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漢代畫象石】 漢代的石刻畫,或稱石畫,亦有稱為畫象,惟一般習稱為畫象石。
(見圖1)這類繪畫因係刻在石上,獨能久存,故遺留較多。
至今尚可見到的,有山東沂水(有稱沂南)鮑家山鳳凰畫象,刻於漢昭帝元鳳元年至六年(西元前八○~前七五);
汶山縣路公食堂畫象,刻於新莽天鳳三年(西元一六);
濟川金鄉縣漢大司徒朱鮪(長舒)祠畫象,刻於西元一世紀中。
這些漢代的早期作品,多是用陰文刻成,畫面與刀工簡樸,自成一個系統。
此外又有濟寧兩城山永建食堂石室畫象,刻於漢安帝永初七年(一一三);
戴字享堂畫象(出土地不詳)亦刻於永初七年;
肥城孝堂山畫象,刻於漢順帝永建四年(一二九);
濟寧文廟畫象,刻於漢順帝永建五年(一三○);
嘉祥縣東南紫雲山武梁祠畫象,刻於漢順帝建和二年(一四七);
沂水(南)漢墓石室畫象,刻於東漢晚年,約在二世紀末。
這些漢代的晚期作品,除了孝堂山畫象是陰刻之外,其餘多是用淺浮雕,並加上陰刻線文,比起早期的畫象要進步得多;
尤其是沂水(南)畫象的線條,巧熟流暢,迴旋自如。
此外,如河南的南陽、洛陽、禹城、登封等地的畫象與四川的梓橦、新都、渠縣、德陽、新津、重慶、成都等地的畫象,也頗豐富,然其規模與數量都不及山東遠甚。
所以魯南的朱鮪石室、兩城山、孝堂山、享堂石室、武梁祠堂與沂水墓石室等處的畫象石,其氣度之宏偉,題材之繁富,堪稱漢代畫象石的寶庫,其間由於魯南是後漢文化與經濟全盛時期的中心之一,集美術、雕刻、建築之精華於一地,再加後漢厚葬風氣的影響,因之乃有如此美術上的成就。
(何浩天)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0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