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體育●火棒操】 火棒操又名棍棒體操,由德國人所發明。
(見圖一)起源於人們在山林中夜間分組搜索,舉火把照明,在搜索進行中為各組間聯絡之方便,以搖揮火把為信號,用單手或雙手劃圓形或半圓形,或大圓或小圓表達意思。
為練習信號之熟練,於是產生火棒操。
在黑暗的夜晚,火棒的輪動,甚是美觀,漸成為晚會中受歡迎之節日。
(見圖二)火棒分大小兩種,大火棒較笨重,小火棒較輕巧,目前各國多採用小火棒。
小火棒之規格,長為三十七公分,最粗部分直徑為七公分,最細部分為一點五公分,上端圓球部分為三公分。
木料以不易受氣候乾濕影響而變形者為佳,在臺灣以檜木較宜。
選料時應特別注意木材之紋路直而無節者。
火棒操分為兩套,各有十二節,第一套是較為簡易之基本動作,第二套動作較複雜。
兩套動作學習純熟正確後,可以自行編製一套表演節目,或加入自創之新動作,配合自行選擇之音樂,在黑暗中,兩個火球在身前身後頭上頭側環繞旋轉。
或著運動服裝,或穿游泳褲,身上塗抹橄欖油,在熊熊火光下,動人而壯觀。
火棒操練習點火,應視為慎重之事。
指導者應確認學習者有把握控制火棒,動作純熟,才能點火,以策安全。
點火處理方法有兩種:一種較簡易之方法,將火棒上釘小釘,用棉花以鐵線纏緊。
一種是用石棉布及毛氈,上下兩層用石棉布,中間夾多層毛氈,釘在火棒頭上。
燃料使用酒精,但純酒精火焰小,火色發藍,可加入三分之一打火機油,打火機汽油與普通汽油之差別,在煙較少,煤油及其他油煙太多,影響空氣之清淨。
火棒操由德國傳至熱愛室內運動的丹麥和瑞典。
後傳至美國及東方。
我國在民初由美國青年會工作人員傳至天津及北方各地。
同時朱重明教授自日本遊學將火棒操帶回,傳授遍及江南各地。
(廖煥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5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