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佩飾玉】 佩飾玉,大別之有三種:第一種專供裝飾之用,而沒有實用的價值,例如頸間掛的項鍊,耳上帶的瑱、玦,腰間帶的、剛卯、司南珮、翁仲、系璧、佩璜、雜珮等,有的雖具有一些厭勝之意義,主要的還是為了裝飾。
第二種除供裝飾之外,還有實用的價值,例如:、梳、韘、觿、帶等都是。
之用有二:一是安髮之,又叫作「鬠」,把髮聚成一個結,插上,使它不會散開;
一種是固冠之,又叫「衡」,古時帽子比較小,必須用固定在髮上。
梳本是理髮之具,古人的梳,用後就插在髮髻上,以為裝飾,所以古梳的上部,都琱有精緻的紋飾。
韘,本作決,是射箭時套在右手拇指之上,用以弦的,其質多用骨、角、棗木之屬,取其性柔韌而不滑。
玉製的韘,有其形而無其用,玉質光滑,不適於弦,是戴在拇指上的一種裝飾品,後世演變而為班指。
觿的來源,是由古人佩帶獸牙而來。
古人獵得野獸,先取下其爪牙等武器,佩帶腰間,以為紀念。
以後有用角倣獸牙之形作為佩飾,這便是「觿」,也有用玉倣製的。
觿的尖端極銳,可以用做錐鑽之用。
帶鉤,銅與玉製的均多,也有銅胎而鑲玉的。
是用在腰帶之上,把它有的一端向下,用以掛腰間之物。
小的為多,大的是用在衣上,做掛衣領之用。
第三種則有些近乎禮器,即所謂「君子之珮」,是由幾件玉器,穿聯配合而成。
這種玉珮的形式如何,組織如何,早已沒有人知道,清人俞樾費了很多的考證功夫,集了毛詩、韓詩、大戴禮等八家之說,著有「玉佩考」一書,他雖繪了一幅「玉佩圖」,仍是懷疑地說:「可惜者,珩、璜、琚、瑀之形制,不得其詳耳,始以意為之。」
其他如龍大淵古玉圖譜、郭沫若金文叢考金文餘釋、郭寶鈞古玉新詮等,都繪有玉佩圖。
輝縣出土有兩個玉佩,可惜都已散亂了。
各家所繪,雖有繁簡之不同,由此數圖中,可以找出一些線索來:珩,是全珮的最上部分,無論是一塊玉或兩塊組成,它有著全珮的主幹作用,別的玉都繫在它的下面,這個部分叫做「珩」。
衝牙,珩的下面,有三繩下垂,每繩末端,各繫一玉,這三塊玉合稱「衝牙」,若是分開來講,當中的一個叫「衝」,兩旁的兩個叫做「牙」。
佩帶這玉珮的人,走起路來,藉著這三玉相撞的聲音「以節行止」。
璜、琚、瑀等,有時在珩與衝牙之間,增加一些璜、琚、瑀、玤珠等件,那不是一個全珮的主要之物,隨人之意增減。
(那志良)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5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