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戲劇●中國戲劇理論】 中國的戲劇屬於歌劇類型,故其構成的要素有二:一為伴奏的音樂,一為演唱的曲詞。
惟其如此,所以中國的戲劇理論也包括音律與製曲二者。
關於音律方面的著述,屬於音韻類者,有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卓從之的「中州音韻」等。
屬於曲譜類者,有明寧獻王的「太和正音譜」、沈璟的「南九宮十三調曲譜」、清康熙間勒撰的「欽定曲譜」、李玉的「北詞廣正譜」等。
另附樂譜之曲譜,則有清莊親王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葉堂的「納書楹曲譜」、張怡菴的「六也曲譜」,以及民國王季烈、劉富樑合撰的「集成曲譜」等。
屬於度曲者,有元芝菴的「唱論」、明魏良輔的「曲律」、沈寵綏的「度曲須知」,以及清徐大樁的「樂府傳聲」等。
有了以上這些音律方面的著作,凡解音律者,知所率由,則引商刻羽,就不致於有出入之弊。
至於曲詞方面,因須結構故事,故較一般之填詞製曲尤難。
也就因此,中國戲劇創作的理論比較貧乏。
如元周德清之「作詞十法」(收入中原音韻)、顧瑛之「製曲十六觀」、明王驥德之「曲律」、黃星周之「製詞枝語」、清毛光舒之「南曲入聲客問」等,雖亦觸及理論部分,但或偏於作詞之研究,或限於術語之詮解,仍未能建立有系統之戲劇理論。
清人李漁(笠翁)著有「閒情偶寄」一書,其中卷一至卷三為詞曲部,券四至卷五為演習部。
在詞曲部中,就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諢、格局等目,分別加以詳細論述。
在演習部中,就選劇、變調、授曲、教白、脫套等目,分別予以詳細討論。
詞曲部為戲劇創作之理論,演習部為戲劇表演之理論。
因此,我們可以說,至李笠翁此書一出,中國戲劇始有較有系統而完備之理論。
(鄧綏)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