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戲劇●折】 折,在元人雜劇中,是指一個套曲,或一個故事情節發展的段落而言。
每一套曲自具首尾。
因之,在故事情節上亦自成段落,後人便以每一段稱為一折。
但元人稱角色每一出場,每一下場為一折(此例可見諸元刊雜劇三十種中),不必即為一個套數的起迄。
相傳日久,世人皆認為一套即一折。
換言之,它即相當於現代劇中的一幕或一場。
一劇四折為通例,亦有人認為這是承製宋金雜劇院本之由艷段、正雜劇(兩段)雜扮四段而成的舊例。
是否如此,抑或另有理由,還不得其詳。
若在四折中,劇作者遭遇到有些內容不能在某折中包容時,便可在四折之外另加一楔子來解決此種困難。
若再不夠,則另加四折,直到完整為止。
所為楔子,按說文云:「楔,櫼也。
今木之於兩木間有不固處,則砍木札入之,謂之楔子。」
可見楔子祇是一種補充性的折,有自由伸縮之便,時有置一劇之首,作發端用,時有置於劇中折與折之間,擔任故事情節的聯貫。
一劇四析的法則,為劇作家所嚴守,但亦有破壞此規定者,譬如張時起的賽花月秋千記(今不傳)、錄鬼簿註為六折;
王實甫的西廂記,共四本二十一折(其中一本為五折其一為楔子,且生旦對唱);
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為五折(日本所藏仍為四折),是為少數的例外。
(林清涼)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