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痘後熱血蓄於肺絡也。若外襲風寒,內伏寒濕,必兼喘急。)六君加薑、桂、門冬、五味四劑。 飲食頓進,嗽亦稍止,此真元未散,藥力易得,再十余劑,去十九。
然脈尚弦細,較前不過略和,教以服前劑,不允而止。
明年復患如左,脈亦仍前,以煎劑治之,全愈,第脈終末和緩,猶帶弦細也。
予曰:病雖瘳,脈氣未復,(脈久不和,其本在血絡,和血即脈復。)
又明年三月,重患如前,又視之如故,以十全大補湯、門冬、五味,四服而愈,予思之,猶未脫也。
當補中大補劑百余,方獲五臟堅牢,而宿疾亦不再起矣。
不然,年盛時色念一動,將有不勝其喘患矣。
世醫以咳嗽之疾,全作痰火,盡治以清痰降火順氣克伐之劑,遂至脾土中損,多致不救,不知咳嗽之疾,由脾胃不和,肺金失養,金不生水,心肝二火陡起於內,乘所不勝,遂咳嗽不止,而肺病奄奄,脾胃益虛,此子病母憂,化氣使然也。
正宜補脾胃,生肺金,不拘劑數,使脾肺得養,五行暗化,土盛金生,而咳嗽自休矣。
丹徒王盛之,年三十余。
六脈俱九至,外症則咳嗽面赤,懶言怕鬧,時病已半年,從前苦寒數則脾氣虛。
又云:數則有熱而屬虛,是皆不足之症。
六脈中又脾、腎二脈洪大,此肺金不能生腎水也,理宜補肺金生腎水,水旺則制火,金旺則生水準木,木平則脾土盛,又生金矣,此正治也。
乃與云:茲證取藥十四五帖或二十帖外,當有汗出,此陽氣升而經絡通矣。
汗後即當倦,八九日或半月,此邪退而正虛也。
或十日、半月,元氣漸復,倦態方去,自後溫補脾胃之劑,又當痰動、血動,或發腫毒,或作瀉,此數者,聽其自來,乃臟腑邪氣欲出,發動流行之象也。
倘不預言,恐變症多端,患者驚駭耳。
因與以補脾生肺滋腎水之劑,五、六帖,數脈不減,此真元虛而燥也。
即以前劑去頭煎,服二煎,三煎,不十劑而數脈去,此時虛火一退,中氣便寒,以六君子加薑、桂五、六帖,脾氣運動,痰飲便行,歸於腰脊,肝腎部分大痛。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益見肝腎虛矣。(是胃脘死血下溜,未得出路也。)
令外以鹽熨,內服二陳加桃仁,元胡索,薏苡仁二帖,大腸見痰血而痛止,(血為熱為痛,痰為冷為喘,此病久服苦寒,仍能見血而愈,是體氣壯實也。)
復用補脾六君加五味、白芍而愈,倘不預明此理,則變出腰脊痛時,便沒主張矣一婦,年五十。
小便時嘗有雪白寒冰一塊,塞其陰戶,欲小便,須以手摳溺,否則難。
予曰:此胃家寒濕,緣脾氣氣寒,凝結而下墜,至陰戶口而不即出者,脾胃之氣尚未虛脫,但陷下耳。
用六君加薑、桂,不念劑而愈。
一婦素勞症,四月間,胸中作飽,腹亦脹,不飢,日夜瀉十數次。
診之,肝腎脈弦而不和,此肝腎虛寒也。
治以破故紙一錢,杜仲一錢五分,山萸三分,熟地三分,吳茱萸三分,甘草二分,烏藥三分,沉香磨三分。
四帖稍有轉頭,八帖能進湯水,二十帖全愈。
豐義儲中和,持齋十七年矣。
先九月患夢泄,已而發驚。
此五臟空虛,津液燥涸,肝木生風,風火扇搖,故令精動而泄也,攻補皆不效,先潤養其脾胃,脾胃潤,使津夜四布,百骸通澤。
一月再診之,肺脈大,土不能生金也;
左尺細長,金不能生水也;
余俱洪緩,且不甚流利,(洪緩不流利,津虛血燥,浮無根,幸不在尺部,左尺細長,是夢泄發驚之本脈,以下焦寒氣上擎也。)
以補肺之劑,四劑則和而長矣,虛則補其母之法也。先時不知飢,以異功散加黃?、桂、芍、五味子補脾生肺,肺復生腎,三臟相生。
晚臥不寧,以歸脾湯間服之,元氣漸充,精神漸發,越半月余,加用太素丸全愈。
庚午正月,診得用吾先生左三脈沉枯細小澀,此勞傷筋骨氣也;
右三脈浮而洪數,左右皆八、九至,此飲食勞倦傷脾脈也;
其症神思昏倦,發熱,先因飲食不消,曾服消導之劑以致如此。
思之曰:脈雖數,年雖高,症雖重,而長緩,尚可延生。
遂用保元加桂、芍、五味子、黑薑三分。
服數劑,浮洪脈斂,數脈亦退,第不知飢耳,此脾胃不開也。
且服此劑而無汗,必氣未全旺,遍身經絡尚未通故耳,恐此後必發毒,因五臟之邪未透,毒必內攻一經而出。
況此平素郁勞甚,毒必從虛臟而出,未幾,果少陽經發一毒,痛甚,其堅如鐵,灸之念艾,遂浮腫而散,傍復生一腫,再灸念艾而痛止,耳前後板甚,此血雖行而滯未盡散,經絡未盡通,再以保元輔脾活血通經之劑與之。
適左半身發汗甚黏,左屬陽,此陽氣發動也。
明日,覺身中不安而躁,此作汗之兆,果下午遍身有汗,且作瀉,此中氣虛寒也。
(作瀉有蓄痰宿水,因氣化而下出者,不盡由虛寒,當詳察所瀉形色。)
以中和散人參湯調服,遂稍飢,肚痛亦退矣。
明日再診,六脈俱六至,二尺弦,此下焦虛寒,丹田氣冷,命門火虛,不能生脾土也,虛則補其母,不思食而作飽,當以六君子湯主之,加破故紙、小茴香溫下焦以生火,火以生土之義;
加黑薑以溫中,以稍食,加健運;
加桂、芍、五味以斂肺金生水,水升火降也,自此以後,脾氣漸健,飲食漸進,而腫處滯血,方化為膿。
大抵脾胃之疾,兼之高年,又值春木正旺之時,過此一關,無肚飽之症,可保萬全矣。
(肚飽為太陰內陷,胸痹為陽明下陷。任脈上虛,皆由血死下澄不復溫化。梵穀年及虛人久病,無端忽見肚飽、胸痹、體倦、食減即不起。脈反緩長,如無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