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海灘】 海灘(Beach),廣義言之,係指沿岸流、潮汐流及波浪所攜帶之沈積,在水陸交界處所聚集之堆積物之總稱。
狹義言之,係指低潮線與海岸線間範圍之海陸交界帶,即波浪所挾帶沈積物,能達到之最高極限區域。
海灘包括前灘(ForeShore)及後灘(BackShore)。
關於海灘一詞,常用於海岸工程方面,至於狹義之海灘,在地質學上常稱為海濱(Shore),因此濱線(ShoreLine)一詞,在海岸工程方面常以灘線代之。
自低潮線向陸延伸,至巨浪或暴風浪能影響極限處之地帶為海灘。
海灘向海之區域稱為外灘(OffShore),而向陸之區域稱為海岸。
海灘通常由疏鬆而未膠結之礫、砂、粉砂、泥等之碎屑沈積物(ClasticSediments)形成,而經常受波浪淘選作用之影響,以致其顆粒大小分布均勻而淘選甚好。
又有珊瑚礁、牡蠣礁、貝殼、軟泥、泥炭等有機沈積物。
又時有石灰質卵石、蒸發物(Evaporates)(如海水蒸發後所沈澱之鹽粒)等化學沈澱沈積物。
一般海灘之坡度愈陡,其沈積物之顆粒愈粗;
反之,海灘之坡度愈緩,其沈積物之顆粒愈細。
海灘之主要術語,如圖所示,解釋如下:見圖一一、後灘(後濱):前灘(前濱)與海岸線之間,稱為後灘。
二、砂洲(Bar):狹長之水中砂脊,在低潮時露出水面者,稱為砂洲。
三、灘面(BeachFace):海灘平階外之傾斜部分,而常受波浪沖擊流(WaveUprush)之襲擊者,稱為灘面。
四、灘崖(BeachScarp)巨浪捲成之海灘懸崖,稱為灘崖。
五、平階(Berm):後灘中平坦之處,稱為平階。
六、階緣(BermCrest,BermEdge):平階之外緣,稱為階緣。
七、砂錐(Cusp):前灘之短脊,常與灘線垂直,且相鄰兩脊間之間隔略等者,稱為砂錐。
八、前灘:最外平階與低潮線間之海灘傾斜部分,稱為前灘或前濱。
前灘與後灘,常合稱為內灘或海灘,俾便與外灘、濱外或深灘相呼應。
九、沿岸砂洲(LongshoreBar):沿岸砂溝外之砂脊,在低潮時可能露出水面者,稱為沿岸砂洲。
十、沿岸砂溝(LongshoreTrough):碎波帶內之砂溝,大致與海岸平行者,稱為沿岸砂溝。
十一、灘地、近濱、近灘(Nearshore):灘線與碎波帶間狹長地帶,稱為灘地。
十二、外灘:自低潮線向海延伸之淺海帶為外灘。
又自碎波帶向海延伸至大陸棚邊緣或棚裂(ShelfBreak)之淺海海水淹沒帶,亦稱為外灘,又稱深灘或濱外。
十三、越流(Overwash):越過階緣部分之沖擊流,稱為越流。
十四、潮痕(RillMark):退潮時水股水流在砂灘上所形成之痕跡,稱為潮痕。
十五、離岸流槽或流槽(RipChannel):離岸流所沖刷成之砂谷,且常與沿岸砂溝垂直者,稱為流槽。
十六、砂穹(SandDomes):海灘上之半球形弩窿,稱為砂穹;
球形砂丘中常含有大量空氣,被巨波侵蝕後即成砂穹,穹之周圍常呈環狀。
十七,圓石灘(Shingle):圓形或扁形礫(小鵝卵石)所組成之海灘,稱為圓石灘或礫灘。
十八、浪跡(SwashMark):沖擊流在海灘上所遺留之細砂、雲母或海草等,足以表示沖擊流之蹤跡者,稱為浪跡。
十九、沖擊流(Uprush,Swash)波浪破碎後衝上灘面之海水,稱為沖擊流;
一旦與灘面接觸以後,沿灘面向外之水流,則稱為回流(Backwash)或回水流。
(周瑞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467 |