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27 18:34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阿拉伯文●默他那比】
默他那比(Mutanabb,西元九一五~九六五年),為十世紀時阿拉伯之大詩人。
其真名為阿部泰普胡散(Abal-TayyibA?madb.?usayn),默他那比是綽號,意謂假聖或先知。
他生於庫法(Kuf),年幼時受教育於此。
其父靠運水為生,祖先為也明族之支系朱發族(Ju'fa)。
長大後,他即往利亞之大馬士革城深造。
在此,他常訪部落、城市,並與貝都因人來往甚密。
由此他獲得廣泛的古典阿拉伯文之知識,日後他即用此表現在其詩作上。
就在這時,他開始自稱為先知,唆誘眾信奉其教義。
不久,即被喜姆斯(?ims)之總督路路(Lu'Lu')逮捕入獄。被釋後,到處漂泊流浪,為人頌功揚德,直到命運引導他至阿勒坡(Aleppo)覲且哈姆達尼朝(?amdnids)之君主塞夫陶(SayfalDawl)。
默他那比曾參與塞夫陶拉之遠征,為時九年,他極受塞夫陶拉寵愛與尊敬。
默他那比也作許多著名的讚美詩歌頌其功德。
不久,默他那比與塞夫陶拉失和。
遂逃至埃及,依附伊克錫底朝(Ikhshdites)之努比亞黑奴(NubiamSlave)柯富兒(Kfr,意謂樟腦,即黑色之反用語),在此五年期間,柯富兒待他為上賓;
後兩人發生誤會,默他那比以其新主人為黑人,出身賤奴。
失望之餘,於九六○年,離開埃及到了巴格達,在此,即設帳授徒,教阿拉伯文學。
嗣後又轉往希拉茲(Shiraz)見布偉錫德朝(Buwayhids)之君主阿都都陶拉('A?udal-DawlFan-Khusraw)。
九六五年,返巴格達,途經巴比倫城時,遭盜匪之襲擊,被殺身亡。
默他那比之詩既優美又富創意:一、在對稱之短句中特作直喻子句之安排。
二、比喻與意像之新奇。
三、雙面的讚頌。
四、讚頌其君主之方法亦如對友朋之交談。
如此。
他已由一平凡的讚美者,提升而與君主同位。
五、將分歧的概念納入平行的句子。
他以此使得讀者易於理解其詩在表現上具有特殊的優點,宇詞的巧妙結構與組合,幻想的意像,機敏的概念與修飾上的借喻等。
默他那比在世時已享有大詩人之盛名。
與其同代之文獻學家依本經尼(IbnJinn,卒於一○○二年)即對其詩集作注釋。
十世紀之詩人摩阿禮(al-Ma'arr,九三七~一○五七)評其詩說:「我苦思欲改隻字而不可得。」
依本柯理幹(IbnKhallikn,卒於一二八二年)說:「他的詩可謂完美無瑕。」
年輕時,默他那比曾熱中於什葉派之叛亂。
後又參與格拉馬托派之活動。
曾自稱他是阿里哈利發之後裔。
法國阿拉伯學家布萊錫(R.Blachère)在其一阿拉伯詩人,默他那比(UnpoèteArabe,Al-Mutanabb,Paris,1935)中云:「默他那比之性格確受格拉馬托派宗之影響。」
其他學者如馬西農(L.Massignon)也持同樣的觀點。
(張日銘)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