


余診之,六脈俱無神,有八至,右關浮則滿,沉則無。


正經云:脾虛浮似肺,亦火內郁之症,脾弱宜矣,用補中益氣數劑。


變瘧,此正氣復而邪氣欲出矣,用六君加五味、乾薑,四帖痊復,合參苓白朮丸調理,康健如故。


三月間,予六弟,年九歲。


先於二月十八日病痧,疹退發熱不已,不飧飲食,惟飲冷水,啜數口,少頃即出,延之三月來報。


余思之曰:不思食,脾胃虛也;


欲飲水,熱也;


飲少頃即吐熱,此中氣虛極,得藥力則退,藥衰復熱,此藥力少而病氣重也。


往診之,脾胃脈弦無神,五、六至不定,見遲,左三洪漫,看指上三關俱透,命關脈已黑,喘氣晝夜不休,遍身發熱六日,十日余不更衣矣。


遂膽導一次,出糞不黑不硬而帶溏,非真元之熱,乃脾胃氣虛不能升降耳。


小便赤澀,欲便則叫呼痛楚之極,乃陽氣餒而下陷,升降失司,氣化失職所致。


用補中合六味湯三帖,加麥冬、五味子,喘氣即止,熱亦退,惟小便澀痛不已。


仍用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子、牛膝、車前、乾薑炒黑,清肺生水,升陽益胃暖中。


一劑,小便出血,並血塊若干,乃邪火煎熬,陰血干枯而成也。


又二劑,痛止,飲食頓增,全愈矣。


予曰:用前劑而獲如此之效,豈非補脾養肺、金盛水生、氣化自出之謂乎?


了吾先師云:無非清氣下陷,不升不降。


此翁諄諄言之,治百病無不驗,識此以語後昆。


(此肺熱氣陷蓄血於膀胱之分曹悟岡令愛,年十七歲。


七月間以勞倦發熱,不思飲食,六脈俱洪,用逍遙散四劑遂愈。


自十一月間,忽氣喘咳嗽,此土不能生金也,且發寒熱,復診之,六脈無倫次、無至數,偶來如游絲,亦無定跡,外症喘急吐痰,不食面紅,遍身冰冷,兩目有時而左紅赤、有時而右紅赤,此脾胃久虛,真陰漸亡,虛陽上越之危證。


以六君加薑、桂各三分、門冬、五味、黃。


二帖嗽為稍緩,四帖而寒熱止,飲食增。


又診之,右三脈尚弦細,用補中加薑、桂,晚煎八味丸一錢五分,十余劑而痊。


至來年正月間,復病如前,蓋因節下飲食過傷,亦緣前之元氣未復,脾胃未充故耳。


其症比前更重,脈亦如前,日夜不睡,以歸脾東加大附三片,薑、桂各二分,服一劑,即 睡一晚。


又三劑,更服補中加薑、桂、山藥、故紙,二十余劑。


復診之,右三比前覺定,但弦不和,仍服前湯,用八味丸四十余粒同煎服之,又二十余劑,身溫症退而平。(與劉夫人、馬見源案參看。)


錢心卓令愛,五歲,先於十二月間患肛門腫痛,且碎且瘡,不思飲食,以翰示予。


曰:此脾胃虛弱,虛陽內郁不伸,下溜侵肺,金受克之故,宜六君加升、柴、吳萸、製黃連炒黑色三分,二劑即瘳。第未全復。


延至正月盡,發熱不思食,眼札淚出而紅,泄瀉。


服他醫煮肝治疳之藥不效,復語予,亦以四味肥兒之品與之。


初覺有效,數日反益重,此元氣已虛,攻伐太過也。


遂乘舟來就診之,則右關弦細,左關洪漫,發熱日夜更甚,晚間瀉十數次,咳嗽。


予嘗觀脾胃不足及久病之人,未有不左脈大過於右者,正東垣左脈克右脈之說,理勢使然。


況脾土一虛,肺金益衰,水涸木枯,枯木生火,焉得左脈不大於右?


用前劑加薑、桂、門冬、五葉,送下四神丸,六七帖。


暫進暫退,脈細如故,此元氣未充,不宜改方,彼亦深信,又服四劑,眼札略疏矣,此真元漸有復意。


適了吾師至,云所用之方,止減陳皮,泄氣不能堪也。


又去陳皮十余劑,病減十八,再數劑全愈。


張敬山夫人,年四十外。


病已八月多矣,遍身肉盡脫,氣喘,不思食。


延予視之,六脈俱和緩有神,四至,雖名有胃氣。


經曰:形肉盡脫者不治,脈不應病者死。


姑用六君加門冬、五味、乾薑二劑,初覺不安,頃之遂?睡,氣喘亦疏,聲亦響亮。


復診之,六脈俱細,脾肺二脈,似來似去,欲脫之象,此的為死候矣。


再三諦詢,彼云稍可,但不思食耳。


予思此脈比前反退,甚是不宜,又勉進前劑一帖。


又瀉,增胸膈飽悶,且不納水湯,此中氣已虛,不能輸運,遂查歷日,乃乙巳。


曰:今晚死矣。重於甲,卒於乙,此五行之定制也。


已而果然,友人薛理還云:久病脈有神,服藥頓退,此決死之病。


正如燈火之將滅,又愈明而遽絕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41:27 | 只看該作者

(此痘後熱血蓄於肺絡也。若外襲風寒,內伏寒濕,必兼喘急。)六君加薑、桂、門冬、五味四劑。


飲食頓進,嗽亦稍止,此真元未散,藥力易得,再十余劑,去十九。


然脈尚弦細,較前不過略和,教以服前劑,不允而止。


明年復患如左,脈亦仍前,以煎劑治之,全愈,第脈終末和緩,猶帶弦細也。


予曰:病雖瘳,脈氣未復,(脈久不和,其本在血絡,和血即脈復。)


又明年三月,重患如前,又視之如故,以十全大補湯、門冬、五味,四服而愈,予思之,猶未脫也。


當補中大補劑百余,方獲五臟堅牢,而宿疾亦不再起矣。


不然,年盛時色念一動,將有不勝其喘患矣。


世醫以咳嗽之疾,全作痰火,盡治以清痰降火順氣克伐之劑,遂至脾土中損,多致不救,不知咳嗽之疾,由脾胃不和,肺金失養,金不生水,心肝二火陡起於內,乘所不勝,遂咳嗽不止,而肺病奄奄,脾胃益虛,此子病母憂,化氣使然也。


正宜補脾胃,生肺金,不拘劑數,使脾肺得養,五行暗化,土盛金生,而咳嗽自休矣。


丹徒王盛之,年三十余。


六脈俱九至,外症則咳嗽面赤,懶言怕鬧,時病已半年,從前苦寒數則脾氣虛。


又云:數則有熱而屬虛,是皆不足之症。


六脈中又脾、腎二脈洪大,此肺金不能生腎水也,理宜補肺金生腎水,水旺則制火,金旺則生水準木,木平則脾土盛,又生金矣,此正治也。


乃與云:茲證取藥十四五帖或二十帖外,當有汗出,此陽氣升而經絡通矣。


汗後即當倦,八九日或半月,此邪退而正虛也。


或十日、半月,元氣漸復,倦態方去,自後溫補脾胃之劑,又當痰動、血動,或發腫毒,或作瀉,此數者,聽其自來,乃臟腑邪氣欲出,發動流行之象也。


倘不預言,恐變症多端,患者驚駭耳。


因與以補脾生肺滋腎水之劑,五、六帖,數脈不減,此真元虛而燥也。


即以前劑去頭煎,服二煎,三煎,不十劑而數脈去,此時虛火一退,中氣便寒,以六君子加薑、桂五、六帖,脾氣運動,痰飲便行,歸於腰脊,肝腎部分大痛。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益見肝腎虛矣。(是胃脘死血下溜,未得出路也。)


令外以鹽熨,內服二陳加桃仁,元胡索,薏苡仁二帖,大腸見痰血而痛止,(血為熱為痛,痰為冷為喘,此病久服苦寒,仍能見血而愈,是體氣壯實也。)


復用補脾六君加五味、白芍而愈,倘不預明此理,則變出腰脊痛時,便沒主張矣一婦,年五十。


小便時嘗有雪白寒冰一塊,塞其陰戶,欲小便,須以手摳溺,否則難。


予曰:此胃家寒濕,緣脾氣氣寒,凝結而下墜,至陰戶口而不即出者,脾胃之氣尚未虛脫,但陷下耳。


用六君加薑、桂,不念劑而愈。


一婦素勞症,四月間,胸中作飽,腹亦脹,不飢,日夜瀉十數次。


診之,肝腎脈弦而不和,此肝腎虛寒也。


治以破故紙一錢,杜仲一錢五分,山萸三分,熟地三分,吳茱萸三分,甘草二分,烏藥三分,沉香磨三分。


四帖稍有轉頭,八帖能進湯水,二十帖全愈。


豐義儲中和,持齋十七年矣。


先九月患夢泄,已而發驚。


此五臟空虛,津液燥涸,肝木生風,風火扇搖,故令精動而泄也,攻補皆不效,先潤養其脾胃,脾胃潤,使津夜四布,百骸通澤。


一月再診之,肺脈大,土不能生金也;


左尺細長,金不能生水也;


余俱洪緩,且不甚流利,(洪緩不流利,津虛血燥,浮無根,幸不在尺部,左尺細長,是夢泄發驚之本脈,以下焦寒氣上擎也。)


以補肺之劑,四劑則和而長矣,虛則補其母之法也。先時不知飢,以異功散加黃?、桂、芍、五味子補脾生肺,肺復生腎,三臟相生。


晚臥不寧,以歸脾湯間服之,元氣漸充,精神漸發,越半月余,加用太素丸全愈。


庚午正月,診得用吾先生左三脈沉枯細小澀,此勞傷筋骨氣也;


右三脈浮而洪數,左右皆八、九至,此飲食勞倦傷脾脈也;


其症神思昏倦,發熱,先因飲食不消,曾服消導之劑以致如此。


思之曰:脈雖數,年雖高,症雖重,而長緩,尚可延生。


遂用保元加桂、芍、五味子、黑薑三分。


服數劑,浮洪脈斂,數脈亦退,第不知飢耳,此脾胃不開也。


且服此劑而無汗,必氣未全旺,遍身經絡尚未通故耳,恐此後必發毒,因五臟之邪未透,毒必內攻一經而出。


況此平素郁勞甚,毒必從虛臟而出,未幾,果少陽經發一毒,痛甚,其堅如鐵,灸之念艾,遂浮腫而散,傍復生一腫,再灸念艾而痛止,耳前後板甚,此血雖行而滯未盡散,經絡未盡通,再以保元輔脾活血通經之劑與之。


適左半身發汗甚黏,左屬陽,此陽氣發動也。


明日,覺身中不安而躁,此作汗之兆,果下午遍身有汗,且作瀉,此中氣虛寒也。


(作瀉有蓄痰宿水,因氣化而下出者,不盡由虛寒,當詳察所瀉形色。)


以中和散人參湯調服,遂稍飢,肚痛亦退矣。


明日再診,六脈俱六至,二尺弦,此下焦虛寒,丹田氣冷,命門火虛,不能生脾土也,虛則補其母,不思食而作飽,當以六君子湯主之,加破故紙、小茴香溫下焦以生火,火以生土之義;


加黑薑以溫中,以稍食,加健運;


加桂、芍、五味以斂肺金生水,水升火降也,自此以後,脾氣漸健,飲食漸進,而腫處滯血,方化為膿。


大抵脾胃之疾,兼之高年,又值春木正旺之時,過此一關,無肚飽之症,可保萬全矣。


(肚飽為太陰內陷,胸痹為陽明下陷。任脈上虛,皆由血死下澄不復溫化。梵穀年及虛人久病,無端忽見肚飽、胸痹、體倦、食減即不起。脈反緩長,如無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41:53 | 只看該作者

頭痛例

 

一老婦患頭痛二月,諸治罔效。


余治以通經絡和氣血之劑,十余帖。


晚上吐血二碗許,其家惶恐奔告。


余謂:其症明日當愈,已而果然。


一貴介,年三旬。


先因齒痛,用石膏三錢煎服,頃即滿頭皆腫痛,牙根上?腫勢尤甚,俟天和,定方各羌活散火湯,羌活酒炒五分,防風三分,酒連一分,酒芩二分,白茯苓一錢,人參二錢,甘草五分,半夏一錢,破故紙一錢,枸杞子一錢。


二劑,其細澀脈即粗大,是陽氣下行矣,頭痛稍止,可見前頭痛是下焦無陽,陰火上衝。


服之八劑,頭痛全止,齒根腫猶未退,脈則益和。


余曰:將愈矣,此陽氣已至羌所。


果四五日出膿少許而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42:17 | 只看該作者

胃脘痛例

 

萬歷壬寅六月間,家君年五十三矣。


患心口痛,嘔食面黃。


診之,脈細弦數六至余。


即灸氣,遂愈。


明年天旱,家貧車戽力罷,復吐酸如前,再服前劑及八味丸而安。


一婦人,年五十余。


素有心疼,久已疏矣。


七月間,舊病忽作,醫以寬中導氣削堅攻血等劑,致中氣愈虛,不思飲食,神憊,迎予治之,已五六日不食。


診之,六脈俱沉,惟脾胃弦細,似有神,尋亦難得;


外證則心口痛,左脅脹硬,嘔苦酸水,但能飲清湯,如吃米湯一口,即飽脹不勝,正木來克土之症也。


然其人脈病雖篤,面色、肌肉猶不甚脫,憶古人憑證不憑脈之語,投以異功散加吳萸、乾薑,佐以薑炒山梔三分。


二帖,病失十五,再二帖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42:39 | 只看該作者

眼痛例

 

徽州方奉安令郎,十二歲。孩時乳母無乳,且喜酒,恐其父知無乳,私以果米食喂之,乳哺三年後,便眼弦紅爛,此受母濕熱故也,漸至眼不得開。


延予治之,六脈俱洪。


予曰:此腎水不足之疾,當益水以滋肝木,以六味東加柴胡、山梔,數十帖而愈,時方秋候,余復言宜多服前劑,預培腎水,以助來春生發之氣。


彼怠緩不果,至春遂如予言。


他醫治以芩、連涼心之劑,進至五日,眼不開,且發熱不思食,作瀉,咳嗽,此過傷苦寒,收降太過,致陽氣受虧,胃氣不升發也。


(凡過服苦寒,在血實之人,胃絡凝痹,當見一塊結急而疼痛,且愈覺內熱。血虛之人,胃血辟易,胃體寒僵,肚中一片全不柔和,溏泄作墜而微痛,若不速救,至舌淡無苔,是血絡全閉,胃氣不能上榮也。此案是濕熱酒毒,久伏血肉之中,治宜活血解毒,使遍身發瘡自瘳。苦寒逆折,固在所忌,甘溫補脾,亦非邪盛時所宜,能增濕熱助毒瓦斯。)


復請視之,六脈俱八、九至,按至骨則細無神,左心肝洪大於右,按之無力,此氣血大虛,元氣大憊之症。


幸童子真元未散,尚可救藥,亦須服藥半年,方可見效,治以四君加黃?、山藥、門冬、五味。


三月,發熱、咳嗽稍可,作瀉猶未止,教以服補劑參苓白朮丸,間以前藥,至半年,脈退六七,眼亦開矣,第赤爛上下黏膩未除,或時可,或時黏,此正氣未全復,邪火未全退也,還當扶元氣,而邪火自息。


彼吝於參費,復用別醫,以補血當歸、生地之類,一兩月,前症復作,眼復赤爛不開,反增惡寒發熱,作瀉、咳嗽如舊,事已告急,復求予診,六脈俱細數,比前更甚,余許以八帖之後,惡寒不減,便不可回。


服保元加白朮、門冬、五味。


四劑後,惡寒頓退,惟發熱不已。


余曰:蓋惡寒者,陽氣虛也,服四劑而祛之,陽尚強,尚可救療,後以保元、四君加山藥、門冬出入服之。


至冬,眼弦赤爛已去,數脈俱退,止五六至,按之無力,眼中不時兩?有紅?入睛,此陽虛上越之故也。


以補中湯去升麻,入熟附一二分,七八劑 退,數脈亦退,仍眼前劑而全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43:17 | 只看該作者

左光祿丞,年及四十。


兩目俱瘀肉滿珠,他醫與以祛風散熱之劑,不效。


余謂:脾主肌肉,此脾胃肉滯也。


以桃仁泥二錢,枳實一錢半,連翹一錢半,元明粉二分,白芷二分,山楂肉一錢半,晚上日服一帖,至十帖而全愈。


余以此方治數百人患此者,俱未嘗不效。


第先曾服多苦寒之劑,已傷脾胃,不思飲食者,禁不可與,如勉用之,則眼必壞,且致虛損。


如患此症,服過寒涼,已傷中氣,且宜靜養守之,亦得漸退,不可造次,至於失明。


蓋此症醫者罕識,陽明多血多氣之經,而經云:血實宜決之,此方決之之意也。


如患者脾胃素虛,必欲服之,或間日一帖,或間二日一帖可也,急服則損目傷脾也。


(此方從桃仁承氣套出,而丁寧告戒者,過服寒涼,胃血辟易,再用苦鹹寒泄,即血不復能上榮。)


邱豫章,患瘀?滿眼,醫以大黃行之,祛風散熱之劑服之,俱不退,以前方三、四劑而一女人,年五十余。


素眼疾,因服祛風散熱之劑,忽口乾,且發熱,多眵,開合不得,紅筋薄翳滿目,六脈洪數五六至,浮沉俱無力,此氣有餘而血不足症也。


四物加黑柏二分、劉夫人,年五十余,忽眼疾,醫以祛風散熱養血之劑治之,不效。


已五、六日矣,眼珠痛,聲撼鄰。


予診之,左關洪喘且大,此肝血不足,肝自生風也。


細觀之,左瞳神散大,痛不可忍,無紅筋,加味逍遙一帖,服之痛止,一二時復作,此藥力盡也,日服二劑,將六七帖,痛減十六,十二三帖全愈,後教以服六味地黃以生肝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05:21 , Processed in 0.13573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