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27 07:35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戲劇●梆子】
梆子,即秦腔,原名西秦腔,出自甘肅。
清吳太初燕蘭小譜云:「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肅調,名西秦腔。」
秦腔本甘陝一帶民歌,寖成西北大型戲曲。
其音高亢激越,而節奏明朗。
以陝西梆子為正宗。
傳至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各省,參以當地之土腔老調而各有所別。
遂有陝西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
河北梆子、河南梆子之分。
一、陝西梆子:長安為古帝王之都。
興於甘肅之謳唱,流傳至此而繁衍,至民國初年尤盛。
當時著名之模範科班有五,為易俗社、正俗祉、三意社、秦鐘社、牖民社。
其中以易俗社創辦最久,成就殊大,而人才輩出,花旦劉箴治,有戲聖之稱。
陝西梆子以長安梆子為主。
另有同州梆子,稱為東路。
其傳至湖北者變為襄陽調,傳至四川者成為川梆子。
二、山西梆子:以本地之勾腔與梆子腔結合後所產生之新腔調。
燕蘭小譜云:「山西勾腔,似崑曲而音洪亮,介乎京腔之間。」
以勾腔雜入秦腔,遂成山西梆子。
清光緒間(西元一八七五~一九○八年)大行於京師,故又稱京梆子。
其中又分為三種:(一)為南路梆子,又稱蒲州梆子或蒲劇。
(二)為中路梆子,又稱太原梆子或晉劇。
(三)為北路梆子,又稱代州梆子。
再往北出張家口,即稱口梆子。
三、山東梆子:自山西傳至,參以本地之土調而成。
其中又分為三種:(一)為本地?
音ㄗㄠˇ(早),意謂山西人。
蓋謂以山東本地之腔調而唱山西梆子。
(二)為東路梆子,亦名章丘梆子,或山東謳。
(三)為萊蕪梆子,又名萊蕪謳。
四、河北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代州梆子)傳至張家口,稱口梆子,即最早之河北梆子,與當地之老調梆子及大油梆子不同。
五、河南梆子:梆子傳至河南,益以當地民歌與有說有唱之鼓子曲而成之腔調。
因受地域影響,其中又分三種:(一)為豫東調,即開封調。
(二)為豫西調,即洛陽調。
(三)為改良豫劇,為今日豫劇之代表。
(楊向時)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4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