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宗教●結夏安居】 結夏安居,謂一夏九旬之安居。
又作雨安居、結制、坐夏,或云坐臘。
安居之梵語為Vrika,巴利語為Vasss,雨期之義。
即定期居止靜處以修養道心。
其制夙行於印度,蓋印度夏季雨期長達三月,為恐出外損傷草木蟲類之性命。
招引世譏,故群集修行,受飲食臥具等供養。
避免外出,印度古代婆羅門行之,後為佛教所採用。
據四分律卷三十七安居犍度載,佛為比丘制三月夏安居,是即佛教安居之濫觴。
安居之期,依大唐西域記卷二所載,佛立前、後二種安居,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為前安居,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為後安居。
然四分律卷五十八舉前、中、後三種安居,四分律行事鈔卷上四釋之,謂始於四月十六日者為前安居,始於五月十六日者為後安居,始於中間者為中安居,凡九十日。
我國則取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夏安居。
夏安居之初日,謂之夏首、結夏。
圓滿終了之日。
謂之夏竟、過夏,或稱解夏。
安屆之僧眾,謂之夏眾。
安居期間書寫之經典,謂之夏經。
安屆中犯戒外出,謂之破夏。
安居期滿。
大眾互詢有無過失,謂之自恣。
自恣之日,即稱自恣日。
四分律行事鈔卷上四以七月十五日解夏,七月十六日為自恣日。
又由比丘安居之次數以推其法齡,謂之夏臘。
另有謂冬安居者,大唐西域記卷一貨邏國條載,稱十二月六日入安居,三月十五日解安居。
我國亦嘗行之。
日本佛教界一般則於陽曆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行夏安居,於十一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間行冬安居。
(星雲)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7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