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2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地學●地函】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7 17:40: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地學●地函

 

關於地球與地球內部的構造情況,主要係依據地震或人工爆炸所發生的P波(縱波)與S波(橫波)之地球內傳波速度來推定。

 

西元一九○九年南斯拉夫之地震學者莫荷羅維芝智(A.Mohorovii)發現P波與S波的進行速度在到達地下約五十公里處,有突然改變的現象,表示其構成物質有所不同。

 

這種改變被稱為莫荷不連續面(MohoroviIDiscontinuity),現在一般稱之為莫荷面(Moho),便成為地殼與其下地函(Mantle)之分界。

 

地函為地殼下之地殼構造之另一重要圈帶,又被稱為地套或套膜。

 

其厚度可達到地球內部約二千九百公里之深。

 

關於此圈帶之知識亦依據地震波而推知。

 

自莫荷面以下P波及S波的速度均有顯著的增加。

 

此表示地面可能此地殼含有更多之鐵鎂礦物,如橄欖岩(Peridotite)與榴輝岩(Eclogite)。

 

因S波能通過地函,由此地函被認為呈固體狀態。

 

但為適應地殼均衡作用之抵銷現象,叫而有人則認為地函應具有多少之流動性,而至少在其上部物質應呈非結晶或無序之(Disordered)結晶狀態。

 

圖地函似亦呈層狀構造。

 

地下五百五十至六百公里之深處,又有一明顯之不連續面之存在,使P波與S波之速度再突然增加(P波速度由每秒八.九七公里突增為一○.二五公里。

 

S波速度由每秒四.九六公里突增至五.六六公里)。

 

此面常被稱為二十度不連續面(20Discontinuity)。

 

因此變化常在距震源二十度或二千二百公里處之測站測得,或為地函之外函與內函間之過渡地帶。

 

即所謂C帶(CZone)。

 

自此C帶以下直達約二千九百公里之深處又發生突變。

 

此處為地函之下限。

 

下部地函或內函之組成物質比重更大,可能含有富含氧化鐵之礦物或金屬鐵。

 

此地函之下限亦被稱為奧度哈母或古典堡不連續面(OldhamorGutenbergDiscontinuity)。

 

(周瑞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20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10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9 06:59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